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12377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行为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环境行为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环境行为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环境行为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环境行为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行为学论文.docx

《环境行为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行为学论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行为学论文.docx

环境行为学论文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研究

——以市泉园广场为例

摘要

当前我国城市广场及其景观普遍存在着环境品质不高,公众满意度低的状况为实现广场的整体优化,引入环境行为学理论,关注环境与人的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从泉园广场出发,建立由理论构建——广场行为分析——广场整治三个步骤组成的研究框架,由于泉园广场的历史悠久,对于现代市民的行为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更跟不上市民的行为节奏,通过实地问卷调研的方式了解市民的需求从而做出改良整治的方案。

市泉园广场的实证研究表明,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设计研究框架是可行的,它从公共空间建设的本质入手,抓住提高广场环境品质的实质,既突出了整合设计实现的针对性,又考虑了整合研究本身的可推广性。

关键词

泉园广场;市民行为;环境行为学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目的

环境行为学在上世纪60年代兴起,它被作为心理学的一部分,但是其研究围比环境心理学要窄。

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主要研究人在城市各种空间环境中的活动和对这些环境的反应,再将人们的反应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达到从使用者出发,做到以人为本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简单地说,环境行为学主要就是研究人的行为活动与空间环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共应用性更强。

其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环境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概念,进行观察与实验法、相关法和描述法、通过访问面谈、回答问卷、画认知地图、时间支配报告、行为场所观察等方式搜集资料。

其研究任务主要是将大量的定性的容,通过科学研究手段,达到定量化分析,以提供科学的环境设计所需要的环境质量依据。

建筑、居住区和城市都是人类创造的生活环境,关注空间的主体——使用者,以人的角度去研究城市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当代多学科开放体系中相互渗透的必然结果。

因此,基于环境行为学的整合设计不仅是提高城市广场环境品质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迫切需要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以的泉园广场为例。

1.2环境行为相关理论

环境行为学(Environment-behaviorstudies),也称为环境设计研究(Environmentaldesignresearch),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

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目的是,探求决定物质环境性质的要素,并弄清其对生活的品质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环境政策、规划、设计、教育等手段,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品质的改善中。

[1,2]

环境行为理论是环境行为学的基础理论,大致有三种观点:

1.2.1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Determinism)

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决定人的行为。

外在的因素决定反应的形式,要求人以特定的方式来行动。

这种思想的缺陷是把个人看作是被动的存在,忽视人根据自己的欲望和要求选择、调整、改变环境的能力。

在建筑学领域,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反映为建筑决定论(ArchitecturalDeterminism)。

建筑决定论相信,由人工或自然要素构成的构筑形态会导致社会性的行为变化。

20世纪30至40年代,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IAM)的一系列会议提出的住宅设计原理以及很多国家的公共住宅运动,都是建立在建筑和城市设计将决定人的生活的一系列假说之上。

[3]

1.2.2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alism)

相互作用论中,环境和人被独立地客观地定义,行为的结果是由在有机体的因素和外在社会环境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导致。

人和环境是客观独立的两极。

变化是由分离的环境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变化按照恒常性的规律结构产生,变化,时间不是现象的本质。

[4]

人与环境,作为二元的相互独立要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导致某种结果的产生。

人不仅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也能够能动地选择、利用环境所提供的要素,更能够主动地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达到对生活的满足。

这是相互作用论比环境决定论进一步有所发展的地方。

1.2.3相互渗透论(Transactionalism)

相互渗透论认为,人们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仅仅限于对环境的修正,还有可能完全改变环境的性质和意义。

人们通过修正和调整物质环境,改变与我们交往的人们,从而改变社会环境;通过重新解释场所的目标和意义的方法,来不断地影响并改变我们的物质环境。

对于环境,人拥有期待、假定、改变环境性质的行为。

Altman对相互渗透论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总结,说明了相互渗透论的特征[6]:

人与环境不是独立的两极,而是定义和意义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与相互作用论不同的是,相互渗透论不是用二元论的观点考察人和环境。

基于人与环境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由于考察对象都具有个别性和固有性,因此在研究中,在关注广泛适用的普遍原则的同时,更重视对特定的个别现象的记述和解释。

1.3研究意义

环境行为学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OverAction)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

它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通过这些研究,设计师设计与规划的思路有可能得到新的启发,对问题的分析可能有新的、好的见解,在设计、规划方法上可能有所改进,在科学研究上可能有新的突破。

建筑、居住区和城市都是人类创造的生活环境,关注空间的主体—使用者,以人的角度去研究城市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当代多学科开放体系中相互渗透的必然结果。

因此,基于环境行为学的整合设计不仅是提高城市道路节点空间环境品质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迫切需要关注的研究课题。

第二章研究区域概况

泉园小区是市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建成的居住小区,小区面积大概20公顷。

其中泉园一区建于1987年,泉园二区建于1993年。

而泉园广场所在位置曾经是一个花市,在1998到1999年间由于某些原因,政府废花市儿兴修广场,从此泉园人民才有了属于自己的休闲娱乐广场。

2.1泉园广场区位分析

 

2.2泉园广场周边功能

以泉园广场为中心,一个商业及公共设施服务区为次外圈,三个居住小区为最外圈,泉园广场及周边建筑形成一个同心圆式的功能分区。

这样的同心圆式的功能分区有利于在该居住区域形成一个市民活动的中心,方便周边居民的日常需求。

从广场周边建筑细致的功能分区来看,有医院(中医结石病医院)、文化宫(目前仅有二人转剧院、少年培训班、KTV)、泉园农贸市场以及被富民街所断隔的商业区。

 

2.3泉园广场及周边流线分析

泉园广场及其周边建筑流线分析图

1泉园广场,位于市河区万柳塘公园东南部大约700米。

东临泉园,西临万柳塘路,南邻东陵区政府,文化东路。

2泉园广场周边有很多居民区,是个坐落于人口密集区的小型广场,东临泉园社区,西林富民社区以及文富社区,市第五十一中学坐落于其西北部,东南部富民街,以及其周边小区。

3车行交通比较便捷,由建筑大学乘291路公交车到达,在广场的西南部,是113路公交车的始发站,为周围服务性建筑提供很好的交通流线。

西北部的万柳塘路是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为双向四车道,由万柳塘路延伸至泉园社区及广场的富民街为双向二车道,很好的做为城市次干道疏导了交通,东北部的泉园一路,泉园二路,西北部的文富路,文富北路做为城市的支路,一通做为该区的城市脊梁以及城市骨架城市的血脉支撑着该区。

来自四面八方的交通通过该地,连接着该建筑密集区的功能分区以及功能联系。

4该区人流比较密集,周边有大量的功能服务性建筑,如学校,医院,加油站,浴池,公园,饭店等。

人们穿过城市道路来到广场进行日常活动。

人流比较自由。

尤其在夏天的夜晚,广场里热闹非凡,但由于相对于周边环境较小的广场满足不了其大量人口的需要,所以广场显得异常拥挤,并且夜晚再次热舞的人群对该地区周边产生了不小的干扰。

5做为疏导车流,人流集散地。

泉园广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广场始建于80年代,周边的建筑龄也有20多年,在广场看周边建筑,仿佛回到了80年代。

广场很旧但是铺砖很坚固,建筑很旧但是翻新的刷了漆装裱了。

但是岁月是无情的杀猪刀,大量车流已经不能同日而语。

所以虽然泉园广场周边的交通还算通畅但还是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

广场以及周边的环境还需要进行合理的改进,使之赶上时代与潮流的变化。

 

第三章泉园广场空间分析

3.1泉园广场空间形态分析

人们在泉园广场聚会,娱乐的频率比较频繁,逗留时间也比较长。

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人们一般早晨10:

30左右开始在这里聚集,夏天老人一般在这散步,妇女们在这儿聊天。

散步,休息,非常热闹。

下午2:

00到了4:

30左右又开始聚集,直到晚饭时间。

晚饭之后,广场上更是热闹非凡,载歌载舞,打球运动等等。

  人们在广场上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广场一周绿化所覆盖的围,由于树荫一直延伸到了广场两旁的街道,因此广场的“心理界面”无形中拓宽,一直延伸到对面的路基上。

广场四周设立休息的座椅,所以午饭和晚饭之后人们就坐在石凳上聊天。

因此,有物质形态的广场只有一部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而人们心中实际的具有情感共享性质的“心理场”是绿化树荫下的区域,这个区域是人们在潜意识里重构了以后的积极的公共空间形态。

  这种积极的公共空间形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领域感。

一个积极的公共场所应有其明确的领域感和完整的形态,清晰与可识别性可以加强人们在体验的深度和强度。

  

(2)标志性(传奇性)。

一个积极的公共场所往往有一个标志性的事物,如大树、雕塑等等,这样的空间就容易使人们产生相似的“心理图式”。

历史性或传奇性往往会增加场所的趣味性,加强人们对场所的认同感。

  (3)一贯性(习惯性)。

一个积极的公共场所往往可以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种偶然活动发生的场所,更多的是许多必然活动发生的所在。

它是使用者熟悉的地方、习惯的地方、没有陌生感的地方。

  (4)自然性。

一个积极的公共场所往往保留着许多自然的形态和植被等,自然生长的形态往往可以柔化场地的边界,给人更多的心理舒适感。

从空间形态上分析,泉园广场空间围合感一般,广场上为水泥铺地,使整个广场与周围的区域区分开来。

同时广场与泉园小学一街之隔,区位感非常强。

广场周围有商业街,医院,农贸市场,功能很齐全。

广场形态趋于完整但形态单一,三面都由建筑围合起来,界限比较清晰,形成一处半封闭半开敞的场所,领域感很强。

半封闭半开敞的场所往往意在营造一种特殊的空间氛围,这种氛围又被其空间轴线上的戏台所强化,具有特殊的空间含义。

就空间的形态来看,这是一处方便、易达的场所,界定清晰、形态完整。

在十字的交叉路口的节点处,由一个广场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几条路的转折和过渡。

这个场所具备了一个公共空间所要求的一些因素:

围合感与亲和性、自然的界面与过渡、虽然空间层次丰富但是缺少广场与周边建筑的结合。

总之,泉园广场不仅是一个半开敞半封闭的空间,也是一个半积极半消极的公共空间我们发现,这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停车场:

并不封闭、阴暗,也没有清晰的停车场,道路与广场的衔接处只有一个“场”的概念,并不能挡雨。

同时在广场四周的石凳。

乍一看,这里更像个可以停留歇息的场所。

正是由于这种空间形态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这个空间具有了多重性的含义,它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逻辑关系,而是呈现出一种灰色的空间界面,正是由于这种灰色界面的多元性衍生了多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3.2建筑与广场空间分析

紧邻广场的建筑只有3到4层,对于在广场上活动的人来说,视线良好,无遮挡,视野开阔,会使人心情舒畅。

泉园广场与周边建筑空间的渗透与层次主要通过相邻的两排建筑之间的空隙从一个空间看到另一个空间。

公共空间的程序组织包括以下几点:

沿一条轴线向纵深方向足一展开;

沿纵向主轴线和横向副轴线做纵横展开;

沿纵向主轴线和斜向副轴线同时展开;

作迂回、循环形式的展开。

而泉园广场与周边建筑群主要是沿着主轴线和斜向的副轴线展开以达到空间程序组织的丰富,从而丰富人的空间知觉与视觉效应。

 

第四章市民在泉园广场的行为分析

性别统计图居民居住情况统计图年龄统计图居住时间统计图

分析:

调研对象的分析与选择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可靠性,对于问卷的答案与完成具有真实性,调研对象选择基本符合调研中的基本要求。

4.1调查问卷总结与分析

4.1.1调查对象分析

4.1.2广场分析

1居民与泉园广场关系分析

2居民对泉园广场满意度分析

分析:

经常与此活动的市民在绿化与广场面积之间矛盾,虽然对绿化需求较高,但在现状基础上扩大绿化面积时会缩小广场面积。

所以,市民对绿化的满意度总体上一般。

分析:

新建的健身器材因为数量少,所以很难满足市民基本的需求,45%的市民都认为应该增设一些健身器材,在此基础上还有一种重要原因在于健身器材的破坏性。

分析: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整个广场上并没有垃圾桶,大部分市民都觉得广场的卫生状况需要加强维护,市民提到在夏季卫生特别糟糕,冬季由于天气原因在外市民较少所以卫生状况一般。

 

分析:

新建的公厕是市民提到的最多的便利设施,对此都很满意,但是由于便利设施太少,所以大多数市民认为此类为民服务的便利设施应该增强以更好地方便服务于民。

 

分析:

广场周边的老建筑,文化宫,农贸市场等建筑与广场的结合,从视觉上有一定的障碍,另外从色彩搭配上来看显得那么不协调。

整体上来说对此的满意度一般,与我们预知结果不是很符合。

 

3聆听居民的声音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对泉园广场及其周边建筑群有了更深的了解。

对于现存泉园广场,居民提到仅仅两公顷的广场根本没法满足居民正常的娱乐活动,健身等要求,尤其夏季更为突出。

广场周边绿化太少,如果扩大绿化会更加减少广场的面积,所以绿化与广场之间存在矛盾的关系,同时现存绿化并未能很好地发挥其美化等功能即失去了功效。

新建的健身器材一方面数量少,不能很好地满足市民健身需求,另一方面这些健身器材都是坏的。

广场周围严重缺少垃圾桶,以至于广场上随处可见垃圾,卫生状况需加强维护,在夏季尤为突出。

对于周边建筑,如东陵文化宫,农贸市场的存在,居民对此意见很大,因为该类为民服务的建筑并为真正做到为民服务。

在广场及居民区附近缺少能满足市民生活的大型超市。

4.2市民的行为模式

——分析公共空间交通行为

对于景观环境中的人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类与归纳总结,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影响人们不同行为模式与心理特征的因素与规律。

这些有助于改善环境设计存在的追求形式、脱离实际等问题,从而有效实现景观环境设计的预见性与适宜性。

公共空间中人群的行为模式既有行为类型上的差异,又有行为群体上的差异,同时在不同的时间段,环境中的人群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

公共空间行为主要分为交通、休憩与健身三大类。

而我们小组将针对公共空间交通行为进行调查。

交通行为(穿越行为):

受环境决定论的影响,泉园广场这个公共的环境为市民的穿越行为提供了可能性,成为是人们的必要活动,比如去上学,上班和赶公交、地铁。

对于这种行为模式而言,减少穿越时间,缩短行程是最为重要的,归纳影响因素有以下四点:

1.便捷性:

穿越场地从A点到B点,人们更喜欢选择直线以缩短路程,因此,在设计场地的穿行通道时,应该考虑到人们的这种行为模式,不应当在其中设置障碍与高差。

2.识别性:

在场地的交通结点,必须给予行人明确的交通标识与方位,以方便行人迅速到达目的地。

在泉园广场上主要的标志性

就是在广场入口处得四个圆球。

 

泉园小区,富民小区的入口处

3.通道宽度:

根据观察,人行道上可通行的密度为每米街宽每分钟通行10-15人,如果密度增加则人群会变成2股逆向的人流,因此,在地铁与车站等交通枢纽周边的景观环境设计穿行通道时,必须根据相应的人流量来确定通道宽度。

4.地面铺装:

大量的人流需要坚固耐用的地面材料,同时也有雨雪天的防滑和排水要求。

广场的铺装以混泥土地块为主,整个广场及周边的建筑群之间的人行通道上的铺装形式单一,无变化,只考虑到实用并未考虑到美观等其它因素。

 

广场和市民生活之间的相互影响来源于相互作用论,由于广场属于半封闭半开敞空间,被泉园农贸市场,东陵文化宫,结石医院极其周边居民建筑所围合形成的公共空间。

从环境行为学的相互渗透理论出发,市民对广场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对环境的修正,还存在市民对广场性质与意义的改变。

因此,白天广场不仅仅是市民散步,休憩的场所,更是市民交通的场所,所以泉园广场在白天主要给居民提供交通性功能,在广场上以穿越的人流模式为主。

而广场未经严格的规划,人流显得比较紊乱,也出现严重的践踏草坪,破坏公物等现象。

晚上,泉园广场主要发挥以运动,健身,散步,娱乐跳舞为主的功能。

 

第五章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5.1泉园广场及周边建筑现存问题

1广场面积太小,以至于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基本的健身活动等基本需求。

在夏季是市民在外活动的高峰期,多项健身,娱乐活动同时进行,在有限的空间围而相互之间受到干扰。

2在广场周围,由于附近的公共建筑缺少停车场而把车停在广场与道路的相接处,而广场与道路之间的绿化不足,从而影响整个广场的形象。

3从规划角度来说,广场与周边建筑群的结合并不是那么完美,七八十年代的老建筑加上毫无特色的广场,当人在广场上活动时有种回到七八十年代的感觉。

而处在这个现代工业城市中,有这样筑群的存在影响着整个市的风貌。

5.2改进建议与措施

1.扩大泉园广场的面积,对于周边的文化宫,农贸市场进行拆除,同时加强绿化,以便更好地达到居民的生活,娱乐,健身等需求。

2.对整个广场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处泉园广场自己独特的风格,让整个广场功能分区明确,人流组织流线清晰,使广场,建筑,人三者融为一体。

3.在泉园小区,文富小区等这几片小区中建设一个大型超市,以满足市民基本的生活需要。

4.在道路方面,对周边的道路进行合理改造,设小型支路汇入小区级道路,减少死胡同,同理改造大路。

泉园广场新规划功能分区图

 

5.3小结

环境行为学要求从使用者即人的行为出发,分析什么样的环境才是最适于使用者行为需求与心理需求的环境。

故首先应先将注意力放在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需求上,可以认为,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是研究人的行为活动,也是基于环境行为学研究城市广场与其公共空间设计的基础。

将环境行为学与城市公共空间结合在一起,则是设计师把对环境的体验与感觉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再反映到设计中去,可能启发出更好的设计规划思路,对规划、设计方法将有可能进行改进,对已建成的环境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MOOREGT.Newdirectionsforenvironment-behaviorresearchinarchitecture[M]//SNYDERJC.Architecturalresearch.NewYork:

VanNostrandReinhold,1984:

95-112.

[2]MOOREGT,TUTTLEDP,HOWELLSC.Environmentaldesignresearchdirections:

Processandprospects[M].NewYork:

PraegerPublishers,1985:

3-40.

[3]LANGJ.Creatingarchitecturaltheory:

Theroleofthebehavioralsciencesinenvironmentaldesign[M].NewYork:

VanNostrandReinhold,1987:

100-103.

[4]ALTMANI,ROGOFFB.Worldviewsinpsychology:

trait,interactional,organismic,andtransactionalperspectives[M]//STOKOLSD,ALTMANI.Handbook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NewYork:

JohnWiley&Sons,1987:

7-40.

 

附录1

泉园广场市民意见调查问卷

尊敬的市民:

您好

我们是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为了更好的研究城市广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及市民对广场的使用情况,我们将进行一下调查,热切希望您能与我们一道,共同关心、参与我们家园的客厅—城市广场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关于您: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年龄:

A.□二十岁以下B.□二十到四十岁C.□四十到六十岁D.□六十岁以上

3、您是否是附近居民

A.□是B.□否

4、您在此居住的时间

A.□五年一下B.□五到十年C.□十到二十年D.□二十年以上

关于广场:

1、您对泉园广场的绿化状况的满意度

A.□绿化很好,很满意B.□绿化一般,应增加绿化C.□绿化不足,影响广场面貌

2、您对泉园广场的娱乐设施的满意度

A.□很好,能满足市民需求B.□一般,应增设一些健身器材C.□设施严重不足

3、您对泉园广场的卫生状况的满意度

A.□很干净,清洁很到位B.□一般,需加强维护C.□卫生状况不好,很少有人清理

4、您对泉园广场周边建筑的感觉

A.□很好,广场给人亲切的感觉B.□一般,周边建筑比较合理C.□不好,看起来不舒服

5、您一来泉园广场的频率

A.□每天都来B.□每周经常来C.□只有周末D.□偶尔来一次

6、您在泉园广场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A.□散步B.□球类运动C.□健身(打拳,跳舞等活动)D.其他______

7、泉园广场是否能满足您的活动需求

A.□功能齐全,能满足B.□一般,还需再建设C.□满足不了

 

您对泉园广场的其他意见及建议:

 

感您的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