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耕地资源保护定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86290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耕地资源保护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安徽省耕地资源保护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安徽省耕地资源保护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安徽省耕地资源保护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安徽省耕地资源保护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耕地资源保护定稿.docx

《安徽省耕地资源保护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耕地资源保护定稿.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耕地资源保护定稿.docx

安徽省耕地资源保护定稿

 

安徽省耕地资源变化预测与保护研究

项目建议书

 

安徽省土地勘测规划院

安徽农业大学国土资源研究所

二○○七年十一月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耕地保护

耕地是人类繁衍的基本保障,保护耕地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线,是各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我国有13亿人口,至2003年,将达到16亿人口的峰值,以后可能会有所下降。

这就决定了我国耕地保护的基本目标,就是确保粮食“不但现在要自给,将来也要立足于自己”,即保障我国至少16亿人口的粮食安全。

有人把耕地和军队、石油储备一样,视作战略物资,认为它是保障我国政治大国地位不动摇的基石!

因此,无论基于国内和国际的视角分析,保护耕地都具有战略意义。

所以,我国历来十分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反复强调要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

1986年,党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国家土地管理局,负责全国土地、城乡地政的统一管理;1991年,国务院确定每年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发布纪念日为全国土地日;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严格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的紧急通知》;1994年发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召开全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等;1995年国务院批准国家土地管理局在扬州召开了全国耕地保护会议;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的通知》(11号文件),同年,耕地保护写进了《刑法》,增设了“破坏耕地罪”、“非法批地罪”和“非法转让土地罪”;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将耕地保护列为一章作了详细规定;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明确规定建立耕地保护责任考核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2006年,在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驳回了国土资源部制订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2×108hm2,强调基本农田总量不能减少。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

“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十八亿亩这条红线。

”总之,自1986年以来,我国对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工作,一直抓得很紧。

(二)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占用耕地的趋势不可逆转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国际经验,占用耕地的势头不可逆转。

上世纪末至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即使在“实施世界上最严厉的耕地保护措施”、“实现耕地总量平衡战略”、“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以及“农用地用途转用许可制度”等背景下,我国耕地总量仍呈大幅度下降趋势。

土地变更调查结果表明:

1997年—2005年,仅9年时间我国耕地面积就净减少8.0×106hm2,相当于1个半的安徽省耕地面积。

因此,在2006年国务院149次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严厉地指出:

“中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突破!

能突破18亿亩,就能突破17亿亩!

”“布朗先生把话说出来了,说出来比不说要好!

”因此,关于耕地保护问题,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必须具有危机意识。

(三)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难以统一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在耕地保护问题上和中央政府产生了博弈。

时下,部分县政府驻地镇,为了兴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或所谓新区等,不惜大量圈占土地,甚至出现互相攀比,规模一个比一个大,其中大部分占的是优等耕地。

我国共有2008个县,一个县如果圈占5.0×102hm2,全国就是1.004×106hm2!

而今,东部地区已经相当发达了,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构想,第一个大局已经实现,现在应该,而且有可能进入第二个大局了,即东部地区要支持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

但是,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是中国粮食的核心产地,即保护耕地,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政治大国地位不动摇的基石在中部地区。

因此,既要实现中部地区崛起又要保护耕地这一历史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中央政府要实现统筹区域的发展,不仅依靠中央政策,还得依赖区域之间的大局意识。

这就是说,通过耕地资源保护的战略研究,为中央决策和为地方寻求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的路径不仅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安徽省耕地资源变化预测与保护研究具有政策、理论和实践导向

从地理位置看,安徽省位于中国的东南部,但由于其具有承东接西、承南接北的枢纽作用,以及经济发展的差距等,却具有中部地区的特点,因而本省属于我国中部地区的范畴。

特殊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经济区位,决定了安徽省耕地资源保护战略研究对于中国耕地保护具有示范、指导和借鉴意义,对中国政府制定关于耕地保护的决策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安徽省属于农业大省,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

据统计,1998年——2002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106hm2左右,粮食总产量2.7×107t左右,居全国第6位,粮食年商品量常年在1.0×107t左右。

随着国家耕地保护力度的加大和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安徽省粮食生产出现了稳中有升的好局面。

2006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了6.1683×106hm2,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5.85%,粮食总产量为2.8607×107t,占全国的5.75%,不仅保障了本省自身的需求,而且还为国家提供了5.0×109kg的商品粮,为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安徽省耕地资源保护却面临着建设用地占用、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灾毁等的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使得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

《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研究》成果显示:

全省耕地面积已由1997年的5.97172×106hm2减少到2005年的5.73459×106hm2,净减少2.37130×105hm2,其中因建设用地增加占用的耕地面积为7.04238×104hm2,约占净减少面积的1/3;《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报告》的研究成果显示:

在现有的耕地总量中,15—25°的坡耕地面积为1.85×105hm2,除少部分为梯田可以继续耕种外,有1.84×105hm2坡地应退耕还林;>25°的坡耕地面积5.34×104hm2,应全部退耕还林;总计,本省不适宜列为耕地的坡地面积为2.37×105hm2;全省有蓄洪区5处、行洪区17处,占地面积为1.74×105hm2,也属于耕地保有量的范围。

因此,就目前态势分析,本省至少有4.12×105hm2的耕地属于退耕系列,即本省耕地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其中的关键还是如何协调“吃饭与建设”的关系。

前述,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正处于崛起的关键时期,也属于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的矛盾凸显期。

有人预测:

按照如此的耕地占用速度,再过70年,整个江淮大地将成为无耕之地!

但是,人类是有理性的,安徽省人将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寻求理性发展之路,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也是《安徽省耕地资源保护战略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研究必要性

(一)保护耕地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自立和发展

粮食安全是稳定和发展的基石,只有粮食安全才能国泰民安。

近来来,不少地方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这一理论性与政策性的观点有所模糊和动摇,认为经济发展了,粮食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一些地方在重演东亚和非洲某些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历史悲剧。

在社会上有时可以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叫做“有钱就有粮,无粮也不慌,中国若缺粮,老外来帮忙。

”这些看法是错误的,因为进口粮食需要有雄厚的外汇资金、足够的港口装卸能力和发达的交通运输网;而中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一旦粮食供给发生危机,不可能依靠国际粮食市场就能得到根本性缓解,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国际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粮食是超级大国和“世界警察”的一种重要“外交武器”,如果中国粮食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中华民族的自立和发展。

因此,立足国内解决粮食问题,依靠自力更生实现人民丰衣足食,是我国21世纪粮食政策的理性选择。

但归根结底,粮食安全还是耕地保护的问题,即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源,农以地为本”,“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

(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粮食供应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

粮食生产状况和粮食生产总量与耕地数量、质量尤其是人均耕地数量和质量紧密相关。

在一定单产水平下,人均粮食占有量主要取决于人均耕地占有量,这已为国际和我国的实践所证明。

因此,一个国家人均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及其所提供的物质的数量和质量,是该国民族生存、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耕地资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如同石油储备和军队一样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和未来。

就整个世界而言,在人口不断增长和粮食供应不宽裕的背景下,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成为困扰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全球性问题。

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在其发展初期主要依靠充足的耕地生产粮食,为本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

当今世界上农业是发达国家的重要产业,粮食是这些国家的重要输出产品。

据上世纪80年代世界谷物贸易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谷物达6.2×109t,而发展中国家仅向发达国家输出谷物9.0×108t。

农业已成为美国的优势产业,玉米和大豆输出量分别占国际贸易量的70%和80%以上,垄断了国际谷物市场。

这一切说明,农业和粮食是世界所有国家的生命线,而农业和粮食问题的根本是土地,尤其是耕地。

人类只拥有一个地球,其总面积中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为3.6×108km2;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为1.5×108km2。

1950年,世界耕地面积近1.2×108hm2,1980年为1.36×109hm2,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耕地面积逐渐趋于稳定,1988年为1.373×109hm2,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由于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1950年为0.23hm2,1980年降至0.16hm2,1996年则减少到0.12hm2,为了弥补耕地不足,可灌溉耕地比重则由8%提高到19%,人均灌溉耕地面积由0.037hm2提高到0.049hm2,增加了1/3,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耕地不足导致的全球性人粮矛盾。

据专家预测,如果世界人口增长率保持目前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到2030年将只有0.08hm2,届时世界粮食将更为紧张。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数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耕地问题将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无农不稳,只有在保持稳定的耕地面积和质量的前提下,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耕地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保障作用。

(三)耕地保护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土地资源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维系生态平衡起直接和关键性的作用。

土地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耕地资源对生态环境有着显著的影响。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粮食产品,还为许多微生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通过光合反应吸入CO2、释放O2,有调节气候、涵养水分、熟化土壤等多种功能。

因此,对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实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宜农则农,发挥耕地的生态功能。

(四)安徽省耕地保护研究为中部崛起过程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机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依据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一般规律,科学制定耕地保护战略,明确不同时期耕地保护的总量目标和空间结构安排,完善相应的规划、监督、考核等战略调控措施,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目标得到落实和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基本前提,是土地督察的基本依据。

安徽省耕地资源变化预测与保护研究,通过对全省耕地资源变化预测与定量分析,准确把握安徽省耕地资源变化趋势,探索耕地保护的路径和策略,科学制订符合安徽发展实际的近期与远期耕地保护目标,合理调整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与结构,不仅为保障安徽省粮食的供给,而且为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全面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为我国中部省份在正确处理耕地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方法和途径。

三、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国外研究概况

1、关于粮食增长与耕地关系的研究

粮食需求的满足历来主要是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实现的。

但是,1950年以来,提高单产已显得更为重要,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开始减少,而粮食总产量是粮食单产和耕地面积的函数。

据美国科学院研究报告表明,1900—1950年期间世界谷物增产,主要是扩大耕地面积的结果,1950年以来则由于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的提高所致。

1950年前后,耕地面积的扩大对产量的贡献分别为28%和20%,单产的增加对产量的贡献则分别为72%和80%。

据估计,有史以来,全球已损失约1.1×109hm2耕地,1976年以来世界耕地被大量占用而日趋减少,近年来平均每年减少2.0×107hm2。

如美国1914年拥有3.67×108hm2耕地,目前只剩下1.88×108hm2左右,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已开始耕种以前的休耕地。

日本1950年以来因工业化和城市化毁坏的耕地达3.6×106hm2,人均耕地已由1950年的0.061hm2(0.92亩)下降至目前0.032hm2(0.48亩),减少50%。

一些国家不顾国情大量兴建高尔夫球场,日本现有高尔夫球场2016个,占地面积相当于整个东京,有关人士对此评论说:

“是人类无力承受的奢侈”。

该研究告诫人类:

在地多人少的背景下,可以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求。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一方面可耕地面积的扩展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建设用地大量侵占耕地导致其面积不断减少,因此增加粮食只能靠增加耕地的利用强度来实现,即走集约经营耕地的路子。

仍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如果按日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将“是人类无力承受的奢侈”,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时期,必须吸取其经验和教训。

2、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针对土地、粮食与人口问题,于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

全球的土地资源是否足以实现满足2000年60亿世界人口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

每个国家的土地资源是否足以使现有的和未来的人口达到粮食自给?

并预计世界上有64个国家无法依靠本国土地资源养活预计未来人口,其中29个国家在非洲,这种状况对人类幸福和环境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在发展中国家中开展了“土地的潜在人口支持能力”的项目研究。

该研究从全球的角度研究了土地、粮食和人口问题,提出“全球土地资源到底能养活多少人口的问题”,促成了世界各国开展了对本国“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提升了各国的土地危机意识,甚至于对有些国家制定人口政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关于粮食解决标准问题的研究

西方国家研究粮食解决标准问题的专家认为,可以将粮食解决标准分为粮食自给自足和粮食根本解决两阶段。

一个人一昼夜享有2.3×103C和9.0×103C热量的食物消费,分别为粮食自给标准和粮食根本解决标准。

为了达到粮食根本解决的标准,在2.625×103kg/hm2和人均耕地0.4hm2的条件下,每人每年占有粮食约1.0×103kg,相当于9.0×103C热量。

也就是人均耕地0.4hm2和人均占有粮食1.0×103kg为粮食根本解决标准。

该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定量地研究一个人的粮食解决标准问题,最后得出“人均耕地0.4hm2和人均占有粮食1.0×103kg”为粮食根本解决标准。

这一标准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姑且不管,但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路径:

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粮食需求及其所在国的耕地平均生产力水平来研究养活一个人需要的耕地面积,然后根据该国的耕地总量计算其人口承载力。

4、关于耕地保护问题的研究

全球耕地的可能扩大规模及粮食生产潜力问题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米都斯所著《增长的极限》中指出:

生产粮食首要资源是土地。

据统计,地球上适合农业的土地,大约3.2×109hm2,其中最富饶的约占总数的一半,目前已经耕种;其余一半土地,在其投入使用之前需要投入大量资本。

开垦土地所需费用在215—5275$/hm2,在荒无人烟地区开垦土地,平均费用达1152$/hm2。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由于受成本增加定律的制约,即使目前世界上迫切需要粮食,开垦更多土地进行耕作,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

按现有生产能力和养活人口的标准计算,每个人需要耕地 0.4hm2(世界平均每人需要0.4hm2,美国的标准是0.9hm2),另外增加一个人需要0.08hm2用于住房、道路,堆放废物、架设管线等。

再加上土地的侵蚀流失,致使可利用的可耕地的实际数量逐渐减少,使可耕地曲线向下倾斜。

当今世界上对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上存在着悲观与乐观两种看法,但在耕地保护问题上国际性组织和众多国家政府都达成了共识。

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与农业状况》报告(1984年)中指出:

“划定农用土地保护区,将其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以管制农地非农化。

”国际自然资源联盟在其《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指出:

“良田必须留给农业,道路和工厂另行择地建设。

西方国家有识之士,早已著述警告世人要保护耕地。

早在1949年美国学者福格特在其专著《生存之路》中指出,现代世界人口增长超过土地和自然资源的负载力,生存之路在于控制人口增长,恢复并保持人口数量和土地、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

该研究指出了地球适宜耕种的土地数量、已经耕种的土地数量以及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加以改造后才能耕种的土地数量,结论是:

受成本增加定律的制约,即使目前世界上迫切需要粮食,开垦更多土地进行耕作,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

因此,必须保护现有耕地,措施是“划定农用土地保护区,将其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以管制农地非农化。

”这为我国土地督察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即根据我国国情,必须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和农用地转用许可制等世界上最严厉的耕地保护措施。

5、莱斯特·布朗(LestBroown)先生对中国粮食问题的研究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新的徘徊,粮食供需矛盾突出,这在客观上使中国的粮食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新热点。

1994年夏天,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莱斯特·布朗(LestBroown)先生在《世界观察》上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长篇大作,对中国的粮食未来描绘出一幅十分暗淡的前景。

他认为:

“中国农业环境和条件不断恶化,土地已不堪重负,粮食供给存在着严惩危机。

他预测,到下世纪30年代,中国的总人口将达16亿,而同期中国的粮食产量将下降20%,以人均粮食需求4.0×102kg计算,净进口量达3.69×108t,大大超出其他国家的净出口总量。

中国已开始失去养活自己的能力,未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养活中国,中国会饿死世界。

”此话一出,立刻引起国内外社会、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到目前为止,各界人士围绕这一问题的热烈讨论仍在继续。

布朗先生的研究,无论其动机如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又一次敲响了中国耕地危机意识的警钟,推动了中国耕地保护的进程。

(二)国内研究进展

1、中国粮食生产的有利因素与发展潜力研究

从三个方面研究了中国粮食生产的有利因素与发展潜力。

一是改造中低产田、合理提高复种指数和开发南方冬闲田。

我国耕地有2/3仍处于中、低产水平,全国土地的复种指数约为150%,最高可提高到200%,复种指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等于扩大粮食种植面积1.0×106hm2。

在我国光、热、水、土条件优越的南方12个省区还有冬闲田1.333×107hm2以上,近期可开发利用的至少有6.67×106hm2。

按照计算,改造中低产田、合理提高复种指数和开发南方冬闲田等3项措施,我国增产粮食可达3.9×107—5.7×107t。

二是科技兴粮。

据推算,农业科技进步在我国农作物增产中的作用已从过去的20%提高到现在的30%—40%,但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如果我国通过技术进步在农业和粮食增产中的作用提高到50%—70%的先进水平,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可提高4.5×107—9.0×107t,足以保证中国粮食再上新台阶。

三是土地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复垦。

据调查,全国土地整理,可挖掘较多耕地,另全国有成片可垦荒地3.333×107hm2以上,其中近期可开垦为耕地的约有8.0×106hm2;有零星荒地6.67×106hm2以上,至今复垦仅2%左右,如达到50%的复垦率水平,那么全国可新增宜农耕地3.0×106hm2以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丁声俊研究员经过分析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和粮食的发展将向世界证明,中国不仅能养活中国人,而且21世纪会生活更好。

该研究很好地回答了布朗先生的诘问,指出了我国耕地利用潜力巨大及挖潜的方法和途径,为我国土地建设投资指明了方向,即走加大中低产田改造、科技兴粮和土地整理的路子。

2、中国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与潜在危机的研究

(1)分析了我国的粮食问题面临的挑战。

建国以来,我国为解决粮食问题进行了艰苦的努力,粮食产量从解放初的1.0×1011t增加到1994年的4.5×1011t,创造了卓越的成就,但1995年人均占有粮食又退到3.75×102kg,低于世界公认的5.0×102kg的标准。

随着历史的前进,我国的粮食与人口将出现两大不可逆转的趋势,首先,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全国每年将增1.4×107人,就要消耗粮食5.0×108kg以上;其次,是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不可逆转,我国人民的消费结构将由素食为主迅速向肉、禽、蛋、奶、鱼、菜、果转化,如果全国人均多消费肉2公斤/月,按1:

4的肉粮比计算,需多消费粮食1.2×108吨/年。

因此,人口规模扩大是粮食消费量增长的直接原因,而消费结构的变化也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2)阐明了影响我国粮食供给的制约因素

①耕地面积减少不可避免。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具有不可逆转性。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整体推进,即使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耕地和粮食种植面积继续减少将是一个在较长时期内必须面临的严峻挑战。

我国人均耕地已从建国初的0.18hm2(统计数据)下降到2005年的0.093hm2(变更调查数据),现在已经无法满足各类用地的需要,耕地已出现长期亏缺的局面。

②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是有限的。

我国增加粮食产量的关键在于提高生产率,即提高单产水平,要保证2030年人均4.0×102kg的粮食占有量,单产水平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提高80%以上,增长幅度高于建国以来的粮食平均增产水平,其艰巨性是显而易见。

1994年我国粮食单产水平高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甚至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表明其后我国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只能在较高的基础上来实现,其难度必然更大。

从国内外已有的经验看,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粮食产量的增长是有限的。

如日本一个世纪内在提高水稻单产方面都是居世界前列,但在1984年达到5.070×103kg/hm2的最高单产水平后至今未能取得新的进展,表明粮食单产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如果技术经济条件无重大突破,则很难再创新高。

此外,化肥等生产要素对粮食增产的作用达到临界点之后,必然呈现递减的趋势,而且化肥施用过量会破坏土地生态系统,以增施化肥来实现粮食增产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

③挖掘农业自然资源潜力的难度大。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不高,蕴藏着粮食增产的较大潜力。

一般说来,挖掘农业资源潜力的根本途径是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即提高复种指数,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