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六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单元教案与反思.docx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六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单元教案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六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单元教案与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六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单元教案与反思
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
生日
学习目标:
1、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获得统计活动的经验。
2、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并进行简单推测。
3、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如何更好地使学生交流数据整理的方法,并会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教法:
练习法、启发法
学法:
练习法,调查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促学
1.说一说你的生日在什么季节?
你的好朋友呢?
2.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最多?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
哪几个月是春季?
哪几个月是夏季?
哪几个月是秋季?
哪几个月是冬季?
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4)小组交流:
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5)如果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生日?
三、实践应用
我的女儿生日快到,你们说说送给她什么礼物好?
(出示书、布娃娃、果冻、鲜花) 怎样才能知道大家的意见呢?
1.调查、记录
2.汇报、交流
四、师生小结、课后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生日
3、4、5月是春季
6、7、8月是夏季
9、10、11月是秋季
12、1、2月是冬季
课后反思:
栽蒜苗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学重点:
1、根据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2、使学生在根据实验数据设计条形统计图时。
教学难点:
体会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白统计表,空白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1、出示数据,阳光小组蒜苗第15天生长情况
2、观察数据,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请组长把你们的统计表拿出来。
找到了吗?
那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同学一起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好吗?
开始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小组,及时指导。
师:
有些小组已经用行动告诉我他们已经完成任务了,那让我们在心中期待其他小组赶快加油。
我们在等着你们,加油啊!
3、汇报
现在大家都完成了,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统计的况呢?
通过观察他们小组的统计表,你能看出他们小组中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吗?
指名说一说。
通过统计表的形式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他们这一小组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
除了统计表,还有什么形式可以很形象的表示出你们小组的蒜苗种植情况呢?
引导学生说出:
统计图
三、引出统计图,并根据实验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1、观察空白统计图,并提出问题
那正好在你们的桌面上老师给你们前准备了一张统计图,现在请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了解一下这张统计图。
学生认真观察,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
通过你们刚才初步解这张统计图,你们有没有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统计图设计的格子有限,按照以前所学的统计形式,无法完整的统计出他们蒜苗成长的记录。
2、小组讨论,寻找解决策略
那既然大家都遇到了这个难题,那我们就在小组里先商量一下,遇到的这个问题如何去解决?
小组讨论,商对策。
让学生汇报一下们小组商量的方法,教师简单评价。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刚才大家想了出了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
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还要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
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也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也小。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
小组商量一下,哪种办法适合你们小组,你们就选择哪种办法来解决,好吗那开始绘制这张统计图。
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利用统计表和方格图,制作统计图。
说说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少。
小组活动,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和困惑,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师:
行动快的小组现在已经在心里为你们加油了,加快速度。
已经完成的小组可以再看看你们的统计图。
考虑一下一会介绍的时候怎么说?
4、介绍小组绘制的统计图
师:
怎么样?
准备好了吗?
师:
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设计情况告诉我们?
重点请学生说说是怎么解决格子不够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想出如果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时候,可以在相应的条形上标出数据。
师:
如果有哪个小组也遇到了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情况,那就按照你们自己找的好办法,把你们小组的统计图稍微修改一下。
组内修改,教师巡视。
5小结,说一说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直观,形象)
四、练习读图,获取有用信息
五、小结
六、小调查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映,比如:
一年中每个月的电费、水费等,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统计,并在附页3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七、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栽蒜苗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在探索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自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
重点:
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难点:
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关键:
学会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我们在的蒜苗。
(板书栽蒜苗)
和同学们一样,老师也栽了一株蒜苗,这是老师每隔3天观察一次,记录下来的蒜苗生长情况。
(出示表格)
天数/天
3
6
9
12
15
蒜苗高度/厘米
4
6
10
16
17
你能帮助老师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小黑板出示格子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制作,其他学生在111页上面的格子图制作。
然后纠正黑板上的问题)
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2、(移开小黑板露出折线统计图)大家请看,老师也做了一个统计图
这些线很曲折,所以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
(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进行新课
1、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大家认真比较一下这两个统计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是都有标题,横线上的数都表示时间,竖线上的数都表示蒜苗高度;不同点是条形统计图使用长条表示蒜苗的高度,而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
学生可能回答用线表示,教师要及时纠正,并板书“点——数量”)
再仔细观察,这条线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可能回答:
这条线是逐渐上升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线的坡度变化并说明这条线代表着蒜苗的生长趋势,蒜苗从第6天到第12天生长速度很快,过了12天长得慢了。
并板书“线——趋势”)
正因为折线统计图的这个优点,我们可以对这株蒜苗进行预测,分析它的生长情况:
⑴估计这株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⑵预测这株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并说说你的想法。
2、学习画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有这样的优点,你想不想学着画一画呢?
下面来观察一下老师是怎样画折线统计图的。
(出示课件,讲解画图方法)
请同学们拿出你的蒜苗生长情况记录,谁能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读给大家听听?
能不能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呢?
打开数学书111页,在下边的格子图中画出来。
根据你画的统计图说说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好不好?
(先向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
看来有关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老师很想知道除了反映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之外,其它折线统计图你会看吗?
请同学们看屏幕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1)小玲每隔()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
00到16:
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1)请你看图说一说,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
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2)估计小玲第八天成绩大约是多少?
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几天?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栽的蒜苗在不断长高,我们的知识也在逐渐积累。
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呢?
(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会画折线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看屏幕:
调查庄河地区最近一周的最高气温,制成折线统计图。
并说明气温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板书设计
栽蒜苗
(二)——折线统计图
天数/天
3
6
9
12
15
蒜苗高度/厘米
4
6
10
16
17
点——数量线——趋势
教学反思: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会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
1.出示图片:
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
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分别说。
(三个)
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
板书关系式:
总数量除以总份数=平均数
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
(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
)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
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
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一)活动1:
初估平均数。
(3分钟)
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
有什么困难?
”,“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
”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
”,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6.小结:
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实这正是它为什么能广泛应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数描述问题更全面。
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9分钟)
学校要给五年级四个班数学竞赛颁奖,奖给谁?
比较什么?
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
如果要给教这两个班的两位教师颁奖呢?
颁给那位教师?
预设:
生1:
颁给平均分最多的那个班。
生2:
不公平,要算一算两个班的平均分,再比较。
问:
哪个更科学公平呢?
2.学生应用计算器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数再比较。
四、回顾总结(5分钟)
1.在统计中应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说明问题是很重要的手段,今天我们学习的统计中的平均数和以往的平均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素材积累】
不要叹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
开拓一条怎样的路,装订一本怎样的书,这是一个人生命价值与内涵的体现。
有的人的足迹云烟一样消散无痕,有的人却是一本耐读的厚书,被历史的清风轻轻翻动着,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以深情的启迪与深刻的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