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docx
《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1、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7、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加强语气。
常用修辞方法12种
修辞手法主要有: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借代、反语、对比等。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
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 本体比喻词 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 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 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1: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例2: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例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整个老城像一座烧透了的砖窑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
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例1: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5.对偶(对仗):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1:
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例2: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
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间隔反复)
例1:
“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例1:
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
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例1:
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例2:
“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例1:
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
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例1:
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例2: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例3: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里用“旌旗“借指军队。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
(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修辞方式(\"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
1、烘托:
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2、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3、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比喻象征:
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
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5、夸张:
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
”(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
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对偶、对比、排比、反语、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子来说吧:
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最典型的例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方法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远山拙注:
指古人好友之间钱财混有,不分你我)。
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成语也表示“热”和“闹”、“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结成配偶,因此范成大可以离间说“已觉笙歌无暖热”。
李义山《杂篡-意想》早指出:
“冬日着碧衣似寒,夏月见红似热”。
我们也说红颜色“温暖”绿颜色“寒冷”,“暖红”、“寒碧”已沦为诗词套语。
衬托
【简介】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
「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
(1):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
(2):
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志向大。
)
例子(3):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
借喻
借喻,比喻之一。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在这种比喻形式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再如:
“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
”(杨朔《泰山极顶》)用“这轮晓日”来比喻“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这两个例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隐去了,所以宋代陈在《文则》中称这类形式为“隐喻”,应当注意不要与现在所说的隐喻(即暗喻)相混淆。
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如: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读者可以立即领会“鬼”、“豺狼”之所指。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象上面几个例子,假如用明喻或暗喻表示,就拖沓多了。
例句
①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
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
③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顶真(顶针)
用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前后顶接,蝉联而下,促使语气衔接。
又称联珠、蝉联、连环。
例如: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买子姜;子姜辣……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我出了村就过了河,过了河就进了城。
顶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如:
①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
白云堪卧君早归。
(李白《白云歌》)
②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鲁迅《祝福》)
3.<理想>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作用:
总的说来:
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
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叫做回文,也叫回环。
回环运用得当,可以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关系。
例子
(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德经八十一》
例子
(2):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
《易经.系辞》
例子(3):
非人磨墨墨磨人。
例子(4):
自我突破,突破自我。
例子(5):
你需要警队,警队需要你。
双关
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例子
(1):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刘禹锡
(「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一语相关。
)
例子
(2):
四面又明明是寒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风筝》鲁迅
(「寒威」和「冷气」指的是天气,也指保守的社会。
)
双关又分为两种:
1、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还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互文
【简介】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
“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示例】
例子
(1):
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范仲淹(意思是“朝晖夕阴”和“朝阴夕”」。
“朝”和“夕”、“晖”和“阴”是互文。
)
例子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范仲淹(意思是不因“物”﹝所处环境﹞或“己”﹝个人遭遇﹞而喜,也不因“物”或“己”而悲。
)
例子(3)《木兰辞》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呼告
呼告
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例子
(1):
硕鼠!
硕鼠!
无食我黍。
《诗经.硕鼠》
例子
(2):
天啊!
为甚么你要这样对我?
例子(3):
秋,听说你已来到。
叙述一件事情,当感情达到最高峰时,把想象中的人事物,都当做就在眼前,直接向他呼唤、倾诉,这就叫呼告修辞法。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修辞法,必须在情绪激动、不吐不快的时候才适合使用,否则容易得到反效果。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
也就是对着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话。
例:
啊!
电!
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我的长剑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
《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