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83377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兴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宜兴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宜兴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宜兴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宜兴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宜兴十二五规划.docx

《宜兴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兴十二五规划.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宜兴十二五规划.docx

宜兴十二五规划

宜兴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内容

   从2011年开始,已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

宜兴将进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

能否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重大突破,构建起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关键看这五年;能否加快把宜兴打造成实力强、城市美、生态优、人民富、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中心城市,关键看这五年;能否在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发展制高点,开创跨越赶超的新局面,关键看这五年。

   根据江苏省、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以及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决议,本着“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可行”的原则,市政府组织编制了《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作为引领未来五年发展的总蓝图。

   整个《纲要》紧密衔接了国家、江苏省、无锡市“十二五”规划目标,充分体现了市委的战略意图和决策部署,统筹考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凝聚了全市广大人民的意愿和智慧,是一个积极、稳妥、可行的规划,也是一个需要全市上下奋力拼搏才能实现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纲要共十章。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这一章主要是对“十一五”五年成绩的总结、对进“十二五”所处发展环境、阶段特征分析和判断;第二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这一章主要是从定性和定量方面,提出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发展战略和主要目标;第三章空间布局。

这一章主要是从空间布局、产业、城镇发展等方面,对“十二五”期间我市产业、城镇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构想;第四章至第九章,这六章主要是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与人才、改革开放、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六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重点工作;第十章规划实施和规划管理。

从规划的实施和管理方面提出了一些保障、评估机制。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新宜兴的总目标,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统筹推进各项建设,成功战胜太湖水质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考验,始终保持社会和谐安定,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创造了宜兴历史上又一个精彩的五年期,为“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五年,是经济指标完成最好、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增长,增速高于无锡市平均水平。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5.82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2倍,人均GDP超过7.4万元(户籍人口),折合1.1万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50.1亿元,占GDP比重达18.75%,是“十五”期末的3.5倍;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125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

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由第9位升至第6位。

先后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市、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顺利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组考察评估。

是转型升级推进最快、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最明显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全市形成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三足鼎立”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期末的4.8:

60.3:

34.9调整到4.5∶55.5∶40。

高端电缆、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一园两区”为重点的各类园区竞相发展,集聚效应、集约优势和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积极实施劣质产业退出计划,五年累计关停并转501家化工企业、309家琉璃瓦企业,矿山轧石企业全行业基本退出。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政产学研合作成效凸显,扎实推进三创载体建设,载体功能明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信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大力发展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业态和质量逐步提高,服务业占比明显提升,至“十一五”期末,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0%。

加快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粮食连年丰产丰收,高效农业稳步发展,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

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政府服务效能提升最明显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我市扎实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等各项改革,积极实施行政审批“两集中、三到位”改革,全面推进人事制度、城市管理体制等改革,政府服务效能明显提升。

大力推进资本经营、股权融资等工作,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新增上市企业12家,累计上市企业达17家,境内外上市“宜兴板块”已经成形。

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21.6亿美元,年均增长13%,累计进出口总额超过100亿美元,其中出口85亿美元,年均增长26.7%。

开放平台载体更趋完善,国家电线电缆出口基地、省出口电线电缆产业集聚监管示范区、省陶瓷出口基地、官林电解铜保税仓库等一批功能载体相继获批设立,陆路直通点、水路二类口岸、公共型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四位一体”物流新平台基本建成,更好地推动了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

与央企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国电光伏、宝银核电等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是建设高强度投入、快速度推进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城市、交通、水务等建设累计投入达200多亿元,相当于“十五”时期总和的4倍。

国省市干线公路等级全面提升;“城市东进”迈出坚实步伐,功能完备、生态宜居的东氿新城雏形初现,城市建成区面积从46平方公里扩大到70平方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交通、安全优质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化、管理“七个城乡一体化”。

是生态建设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五年。

矿山企业整治和劣质产业淘汰力度持续加大,生态环保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始终保持在90以上,安全供水率、污水处理率、森林覆盖率、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等生态指标均居全省前列,成功创建成国家生态市,把生态压力变成了生态优势、把环保质疑变成了环境赞誉。

是民生民计大幅度改善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公共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年均增长30%以上,两项居民收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一大批惠民实事工程相继建成,构建了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全社会的慈善救助体系。

   “十一五”的发展,不仅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更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创造了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

一是确立了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新宜兴和“中国陶都、东方水城”新兴中等城市的目标定位,并不断充实提升内涵——争创全省科学发展新亮点、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城市。

二是形成产业、城市、生态“金三边”互动发展新构架的转型发展总体思路。

三是致力调整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三足鼎立”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是坚持制造业必须走“支柱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新路子。

五是创建强化了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

六是科学勾勒和着力建设市域外围生态保护圈、北部产业生产带、中部城市生活带、南部生态文化旅游带的“一圈三带”空间布局。

七是牢牢抓住若干个战略关节点:

坚持以实现跨越赶超为主题、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生态宜居为核心价值、坚持以改革创新为主导动力、坚持以扩大开放为重点路径、坚持以改善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坚持节约资源集约发展、坚持城乡一体化、坚持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等。

  “十二五”时期我们面临总体向好但又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

一是全球经济开始战略性调整,世界经济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

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振兴,能否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先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市发展更显重要、尤为关键。

二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主导。

“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的动力将更多地由投资、出口拉动转向创新驱动、内需拉动。

这既对我市内需型产业的发展极为有利,也对我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特别是加快创新型经济发展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

三是长三角一体化加速度推进,宜兴既面临“极核化”机遇,也面临“边缘化”考验。

随着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实施、高铁网络的贯通,长三角一体化将进入更加开放、加速融合的阶段。

长三角一体化形成的“同城效应”,为我市加速融入沪宁杭都市圈、更好地参与区域经济分工合作、打造宁杭城市带上最强中心城市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但长三角一体化形成的“虹吸效应”,也容易使宜兴的资源、要素流向沪宁杭等中心城市。

如果没有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特色,没有足够的吸纳力和集聚力,宜兴极有可能被逐步边缘化。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宜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

一是跨越赶超的加速期。

承接“十一五”的良好发展态势,未来五年,宜兴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之势,进入一个量质并举的快速发展期,完全能够在新一轮发展中赶超进位。

二是加快转型的攻坚期。

面对更加严峻的资源环境制约和社会管理压力,宜兴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尤其要以产业的率先转型,支撑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实现更全面、更协调、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是竞争新优势的确立期。

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宜兴的空间优势、人文优势、环境优势更加彰显,承载高端产业、集聚高端人才、吸纳高端要素的能级将大幅提升,形成产业、城市、生态“金三边”协同配套的竞争优势。

四是高铁新机遇的显化期。

2011年宁杭高铁建成通车,这将对宜兴扩大对外开放、集聚发展要素、提升发展水平产生巨大的助推作用,特别是对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将产生直接的催化作用。

五是民生新诉求的考验期。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群众对民主、公平、尊严的诉求更为强烈,社会和谐稳定面临更大挑战。

这就要求我们在改善民生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民权、推进民主、维护正义,让群众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从源头上筑牢和谐社会的根基。

   “十二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跨越赶超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以建设“现代产业城、生态宜居城、知名旅游城、和谐幸福城”为主要内容的太湖西线第一城为目标,积极推进产业、城市、生态“金三边”良性互动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质态,打造现代宜居城市提升载体能级,建设秀美生态环境凸显核心价值,显著提升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到“十二五”末,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成为全国科学发展的示范城市。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跨越赶超为主题。

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牢牢把握宜兴处于转型发展、快速发展新阶段的历史定位,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赶超意识,自强不息、乘势而上,全力推动更好更快发展,力争在全国百强县、苏南先进县(市)中实现位次前移。

   ——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加快实现“三个转变”:

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

   ——坚持以生态宜居为核心价值。

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以产业升级促进环境升级,以城乡一体推动形态优化,以节约集约用地实现精明发展,以民生需求倒逼生态提升,建成太湖西线令人向往的生态宜居城市,以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率先跨越,实现综合竞争力的重大跨越。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主导动力。

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经济、社会、文化、行政等领域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调动一切有利于加快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以扩大开放为重点路径。

以主动顺应时代潮流、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主动对接外部世界的姿态,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开放,强化战略合作,集聚优质要素,培植全新主体,建成内外源要素支撑动力最足的城市。

   ——坚持以改善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

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惠民生上来,做到发展水平与生活水平同步提升,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保持一致,让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过上更有质量、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贯彻上述基本原则,必须实施的四大战略:

   产业兴市战略。

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调高调优调强的基本取向,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传统产业升级计划、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和生态文化旅游业振兴计划,达到产业质态的整体优化,实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三足鼎立”产业体系的整体提升。

   生态立市战略。

树立环境优化增长理念,助推生态经济的发展,使生态超越成为宜兴发展的新路径,彰显生态环境核心价值为宜兴的战略优势。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把握现代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旅游生态环境,优化宜兴旅游的发展环境加快旅游振兴步伐,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强市。

   科技与人才强市战略。

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以扩大总量、改善结构、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提高人才资源开发的成效。

着力培育形成一支领军型的高层次人伍,着力培育一支多层次、多领域的骨干人才队伍,着力培育形成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让人才的主要支撑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切实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努力将宜兴打造成为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地、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地、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

   城乡一体化战略。

坚持城乡统筹,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大力实施老城区改造,重点加快东氿新城、环保新城、高铁新城建设;高度重视以中心镇为重点的新市镇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优化镇村布局,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优化的现代化城乡体系。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

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跨越赶超的主题要求,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无锡市平均水平,力争全市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实现倍增,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实现全面提升,把宜兴建设成为宁杭城市带上最强的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最美的新兴中等城市、全国科学发展的示范城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突破16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到2015年达到120亿元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年均增长16%以上。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创新要素集聚加快,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载体功能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6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55%。

新增一批具有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强的贡献份额明显提升。

   城乡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

围绕建设更具魅力的中国陶都、东方水城的目标,加强城市功能载体建设,完善新兴中等城市的基础设施体系,中心城区、镇、新农村、社区的城乡体系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城市化率达到67%,城乡一体化水平得到新的提升。

   社会建设和管理明显加强。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超过98%。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力争全市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实现倍增,“十二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52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25000元。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

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超过99%。

人均预期寿命有新提高,达到78岁。

   生态文明水平持续提升。

牢固确立生态文明核心价值理念,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到“十二五”期末,林木覆盖率达到30%,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万元GDP能耗下降20%,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20%,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7%,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3分。

   围绕上述奋斗目标,“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工作举措:

 一是突出转型升级,加速打造现代产业,建设更加富强的新宜兴。

转型升级是“十二五”发展主线,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是宜兴“十二五”期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要着力构建以现代高效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三足鼎立”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实现经济总量和发展质态的“双重跨越”。

到“十二五”末,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和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瞄准高端电缆、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政府引导、规划引领、项目引进、政策扶持力度,把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技术和自主品牌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做大产业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核心竞争力。

到2015年,形成高端电缆、节能环保、新能源、光电子四大千亿级新兴产业基地。

   着力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坚持集群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导向,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加强规模龙头企业培育,引导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先进装备占据高端市场,全面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强化产业整体宣传,不断提升宜兴传统产业对外影响力。

到“十二五”末,力争在全球、全国同行业中的龙头企业突破100家,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优化。

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高起点打造城西物流园、东氿城市综合体、金融街区和高铁站前商圈等现代服务业样板区,形成一批百亿级特色市场。

   突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

深入实施“旅游振兴”战略,以云湖景区、阳羡景区、善卷洞景区、蜀山陶文化景区、东氿生态运动体验区五大板块建设为重点,加快旅游景点建设和功能性载体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高星级酒店达到15家以上。

注重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生态旅游特色,整体提升宜兴旅游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宜兴旅游从游览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文化体验型、商务会务型融合提升,建成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太湖外向型农业示范区、阳羡茶产业园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现代高效农业亮点,创建一批特色农业品牌,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二是突出创新驱动,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建设更具活力的新宜兴。

创新驱动是“十二五”发展第一动力。

“十二五”期间,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这一目标,从突破各种瓶颈制约入手,全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深入推进重点环节、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加快把宜兴打造成为创新型经济崛起最快、创新活力最强的城市,全力实现由“宜兴制造”向“宜兴创造”的跨越。

 集聚优质创新资源。

推动政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联盟、政产学研联盟、标准联盟,推动传统型企业与高科技成果、高端人才对接。

着力构建孵化、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三大科技平台”,建成一批专业性的公共技术平台、检测实验平台、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和服务机构。

争取更多的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国省级科研机构,来宜创办本科院校或设立分支机构。

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重点规模企业“三站两中心”全覆盖。

 营造最优创新环境。

坚持人才优先投入,进一步完善科技扶持政策和人才奖励政策,以更大力度支持科技人才发展,形成最有吸引力的科技人才政策体系。

充分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人才投入,创新引智模式,积极引进科技创新、高级经营和管理人才,强化企业家队伍建设,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

加快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鼓励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创担保公司等科技金融机构发展,加快形成“投、保、贷、中介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体系。

打造高品质人居环境和服务环境,提供优良的教育、医疗、社区服务,满足人才的个性化需求,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使宜兴成为最容易创业成功地区、创新型人才首选城市。

   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杠杆作用,明确导向、有保有压,加大对新兴产业、服务业、自主创新、传统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撬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以转变企业赢利模式为重点,引导企业创新经营方式、投资模式、组织形式,走资本运作、品牌营销之路,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完善和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以丁蜀镇强镇扩权试点为契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深化政务公开为抓手,推进权力规范化运行,打造人民满意的现代公共服务型、高效型、廉洁型政府。

三是突出节约集约,率先追求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秀美的新宜兴。

秀美的生态是宜兴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必须牢固确立精明发展、生态文明的理念,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快实现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使宝贵的空间、秀美的生态成为宜兴赶超先进的后发优势。

   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以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推进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守住开发底线,严控城乡建设用地增加,确保土地开发强度始终保持苏南先发地区最低。

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实施差别化的土地供给管理,发挥土地使用税、土地闲置费杠杆调控作用,倒逼劣质低效企业加快退出,确保亩均投资、亩均产出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实现资源高效永续利用。

 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强化控源截污,严禁新上和扩建高能耗、高排放项目,严格落实劣质产业淘汰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琉璃瓦、化工、铸造、水泥等行业综合整治,在城区、环科园全面关停热电企业和化工企业,在旅游景区全面关停以水泥为重点的建材企业和化工企业。

到“十二五”末,实现“三高两低”劣质企业和高危企业基本退出。

持续推进入湖河道综合整治、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国家卫生镇全覆盖。

开展“绿化家园”行动,重点建设城区景观绿化带、宜南山区生态绿化带、沿太湖地区防护绿化带、干线公路和旅游道路两侧风光绿化带,努力构筑覆盖城乡的生态林网。

加强横山水库、油车水库等重要水源地保护,太华、湖氵父    全面关停化工等对水质安全有威胁的企业,不新增工业用地,打造全国饮用水最优质最安全地区。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

坚持绿色发展,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广泛使用清洁能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园区建设和建筑节能,推动经济社会加快进入以绿色增长和低碳化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