萧文督导培训听课记录文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28452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9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萧文督导培训听课记录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萧文督导培训听课记录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萧文督导培训听课记录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萧文督导培训听课记录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萧文督导培训听课记录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萧文督导培训听课记录文本.docx

《萧文督导培训听课记录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萧文督导培训听课记录文本.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萧文督导培训听课记录文本.docx

萧文督导培训听课记录文本

心理咨询督导培训课程记录主讲:

萧文博士

2007年2月1日—4日:

第一期

第一部分:

督导和学习督导

一、督导:

帮助咨询师有效地觉察,看到自己如何感觉、思考个案,如何与个案互动。

帮助咨询员在不同情况下辩识个案的特质,采用不同的咨询方法。

有时我们做咨询时,会用几种僵化的技巧和策略去处理个案。

我们做咨询,最期待的,除了自己知道不错外,是让个案在咨询中得到帮助、获得一个好的效果,让个案满意,用心理学的名词讲叫绩效。

即我做的咨询对个案来讲是一个可靠的咨询。

怎样才能被称为“可靠”?

如果咨询是不可靠的,表示是无效的,对个案没有帮助的。

如何使所做的个案是可靠的?

大陆现在患抑郁症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抑郁症的症状并不是只是固定的几条,我们有没有可能不从抑郁症方向去理解?

如果一个学生出现如下症状,有没有可能是抑郁症?

1、一个学生出现攻击、暴力、脾气暴躁,有没有可能是抑郁症?

2、学生成绩退步、注意力不集中、请假多、人际退缩,有没有可能是抑郁症?

3、学生负向思维、负向自动化思考、低自尊,有没有可能是抑郁症?

4、学生体重急剧下降,不好好吃饭,或成天睡觉,或不睡觉,或吃很多饭,或不吃饭,伴随人际不理想,偶而有自杀想法,伴随一些强迫行为,有没有可能是抑郁症?

抑郁症的情形是很复杂的。

抑郁症有双极型和单极型两种。

双极型的有躁症,单极型的没有。

如何诊断?

医学上的诊断转化成咨询心理学概念,叫做个案概念化:

即对个案问题所提出的假设性的描述。

医生——————————————————咨询师

诊断个案概念化

一个人的问题是怎么来的?

换成心理学名词,即心理学家贝克所说的“基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

“基模”。

医生的诊断是从哪里来的?

过去的经验、过去的专业学习。

例如,在督导过程中,有必要协助咨询员了解,为什么要把这个病人叫做“边缘型人格障碍”?

大学生中现在边缘性人格的患者越来越多了,大多是女性。

个案中有那些行为、那些特征可被称为“边缘性人格”,有那些共病?

边缘性人格障碍常常与抑郁症、强迫症共病,会与早期精神分裂症类似(不是共病),可能出现类似妄想行为。

如果找不出,一口咬定是抑郁症,不能看到它的主型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就会诊断错误。

诊断正确,接下来的治疗就会正确。

对个案问题的概念化即对个案问题的认知要清楚。

咨询要正确有效,首先对个案问题的认知要清楚。

咨询如何有效?

当咨询师说这个咨询很有效,个案收获很大,这时督导应该说:

很棒,很高兴,你可否描述一下,为什么说这个个案是有效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有效从哪里看?

要看咨询师对个案问题的认知、了解是否清楚。

(与小费开玩笑后言:

弗洛伊德说:

每个人说的话都有在的目的、意义)

再请问:

感觉重要不重要?

这是指咨询师对个案的感觉。

这种感觉在个案中会成为反移情、会变成增强或抑制咨询行为的动力,所以会发现有时咨询师会特别喜欢处理某一类型的个案。

所以,督导就是要帮助咨询师自我觉察,了解自己习惯的咨询模式,僵化的、呆板的、固着的模式……

二、督导的作用:

1、帮助咨询师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2、帮助咨询师完成未完成的情节;

3、训练咨询师在咨询中的敏感度

咨询师的焦点在来访者身上、督导的焦点在咨询师身上。

督导:

针对咨询师接触的个案,协助他了解他是如何接近个案的,有什么样的困难阻碍了咨询师的咨询?

督导是解决咨询师的问题。

同学提问:

1、督导与个案督导有什么区别?

个案督导即个案讨论。

个案讨论一般是咨询中心部的个案讨论,只要中心咨询员出席就行。

如果为了学校某一个特殊的学生,可能需要外面的;督导基本是一对一的。

也有团体督导,通常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

同侪之间也可以督导。

2、督导与咨询员培训有什么区别?

萧老师:

为什么这么问?

提问者:

因为刚才讲督导时也讲到会培养知识。

萧老师:

的确会有这样的误解,但是督导是以这个咨询师上次接的个案为主轴,即以一个个案为主轴去剖析咨询师的敏感度。

督导师、咨询师一定要接受过培训,才可以在督导过程中把自己的知识融汇到个案中去。

三、咨询伦理问题

什么叫咨询伦理?

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

针对个案的保护,针对自己的保护。

为什么要保护个案,根据什么来保护个案(相关法律:

美国有17条法律法规)。

对咨询师自己的保护。

最终是保护咨询师自己。

通常碰到的涉及伦理的个案有:

自杀案例、性侵害案例、偷窃案例。

对个案的保护。

个案可能会带着性侵害的问题,会出现严重的社会功能损伤,会把这归结不自己问题,这里不涉及伦理问题。

如果一个老师第一个知道学生被强暴,第一个动作是(下面讨论:

有的说是,有的说要报案,有的说是抱住受害者)。

被性侵害,是报警还是不报?

要求24小时报警。

咨询员如果不报警就会被处罚,报警又会伤害个案。

有时咨询师会因为疏忽对个案造成伤害:

如把个案问题作为教材;对个案问题不重视;对相关法律不清楚。

督导应该提醒咨询师注意这些问题。

对咨询人员的保护。

如自杀个案。

自杀者曾向咨询师表达过自杀意向,并在自己的日记里有记录,而咨询师没有有效处理,这会给咨询师本人带来麻烦。

督导也需要提醒咨询师注意。

测验的伦理:

怎么去挑选测验、怎样解释测验?

怎样实施测验?

个案是否需要做测验?

做什么样的测验?

通过测验发现、验证了什么问题?

对咨询有什么样的帮助?

有些新学的咨询师喜欢测验。

不需要测验时而进行测验,并因为测验的结果对个案造成误导或误解,对个案造成伤害,这就涉及到伦理,而且是违反伦理的。

作一个有效的咨询师,在测验问题上需要怎样的能力和条件?

应该在督导过程被有效掌握。

如果个案提出要做测验,或咨询师对督导自豪地说:

上周对个案有了有效的测验,效果蛮好。

这时督导不能说:

不错,祝贺你。

督导需要做进一步了解,为什么要做测验?

如果不做测验会怎样?

怎样应用测验?

在测验中发现的问题与原来咨询中所谈的附合程度是多少?

问:

觉得测验对咨询师最多的帮助是什么?

同学答:

诊断、评估

还有咨询师在当咨询做不下去的时候就会动用测验。

督导协助咨询师测验的最重要的目的:

让咨询师明确测验选择必要性;在测验前咨询师的准备情况。

不要让测验成为咨询做不下去、咨询失败的掩护。

不能让测验成为咨询师的借口。

四、咨询师多元能力训练。

我们在处理个案时常常喜欢用同一种方法处理。

有人常喜欢用一种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系统理论。

什么样的咨询师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面对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处理比较有效?

我们强调的是多元治疗的概念。

整合的能力非常重要。

一个个案,有些地方可以精神分析,有些地方可以用系统排列、有些地方可以用焦点治疗……有效的咨询应该让来访者感觉到自己被全方位的照顾——整合的方法。

今天我们所面对的一个人与过去不一样。

过去我们成长的环境非常单纯,很封闭、很压抑,特别是性压抑,所以才能造就成弗洛伊德,宣称只有一种理论。

今天的人想做就做,很少有压抑问题,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没有机会成立。

现代人出现的状态是相当复杂的行为认知的问题,所以不能用单一的理论去解决个案问题。

督导在这里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教会咨询师用不同的方法。

这里有两个概念,一是面对同样的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

以前人的行为是非常连贯性的,现在人的行为是分段性的。

有些行为来自家庭影响,有些来自突发事件。

PTSD是最近些年才频繁出现的。

惊异症、恐慌症在1980年前也没有这个名词,以前属于焦虑症。

80年后成为广泛性疾病。

现在看到的个案比以前更复杂。

简单的个案可以用单一的理论,如弗氏的理论。

一个有效的咨询师一定要培养对个案的多元认知能力,这也是督导的责任。

1980年以前,所谓的督导是针对某一个学派的,需要培养某一个学派的咨询师。

1980年后,由于问题复杂度越来越广泛,无须也没有办法培养某一个学派,而是泛理论的,超越理论的。

任何一个咨询师在看一个个案时都是从多元角度去看的。

为什么要训练咨询师多元认知的角度?

因为这可使他灵活地处理个案的问题,而不致单一地使用某一观点。

如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搭配着心理剧;在完型治疗中搭配着家庭治疗……

现代社会流动很快。

以前社会流动很缓慢。

当一个社会流动很缓慢时,就有许多东西被积累,就会形成真理。

当社会变化很快,就不可能有什么概念、行为被累积。

社会变动慢就会形成传统,社会变动快则不能。

现今社会,影响一个人的因素是多元的。

小时候,影响我们的重要因素只有家庭,现在孩子的许多影响来自电脑,如“网爸”“网妈”的问题。

督导帮助咨询师在处理一个问题时,要明白他是用了那些方法处理个案,怎样处理的?

让咨询师明白在处理一个个案时在干什么?

如果某个咨询师告诉你:

我就是ⅹⅹ学派,这在现在是不行的。

1977年我去美国时,老师第一堂课便问“参照架构”:

说“只要你相信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就会有效”,今天再这样对一个咨询师说,会害死他。

林语堂的《半半歌》:

做人一半有名,一半无名;读书一半读会,一半不会;投稿一半投中,一半被退稿;做人一半喜欢,一半不喜欢……做人留有缺憾,等着以后弥补。

不要走极端。

所以,督导要帮助咨询师发展多元的,流动的观点,用这一角度看一个人。

 

同学提问:

1、督导在督导过程中发现咨询师个人成长问题,个人议题、困惑,这些问题会影响他与个案的关系,这时是否需要督导扮演咨询师角色,给咨询师做咨询的动作。

督导能否处理咨询师的个人问题?

萧老师:

督导本身并不负责咨询。

当发现咨询员有这些问题时,只能做简单的了解,不可以做咨询,否则会出现双重关系。

督导可以建议咨询师自己去做咨询。

2、是否单一的方法、技巧可能更清晰一点,太多反而会引起困惑?

简单即快乐。

你要做一个好的咨询师还是一个快乐的咨询师?

做一个又好又快乐的咨询师,学多少技巧并不是大的问题,能对不同的个案能够很精确地协助他,能够助人,那就是你的快乐。

天下没有绝对的事情。

人把自己过得太简单是不行的,过得太简单,欲望反而更增加。

该满足的要满足,不要把自己压抑在太久。

所以技术学习不是困扰的关键。

萧老师讲课:

咨询这个专业被与科技比较时,常被发现缺乏一个有效的工具。

从事咨询工作觉得自己好像不是做科学的工作,而是做哲学思维的辩证,而这种哲学思维是随时代不断变化的。

所以咨询经常有让人做不下去的感觉。

为了让咨询能够尽量被科学的观念认可,需要有一个标准。

我们无法用数字来验证,但能够透过语言来辩证,使咨询不仅有表面的效度,而且具有实质的。

第二部分:

有效咨询和有效咨询员

一个个案坐在面前,你首先要思考:

这是一个怎样的个案?

一、有效的咨询

你从他的穿着、打扮,会不会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就是表面的效度。

如果一个人心情很乱,遭遇很大的问题,会不会穿着很整齐?

你会觉得做一个督导就像算命一样,你会看这个人。

有时我们走路会透露我们心理的状态。

一个人说话的声音、头发的样式。

有的咨询员坐下来什么都不管,只想从文字、语言来了解问题。

你要了解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必须仔细观察他。

这是一种功夫,需要慢慢练习。

这是一个怎样的个案,我看到了什么?

这个不必要讲出来,不是要给个案知道,而是放在心里,作为咨询的参考。

1、对个案的认知与观察。

个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对个案的第一印象一定要是客观的。

主观就会干扰咨询历程。

写咨询报告,可能会这样写:

个案穿着一双马靴,较有力走进咨询室,并在坐下前拍拍椅子,并问:

这里可能坐吗?

个案说话速度很快,数度打断咨询师。

当谈论到她母亲时声音较高亢,显示这地方有一些心的状况……这就是关于第一印象的描述。

这是一个感觉。

虽然你没有见过个案,但可以感觉个案很清晰地出现在面前。

接案时,督导会要求咨询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练习这一能力。

这一能力对咨询师会有怎样的帮助?

当咨询师将这个第一印象描述出来后,督导可能会问:

“你对这个个案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当个案提到母亲声音高亢时,你是怎样的反应?

”你会描述个案提到某个问题时声音变得比较大比较小。

不同的个案在碰到关键问题时,会声音变大或小,情绪会兴奋或冷淡。

碰到理性的个案,咨询师出现不寒而的感觉,这是咨询师的问题,是个人的创伤。

督导要处理这个问题。

督导会借助这个个案,将其中“理性”抽出来,问“碰到这样理性的个案,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这个“理性”是泛指的,是超越具体的。

督导在这里显示很重要的功能:

帮助咨询师在面对所有的“理性”个案时很好处理。

每一个个案都有不同的特质。

我用什么角度去看这个个案?

对个案有什么特别的印象?

在个案谈到某些事情时,我会想到什么?

这很重要。

督导会问:

“当个案不断提到“子欲教而亲不在”时,你心中在想什么?

”——这表示个案是很纠的,有未完成经验,心有罪恶感、有遗憾。

面对个案的某些情绪、行为,你会有什么反应,为什么?

(同学:

当个案提到亲人失去时,我会想到自己的父亲。

当个案讲到她和先生关系时,我想到自己。

萧老师:

就失去了咨询师自己的中立,就会出现反移情)督导要协助咨询师考虑,他在面对一个特殊个案时,会有怎样的反应。

借由咨询师同这个个案的关系,协助咨询师处理以后的个案。

个案讨论只涉及某一个个案的行为。

督导不仅处理咨询师与这个个案的关系问题,而且处理咨询师以后和类似个案的关系问题。

所以督导处理的不是单一个案的问题。

2、个案问题概念化

对个案的诊断与假设,即个案概念化认知。

这牵涉到我们用怎样的方法收集对个案的了解。

咨询不是“口即来”的,不是谁都可以做的,而是一个专业。

单有热心、爱心还是不够的。

咨询充满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咨询就是要能够个案概念化。

3、咨询技巧与策略。

怎样把对个案的认知应用到具体的咨询技巧上?

为了让外界能够认可我们这个类似哲学的专业,有必要对个案的行为描述精确而清楚,并且根据这种精确描述提出对应咨的询策略。

同学提问:

1、对个案行为问题的反应。

有些反应和自己的问题有关,有些是来访者带来的问题,怎样去鉴别?

萧老师:

如果咨询师谈到一个个案情绪激动时,督导会问:

“你面对这一现象时,想到什么?

”咨询师回答:

“让我想到个案心焦虑,有许多愤怒、找不到发泄机会,今天借这个机会……”这就是个案的问题。

如果咨询师回答:

“这让我非常不愉快……对我咆哮。

”我们和个案根本就是平行线关系,如果没有咨询,根本就不会见面。

个案对我们咆哮无所谓应该不应该,不是冲着我们来的,对个案的这种情绪应该理解、接纳。

这个咨询师的回答实际是出现了反移情现象。

2、牵涉到对个案的诊断问题。

对个案的诊断要慎重。

萧老师:

我们不会告诉个案他是什么障碍。

针对咨询员,我们要求他能够分清障碍性的问题和发展性的问题。

督导在处理咨询师问题时,可以协助咨询员处理个案是障碍性问题还是发展性问题。

如果是障碍性问题,建议他去医院处理。

并不是要贴标签,而是协助咨询师使问题越来越清楚。

萧老师:

昨天到今天早上,我并没有太多讲督导。

我是在做一个前置性的准备。

为什么这样做?

同学回答:

1、洗脑

2、对学会进行评估,了解督导从那切入太容易,因材施教

3、学习前热身,让我们了解上这个班的目的,进入督导的状态

4、建立关系。

你和我们建立关系。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5、建立督导与咨询师的关系与督导的关联,明了什么是有效的咨询与咨询师。

萧老师:

是为了让各位有一个很基础的关系。

建立关系不是建立你们与我的关系,而是建立咨询师与督导的关系,使大家熟悉“督导”这个名词。

在座各位,你们觉得与督导的关系建立的够了吗?

(同学回答:

没有条件)

萧老师:

来了很多人,不知有没有督导的组织?

做一个有效的咨询师,必须具备:

对个案的认知与观察、对个案的概念化、对个案咨询策略的提出与介入。

二、有效的咨询员:

影响咨询效能与绩效成长与发展的专业层面:

1、咨询技巧的能力

2、评估(个案)的技巧

3、人际评估能力:

这是我的个案,我可以找到个案的需求、个案的优点、社会资源,来处理他的问题

4、个案概念化能力

5、个别差异的认知。

拿同理来说,对老人和小孩来说,老人会比较受用。

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教育程度、不同的性别(社会对同性恋态度的改变),不同问题、不同对象、不同生活条件,应该有不同的认知、不同的理论取向,不同处理方法。

做一个多元化的咨询师,有时需将自己放低,对自己保持觉察。

6、理论取向

7、治疗的目标与计划

8、专业伦理

昨天到现在所讲的是作一个咨询师所应具备的能力与条件、所扮演的角色、在咨询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问题。

我们这次要讲的循环督导模式。

在讲之前,先讲区辩模式和发展模式。

第三部分:

循环督导模式

一、区辩模式(参见讲义第3页)

1979年出现的一个成熟的督导模式。

(Bernard)这是一个非常知名的模式。

这是一个九宫格的督导模式,上面横的指的是督导的角色。

在每一次督导中,督导都可能扮演教师、咨询师、咨询者三种角色。

咨询师角色不是对咨询师做治疗,而是针对咨询师一些个人化议题。

直的部分指的是在上一次咨询过程中发生的事件。

例:

在上一次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出现歇斯底里的行为,使咨询师受了一些惊吓(催化过程技巧)。

概念化技巧不讲了。

个人化技巧如,有时在咨询时,为了不破坏咨询关系,有些新手不敢用“面质”的技巧。

有的人在生活中不喜欢制造冲突,喜欢人际平和,朋友吵架时会急忙避开,会觉得痛苦无奈,这种行为反映在咨询过程中就可能不敢表现“面质”技巧。

有的咨询师害怕对个案提建议。

这背后都有个人化问题。

“教师”配“催化过程”九宫格式中直格和横格可以逐一配对。

“教师”配“催化过程”,是说明督导在督导过程里必须要扮演教师的角色,面对咨询过程的问题提供资讯。

督导扮演这样的角色就是教师角色。

每个咨询需要50分钟,咨询师对个案的问题不知如何处理。

有的个案会沉默;有的个案会神经质的笑。

面对个案神经质的笑,督导会问有无读过这方面的书。

如果咨询师没有读过。

督导接着会让咨询师镇静,告诉咨询师有些个案这种笑是用神经质的笑来掩饰在的焦虑,而并非针对咨询师。

督导会让咨询师放松地去面对,同时做一个角色扮演,训练、示咨询师处理这样的问题。

这时,督导扮演的就是教师的角色。

有时督导会看录像。

咨询师征得个案同意将咨询过程做一个录像。

督导会发现录像中咨询师很僵化、木讷,督导就可以教咨询师放松一点,和个案做柔软的互动。

“顾问”配“概念化”。

咨询师认为个案是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

督导会问咨询师为什么这样认为?

依据那些资料?

这样,督导可能协助咨询师形成概念化。

“教师”配“概念化”。

督导会和咨询师说:

在这次接过个案后,你对这个个案的了解是什么?

或者咨询师说不出来,督导会发现,用教导的方式直接告诉咨询师这个个案可能是什么。

“教师”配“个人化”。

咨询师面对某一问题不能做适当处理,或出现一些不适当行为,如与个案争辩,或与某一类型个案无法建立良好咨询关系。

督导可以告诉咨询师怎样去处理。

如果咨询师还是不能处理,这时要问咨询师“障碍在哪里?

”这时督导已扮演咨询师在处理个人化问题——“咨询师”配“个人化”

咨询师会提出一些问题与督导讨论,或督导与咨询师讨论,什么样的个人化状况会影响咨询的有效?

(讲义第3页:

咨询师希望在面对老年当事人时,可以更自在;咨询师没有觉察到他的女当事人正在被咨询师性吸引:

咨询师面对的是具有人类弱点的对象,他(她)可能正在经历某种创伤,而咨询师的职业风格……)

问题:

桑老师:

督导过程中教师与顾问的角色不是很清楚

萧老师:

所谓教师角色是当教师作用被发挥时,通常是咨询师没有把自己角色扮演得很好,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种咨询师可能是经验不足,如实习咨询师,督导会直接告诉他们什么是什么。

研究生能够注意到抑郁症的特征,但不知道抑郁症与许多症状共病,如强迫症、忧郁症。

有的强迫症是共病,抑郁症是主型;有时强迫症是主型,抑郁症是共病。

如有的购物强迫,可能是抑郁行为导致的,有季节特点。

有些学生不一定了解这些,督导要告诉他。

这时扮演教师角色。

什么时候扮演的是“顾问”角色?

有的咨询师在使用某些技巧、在面对某些个案、在处理与某些个案的关系时有某些困难。

在任何一次咨询过程中,由于咨询师部的某些心理上、行为上、思考上的一些障碍,导致咨询无法有效进行,影响咨询关系的发展,此时督导就协助咨询师化解他在的障碍。

这即顾问角色。

由于经验不足,我们在咨询时只敢使用几种技巧,其它的都不敢尝试。

这时咨询师心里有一个魔障。

督导看到这种状况,可以跳出来,从支持、鼓励的角度协助咨询师说出心的恐惧,让其心中的恐惧感逐步降低。

督导过程中的咨询师的角色是什么?

在任何一次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由于个人成长遭遇障碍导致自信不足、想做又不敢做,或对某些咨询没有信心,这时督导就用咨询师的角色协助咨询师,给他鼓励和支持,包括接纳与同理,让咨询师越来越有勇气去尝试新的行为。

提问:

有一个个案。

咨询师遇到一个问题,感到畏惧,不敢采用某种技术。

督导问他:

“你怕什么?

”这是什么角色?

萧老师:

这太严厉!

这是教师的角色。

可用贝克的认知行为治疗,用格拉底的“产婆术”:

当你害怕时,想到了些什么?

——根据贝克的认知行为治疗概念:

事件————————思考————————行为

人对自己行为的表现实际上是活在自我议题的应验过程里面。

刚才咨询师说自己不会,督导不能那样问,这会吓死他。

问:

我被人这样问,我还是能接受。

萧老师:

如果督导与你关系建立不错,这样问没有什么关系。

只是一般人不会象你心脏这么强,被质问会让人感到自我价值、自尊受伤害。

我还是建议,如果你是督导,要明白人不是都是这个样子的。

这就是所谓多元的个案。

有的喜欢凡事情都慢慢来,这样问会使人有受惊的感觉。

问:

我尝试把这话变成咨询师角色的语气,该怎样问?

萧老师:

“是否你有些担心,你在担心什么?

”“当个案声音变化时,你知不知道你为什么会受到这个个案的影响?

”——个案概念化:

让咨询师说一个与个案的故事。

相关研究:

区辩模式中角色出现的时机

在这个研究,初期的咨询员、有二到三年以上咨询经验的咨询员、有博士以上的咨询员。

对初期咨询师,督导的教师角色出现较多,但并不绝对。

实际上在督导过程中,各种角色均会交替地出现。

过去的经验和刻板行为会干扰到我们咨询的进行。

所以,咨询师要放空自己,否则会对咨询产生干扰,影响咨询的进行。

随着我们经验越来越丰富,我们就越能提出一些问题与督导讨论。

昨天我提到,我担心我们会过度僵化地采用某一些咨询的理论和观念。

比如,如果我们深受精神分析的影响,一定会从早期经验去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这样。

昨晚的《心理访谈》“母女两样情”(凤池)。

一个高中女生,对母亲深度不满,有次争吵甚至拿刀砍母亲。

母女关系非常紧。

凤池问:

第一次不想听妈妈话时感觉是什么?

父亲认为太太是一个不可能有转弯的人。

在督导时,假设凤池老师就是咨询师,我是他的督导,就会对他做一些支持鼓励。

然后问他:

你可否给我一个名词,你是根据什么观点来处理个案的?

答:

根据精神分析学派。

我还会问:

为什么根据精神分析学派?

答:

这女孩子的问题来自早期经验,幼年母女相处时因为母亲贪玩……相互产生怨恨。

我在肯定他后会接着问:

除了用精神分析学派外,还可以用什么理论?

这是协助咨询师打开视野,用多元角度看等个案。

假如也能用多元理论来解释同样背景的个案,就可以将这种能力运用于后面的个案,因为有的母女的问题可能并不源于早年的经验。

督导对于咨询师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的学习,就是透过这个一个督导协助这个咨询师在这个督导过程中学到的能力和技巧类化到其它情境的个案中(行为主义的观点)。

同学提问

1:

类化与化

萧老师:

从心理学观点看,孩子将父母教导自己做人的道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叫做化,化是一个成长的主要学习力量。

在单一质督导过程中,当督导扮演教师角色,教授咨询师该使用何种技术,这叫化;但将这一技术用于下一次咨询时,叫类化。

2:

这种模式你有没有建议什么时候使用?

萧老师:

区辨模式比较直接、具体,在初学者较好运用。

缺点是督导要扮演主动者的角色。

这个模式的督导者要有过多的问话,问多了就有些象警察问案;同时这个模式的督导需要资深的咨询师担当,需要较权威,见识过很多的问题,经历较多,即较适用于权威模式的督导结构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