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赏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13510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诗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毛泽东诗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毛泽东诗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毛泽东诗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毛泽东诗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泽东诗词赏析.docx

《毛泽东诗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诗词赏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泽东诗词赏析.docx

毛泽东诗词赏析

“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图1)

--毛泽东经典诗词作品赏析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很高兴有机会在这样一个时刻与大家一起重温、学习他的经典诗词作品。

因为作者的诸多特定的因素,思想性和艺术性近乎完美统一的毛泽东诗词,达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我们无法在短暂的时间里,对毛泽东诗词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

今天在这里,我想从他的诗词作品中,选出6首有代表性的、大家熟知作品,做一个简单的赏析,希望能给大家在阅读、领悟他的诗词作品时,有一个选择和参考。

毛泽东诗词,大体可分三部分。

一是经作者本人校订后,公开发表的。

这部分有39首。

二是作者逝世后,由官方收入《毛泽东诗词集》的。

这部分有些,是作者在晚年,1973年夏天,进行过最后的修订。

但那时的作者,精力、体力等等各方面,已经进入到了暮期,即便用心修改,恐怕也不会让作者最终满意,这部分有28首。

这67首,构成了毛泽东诗词的主体。

三是有别于以上的部分。

这里面,有的散见于其它作者文中,或是由非权威部门发布。

这一部分,目前看,有39首。

实际上,这39首,应该说,不完全是毛泽东本人“创作”的诗词作品:

有的是联句、有的是改写其它人的作品。

尤其是后面“改写”这部分,已经很难归入到“毛泽东诗词”范畴。

【比方说,毛泽东逝世前一年,董必武逝世。

毛泽东非常难过。

听了一整天宋代张元干的词《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后来,毛泽东把原词结尾两句“举大白,听金缕”改为“君且去,休回顾”。

毛泽东仅仅是在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老战友的怀念之情。

但居然有人把这个收入到了所谓的《毛泽东诗词全集》。

这种片面求多的做法,绝非毛泽东本意。

毛泽东绝不会有把116个字的《贺新郎》,仅改动了6个字,就把这首词纳入自己名下的意思。

这不是毛泽东的风格,也很难说是真的对毛泽东本人的一种尊重。

】实际上,对毛泽东诗词艺术成就争议最多的,很多都在这最后一部分里。

在以上三个部分中,显然,以经作者本人亲自修订后公开发表的39首诗词最能代表他的诗词水平。

今天我们谈的几首诗词,也都出自这一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首。

(图2)

蝶恋花情感至深

1957年,杨开慧的中学同学、湖南长沙第十中学教师李淑一给毛泽东写了封信,同时还寄来她1933年听说自己的丈夫柳直荀牺牲时,和泪填写的一首《菩萨蛮》:

(图3)

李淑一《菩萨蛮·惊梦》(1933年)

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

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

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李淑一还在信中索要毛泽东当年写给杨开慧的《虞美人》词。

看了李淑一的信后,毛泽东“感慨系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毛泽东说,《虞美人》那首词不好,我再赠你一首吧。

这首最初名《游仙》,后收录《毛泽东诗词》出版时,改为《答李淑一》。

(图4)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悼亡之作。

毛泽东曾说过:

“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作者在这首词中,寓巨大伤痛于绮丽的幻境中,看似哀伤不着痕迹,实则更大的深情都在这个作者用真挚、伤感、遗憾和想象营造的氛围中。

作者是想把更多的遗憾通过这种想象来弥补,但实际上得到的是更大的伤痛。

毛泽东说那首《虞美人》词不好。

不是不好,是在当时,不切身份。

(图5)

《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虞美人》是毛泽东在1920年冬天,他们新婚不久一次短暂别离时写给杨开慧的。

当时毛泽东27岁,杨开慧19岁。

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还有一首《贺新郎》:

(图6)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这首词写于1923年。

作者30岁,杨开慧22岁。

到写《蝶恋花》时,作者64岁。

几十年里,作者把对杨开慧的真挚感情以不同的词调、不同的心情,记录下来。

这份情感,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化,相反却是随着后面的一些事情日久弥珍。

这其中,让人们思索、感慨的,太多太多了。

第二首(图7)

北戴河边激越词

沿京沈高速公路向北京方向,行进到山海关时,会看到一幅高高的广告牌,上面写着极富激情的两句话:

到万里长城第一关,看秦皇岛外打鱼船。

看到后面这一句,常常多有会心一笑。

是,这句出自毛泽东的著名词章《浪淘沙—北戴河》。

这首词被认为是作者建国后写得最好的一首词。

(图8)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首词写于1954年夏天。

当时的内外形势应该说是很不错的。

外面,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展顺利,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稳定协调发展。

毛泽东心情非常之好。

到北戴河,他对工作人员说,我们到海边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就要来到了,我们到有潮水的地方去。

据当时在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说这个话的时候,两眼闪闪发光,心潮澎湃,充满信心。

这是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带来的喜悦,是渴望,是憧憬,更有迎接新挑战的自信和从容。

如此巨大、厚重的题材,通过作者这首词,清晰表现出来。

上阕写景,通透万里,风云任卷。

意象选用精准,信手拈来,尤其是“秦皇岛外打鱼船”一句,神来之笔。

下阕写史,寥寥数语,激越千年。

在瑟瑟秋风之中,提醒人们,今已是“换了人间”!

历史的沧桑,尽在此四字。

“俱往矣!

”这样的思想,与我们后面要谈到的《沁园春—雪》的词旨,是一脉相承的。

与《沁园春—雪》写作时的心境不一样的是,那时的期待和憧憬,现在就在眼前,这辉煌的一页即将在全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手中翻开,这怎么能不让作者激动、向往?

但伟大的诗人毕竟有伟大的胸襟。

他不是张扬地展现什么,而是用诗的思维、诗的语言,把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期融入到历史长河中,使之成为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自然的、必然的阶段。

这是怎样的睿智?

怎样的豪迈?

怎样的激越?

语言浅显,词境雄阔,词意深邃,手法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不愧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图9)

鸽子窝公园,现在依然是秦皇岛最知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鹰角亭边,就是刻有这首词的石碑。

朋友们如果有机会去那里,再一次吟诵毛泽东这首《浪淘沙》词,相信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下面来看第三首(图10)

登庐山而小天下

七律《登庐山》写于1959年7月1日,庐山会议召开前夕。

比起写《浪淘沙—北戴河》时,这时的形势有了较大变化。

一方面,国际上,来自美、苏分别为代表的不同势力掀起了新的反华浪潮。

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建设遇到了很大困难。

“大跃进”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大发展。

在面临重重困难、阻力和挑战的背景下,毛泽东写下了这首七律。

(图11)

《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诗中表现的博大、乐观、豪迈精神,是作者襟怀的充分展示。

一开篇,首联即刻展示出一种激昂向上不低头的气势。

“一山飞峙大江边”,“飞峙”,语感强烈,起势迅疾,直入心胸。

第二句最初是“欲上逶迤四百旋”。

作者请郭沫若提提意见。

郭沫若认为,“欲上逶迤”似有踟蹰不进之感,建议改为“坦道蜿蜒四百旋”。

作者认为有道理,但是“坦道”不合作者意。

最后定稿是“跃上葱茏四百旋”,品味一下,改的真好。

颔联“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更是直抒胸臆,公然昭示:

蔑视一切小丑,愿把阵阵热雨洒向江天、故园。

颈联是作者也表示满意的: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出句的视角是俯瞰,对句的视角是平视。

如黄鹤之云翻腾在九条河流之上,如白烟之浪奔泄于三吴大地之间。

看似作者在想象登高后的所见、所感,实际上,更是承接颔联,写出了作者恢弘的心境。

是谓物因心变,实在虚中,气势磅礴,蔚然大观。

(图12)

看到这一联,不由地会让人联想到唐代韩愈的两句诗: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意象近,语气近,但境界上孰高孰低,就难说了。

在前面一连串气势恢宏之句营造出氛围之后,作者突然出人意料地改变了语境。

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这样的句子做全诗的收束。

“陶令”、“桃花源”,这在常人看来是遁世、无为的代名词的意象,怎么会出现在这样一首诗中呢?

细细想来,意外原在合理中。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南山”,就是庐山,毛泽东在庐山写诗,想到陶令是很自然的。

尾句的问号颇具深意。

“桃花源里可耕田?

”真正的语意是“桃花源里不能耕田”,面对种种挑战,不能逃避,还是来勇敢迎接吧!

这才是毛泽东的性格!

第四首(图13)

答友人时说浪漫

评价毛泽东诗词,曾经有一句挺有名的话,叫“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这句话说的很好。

与作者的性格、诗风相符。

毛泽东的诗词从来不缺少浪漫,从而造就了中国当代旧体诗词的华美篇章。

毛泽东是湖南人,就如所有中国人一样,他也深爱自己的故乡。

那南岳的坚韧、洞庭的浩瀚、岳麓的厚重,等等,都给了毛泽东太多的灵感。

有一次,毛泽东和湖南老乡聊天时,说他很喜欢九嶷山的斑竹,自己是湖南人,却没有到过九嶷山。

不久,他就收到了老朋友们送来礼物:

九嶷山的斑竹、咏九嶷山的诗、古帖墨刻,还有一根斑竹毛笔。

毛泽东感念老朋友的盛情,写了他的诗作中最为浪漫瑰丽的一首诗以表谢意,这就是七律《答友人》。

(图14)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娥皇女英是尧帝的女儿,所以称帝子)

不是没去过九嶷山吗?

不要紧,作者自己先神游了一番。

在诗人的眼里,曾经洒泪滴成竹斑的娥皇、女英是飘逸、潇洒的,不是愁苦、悲怜的。

即便是斑竹上的千滴泪,也已经化作了如红霞万朵的百重衣。

这是多么充满浪漫、富有诗情的想象!

作者曾经说:

杨开慧是霞姑。

这里面有怀念杨开慧的意思。

毛泽东所答的友人,李达、周世钊、乐天宇都是杨开慧的朋友,有这层意思也属正常,更说明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是毛泽东诗词的重要特征。

接下来的颈联,紧接颔联句意,写乘风而来的帝子所见。

这样的视角,屈原曾写过。

他在《湘夫人》中说: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在屈原笔下,帝子看到的是萧萧的秋风和落叶。

在毛泽东笔下呢?

她们看到的是充满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尾联“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我看到你们赠送的礼物,就像回到了故乡,“芙蓉国里尽朝晖”,是作者对故乡的祝福,也是对国家未来的期盼。

所以说,浪漫主义,从来都不是空虚的美称,是基于现实、超越现实的美好愿景,这可能就是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

现在,我们来看被称为毛泽东诗词“双璧”的两首诗词,《沁园春—雪》和七律《长征》。

先来看他的词《沁园春—雪》(图15)

沁园春意雄浑铸

1936年2月,毛泽东、彭德怀指挥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准备渡黄河,发起东征战役。

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早春二月,黄土高原飘起了鹅毛大雪。

这是一场应该被记录史册的雪,因为这场雪,直接催生出了一首“千古绝唱”。

从这以后,“清涧雪”就如同“洞庭水”、“江南雨”一样,成为诗词中一个令人瞩目、富有代表性的一个意象了。

(图16)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在词中,没有局限于眼前的这场雪,而是任思绪飞扬,飞出了黄土高原,飞到了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并纵观古今,检点风流。

上片写景,极其形象。

状物,非常到位。

“惟余莽莽”,一语写出漫天飞雪的气氛。

“顿失滔滔”,这四字非奇思不可得。

在这样一个苍茫酷冷的世界里,没有寒寂,只有盎然的生机,生气勃勃,充满希望。

过片轻轻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就实现了完美的华丽的转身。

下片抒情,甚是开阖,收发自如。

在作者词中,祖国的河山是如此地美丽,“分外妖娆”。

在这片土地上,有无数英雄,走来,又走过。

那个扫诸侯、并天下的秦始皇,如何?

那个平南越、征匈奴的汉武帝,如何?

那个开创大唐盛世的唐太宗,如何?

那个多乱之后再度统一华夏的宋太祖,如何?

那个开辟疆土、横扫欧亚的一代天骄,又如何?

数千年历史,如烟波浩渺。

作者在这里,历数英雄豪杰,但并不是为了回到历史中,而是在宣告:

他和他的战友们要走出一条与前人不同的道路,要开辟一个崭新的未来。

要完成这些,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那些英雄,是不行的,他们“俱往矣”。

还是看“今朝”的“风流人物”吧!

借“雪”抒怀,毛泽东当然不是第一个。

(图17)

江雪柳宗元(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代的柳宗元写过雪。

诗境绝佳,但这诗境是愁苦中的诗人给自己的一种想象、寄托和安慰。

(图18)

宋代的苏轼写过雪。

《江城子》

大雪。

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此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

晓开帘。

欲平檐。

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

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撚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

水晶盐。

为谁甜。

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

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在这首词中,作者以雪自况,道出洁身不愿迎合,致使命运乖蹇的叹息,反衬官场之黑暗。

词意、文笔皆佳,特别是尾句“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但终究是发一己之感,境界上自然不能同语。

1945年10月,毛泽东在重庆时,老朋友柳亚子向他要七律《长征》,毛泽东以这首《沁园春•雪》书赠。

(图19)

柳亚子读之,大加赞叹,“余词坛跋扈,不自讳其狂,技痒效颦,以视润之,始逊一筹,殊自汗颜耳!

”“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

”  

时为《新民报晚刊》编辑的吴祖光辗转得到毛泽东的词作,以为“睥睨(必逆)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

”遂于1945年11月14日在该报发表。

11月28日,《大公报》同时发表毛柳词,轰动山城,引来众多唱和之作,热闹非凡。

毛泽东的政治对手蒋介石自然不愿意看到因为毛泽东的一首词激起群众的政治热情,他急于想把这样的情绪引上自己的轨道,为己所用。

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也写出一首在形式上、内容上都胜过《沁园春•雪》的词来。

这首先要找出《沁园春•雪》的问题,或者说是“毛病”。

蒋介石问他的“文胆”、被称为“国民党内一支笔”的陈布雷:

你觉得此词写得如何?

陈答:

气度不凡,有气吞山河如虎之感,是当今词坛中难得的精品。

蒋又问:

难道就没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吗?

陈如实做答:

我看没有什么毛病。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是非常精通的,填词作诗,算不得什么难事。

蒋厉色道:

我看他的词有帝王思想,他想复古,想效法唐宗宋祖,称王称霸。

陈只好说:

这个嘛,倒是有的。

蒋:

那好,你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以评论毛泽东诗词的名义,批判他的“帝王思想”。

要让全国人民知道,毛泽东来重庆不是来和谈的,而是为称帝而来的。

随即组织人马,写诗填词,企图压过毛词,但终究不可得,一直到败走台湾,也没能找出一个满意的来。

(这段史实在20世纪70年底,由台湾的“孟绝子”率先披露。

当时大概有20几首发表,蒋介石不以为然,说这些词“带有一股从棺材里发出来的腐臭味!

”怎么个“腐臭”法,我们来看其中一首,从另外一个角度印证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图20)当时任国民党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专员的易君左在《和平日报》的“和平副刊”发表了一首和词,前面有一段文字为序,这段序很有意思:

乡居寂寞,近始得读《大公报》转载毛泽东、柳亚子二词。

毛词粗犷而气雄,柳词幽怨而心苦。

因次成一韵,表全民心声,非一人私见;望天下词家,闻我兴起!

这里的“表全民心声”、“望天下词家,闻我兴起!

”,俨然把自己当成词坛盟主了。

易君左和词写了两首,时间关系,我们在这里只看一首:

国脉如丝,叶落花飞,梗断蓬飘。

痛纷纷万象,徒呼负负;茫茫百感,对此滔滔。

杀吏黄巢,坑兵白起,几见降魔道愈高?

明神胄,忍支离破碎,葬送妖娆。

黄金堆贮阿娇,任冶态妖容学细腰。

看大漠孤烟,生擒颉利;美人香草,死剩离骚。

一念参差,千秋功罪,青史无私细细雕。

才天亮,又漫漫长夜,更待明朝。

可别小看了这个易君左。

他家学渊源很深,自己是北京大学的文学士、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硕士,文、诗、书、画俱佳,人称“三湘才子”。

但可惜,这首《沁园春》让他的文名大损。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首先与《沁园春》这个词牌有关。

词学大家夏承焘说:

“这个词调适合于以赋体入词,又最忌板滞,是个较难驾驭的词调。

”“此调格局开张,掌握得好,却可造成排山倒海之势,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范文澜评价毛泽东的词“气魄雄健奇伟,辞句深切精妙”。

反观以易君左词为代表的那些和词,自供驱使,词境孱弱,远未得《沁园春》词调之真味,易君左自己都说是“效王婆骂街之丑态”。

毛泽东对这些和词的评价是:

“鸦鸣蝉噪,可以喷饭。

(图21)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清代沈德潜的《说诗睟语》。

意思是说,有了第一等的襟怀抱负,加上第一等的学识,才能写出第一等的好诗。

襟怀多大,笔下的诗境就有多宽。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以及由这首词引出的故事,可以说是为这段话提供了一个非常精美的例证。

天资、学识、诗才、诗情等等,从古至今,优秀的诗人们都拥有。

那是什么,为毛泽东所独有,使他的诗词如此与众不同?

是毛泽东的勇气、胸襟和抱负。

雄放的气势、雄逸的气魄,是形成毛泽东诗词雄浑的意境、雄丽的风格的重要原因。

最后,我们来看七律《长征》(图22)

长征句里品崇高

毛泽东诗词中,词的数量、有影响的作品都超过了诗,所以一般认为他的词好于诗。

但不等于说毛泽东的诗不好,尤其是他的律诗,佳作迭出。

除了上面谈到的两首,毛泽东最有影响的诗,自然是七律《长征》。

毛泽东的诗名,盛于他的词《沁园春—雪》,始于他的七律《长征》。

1936年7月,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

毛泽东把自己的《七律-长征》抄写给了斯诺。

于是,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里这样写道,“我用毛泽东主席,一个既善于领导征战又善于写诗的叛逆者,写的一首关于这次六千英里长征的旧体诗作为结尾”。

从此,在西方,人们知道了毛泽东是一个会写诗的叛逆者,这首七律《长征》,就成为了西方世界最先知道的毛泽东的诗。

1935年9月29日,红军挺进甘肃通渭县城休整。

当晚,在通渭县文庙街小学,毛泽东接见红军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讲话时即兴朗诵了这首七律《长征》。

这是这首影响深远的诗第一次发布。

(图23)

这是今天的文庙街小学,建起了一座《长征》诗碑。

(图23)

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过程惊心动魄。

写什么?

怎么写?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

毛泽东这首《长征》,用红军的脚印做平仄,用红军的气概做韵脚,更用红军的精神构筑诗境,把万水千山串成了一首瑰丽的诗篇。

(图24)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首联一个“不怕”,一个“等闲”,寻常两个词,与“远征难”、“万水千山”搭配,就不寻常了。

这是在说红军精神上的强劲和气势上的雄伟。

接下来两联,都是在说红军的力量,犹如展示一个人粗犷、强健的体魄,仿佛就在眼前,让人敬仰,让人感佩。

尾联在诗境、诗意上的提升,更是把红军走向胜利的坚定信念推向高潮,给人巨大的鼓舞和激励。

什么是崇高?

能够在理性和感性上给人向上的力量,就是“崇高”。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近乎完美地诠释了“崇高”的本质,使长征精神几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赞美、所追求。

毛泽东自己对这首诗也比较满意,反复修改,日臻完善,并多次手书赠给他人。

谈到作者对这首诗的修改,不能不说颈联背后的故事。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本来是“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952年元旦,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先生给毛泽东写信,建议说:

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

毛泽东回信表示了感谢。

那么,罗先生这个建议,毛泽东采纳了吗?

毛泽东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写了这样一段话:

(图25)

水拍:

改“浪拍”。

这是一个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

他说:

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

是可以的。

这段话有不同的解读。

主要争议在后面几个字:

“是可以的。

”是毛泽东认为罗先生的建议“是可以的”吗?

从毛泽东以后的几次手书这首诗来看,毛泽东都写成“浪拍”。

(图26)

那我们看到的这个,不是已经改成了“水拍”了吗?

(图27)

大家仔细看看,这两个“水”字是一样的。

我曾问过一个懂书法的朋友:

一个人能不能写出两个一模一样的字?

这位朋友说:

绝无可能。

细看就知道了,第二个“水”字是第一个“水”字放大后,复制过来的。

可能是复制的人觉得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就出于“好意”越俎代庖了。

殊不知,“浪”字不重了,“水”字却重了。

我想,作者应该不会这样轻率。

如是的话,作者那段话的本意就应该是这样:

(图28)

水拍:

改“浪拍”。

这是一个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

他说:

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

(其实)是可以的。

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坚持自己的观点,可能这是作者的本意。

1973年7月,在《长征》这首诗写作37年以后,在北京中南海游泳池的卧室兼书房里,毛泽东接见来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

杨振宁说,我读到主席的《长征》那首诗,很受鼓舞。

主席的诗我都念了,起头不懂,看到注释后,懂得多一点。

毛泽东感慨地说,对我的有些诗,注释不大对头,就像《诗经》是两千多年以前的诗歌,后来做注释,时代已经变了,意义也不一样。

百把年以后,对我们的这些诗都不懂了。

真是这样吗?

看看一个海外学者的观点。

他说:

一千年后,如果再来谈毛泽东的诗词,如果只谈一首,会是哪一首呢?

公元3000年时的人们,思维和观念肯定和我们完全不同。

除了极少数的文字专家以外,那时的人们对诗词格律比现在将更茫然,茫然得多。

只有一样不会改变,对历史的兴趣。

对人的定义应该:

对历史感兴趣的动物。

所以,一千年以后,当人们读古人毛泽东诗词的时候,最感兴趣的应该莫过于《七律·长征》,因为它记录了毛泽东最奇特的一段历史;因为它给读者传达的乐观情绪和大无畏精神世所罕见,没有一首唐诗宋词可以匹敌。

唐诗宋词不能替代毛泽东诗词,而其中最不能替代的,就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这就是《长征》,这就是毛泽东诗词。

也许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

如果我们在凛冽的寒风中不觉寒寂,那么,请相信,温暖我们心灵的阳光有一缕就源自毛泽东诗词。

我们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它的温暖,感知它的爱意。

最后,以1964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高亨先生的一首词作为今天交流的结束。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唤醒蛰龙飞起,扫灭魔炎魅火,挥剑斩长鲸。

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

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

天章云锦,织出革命之豪情。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

----高亨《水调歌头--呈毛主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