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数学五六单元.docx
《二下数学五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下数学五六单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下数学五六单元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单位。
(2)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2、教材分析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材主题图呈现了超市的情境,以此唤起学生相关的经验,是学生初步感受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借助生活中的实物认识质量单位,借助多种手段加强学生对实际质量的直观感受。
3、学情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计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如,二年级学生知道自己的体重轻于父母的体重,会用掂量的方式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知道平时买东西时用台秤或盘秤秤等。
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单位。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评价任务
1、课堂提问,说一说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单位。
(测评目标1)
2、课堂提问,估计一下常见物品的质量。
(测评目标2)
3、完成课堂巩固练习“做一做”,练习一1、2题。
(测评目标3)
教学过程
环节一:
了解质量单位。
活动一:
交流一下到超市了解了哪些物品的重量。
活动二:
教师指出:
计量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公斤、千克、斤、吨作单位,都是计量单位。
其中的公斤、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生活中常见的是克和千克。
环节二:
认识工具。
活动一:
在调查活动中,你们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活动二: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几种常见的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环节三:
师生互动,认识克。
活动一:
学生说出自己课前准备的以克为单位的物品。
活动二:
教师出示实物: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请你们掂一掂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环节四:
认识1克。
活动一:
教师演示并讲解,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活动二:
教师出示1枚2分的硬币。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勺盐的质量是1克。
活动三:
称黄豆,引导学生用天平称出它的质量,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环节五:
完成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
活动一:
估一估,哪些物品比1克轻。
活动二:
分组活动:
称学习用品。
活动三:
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单位。
(2)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2、教材分析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材主题图呈现了超市的情境,以此唤起学生相关的经验,是学生初步感受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借助生活中的实物认识质量单位,借助多种手段加强学生对实际质量的直观感受。
3、学情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计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如,二年级学生知道自己的体重轻于父母的体重,会用掂量的方式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知道平时买东西时用台秤或盘秤秤等。
目标
1、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千克”的概念。
2、掌握克与千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操作能力。
评价任务
1、课堂提问,说一说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单位。
(测评目标1)
2、课堂提问,估计一下常见物品的质量。
(测评目标2)
3、完成课堂巩固练习“做一做”,练习一1、2题。
(测评目标3)
教学过程
环节一:
认识千克。
活动一:
引导学生看图,洗衣液重5千克、一箱苹果净含量25千克。
活动二:
教师小结: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环节二:
认识1千克,1千克=1000克。
活动一:
出示一袋500克的碘盐,用手掂一掂,再估一估它有多重?
请学生读出包装上的数据。
活动二:
再出示一袋同样的碘盐,问学生:
两袋这样的碘盐重多少?
教师板书:
1千克=1000克
环节三:
认识计量工具。
活动一:
让学生看教材上出现的秤,依次认识盘秤、弹簧秤、体重秤和电子秤。
活动二:
强调学生知道:
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环节四:
克与千克的换算。
活动一:
一袋大米重3千克,如果用克作单位,怎么表示?
你是怎样想的?
活动二:
比较两个式子:
3kg=3000g2000g=2kg,你发现了什么?
环节五:
巩固应用
活动一:
用教师准备的盘秤和物品,让学生称一称。
活动二: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的第2题。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初步掌握数学广角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教材分析
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让学生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
本单元的内容体现了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面做出的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运用操作、实验、猜猜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简单推理知识的理解难度不是很大,但是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推理的过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意义,接受数学思维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目标
1、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能进行含有三个条件的简单推理。
2、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评价任务
1、进行含有三个条件的简单推理。
2、掌握在方格中填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活动一:
玩一个猜弹珠的游戏。
现在你能猜出我左手拿的是白珠子还是黑珠子吗?
活动二:
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
左手拿的不是白珠子。
活动三:
小结:
像这样根据一些提示,得出一些结论,这样的方法叫推理。
环节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活动一:
教学例1
你看懂了什么?
你是怎么知道的?
活动二:
谁能完整地说一下过程?
因为小红说自己拿的是语文书,剩下的就只有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
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一定是品德与生活书,所以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环节三:
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活动一:
做一做第1题
活动二:
做一做第2题
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环节四:
拓展练习。
活动一:
三人游戏,三顶不同颜色的帽子,闭眼,每人分别戴上一顶,根据同伴帽子的颜色,猜自己帽子的颜色。
活动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初步掌握数学广角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教材分析
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让学生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
本单元的内容体现了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面做出的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运用操作、实验、猜猜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简单推理知识的理解难度不是很大,但是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推理的过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意义,接受数学思维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目标
1、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
2、会用排除法来解答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
3、通过引导学生自信阅读已知条件来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仔细分析和合理判断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评价任务
1、进行含有三个条件的简单推理。
2、掌握在方格中填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创设情境
活动一:
出示:
A、B、C代表爷爷、爸爸、孙子三人,你能确定A、B、C分别代表谁吗?
活动二:
引出课题。
环节二:
探究新知
活动一:
教学例2
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你是怎样理解的?
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是什么意思?
活动二:
分组讨论
想一想:
先填哪个空格里的数?
环节三:
试一试
活动一:
你能填出其他方格里的数吗?
活动二:
学生独立思考,练习。
集体交流。
环节四:
巩固练习
活动一:
做一做
思考:
先填哪个空格里的数?
为什么?
活动二:
思考题
甲、乙、丙分别是什么老师?
活动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初步掌握数学广角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体现了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面做出的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运用操作、实验、猜猜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简单推理知识的理解难度不是很大,但是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推理的过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意义,接受数学思维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目标
1、巩固简单的推理知识,进一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让学生在练习中再次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逻辑推理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以及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评价任务
1、进行含有三个条件的简单推理。
2、掌握在方格中填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基础练习
活动一:
老师的两个手心里分别写着数字8和9,我左手写的不是8。
活动二:
小结:
根据一条线索,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环节二:
巩固练习
活动一:
练习二十一第1题
认真读题,仔细分析,你能从中找到哪些有用的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
活动二:
练习二十一第2题
你先确定哪位?
再确定哪位?
同桌之间交流。
活动三:
练习二十一第3题。
你找到了哪句关键的线索?
活动四:
练习二十一第4、5题。
先能确定哪一行、哪一列上的数,为什么?
把这个数作为条件,接着往下推。
环节三:
拓展练习
活动一:
黑猫警长破案。
黑猫警长在破案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密码箱,只要打开密码箱,就能知道逃犯的下落,可是密码箱的密码是多少呢?
不知道,但有三个提示:
(1)密码是个两位数
(2)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15、
(3)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1
你能猜出密码是多少吗?
学生思考,再分组讨论。
活动二:
这个单元,你能得到几颗星?
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快乐。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整理、归纳本册教科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关知识间的联系。
(2)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知识的技能。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总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
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如把书的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集中起来复习,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习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习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知识要点,因此复习过程中重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抓学生的薄弱环节,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目标
1、整理、归纳本册教科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关知识间的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自觉整理与复习的意识和习惯。
评价任务
1、整理、归纳本册教科书的知识,掌握有关知识间的联系。
2、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除法
活动一:
口算练习
32÷481÷915÷524÷3
24÷642÷740÷814÷2
活动二:
先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再说一说怎么样算的。
环节二:
巩固练习
活动一:
练习第二十二第1、2题。
活动二:
练习第二十二第12、14、16题
环节三:
测评练习(课件)
活动一:
口算
15÷5=6÷3=16÷8=9÷3=45÷9=56÷7=
9÷7=2×4=45÷5=56÷8=63÷7=8÷2=
活动二:
在○里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8○4=221○3=7
20○5=256○9=5430○5=6
活动三:
用竖式计算。
45÷6=56÷9=63÷8=
环节四:
课堂总结
活动一:
你有什么收获?
除法计算中药注意什么?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整理、归纳本册教科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关知识间的联系。
(2)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知识的技能。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总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
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如把书的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集中起来复习,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习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习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知识要点,因此复习过程中重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抓学生的薄弱环节,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目标
1、通过对具体材料的统计,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轴对称图形,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基本现象。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评价任务
1、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
2、认识轴对称图形,感知平移和旋转。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统计
活动一:
这学期学习了哪些数据收集整理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活动二:
出示练习二十二第11题,再次经历统计过程。
环节二:
复习图形的运动
活动一:
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活动二:
练习二十二第9题。
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活动三: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环节三:
复习克和千克
活动一:
直观感受。
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活动二:
进率关系。
已经明确了克与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1千克=1000克
环节四:
综合练习
活动一:
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活动二: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枚2分硬币重1()一袋瓜子重200()
一支牙膏重150()一头牛重300()
一小瓶金龙鱼油重1000()一只鸽子重250()
一个西瓜重4()一只蚱蜢重6()
活动三:
拓展练习
思考:
一只小鸡重500克,一只大鸡重2千克,几只小鸡的重量等于一只大鸡的重量?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整理、归纳本册教科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关知识间的联系。
(2)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知识的技能。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总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
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如把书的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集中起来复习,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习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习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知识要点,因此复习过程中重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抓学生的薄弱环节,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目标
1、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2、让学生正确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数的组成、大小比较等有关知识。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评价任务
1、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2、掌握数的读写与数的组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基础练习,复习混合运算。
活动一:
口答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64÷8+448+36-665-7×5
(84-36)÷848÷(8-2)5×9+6
活动二:
学生小结混合运算两步试题的运算顺序。
环节二:
复习万以内的认识。
活动一:
回忆一下,学了万以内数的哪些知识?
活动二:
读数、写数的复习。
活动三:
练习二十二第4题。
独立练习,同桌之间相互检查。
活动四:
数的组成和近似数。
环节三:
巩固练习
活动一:
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活动二:
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题。
先让学生看清题意,审题。
活动三:
综合练习。
(1)一个数千位上和十位上都是6,其余各位是0.
(2)比3999大2的数。
(3)2个千、3个百、2个一组成的数。
(4)比最大的四位数少3的数。
环节四:
课堂总结
活动一:
混合运算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解答问题是要注意什么?
活动二:
你还有哪些收获?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整理、归纳本册教科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关知识间的联系。
(2)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知识的技能。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总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
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如把书的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集中起来复习,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习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习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知识要点,因此复习过程中重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抓学生的薄弱环节,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目标
1、学生巩固提高本学期所学的各部分知识。
2、通过综合练习,能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练习中,体验知识的运用,获得成功的快乐。
评价任务
1、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数与计算的练习
活动一:
出示第114页第1题。
找出这些算式中的除法式题。
找出这些算式中的加、减法式题。
找出这些算式中的混合运算式题。
活动二:
在计数器上表示2000+700+8、3000+600。
活动三:
2708接近几千?
环节二:
图形的练习
活动一:
出示第115页第2题。
照样子剪一剪。
学生动手剪。
活动二:
找出你剪的图案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用彩笔描出它的对称轴。
展示学生的作品。
活动三:
在刚才的活动中,有平移、旋转现象吗?
学生回答。
活动四:
说一说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平移和旋转现象。
环节三:
巩固练习
活动一:
练习二十二第15、16题。
活动二:
练习二十二第17题。
环节四:
课堂总结
活动一:
本学期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活动二:
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
什么方面还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