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研究1汇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01082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研究1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改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研究1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改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研究1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改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研究1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改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研究1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研究1汇编.docx

《改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研究1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研究1汇编.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研究1汇编.docx

改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研究1汇编

作者:

佘婉仪

中文摘要

本论文以中医古方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及统计学方法,对其组方用药规律进行研究。

论文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介绍了中医学对女性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简要介绍西医对产后痹的认识。

第二部分为文献研究内容。

首先对本课题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包括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的整理、统计方法。

使用MicrosoftofficeExcel2007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使用Matlab软件、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其次对数据研究结果进行输出与分析。

对方剂资料的一般情况进行分类汇总,本课题共收集272个方剂,方剂主要来源于《胎产新书》(53个)、《竹林女科证治》(115个);方剂剂型以内服方剂为多,共267个,其中汤剂158个,散剂63个,丸剂42个,其他4个;外用方5个。

对整体方药进行分析,共285味药物,50个证型;对症状、证型、药物、药物的药性、药味、归经进行频次分析,并对整体用药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二味药关联规律15条,三味药关联规律40条,四味药关联规律7条。

以此为基础,对中医古方整体用药规律进行总结。

随后对产后痹的高频药物、证型频次进行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中医古方治疗产后痹以气血为关键,以脾胃为重点。

产后痹侧重温补气血,生新化旧,顾护脾肺。

产后痹病机以气血虚弱最常见,又兼血疲,同时肺脾胃不足,易外感风寒,易阻气机。

第三部分为结论.对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和特色进行总结,并就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反思.

【关键词】中医古方;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ABSTRACT

TheoverarchingobjectiveofthisthesisistoinvestigatetheAncientChineseMedicineusingcomputerandstatisticalmethods.

Thethesisconsistsofthreeparts.

1.Literaturereview.ThispartintroducesthetheoryoffemalephysiopathologyinTradictonalChineseMedicine,AndabriefintroductionofWesternMedicineontheunderstandingofpostpartumdisease。

2.Literaturestudy.Firstofall,thispartintroducestheconstructionofdatabase,datapre-processing,andseveralstatisticalmethods.ThedatabaseisconstructedthroughtheMicrosoftofficeExcel2007softwaresystem,anddataareprocessedusingMatlab。

SecondlythebasicstatisticalinformationofthedataiscalculatedthroughMatlab.Totally,thedatabaseincludes272formulaes,whichcanbedividedintopostpartumdisease.The267formulaesaredominatedbythoseofinternaluse

(158),withonly16formulaesforexternaluse.Amongthe272formulaesforinternaluse,decoction(158),powder(63),pill(42),andothers(4)areidentified.The272formulaeshaveameanof5herbsperformulae,and385herbs,254symptomsand

50syndromefactors.Frequencyiscalculatedforthesymptom,syndromefactor,herb,

property,taste,andmeridian.Associationbetweenherbsisalsoexploredthroughassociationruleanalysis,obtainingtwo-,three-andfour-herbassociationrulesof15,40,and7,respectively.Basedontheseextensiveanalyses,theunderlyingruleofformulaefromtheAncientChineseMedicine。

Thirdly,herbsandsyndromefactorswithhighfrequencyarefurtherinvestigatedthroughacomparisonbetweenpostpartumdiseases.ComparisonresultsshowthatqiandbloodarethekeyofthetreatmentofgynecopathyintheAncientChineseMedicine,withanemphasisonspleenandstomach.Thetreatmentofpostpartumdiseaseismainlythroughwarmingqiandblood,protectingspleenandlung。

Finally,theformulaeregulationandclinicalfeaturesoftheAncientChineseMedicinetopostpartumdiseasearesumarried.Thelimitationsofthisthesisarealsoacknowledged。

KEYWORDS:

TheAncientChineseMedicine,Datamining,Formulalaws

目录

一、文献综述1

1.1中医对产后痹的认识1

1.1.1中医古籍关于产后痹的记载1

1.1.3中医古方关于产后痹辨证论治的认识2

1.1.3.1从气血亏虚论治2

1.1.3.2从肝肾不足论治3

1.1.3.3从瘀血内停论治3

1.1.3.4从血虚寒凝论治3

1.1.3.5分型论治3

1.1.3.7贴敷治疗4

1.1.3.8综合疗法4

1.3西医对产后痹的认识4

二、基于数据挖掘的产后痹用药规律研究5

2.1资料来源5

2.2纳入标准6

2.3排除标准6

2.4数据处理6

2.5方剂表6

2.6方法7

2.7结果8

2.7.1方剂来源8

2.7.2方剂剂型8

三、产后痹用药规律研究10

3.1方剂用药味数分布10

3.2药物的性、味、归经分析结果10

3.3证型频次分析11

3.4产后痹用药药物频次分析13

3.6产后痹药物相关性统计17

四、总结22

4.1中医古方关于产后痹的用药规律22

4.2文献中关于避免产后痹的描述23

4.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24

参考书目25

参考文献26

致谢28

产后痹中医古方用药规律研究

一、文献综述

1.1中医对产后痹的认识

产后痹属中医“痹症”的范畴,但与一般由感受外邪所致之痹病不同,本病以正虚为其主要的发病特点。

现存中医古籍中尚未发现“产后痹”的病名,古人对妇人产后(包括流产、早产)所患关节或肢体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多以“产后身痛”、“产后关节痛”、“产后遍身疼痛”、“产后痛风”、“产后中风”、“产后筋脉拘急”、“产后鸡爪风”等相称[1]。

多版《中医妇科学》教材中规定产褥期内,出现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着者,称产后身痛,若本病日久不愈,超过产褥期者当属痹证[2]。

在临床工作中,多数患者虽发病于产褥期,但病情反复,病程较长,多超出产褥期甚至迁延日久,而检查类风湿因子及红细胞沉降率等均无异常[3]。

因目前国内外对该病尚无统一规范化标准,故本研究参考多个版本的《中医妇科学》教材将发病于产褥期内,病程超出产褥期,且红细胞沉降率及血清类风湿因子等检査均无异常的产后肢体、关节疼痛、麻木、重着者收为产后疾患者。

本病的发病以北方、冬春季节多见,由于年轻患者自我保养意识差,产后不注意休息,汗出当风或空调使用不当,加之过早操劳,四季均有发病。

若能及时治疗,可以治愈。

若失治、误治,则病情缠绵难愈。

患者的病情往往随季节、气候、情绪的变化出现反复。

1.1.1中医古籍关于产后痹的记载

在中医古籍中虽没有“产后痹”这一病名,但关于本病的相关论述颇多,其中《素问·痹论》论述了痹的病因、病机、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等。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卫者,水谷之俘气也。

其气慄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论述了荣卫之气充盛可以预防痹的发病。

《诸病源侯论》:

“……肾至腰脚,而妇人以择争胞,产则劳伤肾气,损伤胞络,虚未平复,而风冷客之……”。

《妇人良方》:

“产后中风,筋脉挛急,乃血气倶虚,或风邪客于皮肤,则顽痹羸乏,若入于筋脉,则四肢挛急。

皆由大经空虚,风寒乘虚而渐入也。

”认为产后正虚,虚损未复之际感受风寒之邪为其病因病机。

《经效产宝·产后中风方论》:

“产后中风,由产伤动血气,劳损脏腑,未平复起早劳动,气虚而风邪气乘之,故中风。

风邪冷气客于皮肤经络,但疼痹羸乏,不任少气,若又筋脉挟寒……若入诸脏……随其所伤脏腑经络而生病。

”认为产后气血亏虚,过早操劳,外感风寒为其发病原因。

《太平圣惠方》云“夫产后中风,筋脉四肢挛急者,是气血不足,脏腑俱虚,曰月未满而起早劳役,动伤脏腑。

虚损未复,为风邪所乘,风邪冷气初客于皮肤经络,则令人頭痹不仁,羸乏少气,风气入于筋脉,挟寒则挛急也。

”认为产后气血不足,脏腑亏虚,加之过早操劳,外感风寒为其发病原因。

综上所述,产后痹的病因病机以气血亏虚、营卫不足、肾虚、血疲、感受外邪等为主,而临床多虚实夹杂,病情错综复杂,以气血亏虚兼夹感受外邪最为常见。

与中医古籍中关于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大体一致[4]-[8]。

1.1.3中医古方关于产后痹辨证论治的认识

1.1.3.1从气血亏虚论治

陈艳认为产后痹主要是产后气血内伤而又兼夹风寒湿疲而致的本虚标实证,方以四物汤加味治疗,基本方:

熟地黄12g、当归12g、白芍9g、川芎9g、炙黄芪20g、鸡血藤18g、独活9g、羌活9g、茯苓12g、炙甘草6g。

畏风恶寒者,加防风,黄芪可重用至30g;气虚神疲者,加党参;湿浊偏甚、肢体关节沉重者,加苍术、薏苡仁;寒凝血疲、疼痛剧烈者,加附子、细辛;肾虚腰酸痛者,加菟丝子、杜仲、桑寄、续断;恶露未净、疲血未去者,加益母草、丹参、红花;病久瘀甚、疼痛明显者,加全蝎、乳香[9]。

李兰芳认为本病气血亏虚、络脉失养为发病的根本,方以归脾汤,药物:

白术15g、党参l0g、黄芪15g、茯苓15g、当归l0g、生姜6g、大枣5枚,疼痛严重或兼有疲血者加延胡索l0g[10]。

郭世卫认为本病起因气血亏虚、兼夹风邪,治当调理气血为主,方以张锡纯的健运汤,用药:

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5g、知母6g、麦冬15g、乳香l0g、没药l0g、三棱6g、莪术6g[11]。

1.1.3.2从肝肾不足论治

董建武等认为本病主要特点是以虚为主,兼夹外邪[12]。

肝肾亏损,气血两虚,营养失调,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为其主要病机。

洽疗上注意参照《沈氏妇科辑要笼正》“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

刘爱英认为肝肾不足为病机之关键,适值产后气血亏虚,感受外邪发为此病。

治以益气养血,补肝益肾,祛风通络。

自拟身痛汤,基本方:

炙黄芪、鸡血藤各20g、熟地、白有、党参各15g、当归、羌活、防风、杜仲、续断各l0g、川芎、桂枝、甘草各6g。

加减:

上肢痛重者,加片姜黄;下肢痛重者,加独活;腰痛重者,加狗脊、牛膝;偏湿重者,加薏苡仁、木瓜[13]。

1.1.3.3从瘀血内停论治

蔡宇萍认为流产后出现产后痹多因气血亏虚,疲血阻络或感受外邪引起,方以趁痛散加减,基础方:

当归l0g、白芍l0g、黄芪30g、生姜3片、鸡血藤30g、独活l0g、桑寄生15g、怀牛膝10g、桂枝6g、川断15g、败酱草20g,随症加减。

伴腰痛者加杜仲l0g、菟丝子20g;伴恶露不尽者加阿胶l0g、艾叶炭6g;伴小腹胀痛者加桃仁l0g,川芎l0g、制香附l0g,身痛甚者加秦艽l0g,畏寒加炮姜3g、附子3g[14]。

1.1.3.4从血虚寒凝论治

王巧云认为血虚寒凝为本病的病机之关键,治以补肝血利关节,祛风散寒,方用加味当归四逆汤加减基本方:

当归15g、桂枝l0g、白芍30g、细辛5g、木通5g、炙甘草5g、大枣l0g、生黄芪30g、防风12g、银花藤30g、钩藤20g、僵蚕15g、威灵仙30g、蜈蚣3条。

内服加外敷[15]。

1.1.3.5分型论治

朱培艳将本病辨证分为气血亏虚型、经脉瘀阻型、肾气亏损型三型,气血亏虚型治以补气养血、温通经脉,主方:

八珍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用药:

炒当归、杭白芍、熟地、川芎、炒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炙桂枝、桑寄生、伸筋草、大枣、生姜;经脉瘀阻型治以养血活血、化瘀通络,主方:

身痛逐疲汤加减,用药: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五灵脂、制香附、炙没药、秦艽、羌活、怀牛膝、广地龙、甘草、玄胡索;肾气亏损型治以温养肾气、养血通络,主方:

养荣壮肾汤加减,用药:

熟地、当归、桂心、杜仲、续断、怀牛膝、桑寄生、独活、菟丝子、仙茅、狗脊、木瓜[16]。

1.1.3.7贴敷治疗

刘秀萍认为本病因产后气血虚弱,四肢百骸及经脉失养,又起居不慎,风寒邪气乘虚而入,稽留关节经脉,寒凝疲阻经脉关节,发为疼痛。

通经活络膏的组成:

木瓜、土元、川乌、草乌、杜仲、川断、地龙、川牛膝、穿山甲、当归、川芎各20g,透骨草、桑寄生、威灵仙、白芍各30g、黄丹l000g。

将药膏按需摊在适宜棉布上,制成直径约10cm的圆形,每张用7天。

贴敷在疼痛[17]。

1.1.3.8综合疗法

陈亚芬使两组患者均口服蔑归桂枝汤,方药组成:

生黄芪15g、炙黄芪15g、桂枝l0g、白芍30g、防风15g、白术15g、当归15g、生姜5片、鸡血藤30g。

每日1剂,4周为1疗程。

治疗组在口服芪归桂枝汤的同时运用灵仙痛消散热熨患处,方药组成:

威灵仙20g、制马钱子l0g、蕲蛇15g、制川乌l0g、制草乌l0g、制附子l0g、肉桂l0g、独活l0g、木瓜20g、艾叶l0g、白芥子l0g、萆蘇20g、寻骨风l0g、伸筋草l0g、地鳖虫l0g、三棱l0g、莪术l0g、炒杜仲l0g、丁香l0g、细辛20g、冰片l0g共研为末,分装入18cm×l3cm大小的布袋中,每袋80g。

使用时将药袋放于患处,用5°C以上白酒2~3匙浸湿,上敷热水袋加热,每日1次,每次40min。

每袋药可连续使用1周,4周为1疗程,局部有伤口、皮肤病、皮肤过敏者及孕妇禁用[18]。

产后痹的发病主要由于产后气血亏虚,脏腑不足,或有过早操劳,筋脉失养;余血未净,又外感六淫邪气,邪疲交阻,经脉不通,发而为痛。

辨证主要分为气血亏虚型、肾虚型、外感型、血疲型,临床表现多是错综复杂,虚实夹杂,概以气血亏虚为主,兼夹他证。

治疗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通络,治以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祛风活络止痛为法。

内治以口服汤药、中成药,外治以针灸、熏洗、泡浴、敷贴等,并有内服外治综合治疗等方法,临床疗效确切。

1.3西医对产后痹的认识

关于本病,西医并无与之对应的病名,大多医学家认为许多西医中的特定疾病,如多发性肌炎、耻骨联合分离、坐骨神经痛、栓塞性静脉炎等多发于妇女产后出现类似症状者,可参照本病治疗[19]。

西医关于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李志平谢黎等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内分秘因素:

妇女在好娠期间,内分泌发生许多显著变化,胎盘产生的誠毛膜促性腺激素及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远高于人体正常水平,可达人体正常水平三倍以上,皮质激素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可增强骨路肌的功能,而产后人体激素水平急速下降,机体组织对激素的需要量很大,这种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功能紊乱,发生疼痛。

另外好娠期间,黄体及胎盘分泌的松驰素,不仅使孕妇的骨盆关节扬带松驰柔初,而且周身关节初带也受到影响,这种生理性的变化,产后并不能很快恢复,导致关节的稳定性减弱,关节活动度失常,肌肉易疲劳。

当关节活动时,_带及关节因出现不正常的牵扯引起疼痛。

(2)免疫功能因素:

好娠期间由于各种特异性免疫抑制因子的作用,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而分挽后,由于环境抑制因素的解除,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3)缺钙:

产褥期间母体为可提供钙,磷等物质最为营养成分为胎儿的发育提供基础,其中大多数钙元素在降钙素,骨化三醇,雌激素等作用下从母体的骨骼中游离出来,进而产妇的骨骼组织会处于缺钙状态从而导致关节疼痛。

(4)产妇体力消耗过大:

产后产妇需要哺育婴儿,日夜操劳,劳动压力过大,进而导致承重关节疼痛。

治疗方面多以抗炎镇痛类药物对症治疗及补充钙剂、维生素等。

西医对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多釆取对症治疗,疗效甚微,多不能被患者及家庭接受。

二、基于数据挖掘的产后痹用药规律研究

2.1资料来源

以“产后风”、“产后身痛”、“产后风湿”、“产后关节痛”、“补益肝血”、“素体痹弱”、“气血不足”、“营卫失调”、“肝郁气滞”、“精血不足”等为检索词,检索与产后痹相关的中医文献资料,从中筛选与治疗产后痹相关的方药,并将相关内容检索摘录。

使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主题为检索项,以产后痹为检索词,全面收集与中医药诊治产后痹相关的全部文献资料,并从中筛选出有关治疗产后痹的方药。

2.2纳入标准

1以治疗产后痹或其相似病症的方剂为标准;

2同一方者,尽量选用最早记载者;

3同方异名者,取常用名或最早出现者。

此次对于古方的整理,首先是根据检索结果,将所有关于产后痹的方剂整理出来,对于仅记载为治疗产后痹的方剂予以保留,对于有症状描述或主治症说明的以排除标准进行取舍。

因本病并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和证型规范,所以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制定难免差错和缺漏,亦期待在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中予以完善和修复。

2.3排除标准

1资料不全;

2主治证不明确或针对性不强的方剂;

3无药物组成或药物组成不完整的方剂。

2.4数据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和《中华本草》,对所收录方剂中的药名进行规范化处理。

如“芎藭”统一为“川芎”,“橘皮”统一为“陈皮”,“朴消”统一为“芒硝”,“云苓”“白茯苓”统一为茯苓,“桂”“官桂”“桂心”统一为“肉桂”,“南星”“胆星”统一为“天南星”,“川椒”“蜀椒”统一为“花椒”,“仙灵脾”统一为“淫羊藿”等。

并形成产后痹古代方药表(见附录一)。

利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使用Matlab软件对收集的方剂资料进行处理。

2.5方剂表

将符合方剂收录原则的数据录入Excel表,建立方剂表,信息不全的项目以空白表示。

表内字段包括:

(1)方剂编号。

以文献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

(2)方剂名称:

录入书中记载的名称,个别没有名字的,命为无名方,同时按出现先后顺序编号。

(3)原始症状:

以原文录入书中记载的症状。

(4)组成:

以书中的原始中药名称录入方剂的药物组成,包括药名和别量。

(5)煎煮法:

录入汤刻、散劍的煎煮方法,主要有水煎、酒煎、酒水各半煎等煎煮法。

(6)服法:

录入汤剖、散剂、丸刻的服法,包括冲服、调服、吞服、含化、热服、温服、冷服、淡姜汤下、桂圆汤下、淡醋汤下、白汤下等服法。

(7)用法:

录入外用方剂的具体用法。

2.6方法

选用数据挖掘中的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可以发现大量数据中,项集之间有起趣的关联或者相关联系,从而帮助更好地分析事务。

在关联规则中,设

是n个不同元素的集合,每个元素即

被称之为项。

D是与数据挖掘任务相关的给定事务数据库的集合,其中每个事务T是I的子集,都有唯一的标识符。

对于I的任意子集A,A被称为模式(项集)。

如果对某个事务T,有

,则称事务T包含模式A。

D中包含A的事务数称为A在D中的支持数,A在D中的支持度是指A在D中的支持数除以D中的所有事务数的总和,即A在D中发生的概率。

如果模式A支持度大于等于用户预先给定的最小支持度,则称模式A为频繁模式。

在本次研究中,I代表药物,T代表具体方剂,D代表所有方剂组成的数据库。

定义最小支持度为0.0100,算出古方所有频繁项集,包括单味药、两味药、三味药、四味药,这里的支持度即:

(药物/药对)出现的频数析有方中药物的总频数。

2.7结果

2.7.1方剂来源

方剂统计图1主要方剂来源

方剂统计图1展示,以《胎产新书》、《竹林女科证治》为源收录的方剂数量最多,《萧山竹林寺妇科秘方考》、录入的方剂较少。

排除《胎产新书》中的方剂优先全部录入的原因外,与竹林寺女科相关著作各版本内容的差异性大有关。

2.7.2方剂剂型

对方剂剂型表中的内容进行初步统计,在272个方剂中,使用外用法的方剂5个,为2%;采用内服法的方剂为267个,占98%,分别对其剂型分布了统计,其中内服方剂中丸剂进一步参考《方剂学》对丸剂的分类方法,按赋形剂的不同进行分类。

结果如下:

方剂统计图2内服方剂性统计图

方剂统计图2表明,古方在治疗妇科病时多使用内服方剂,其中内服方剂中汤剂使用最多,并喜欢使用散剂、丸剂。

而外服方数量虽然不多,但涉及的剂型也较丰富,包括熏洗、吹鼻、外敷、纳肛、调涂等不同使用方法。

方剂统计图3丸剂统计图

方剂统计图3则显示最常用的是糊丸,包括米、面、神曲、糯米、粥、饭等单味赋形剂糊丸,也包括醋面、姜汁神曲、酒面、醋米等复合使用的的赋形剂;其他丸剂中则使用了大枣肉、乌梅肉、大黄膏、山药、生地黄汁、阿胶等药物为赋形剂。

3、产后痹用药规律研究

3.1方剂用药味数分布

方剂统计图4方剂药味数统计图

方剂统计图4展现了方剂使用中药味数的情况。

总的用药频次为2194次,单方使用药味的平均计数约为八味(7.93),药味数不超过八味的方剂累计154个,占57.6%(154/267);约21%(56/267)的方剂使用药味数在四味及以下;76.7%(204/267)的方剂使用的药味数不超过十味。

3.2药物的性、味、归经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药性按照权重的高低依次是温、平、微寒、微温、寒、凉、

味以“甘”、“苦”、“辛”为主。

药物归经以肝经为主、与肾经,脾经肺经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治疗产后痹的药物相对和缓,药物性味大多偏温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产后畏风虚寒的症状需用温性药物治疗。

甘味有补,和,缓之功效,补为补益著虚劳损,和为和中,缓为缓急止痛,苦味有泄和燥的功用,泄为泻火,燥为燥湿坚阴,辛味药有散和行的功效,散为散寒,行为行气。

甘温益气,补养气血,辛能行气活血,助气行血活,血活则络自通。

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虚足,肾精旺则筋强骨健。

脾主肌肉四肢,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后天之本充足。

肺主气司腆理开合,肺气健则皮肤致密,抵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