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展望一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1724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证券市场展望一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证券市场展望一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证券市场展望一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证券市场展望一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证券市场展望一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证券市场展望一0.docx

《中国证券市场展望一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证券市场展望一0.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证券市场展望一0.docx

中国证券市场展望一0

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展望

(一)

主要观点

  ● 2001年是1990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的明显下降对我国出口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截止2001年三季度,尽管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出口降幅已明显趋缓,但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仍有回落的可能,失业率有所上升。

国内外经济形势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 目前我国经济并未完全摆脱通货紧缩的影响,同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内需将主导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这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将是有利的。

  ● 2001年行业发展状况:

2001年1-9月电子及通讯产品制造业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态势,增长速度仍稳居各行业首位;房地产业、电力工业、环保产业、交通运输业和零售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煤炭行业增长速度虽有所回落,但煤炭生产结构明显改善;钢铁工业也保持较高速增长;石油化工行业受国际市场油价波动的不利影响,开始出现产出增长但收入和效益回落的不利增长局面;汽车工业进入三季度以后,基本扭转了自3月份以来的产销逐月下滑状态,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而批发业的增长速度出现较大滑坡。

 

  ● 2002年行业走势预测:

2002年通讯设备制造行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钢铁产品市场供需都还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交通运输业、环保产业有望再上一个台阶;煤炭市场供应将有较大缺口,货紧价升是煤炭市场的主要特征;汽车行业存在着较多促进需求强劲增长的因素,同时产品结构的调整仍将继续;电力增长速度将低于去年;医药行业的增长会放缓;房地产仍有发展空间,但会进入调整阶段;批发业效益会继续滑坡,石化行业和零售业将会进一步分化。

  ● 对影响证券市场走势诸多确定、不确定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2002年的上证综合指数可能会以1500点为中轴线,在1150-1850点之间振荡调整的可能性最大。

  ● 2002年上市公司业绩整体上很难有较高增长,但业绩比往年更加真实,今年会有更多的民营企业、合资公司上市,股权转让会更多,CDR有可能实施,这些将为证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 2002年证券公司在三大传统业务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证券公司必须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加强研发能力,努力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保持自身的鲜明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

同时,通过收购兼并、合资合作拓展生存空间。

  ● 2002年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方式将由原来的粗放式做庄制开始向集约式的组合投资制发展;重视绩优股、高红利、高分配股和蓝筹股,将会成为机构投资者的主要投资理念;防范风险,波段操作,买跌杀涨,微利变现将会成为机构投资者的主要操作策略。

 

第一篇宏观经济与政策

  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晴雨表,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历来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我们可以看到,对证券市场影响最深刻、最明显或引起市场急剧波动的因素往往是宏观经济和宏观政策。

上市公司的业绩或市场预期可能在一年内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作为驱动股票市场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上市公司的整体投资价值则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都比较稳定,很难在短期内或一年内发生很大的变化。

而宏观经济特别是宏观政策则可能在较短的时间或一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并引起证券市场的急剧波动。

事实上,如果不考虑技术革命的影响,不管是单个的上市公司还是全体上市公司,其业绩及其投资价值变动往往是由宏观经济和宏观政策变化而导致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多数国家的证券市场都是由宏观经济特别是宏观政策主导的市场。

  一、2001年宏观经济形势概述及2002年展望

  1、世界经济形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1年10月份发布的数字认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由2000年的%降到2001年的%。

根据IMF的定义,如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低于%的话,那么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所谓增长性衰退。

如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不能高于%,那么许多国家将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进出口额将下降。

  由于美国、欧洲、日本在世界的GDP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此对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也是起关键作用的。

去年,美、欧、日的经济形势都不好,造成了世界经济形势的紧张。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关于2001年三季度的统计数字还未发布。

但是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我们已经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说,2001年的世界经济将是近10年来增长速度最慢的一年。

在2002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可能会有所好转,但恢复到1995-2000年这一时期的增长水平则是不大可能的。

  自2000年四季度以来,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事件发生之前,美国经济就已徘徊在衰退的边缘。

“”事件对美国经济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去年三四季度美国经济将出现负增长。

这就意味着,2001年美国经济将出现衰退。

更令人担忧的是,2002年世界经济可能仍无法扭转目前的颓势。

以“”事件为标志,世界经济可能已告别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速增长,而进入一个增长速度显著放慢的所谓增长衰退期(GrowthRecession)。

换言之,在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将只能维持%左右。

  在过去的十年中,为了摆脱泡沫经济破灭后的不景气,日本政府大力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

1999年4月以后,日本经济出现了缓慢回升,但从2000年8月开始重新出现滑坡。

特别是从2001年年初起,受美国经济减速和石油价格上升的影响,日本的出口和设备投资减退,个人消费低迷,物价持续下跌。

2001年3月8日日本大藏相宫泽喜一公开宣称,日本财政目前正面临崩溃的边缘。

后来修正过的数字显示,日本在2001年一季度取得了微小的正增长率。

但是,日本经济在第二季度收缩了%,从而宣告日本经济在十年中第四次进入了衰退。

日本政府对于本国经济问题的处理可以说是一筹莫展,日本经济在近期内出现好转的希望几乎为零。

 

  与此同时,欧盟(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自2000年年中开始下降。

IMF和UNCTAD预测,欧元区2001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为%。

JP摩根预测,从2001年一季度到2002年二季度的6个季度中,欧盟的GDP年均增长速度将为%(2001年为%)。

这些预测都明显低于2000年欧盟的经济增长率。

欧盟经济增速下降可归结于以下诸原因:

贸易条件恶化(石油价格、食品价格提高和其它输入的通货膨胀),过去几年高技术领域投资过度和世界贸易速度的下降。

贸易条件的恶化使实际收入下降,从而导致消费需求的疲软。

高技术领域(特别是电讯领域)的过度投资,而由于利润的减少和股市的下跌同时对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尽管欧盟区内贸易的比重很高,全球性贸易增长速度的下降对欧盟经济增长仍然有重要影响。

  东亚地区经济普遍放缓,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陷入了衰退。

例如,新加坡由于美国IT产品市场的不景气而陷入衰退。

我国台湾省也由于类似原因而陷入了5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衰退。

马来西亚、泰国和韩国等国家已经或正在进入衰退。

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状况也十分令人担忧。

阿根廷随时可能发生金融危机,巴西等国的经济也遇到严重困难。

2001年,除中国和印度外,几乎所有国家都同时陷入严重困难。

 

  2002年,由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及“”事件所造成的种种不安全性和由此所导致的资本流动“交易成本”的提高,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必将有所下降。

根据国际金融研究所的预测,2001年流入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净私人资本流动额将由2000年的1670亿美元减少到2001年的1060亿美元,其中净直接投资额将由2000年的1300亿美元减少到2001年的124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也将会有所下降。

根据WTO10月份的预测,2001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将从2000年的10%降到2001年的2%。

  总之,2001年是1990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2002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可能会有所好转。

但是,考虑到世界经济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必须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迎接2002年世界经济出现所谓增长性衰退的挑战。

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明显下降必将对我国出口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不过,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属中、低档,因而,与经济发展水平高、产品结构单一的邻国(地区)相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对中国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可能要小一些。

另外,由于我国目前是世界经济的唯一亮点,再加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的流入很可能会有较明显增加。

因而,对2002年我国外部环境的估价不必过于悲观。

2002年,尽管我国的贸易顺差可能会有较大下降,甚至有可能出现逆差,但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不会受到严重影响。

只要我们善于趋利避害,增速下降的世界经济仍可能会给我国提供增长与发展的新机会。

2002年的世界经济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2、GDP与工业增长率

  经过初步测算,2001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621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比去年同期加快了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二、三产业的增长加快是当前经济趋升的主要推动力量。

其中第二产业增长%,加快个百分点;工业增长10%,加快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长%,加快个百分点,主要是商业和房地产增长较快的带动。

第一产业由于粮食的较大幅度减产,增速有所回落,同比增长%,比上年同期减慢个百分点。

  2001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061亿元,同比增长%。

从动态变动情况看,逐季有所加快,1-3季度分别增长%、%和%。

从所有制结构看,集体工业增长相对缓慢(为%),其他各类工业均保持较快增速。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股份制企业增长%,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长%。

  2001年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增幅比二季度降低2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同比增长%,增速比7、8月份有所回升。

虽然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目前的走势仍不容乐观,但造成其下滑的主要因素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出口总额的增速已由快速下降转为逐渐趋稳,货币供应量M0的增速已有回升的迹象,因此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在近期内有转稳的可能性。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速降幅最小,三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长%,增幅比二季度下降个百分点;三资企业降幅最大,同比增长%,增幅下降个百分点;集体工业增速最低,同比仅增长%,这种状况已持续较长时间。

由于集体经济是我国经济中运行效率较高的部分,因此其增速最低将有损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已成为当前经济中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3、投资与消费

  2001年1-3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增幅比上半年提高个百分点,其中不包括集体和个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增幅比上半年提高个百分点,集体和个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增幅比上半年提高个百分点。

从走势看,虽然其增速仍呈上升势头,但主要带动力量第三产业投资的增速已出现回落,1-3季度同比增长22%,增幅比上半年降低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速也有可能受工业产出增速下降的带动而转降,因此投资增速已面临转降的危险。

投资增速的不断上升对于缓解去年经济的下降趋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若其增速转降,那么就会使我国经济的走势进一步恶化,因此必须予以高度警惕。

  2001年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增幅比二季度微降个百分点,仍呈在10%左右小幅波动的运行态势,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

从其影响因素看,1-3季度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比2000年高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现金收入的增速也明显地高于上年同期的水平,但居民的消费倾向明显回落,2001年1-8月份的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仅比2000年同期增长%,要比2000年的增速低3个百分点,因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仍有回落的可能。

2000年沪、深两市的涨幅超过了50%,而2001年7月份以来上证综指已累计下跌了40%,股市下跌引起的财富效应是居民消费倾向下降重要原因之一。

 

  4、外贸进出口

  2001年三季度,出口总额增长%,虽然增幅仍比二季度低个百分点,但降势已明显趋缓,特别是从最近几个月的数据看,增速已明显趋稳,消除季节性因素后的出口总额则已由降转升。

出口总额增速大幅下降是造成去年我国经济回落的重要原因,其增速趋稳将有助于我国经济摆脱下滑走势。

三季度的进口总额同比增长%,增幅比二季度低个百分点,但最近几个月的增速已趋于稳定。

  2001年三季度的净出口为亿美元,比二季度增加亿美元。

1-3季度累计净出口亿美元,比2000年同期减少亿美元,下降%。

  2001年1-10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亿美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

其中出口亿美元,增长%;进口亿美元,增长10%;累计实现贸易顺差亿美元。

去年10月份当月,外贸进出口总值为亿美元,同比下降%。

其中出口亿美元,增长%;进口189亿美元,下降%;当月实现贸易顺差亿美元。

前10个月一般贸易进出口均有较大回落:

进出口亿美元,增长%,比上月末回落了个百分点。

加工贸易出口保持平稳增长,进口增速有所回升。

加工贸易进出口亿美元,增长%。

其中出口亿美元,增长%;进口亿美元,增长%,比上月末微升个百分点。

前10个月,机电产品出口亿美元,增长%,高出全国出口总体增速个百分点,占我国出口总值的%;10月份当月出口亿美元,比上月增加亿美元,已连续3个月实现出口总值百亿美元以上。

  5、国际收支

  2001年10月30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首次公布了半年度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此表显示,2001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收支总体状况保持良好局面。

  2001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亿美元。

其中,货物出口亿美元,货物进口亿美元,顺差亿美元;服务项目收入亿美元,支出亿美元,逆差亿美元;收益项目收入亿美元,支出亿美元,逆差亿美元;经常转移收入亿美元,支出亿美元,顺差亿美元。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亿美元。

其中,资本项目逆差亿美元,金融项目顺差亿美元。

 

  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中国国际储备资产保持增长,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2001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2122亿美元,比2000年末增长%,我国对外清偿能力进一步增强。

  6、就业和社会保障

  2001年,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工作继续得到巩固,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总量基本趋稳并略有下降,职工工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但劳动保障工作仍然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城镇单位从业人数继续下降,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登记失业率有所上升,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加大,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据统计,2001年上半年,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总量为769万人,其中去年底结转657万人,今年上半年新增加112万人。

在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中,%签订了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领到了基本生活费,%代缴了社会保险费,除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比例外,其他比例都比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得到确保,社会化发放率进一步提高。

  2001年6月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职工人数为10547万人,离退休人员为3241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99万人和71万人。

其中,企业参保职工为9098万人,比上年底减少26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为3068万人,比上年底增加57万人。

全国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人数为2980万人,社会化发放率达到%,比上年末提高个百分点。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略有减少,领取人数继续增加,基金收支大幅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6月底,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1404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49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9万人。

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7981万人,同比减少482万人;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442万人,同比减少203万人;其他单位从业人员1981万人,同比增加191万人。

6月底,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1030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50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9万人。

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7748万人,同比减少478万人;集体单位在岗职工1388万人,同比减少195万人;其他单位在岗职工1894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

去年二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万人,登记失业率为%。

这就说明,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继续下降,登记失业率有所上升,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二、宏观经济政策回顾与展望

  财政政策是结构调整政策,货币政策是总量调控政策,在目前我国经济的紧缩状况下,结构问题是根本性问题,因此,在实际政策实施中,我们仍要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

因此,可以考虑采用的具体调节手段包括:

适当减息;实行减税政策,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积极性;通过扶持股市来拉动内需增长;继续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加快发展消费信贷等。

  1、财政政策

  我国自1998年以来,已经连续实行了四年以发行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勿庸置疑,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根据财政部的测算,国债每年拉动经济增长率分别达2-3个百分点。

财政政策的实施主要靠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支出,二是减少收入。

具体手段主要有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转移支付、财政管理体制等。

积极财政政策的种类有三种:

一是既增加支出又减收的。

二是主要以各种手段增加支出的同时辅以适当减收。

三是主要以减收为主,支出略有增加。

我国根据总的经济形势和我国财政的具体情况,采取了以国债为手段筹集资金以增加支出、适当调整税收结构为主的第二类。

  利用国债资金进行重点建设,不仅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抑制了通货紧缩趋势,而且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在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作用下,2000年年中,中国经济开始出现转机,当年GDP增长率恢复到8%,扭转了经济增长持续下滑的趋势。

2001年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及国际贸易增长迅速减缓,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速度比2000年有较大幅度下降。

在外需增长受到严重制约的情况下,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将对拉动全年经济增长起到关键作用,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外需的不足。

 

  2001年,国债投资规模1500亿元,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高于上年同期个百分点。

消费前三季度同比增长%,与上年基本持平,这是在去年较高基数的基础上来之不易的较快增长。

虽然受世界经济增长显著放慢的不利影响,但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仍达到了%的较高水平,内需对经济拉动作用功不可没。

  除了增发国债,自1999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在积极财政政策中又增加了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城镇中低阶层收入的内容。

1999年下半年以来三次大幅度提高公务员和国有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并提高了低收入阶层社会“三条保障线”支出水平。

今年广东、深圳、山东、天津等一大批地区配合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再次提高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调整收入的政策直接促进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200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经历1998、1999年两年%的低速增长之后出现了%(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的较快增长;2001年1-10月我国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预计全年增长仍会保持在10%,这是1998年以来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一年。

消费需求从低迷转向回升是目前经济增长最稳定的促进因素,而消费呈现稳步攀升的走势正是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结果。

  2、货币政策

  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初我国出口增长开始猛烈下滑。

而这时国内市场也发生了重大转折,总需求不足突出表现出来。

金融方面,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成为头等大事,商业银行风险意识空前增强,贷款更加谨慎。

于是货币政策面临十分严峻的复杂局面,即一方面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需要扩大内需,增加货币供应,在直接融资并不发达的情况下,需要增加贷款;但另一方面,由于要求降低多年积累的不良贷款比例,商业银行对信贷工作提出了贷款质量终身负责制和新增贷款不良比率为零的指标要求,1998年上半年各方面对银行是否存在“惜贷”问题议论颇多。

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握好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当时货币政策操作的焦点问题。

我们当时提出的原则是,在坚持防范金融风险和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支持经济增长。

为此,1998、1999两年,中国人民银行在积极推进一系列货币政策机制及工具改革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主要有:

  第一,取消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给商业银行充分的贷款自主权。

当时的提法是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

其实这两句话放在一起作为替代关系讲,并不一定合适,因为后者并不是货币政策工具。

所以这样讲,是担心放弃直接控制后宏观控制不住。

  第二,灵活运用利率手段,在1996、1997年3次降息的基础上,1998、1999年又4次降息,这是中央银行为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而主动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

7次累计,一年期存款利率从%下调到现在的%,其幅度之大,实属罕见。

目前受周边国家降息的影响,我国的银行存款利率仍有下调的空间,不过幅度不大,估计在%左右。

  第三,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

1998年3月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个百分点,1999年又下调2个百分点。

目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万亿元,下调7个百分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

合并法定存款准备金帐户与备付金帐户,实行统一法人缴存存款准备金,每日营业终了准备金存款不得低于法定比率等。

  第四,在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公开市场操作。

本币公开市场业务1996年开始操作,只做了几笔后就停了。

1998年5月根据货币政策实际需要,将其恢复。

1998年做了36次,投入基础货币701亿元。

1999年做了52次,投放基础货币1920亿元。

1999年公开市场操作所投放的基础货币占当年基础货币增加额的52%,两年时间顺利实现了货币政策工具由贷款规模管理向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的间接调控过渡。

 

  第五,及时调整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把信贷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中国的特色。

由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关系发生快速变化,现存的规章制度不可避免地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

过时的信贷政策规定,防碍商业银行信贷创新,降低商业银行竞争力,不利于提高金融效率,及时进行调整是必然的。

这几年人行不断出台信贷指导意见和有关管理办法。

1998年发布了《关于改进金融服务,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关于做好当前农村信贷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信贷指导意见》等。

  第六,调整再贷款政策。

两年多来,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再贷款要求基本都给予满足;同时,增加了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以支持其发展业务。

  第七,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

从1998年3月份开始,人行坚持每个月与各家商业银行一起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

会上,中央银行通报全国金融情况,同时根据形势发展预测货币政策趋势;各综合经济部门介绍各部门的经济运行情况,各商业银行介绍各行的情况,同时向中央银行提出货币信贷政策要求。

这种会议形式已经坚持了两年多,发挥了沟通信息,统一认识的作用,对研究、拟定货币政策,贯彻货币政策意图,起到较好作用。

 

  第八,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保金融稳定的作用。

基本内容是对准备关闭的地方金融机构,在地方政府承诺还款的前提下,中央银行通过地方商业银行向地方政府提供专项借款。

由于强调居民个人的合法存款和外债要保证支付,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