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湖北村镇建设风貌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8556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湖北村镇建设风貌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06湖北村镇建设风貌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06湖北村镇建设风貌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06湖北村镇建设风貌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06湖北村镇建设风貌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湖北村镇建设风貌研究.docx

《06湖北村镇建设风貌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湖北村镇建设风貌研究.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6湖北村镇建设风貌研究.docx

06湖北村镇建设风貌研究

六、湖北村镇建设风貌研究

1、荆楚村镇风貌概论

湖北省地处中国内陆的长江中游地区,历史悠久,与周边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形态多样;境内群山连绵,湖泊星罗棋布,物产丰富,高原山地丘陵平原俱存;多雨湿润炎热,冬寒夏暑,光照充足,温差变化大;民族众多,人口分布不均。

正是这些特有的历史、文化、自然、地理、气候及多民族并存等因素,形成了湖北传统村镇分布广泛、类型丰富、形态多样、布局多样等特征,成为今天湖北地区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专题研究将湖北传统村镇按地域分为五大类:

鄂西南、鄂西北、江汉平原及武汉地区、鄂东南和鄂东北传统村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系统科学的总结湖北传统村镇的风貌特点。

这六个地域的传统村镇各具特色,恰似一幅幅优美的历史画卷,展现了风韵独具的湖北传统村镇的文化精粹。

2、湖北各地传统村镇风貌特点

2.1鄂西南传统村镇

2.1.1概述

鄂西南属武陵地区,地貌属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由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山岭组成,地势高耸,顶部宽旷,呈波状起伏,有“山原”之称。

长江以北,即巴东的北部为秦岭的大巴山脉南,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为武陵山脉。

境内万山重叠,平均海拔千米以上,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约占29%。

境内石灰岩分布广,深切峡谷、溶蚀洼地及溶洞、伏流、盲谷等普遍存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区。

鄂西南地区主要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施、利川、来凤、建始、巴东、鹤峰、宣恩、咸丰八县市和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

除土家族、苗族、汉族之外,该区还居住着侗、回、黎、蒙等20多个少数民族。

先秦以来,少有迁徙。

历代封建王朝对这里采取了羁糜、怀柔、土司制等无可奈何的宽容政策长达两千年之久。

由于山峦重叠,交通闭塞天然地理环境和相对稳定的封建体制以及文化的多重渗透,土家族文化发展程度差异明显,造就了土家族民间文艺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鄂西南地区的传统民居以极富特色的木构干阑建筑——吊脚楼为主要形式,主要集中分布于恩施自治州和五峰、长阳自治县,以宣恩彭家寨等吊脚楼群最具代表性。

除原汁原味的吊脚楼外,也包括一些砖石与木构混合建筑,以及由此形成的寨堡和商业集镇,如利川鱼木寨和庆阳坝凉亭街。

2.1.2重点案例

2.1.2.1吊脚楼群——彭家寨

彭家寨位于宣恩县沙道沟集镇东南两河口村,东经:

109°40',北纬:

29°42'。

两河口村处于沙道沟镇的中心地带,国土面积861.92公顷,有8个土苗山寨组成,主要沿龙潭河沿线分布,其中土家族占80%。

核心保护区(彭家寨)面积35000平方米,历史建筑面积约12000㎡,村寨居民共45户,200多人。

因该寨现保存有完整的吊脚楼群和土家文化习俗,是鄂西南典型土家山寨。

寨子集聚有20多栋吊脚楼,每栋自成体系,一般以一明两暗三开间作正房,以吊脚的龛子屋作厢房,厢房多数有上下两层相围,底层喂养猪牛等家畜,楼上住人。

寨子依山而起,环山而建,西面以一条“叉几沟”为界,沟上风雨桥已经有百年历史;寨前龙潭河穿村而过,常年河水清澈见底,河上架有40余米长、0.8米宽的铁索木板桥将寨子与外界相连;寨子后面,奇峰迭起,修竹婆娑;站在彭家寨对岸远眺,10多个飞檐翘角的龛子环着山腰依次排开,雕龙浅饰,“勾心斗角”,一派古色古香(图2-1,2-2,2-3)。

彭家寨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图2-1彭家寨吊脚楼群

图2-2吊脚楼群的屋顶

图2-3彭家寨总平面图

2.1.2.2寨堡——利川鱼木寨

鱼木寨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谋道乡大兴管理区,南面距大兴场集镇3.5公里,东南距利川市60公里,西北距重庆市万州港50公里。

最早,来寨子的人家只有7户,有谭、向、成、邓四姓。

发展至今有住户158户,605人,其中土家族、苗族占60%。

险要的地形,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鱼木寨在外界饱受战争变革的风雨中仍然没有受到太多的干扰和影响,险要的地形、封闭的自然环境使鱼木寨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民俗民风古建筑群。

按建筑类型分,鱼木寨的古建筑可分为军事建筑、生活居住建筑和宗教文化建筑。

其中寨楼、关卡、寨墙、兵洞等为军事建筑;住宅、祠堂、渠水井等为生活居住建筑;墓碑、石牌坊、石“木郭儿”及庙宇、学堂等属于宗教文化建筑。

鱼木寨因寨内民居建筑保存相对完好、文物丰富,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2-4,5,6,7,8,9)。

图2-4鱼木寨山门

图2-5鱼木寨民居-连五间

图2-6鱼木寨民居-双寿居

图2-7鱼木寨双寿居古墓群

图2-8鱼木寨岩壁居

图2-9鱼木寨岩壁居远近景

2.1.2.3商业集镇——庆阳坝凉亭街

庆阳坝凉亭街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地处川、鄂、湘三省边贸的交通要道,古有“川盐古道”、“骡马大道”从此经过。

凉亭街由两条街道交错排列,以街面、巷道和桥梁贯通,整条街被坡屋顶覆盖,极具特色,它集土家族吊脚楼和侗族凉亭构架于一体,属木质结构凉亭式古街道。

老街长500多米,宽20多米,靠山面水而建,占地面积1.82公顷,建筑面积11781平方米。

主街道两侧建木质瓦房,传统建筑完好程度为80%,现保存完整结构房屋65栋,排成两条,间隔5米相对而立。

在长期的发展中,这里形成了“三街十二巷”,三街为呈横“品”字分布的三条街道,临街面为商铺,临溪面是吊脚,整条街檐搭檐、角接角首尾相连,一气贯通、防风避雨、冬暖夏凉(图2-10,11,12,13,14,15)。

图2-10庆阳坝总平面图

图2-11庆阳坝凉亭街鸟瞰

图2-12庆阳坝凉亭街内景

图2-13庆阳坝沿街、沿河立面

图2-14庆阳坝单体建筑

图2-15庆阳坝单体建筑

2.1.3村镇主要风貌特点与表现

鄂西南地区是中部“盆地”的边缘,高山丘陵较多,使得当地居民多靠山而居,形成适应不同坡度地貌的吊脚楼村寨。

这些村寨皆格守“重土轻居”的思想,村寨紧贴后山或顺山而建,选址一般近山而远水,不占或极少占用坪坝;皆灵活取势,不拘一格,利用地形,不择朝向,尽其条件。

凡村寨周围皆草木繁茂,水源洁净,生态良好。

而对于商业集镇的平面形态,最突出的是用于商业贸易的商街,它是村镇的功能中心,却不一定在村镇的中心位置。

其空间形态线形、人字形、十字或井字形。

商业集镇中一般有关庙、戏楼、教堂类公共建筑置于商街一端上,是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

店宅、坊宅建筑围合成商街,纯住宅居次要位置,村落沿着商街呈带状展开。

2.2鄂西北传统村镇

2.2.1概述

鄂西北是湖北省西北部的简称,属于汉江中游地区,汉江贯穿整个区域。

鄂西北通常指十堰地区、襄樊地区、神农架林区和随州的部分地区等。

鄂西北拥有湖北省1/5左右的土地面积,区内山峰错落,沟壑纵横,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区内有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此外还有大巴山、武当山等著名山峰。

整个鄂西北位于湖北省地势最高处。

鄂西北的水系较为发达,主要形成以汉江为主干的枝状水系,其中代表性的水系除汉江外,还有其第一大支流——堵河及丹江口水库。

鄂西北的历史十分悠久而丰富。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明交相契合之区。

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及龙山文化,都延伸到了鄂西北。

该地区因位于鄂、豫、川、陕四省交汇之处,自古就有“四省通衢”的美称,所以一直是南北文化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

随着历史的发展,鄂西北地区更是受到了秦巴文化的渗透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即对多方面文化基因的包容性。

明初,鄂西北先后被朝廷实施封禁,至明中后期,各地民不聊生的流民蜂拥至此定居,致使明庭也只能认可这个事实。

此外,明末清初的人口迁移也成就了著名的“随枣走廊”。

鄂西北人口的变迁,必然带来了该地区文化的交流、融合,与文化息息相关的该地区的建筑风格也就呈现出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特殊形式。

2.2.2重点案例

2.2.2.1宗族聚落——竹溪县新洲乡烂泥湾村

十堰市竹溪县新洲乡的烂泥湾村是一个由翁姓家族自清乾隆年间开始营建的宗族聚落。

烂泥湾,顾名思义,这里的交通环境不是很好,充满着烂泥。

也正因为这样,致使这里还能保留着较为原始的风貌。

烂泥湾村是以翁氏庄院为核心的聚落,全村大约20多户人,80%的人都姓翁。

根据翁家的族谱,翁家在清代早期还是武昌人士,后来移民才转到这里。

当时的翁家庄院应该是十分壮观的,据《中国文物地图册——湖北分册》记载,翁氏庄院原占地面积约1.5万平米,中轴对称,五路二、三进四合院,中部三路三进,主体建筑均面阔五间。

虽然这些宅院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但是从鼎盛时期的嘉庆年间直到民国初年,一直陆续有建。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洗劫,致使翁家壮丽的情景再也不复出现了。

烂泥湾村选址于竹溪县南部山区的阳坡山凹中,背倚高山,面朝堵河,东有小溪相隔,西靠山坡围合,自然环境十分幽静(图2-16)。

村庄的用地呈南北窄、东西长、中部宽、两头尖的梭状,因此该村聚落的格局也是顺应这样的空间形式,村落建筑布局均坐北朝南、依山就势,现仅存的四组翁家宅院集中在村庄中部,基本沿堵河一字排开,只因损毁程度不同而呈现前后错落的布局。

其中,只有西一路的“状元府”为完整的三进四重布局,东侧三组院落均为单进四合院(图2-17)。

据现场考察,东侧三组院落的位置靠后,特别是东一路的院落竟紧靠山边,前面十分开敞,结合状元府的格局和原先的记载,这三个院落前面应该还有一、二进院落,西一路西边应该还有一路两进院落。

这样的布局才构成了烂泥湾村的聚落核心——翁氏庄院(图2-18)。

在这五路宅院两侧还有少量的零散民宅分布,但基本都是坐南朝北布置。

由于人为和自然的破坏,翁氏庄院损毁严重,现在占地仅余2000多平米。

尽管如此,烂泥湾村聚落的基本格局还是得以保存下来。

图2-16烂泥湾总图

图2-17烂泥湾聚落鸟瞰

图2-18烂泥湾“安土敦仁”门楼

2.2.2.2商业集镇——十堰市张湾区黄龙古镇

黄龙古镇位于十堰市张湾区西郊,是始建于明末清初、以余氏家族为主体的一座鄂西北商业重镇。

当时,黄龙镇凭借区域内的水运优势,溯水而上,近至竹山、竹溪,远涉陕西、四川等省;顺水而下,还可达襄阳、汉口。

因此,作为汉江最大的支流——堵河,自然拥有了“黄金水道”的美誉。

明末清初,镇内商贾云集,商铺林立,街市繁华,曾被人们誉为“小汉口”,是当时鄂西北地区的商业、文化、航远中心(图2-19)。

黄龙镇地势南高北低,处于河道冲击下形成的一道狭长的河谷平川。

周边山峦起伏,林木茂盛,更有堵河、犟河两大水系在此交汇,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均十分优越。

整个古镇由前街、后街、上街和河街四条街道组成,整体呈团状。

其中前街、后街和上街属内街,构成整个古镇聚落的“丫”字形主体骨架,俗称“扬岔把”;河街则是外街,沿河布置,形成外围联系各码头的通道,大部分为半边街,主要的三个码头均分布在河街西侧的堵河岸边。

古镇武昌会馆(图2-20)的东边是原余氏家族的宅院,为中轴对称的多路多进四合院。

此外,古镇上的其它民宅也多以合院形式联排成片布置(图2-21),古镇聚落由西向东逐渐稀疏。

图2-19黄龙镇总平面

图2-20黄龙镇武昌会馆

图2-21黄龙镇余氏宅屋

2.2.3村镇主要风貌特点与表现

鄂西北传统民居在空间形态、结构造型、营造技艺等方面因长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中庸”状态,特色不是十分鲜明。

其间我们能感受到中原、江南、岭南、秦巴等各地域文化在民居中的隐约体现,但也能看到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汇融合之后形成的特质。

这种特质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沉淀,也就逐渐形成了鄂西北传统村镇的特色。

“多路少进,横向展开”是鄂西北传统村镇的主要布局特点。

坐北朝南的位相是大多数宅院的第一选择,北高南低的地势造就了其依山就势、逐级升高的建筑格局,因山区土地资源十分紧张,人们为了生存,都将不可多得的平地用于种植农作物,而宅基地多选择山脚坡地。

这种选址逐渐成为习惯,其民居依山而建,横向多路,进深受限,多为2-3进就成为地域性特征了。

这种特征也是北方合院式民居在南方解体后的新形式。

当然,这里也有其它朝向的布局,如坐西朝东等,但是主要是根据山势走向和聚落环境来决定的。

然而在这样的布局中,鄂西北民居还是遵从“左上右下”、“东尊西卑”的基本规律的。

2.3江汉平原及武汉地区传统村镇

2.3.1概述

江汉平原及武汉地区是由长江与汉江冲积而成的平原,境内河渠纵横交织,湖泊星罗棋布。

以长江、汉江、东荆河、内荆河、长夏水、朱家河、洪湖等等组成的水系是江汉平原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影响到民居和集镇聚落的形态及发展。

江汉平原及武汉地区是在古云梦泽的基础上,由于长江和汉水所夹带泥沙的长期堆积,湖泊三角洲不断扩展合并,湖泊景观向平原景观逐渐演变形成。

它的形成伴随着云梦泽的历史演变、长江汉江河道形态的变迁及其汊流水系河网的演变。

在汉江主河道不断向南过程中,右侧的汊流逐渐汇入长江主河道,而左岸汊流逐渐淤塞形成三角洲平原。

同时,水系在江汉平原南部集镇聚落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史时期江汉平原南部陆路交通系统一直不甚发达,交通网的建立也较晚,丰富的水系为历史时期江汉平原南部的商品交换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

明清时期“江西填湖广”移民大规模迁入促进了江汉平原的开发,农业经济发达,涌现了大批以交换农产品为主的农业集市和集镇,而这些集镇绝大多数都是临河而建。

明代嘉靖年以后,长江北岸大堤连成一线,长江北岸的淤积也更加明显。

如在长江中游的荆江平原,明代中期,太白湖在长江和汉水的作用下迅速淤塞,大片土地出水成陆,流民遂蜂拥而至,进一步引发了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而人口的增加,又进一步加剧了对于江滩淤积地带的开垦,一系列堤垸沿着长江北岸形成,有的也形成了繁华市集。

在文化属性上,江汉平原南部文化认知上主要是受历史上“楚地”“江汉”文化区域的辐射影响。

唐代之前监利、沔阳同在以荆州为核心的乡土文化区的辐射范围内,根据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这个乡土文化区就是“江汉”文化区。

关于“江汉”文化区的由来可追溯至《史记.楚世家》记载,“江汉”概念的出现说明江汉之间出现可成型的文化区域。

自唐宋开始,江汉平原进入开发阶段,到明清时江汉平原已经高度开发。

江汉平原及武汉地区是湖北地区的历史传统中心区域。

因其平原地区的地理特征,民居较多地以聚落形态存在。

江汉平原地区的村镇分布密集,商业化程度较高,经济也比较发达。

因此该地区村镇的主要形态和特点主要表现为“垸田”形态的聚落、商业市集等。

2.3.2重点案例

2.3.2.2垸田村镇——洪湖新堤西后街

新堤为原洪湖县城关镇,由于其良好的地理位置,至清代己成为三楚名镇,是江汉平原天沔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市井繁华一时。

西后街临江而建,为当时殷商巨富的聚集之地。

西后街传统民居多为木构架,灌斗砖墙,小布瓦屋而,双坡落水,五柱落地,一幢多进。

一般每进中间为厅堂,俗称堂屋,两侧对称建居室,两进之间留有天井,天井两侧对称建厢房。

有的还留有场院,建有花园、设有水井、侧所,开有后门。

商家前为铺而,后为居宅;民居或前宅后院,或前院后宅。

部分住宅架有天斗,屋檐卜设弓形轩,构件饰以精美木雕,形态各异。

大革命时期,新堤市工人纠察总队队部、中共鄂中特委、中共新堤市特别支部均设于此。

(图2-22,23,24)

图2-22洪湖新堤西后街鸟瞰

图2-23洪湖新堤西后街平面

图2-24洪湖新堤西后街街道空间

2.3.2.2商业集镇——监利周老嘴老正街

周老嘴镇位于湖北省监利县北部,洪湖西岸,东距武汉约180km南距监利约30km,距今约有1200年的历史,曾先后为容城国、成都土国、华容县、监利县的治所。

周老嘴之名称,据说是因旧时其南而的西荆河迂回东流,使该地形状似嘴,最早有一位姓周的老翁在此摆渡,故称周老嘴(旧时亦称周家渡)。

古镇的主街一一老正街,自西向东蜿蜒伸展,全长628mo街上建筑均面向街道排列,形成带状格局。

古镇建筑始于明末清初,延至民国初年,其特色为:

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的砖木结构,小开间、大进深的平而布局,排门与石库门相间的沿街立而,天斗与天井错落的空间形态。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周老嘴曾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见证了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现保存42处革命旧址及8处革命遗址。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周老嘴旧址群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2-24)

图2-24监利周老嘴老正街街道空间

2.3.3村镇主要风貌特点与表现

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江汉平原地区,几乎所有的集镇都位于河流的两岸。

在这种情况下,集镇的形态也受到河流的控制,呈现出沿河岸伸展的态势,主要街道多与河岸平行或重心向河岸倾斜。

江汉平原地区的集镇主要可分为商业与手工业集镇两种,其中商业集镇从规模上看,普通的商业集镇,只是墟市的扩大;而开放型的大型市镇随后可能成长为较大规模的城镇,如监利县,新堤;手工业集镇主要是棉纺织手工业专业市镇,这类市镇在江汉平原有一定数量。

市镇的兴盛产生一些附属物,如茶楼、酒肆、旅馆等。

江汉平原地区的集市、集镇与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几种模式:

单侧沿水体发展,如洪湖螺山镇;

在水体一侧呈鱼骨型发展,如仙桃市的夏埠头老街、洪湖珂理湾老街;

呈鱼骨型与水体垂直,如洪湖市的黄蓬老街、天门麻洋镇老街(与汉水垂直);

沿水体两侧发展,如朱家河镇;

“金带环抱”式,即水体围绕式,如瞿家湾镇(表2-1:

江汉平原集镇模式)

 

2.4鄂东南传统村镇

2.4.1概述

鄂东南通常是指湖北东部长江以南的地区。

包括黄石、大冶、阳新、通山、赤壁、崇阳等市县域,与湘、赣、皖三省接壤。

鄂东南地理特征主要以地貌复杂的山地、丘陵为主。

主要山脉为蜿蜒于湘、鄂、赣边境的幕阜山脉,略呈西南-东北走向。

此外还有罗霄山、九岭山等山脉,形成丘陵与小盆地交错分布,山间谷地河流纵横,溪泉密布的复杂地貌。

该地区夏热冬寒,四季分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水土丰美,适于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生长。

鄂东南乡土建筑遗存较丰富并且在村落布局、民居形态上具有明显的特征性。

由于地理上与周边省份相连,在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民居建筑在自然生态适应性方面与周边地区存在共性特征。

另一方面,历史上这一地区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典型移民通道,因此民间文化受到当年江西等经济文化较发达,宗族组织较严密等地区的影响,并随人口流动而交流频繁。

这也是其间民居形象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的重要原因。

然而,本地区数百年定居于此的居民,在复杂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生息繁衍,也逐渐形成自身较为独特的聚居文化,使得该地区人文环境也具明显特征性。

这些特征从村落形态、单体建筑类型以及结构系统、建造方式、装饰风格等方面中均有充分的体现。

2.4.2重点案例

2.4.2.1宗族聚落——大冶水南湾

水南湾,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大冶市,大箕铺镇东山西麓,距大冶城区13公里,315省道斜村而过,是大冶市与阳新县交界处的一个古村。

据曹氏家谱记载,水南湾的这一支曹姓族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从江西瑞昌迁居而来。

村落耗时13年修建完成。

水南湾坐东朝西,背依青山,面向开阔的田野。

村落建构布局是以“九如堂”为中轴展开的。

九如堂是水南湾的曹氏总祠,它和广场以及水池形成了整个村落的中轴线。

作为村里的重要活动场所,其内九重门连通两旁上百间横屋,使整个家族浑然一体,共有36个天井,72个槛窗。

“气势恢宏的九如堂,其内九重门连通两旁上百件横屋,呈中轴对称式结构,使整个家族浑然一体。

水南湾传统民居,注重生活的实用性。

走进民居,跨进堂屋、正屋、厢房、耳房,梁枋忽高忽低,开间骤大骤小,光线倏暗,房屋的采光、下水道、通风口等布局合理、错落有致。

通常是三进房屋,每进之间都有天井。

采光、透气、排水以及宅院安全等方面安排合理。

水南湾古民居处处可见雕梁画栋,其木雕、石雕、砖雕“三雕”艺术,题材广泛,大致分为日常生活、伦理教化、神话传说、戏文故事、花鸟虫鱼、书文楹联六类,体现出巧夺天工的神思与匠心。

(图2-25,26,27)

图2-25水南湾总平面

图2-26水南湾俯瞰

图2-27水南湾九如堂

2.4.2.2商业集镇——宝石村南街商铺

鄂东南村镇除大量宗族聚落外,还有位于水陆交通要冲的商业集镇。

这类集镇以商铺街屋为主要特点,显然买卖经商是这里居民最重要的经济方式。

古时以河为道,河埠之处多为商业繁荣之地。

宝石村南岸老街原是商业街,此处商贾以家开店,前堂置铺,后堂住人,中间以一道砖墙分隔,称塞墙。

街面门点称前厅,大多为三开间;亦有因地制宜作一开间或二开间。

前厅门板多做可拆卸的铺板。

柜台常常沿檐柱至金柱处呈L型,明间为通道。

因宝石河桥毁坏而另择址修建,交通改道,宝石南街失去区位优势而逐渐衰落。

(图2-28,29)

图2-28宝石村南街

图2-29宝石村南街商铺

2.4.3村镇主要风貌特点与表现

村镇形态方面,鄂东南地貌基本为丘陵和山地,山头间较为平缓地土地都被开发作为农田,因为降水较丰沛,井水河水都较易获得,遵循山地聚落的选址规律,大多数村镇选择在有溪水河流经过的区域,介于山脚、田边择一较平缓地土地来建造。

因为山头小而多的缘故,适于建村的基地面积很有限,东南的山区普通的村落规模都不大,每个村落守着一片农田靠着一个山包,以不大的规模一个到数个村落组成一个村,或为上村、下村。

村落也就通常表现为团状。

除了当靠近九宫山后,山势变得庞大和陡峻起来,那些坐落在大山坳里的村落就明显表现出随山势分布的带状形态。

另一个风貌特点就是依山造屋。

山区少平地,照风水之说所选基地通常是有坡度的台地或阶地,但这样的地形对于鄂东南村镇来说其实是很重要的。

建筑依坡而建,有一定的高下之分,整个聚落自然具备了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

一方面由于季风性气候,冬天寒冷,盛行北风。

北面靠着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寒流,当夏季酷热难耐,南来的自然风可以没有阻挡的自村落南面的山阴处或河流上吹进村里;另一方面对于鄂东南炎热潮湿的气候,以及非常依赖自然气流的传统村落来说,良好的通风环境非常重要。

南向朝阳可争取良好口照,降低潮气,并利于周边植被生长,植被又可以保持水土。

除此之外,傍水结村也是鄂东南村镇的一个很重要的风貌特点。

:

近水当然是方便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

鄂东南的水资源十分丰富的,通常河水都做农业灌溉之用,因此村落不必贴近河流。

一般建屋也都不会紧贴自然水流的水岸,避免水岸严重的湿气对建筑的影响,以及连续的降雨或暴雨造成的河水暴涨可能带来的麻烦。

这也不是绝对,也不乏水流穿越或贴近村落的例子,但要么水流清浅,要么对水岸进行过处理。

2.5鄂东北传统村镇

2.5.1概述(区位,自然形态,文化渊源等)

鄂东北以低山丘陵为主,西有大洪山,北有桐柏山,大别山,长江中游北岸,北接河南、东连安徽、南与鄂州、黄石、九江隔江相望。

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地理单位,鄂东北包括黄冈,孝感两个地区和随州市。

为叙述方便,将随州市归入鄂西北地区,同时将黄陂、新洲等地归入鄂东北地区。

鄂东北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江淮小气候区。

四季光热界线分明。

光照丰富,雨量充足,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力条件。

鄂东北的麻城孝感乡是中国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

在鄂东北一带流行一种竞技性的儿童游戏“闯麻城”便与造成当年移民的战争相关,甚至孝感俗语将睡觉做梦说是“到麻城去了”,就因麻城是移民的老家。

孝感人还在神龛上供着“麻城土主,张七相公”的神位,以示自己的祖籍在麻城。

游戏、传说以及今天孝感一带尚存的许多习俗反映了古代的移民情况。

鄂东北自古以人文发达,文才武将,群星灿烂,这里有全国闻名的“教授县”,“将军县”。

鄂东北方言在湖北方言中别具一格,它基本上属于北方方言,是古楚语与早期北方方言融合后的变体。

有的语言学家将鄂东北方言与九江,安庆等沿江市县的方言划为“楚语区”,鄂东北的方言俚语反映了其独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