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策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0528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浅谈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浅谈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浅谈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浅谈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策略.docx

《浅谈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策略.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策略.docx

浅谈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策略

浅谈2011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策略

一.复习过程策略:

(一)常见的阶段性复习策略:

这个时段的复习各个学校的基本上是大同小异。

但是应该对高考语文各个知识点进行立体演示,即建立语文高考知识点可视模型——建模。

给学生语文复习一个总体的明晰的明细的整体感。

让学生知道高考语文考查的大体思路:

高考语文考查什么?

有哪些考查题型?

这些题型怎样考查?

为此,可以通过建立图形,把学科知识点分解,可视可感,一目了然。

高考语文知识点能力层级考查图示:

(二)搞好教学规划(“六六一三”备考工程)

概括:

调整六种状态,科学安排六种考试时间,建立一个图表,有效安排三个阶段复习内容。

1.做好复习状态调整的六个阶段性工作。

学生进入高三后,一直到高考前,可以将学生的复习状态分成四个阶段:

(1)适应阶段:

即进入高三的初始阶段。

学生从没有应对高考的阶段,还有些松散状态,没有压力,没有紧迫感。

一旦进入高三,顿时感到适应不了。

节奏加快,习题增多,精神紧张。

这个阶段需要老师、学校、家长帮助调整。

(2)提高阶段:

由平时的学习状态向高考状态过度。

学习这个阶段是进入了调整阶段后的迅速拔高的过程。

一切走入正规,明白了什么是高三,什么是高考,对高考的考试内容即各个知识点有了相关的了解后,有了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学习状态、良好的复习氛围。

(3)高原阶段:

经过紧张的复习、拔高后,感到成绩提高缓慢了,身体和精神高度疲惫,甚至烦躁不安,睡眠不足,休息不够,因而食欲不振。

复习的节奏自然缓慢下来,有些倦怠——出现高原反应。

这个时段是最痛苦的过程,应该及早地做好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这时需要老师、家长及时心理疏导、鼓励、帮助,尽快走出瓶颈限制和情绪低谷,可以用浅显知识点测试,降低难度,鼓励情绪,让学生看到曙光,恢复自信。

(4)冲刺阶段:

随着离高考越来越近,经过调整之后,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等一切备考工作又步入正轨。

找准目标和突破口,拼力一搏,向顶峰发起冲锋——冲顶阶段。

马俊仁训练马家军时的一个镜头就能说明问题:

马俊仁开着敞篷吉普车,车后系着一条绳子,绳子拴在运动员的身上,向山顶跑去,此时的运动员跑也得跑,不跑也得跑。

(5)调整阶段。

这个个阶段就是考前热身阶段。

即不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过后松弛下来,又不能让学生过度紧张劳累,适当地安排好考前的复习工作。

(6)考试阶段。

对考生要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饮食习惯辅导、注意事项辅导和实战演练模拟。

调动家长和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这些工作,跟学生一道应对高考的挑战。

2.科学安排好六个大型考试的时间。

期中——期末——一模——二模——三模——四模

每次考试都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做到科学合理地安排,及时准确把握学生复习状态,总结上一阶段的工作,搞好下一时段的部署。

特别是分析和总结工作很重要。

我认为应该建立语文知识点考查情况信息反馈表,专项统计各个知识点得分情况,失分情况。

目的是为下一时段的复习调整,找到更加合理的办法。

对失分多的知识点还要重点强调和训练。

总结经验,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复习策略,将复习抓着实处,抓出成效来。

每一次大型考试应该做如下表格,进行信息反馈统计,便于调整复习思路,强化弱项,补充短板。

3.科学地进行考试分析总结——建立一表反馈制

做到科学、务实、平稳、扎实推进。

下面我用图表来解析大型考试的总结工作。

图表2.语文知识点考查测试反馈信息表。

姓名

知识点

现代文阅读(选择)

文言文

诗歌鉴赏

默写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语用表达题

作文

总分

实词

信息提练

翻译

含义题

作用题

信息题

主旨题

作者态度题

探究题

成语语病

排列

4.科学地安排好三个阶段复习内容。

第一阶段:

专项复习。

2010年8月—2011年2月。

这个阶段用七个月的时间,主要复习策略是专项复习。

重点应该打在对高考语文各个知识点的专项梳理和讲解,主要分为四个环节:

讲解—训练—巩固—提高。

第二阶段:

综合复习。

2011年3月—4月。

这个时段用二个月的时间。

是在专项基础上的综合训练。

重点应该打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

目的是通过综合训练和测试,检验和发现学生在专项复习阶段存在的种种问题,再回过头来,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查缺补漏,缩小范围,精讲精练,堵塞漏洞。

每一次大型考试应该做如下表格,进行信息反馈统计,便于调整复习思路,强化弱项,补充短板。

第三阶段:

模拟演练。

集中在2011年5月份。

这个阶段用一个月的时间模拟训练。

精选省内外的各类模拟试题和自编试模拟题,进行集中训练。

重点应该打在单位时间内的答题效率上,目的是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和答题速度。

总之要做到20字:

反思论证,确定计划,明确要求,效果验证,结果应用。

高考诗歌结尾句——主旨的探究

【前言】俗话说:

边框编篓全在收口。

古人最明白此理,并把它运用于诗词曲赋文章的写作当中,灵活运用,工于精巧,工于运筹,不露痕迹,做到诗词曲赋或文章的结尾,与其他部分和谐在一体内,浑然天成。

那么,古典诗歌的结尾,正是按照起、承、转、合四个步骤来实现的。

这里主要探究的是古典诗歌“合”的规律和方法,即诗歌的结尾句就是主旨句的解读方法,给哪些读不懂诗歌的主旨,无法准确分析诗歌手法的考生提供借鉴与指导。

第一.从表达方式上看,诗歌结尾句的重要意义

在古典诗歌中,其主旨是什么往往令学生搞不懂,特别是以景物描写作结的诗歌,主旨更难懂。

他是诗歌鉴赏题中老大难的问题,又是不可回避的,每年高考都考查。

即时不做考查内容,不了解诗歌的主旨,怎么去鉴赏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手法?

因此,有必要加以研究剖析。

从表达方式看,分四种类型:

1.描写性的结尾。

议论性的结尾。

3。

叙事性的结尾。

4。

抒情性的结尾。

王国维说:

“境界不分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优美和壮美,只是审美的不同取向而已,在它们之间不应该存在价值判断。

个人好恶是无法避免的,然而就审美的本质来说,它们应该具有超越性的平等。

又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还说景物描写中存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别。

他的景语皆情语,一语道破了文学作品所关注的始终是人本身的道理。

阅读诗歌时,抓住这些景语、情语,就不难解读个中的况味来。

1.景物作结:

耐人寻味

(1).以大景(壮阔之景)作结,表达豪迈之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

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答: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0、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

(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

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2).以中景(庭院之景)描写作结,表达心情变化。

描写景物,以景结尾,在古典诗歌中是常见的。

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含蓄蕴藉地表达出作者的某种情感。

例4.刘长卿《酬李穆见寄》赏析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注释】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颇有清才。

李穆探望岳父而作《寄妻父刘长卿》诗:

“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

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湲行自迟。

”刘长卿的和诗。

问:

这首诗的结尾“青苔黄叶满贫家”,以景作结,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第一句:

指李穆的新安之行。

带有一种凄楚意味:

形容行程之远,途次之艰辛。

在行者角度,体贴他爱婿的心情,企盼与愉悦的情绪都在不言之中了。

李穆当时从桐江到新安江逆水行舟。

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势高低相差很大,多险滩,上水最难行。

第二句: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路途的每一转折,表达了快到目的地的揣想和急切心情。

第三句:

进一步写主人盼客至的急切心情。

年长的岳父亲自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显得亲切,表现出翁婿间融洽的感情。

第四句:

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含意丰富。

从视觉上描写庭院的秋景:

“青苔”、“黄叶”色彩鲜明、浓丽;“满”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表现“青苔”、“黄叶”之多,之广,除此之外,别无它物,表达贫了家庭贫困的程度。

同时又表明了贫居无人登门,台阶上都长满了青苔,无人来访的原因,颇有寂寞之感,因而为客至而喜。

【解析】半写景,半抒情,把客至前的寂寞,客至的喜悦,主人的致歉与款待一一写出,意尽篇中。

绝句体裁有天然限制,不能取同样手法,多融情入景。

三四句法倒装(按理是“青苔黄叶满贫家”,才“欲扫柴门迎远客”),使末句以景结情,便饶有余味,可谓长于用短了。

(3).小景作结(微景)含意深刻。

例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04福建16】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答:

本诗写的是院中景、室内景。

“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结尾句赏析:

“月在梧桐缺处明”作者用顶针手法描写了孤月梧桐的孤寂的景象,而原本圆月又是透过稀疏的梧桐枝干照射过来,显得月光的细碎而凌乱。

为什么写到梧桐树呢?

传说梧桐经常落着凤凰鸟,这种鸟是成双成对的栖落,如今只有自己孤孤胆单单因此感到孤独、寂寞、难眠。

(二).细节作结:

细微处见精神。

例7: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0年全国卷】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问:

结尾句“闲敲棋子落灯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答:

.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的细节,看似悠闲,实际上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此时孤寂、焦急、不安、甚至烦躁的心情。

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例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04全国2】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答: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有不尽的话要对家里人说,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这个细节形象又含蓄地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三).议论作结:

含蓄蕴藉,直抒胸臆。

1.议论性的结尾,含蓄蕴藉地表达情感

例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04年广东卷】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答:

答: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

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表现了作者虽然体弱多病,但是见到夕阳落日的宏大壮观的景象,经凉爽的秋风劲吹,病好像好了一样。

古人饲养老马不必用它了跑长途,而用它能识图的智慧,我虽然体弱多病但是还有知识智慧,还有用处,还能为国家做贡献啊!

表达了晚年的杜甫拳拳的爱国之心和壮心不已的豪情。

答:

表达“怨愤”之情。

古人尚且知道能用老马的智慧而不用它奔跑长途。

我一介书生,满腹经纶,虽然体弱多病,但是还有知识智慧可用,莫非我连老马都不如吗?

为什么不重用我呢?

表达了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2.议论性的结尾,直抒胸臆地表达情感

例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06年全国Ⅱ卷】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

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

为什么?

答: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

答:

(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

从两方面可以看出:

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答: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四).叙事作结:

描摹景物,叙述情景,充满趣味。

例12. 阅读下面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06年重庆卷】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

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2分)

答:

(2)这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有何不同?

(4分)

答:

(1)答:

“觉春生”“安排著”“只待”这些词语表明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的美好景象出现。

因此说春雷的出现显得非常重要。

(2)答:

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解读这两首诗,要联系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另一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五).抒情作结:

或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

例1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07年福建卷】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

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

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答案:

(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六).形象作结:

立意高远

用大学者王国维的话说:

有我之境。

1.景物形象:

例1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08年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形象——人民)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2.人物形象作结:

例1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08年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分)

答: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4分)

答:

答⑴屈原  白居易

⑵内容:

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

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第二:

如何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言为心声。

作者创作的作品,不管是诗歌,还是散文,都是为了表达一定的主旨和情感服务的。

曹丕说:

“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白居易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从诗歌中我们该如何探究其创作背景和意图呢?

笔者认为:

从给定的注释中,从材料反映的内容中,从已经学过的课文中,从我们对作者的了解中,综合分析就会得出恰当的结论来。

例1.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例2.江南逢李归年杜甫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第三:

文本阅读的两个重点题型—含义题、作用题

一.高考现代文“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题型的解读

《解题指南》如果说一篇文章是一条长河,那么,一个个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就是跳跃在文章场合中一朵朵欢快的浪花。

它的欢腾和跳跃为长河增添了快乐。

    ————题记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中稳定的一个考查点,也是历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的一个得分点、失分点和伤心点。

因为这类题型是阅读题中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类题型,往往为考生恐慌。

又因为它的形式比较固定,只要认真研究,仔细感悟,加强训练,就能找到切入点,化难为易。

那么,在答这类题之前,需要我们完成以下三步工作:

1、快速阅读定文体。

通过通读全文,迅速确定文体。

只有确定文体,才能准确把握文体的基本特征和写作特点。

2、快速阅读明主旨。

由于文章“立意为先”因素的决定,命题人必然要考虑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这些因素,并把这些当作命题的着眼点,这也正是考生答题的切入点。

3、快速阅读审题干。

题干往往是答题的方向、范围、重点的中心指向所在。

因此,审清题干有利于及早地抓住答题的重点、关键。

完成上述这三步后,要从句子本身的外部特征来入手,因为句子的含义是通过其外在形式来表达的,通过分析其外部特征切入,从而为有效答题做铺垫。

答题方法与技巧探究如下:

(一)“文中重要的句子,”往往是“振一枝而全树动”的句子。

是文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观点、感受的主旨句,因此是高考考查的命题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常常要根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判断分析,顺藤摸瓜。

1.理解题目的含义: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可以窥视文章的中心和灵魂,因此,我们在理解题目含义时要联系中心和首段,注意它的总括作用和点题作用,明示文章的中心的作用。

2007年高考(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湿湿的想念沈从文

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山外,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

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忆,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沉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回到沅水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

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

凤凰城镇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

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像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

而眼前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必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

他在自传中说: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

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像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

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黏合起来,丰富自己的想像。

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

爷爷曾说过:

“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

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

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

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境遇和面对境遇时处事方式的写照。

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

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