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文字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78866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电影史文字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世界电影史文字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世界电影史文字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世界电影史文字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世界电影史文字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电影史文字资料.docx

《世界电影史文字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电影史文字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电影史文字资料.docx

世界电影史文字资料

世界电影史(提纲)

第一部分:

现实主义电影

■一、什么是现实主义:

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般说,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

5、现实主义作品的特点:

■第一,是细节的真实性

第二,是形象的典型性。

第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

■二、电影的诞生

■关键词:

1895年12月28日

■一分钟电影

■卢米埃尔兄弟代表作品:

《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火车进站》。

■三、告别“伟大的哑巴”

■1、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

■2、赞扬的声音:

向更真实的生活迈进了一大步。

■3、反对的声音:

好莱坞的制片商,由于技术改造的巨额费用;默片演员;持不同美学观念的艺术家,比如爱森斯坦、卓别林。

二、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什么是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是1930年代在法国诞生的电影流派,艺术家关注人生、展现残酷的现实生活。

影片整体风格阴郁。

以让•维果、雷诺阿、卡尔内、雷纳•克莱尔等导演为代表。

主要作品有《操行零分》、《游戏规则》、《大幻灭》、《雾码头》、《太阳升起》等。

诗意现实主义的时代背景:

 一次大战后,对创作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大制片厂的破落,这为独立制片人兴起提供契机。

20年代被称作“疯狂的年代”,人们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醒过来,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放纵,在艺术上则是一次大解放。

v  30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继承了20年代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

   第一,一次大战到三十年代,经济萧条,百废待兴,人民生活艰难,艺术家把对现实的悲观、对未来的迷茫情绪带到了自己的作品中,他们的作品充满宿命论思想和悲观色彩。

v第二,作品主要内容是表现人们生存的压迫和艰难的挣扎。

v第三,影片的镜头风格是阴郁、压抑。

v第四,艺术家虽然表现了残酷的生活,但他们还是在影片中寻找一丝安慰。

在镜头语言上,也时有诗化处理,比如《操行零分》中的“扔枕头段落”。

v第四,影片受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流露出近乎纪录片的朴素风格,真实、自然成为他们的追求目标。

让•维果(1905-1934) 29岁就长眠在墓穴中了。

他一生仅拍过4部影片,其中只有1部长片(《亚特兰大号》),其余3部为短片或中片(《尼斯印象》、《法国游泳冠军塔里斯》和《操行零分》),总长度不足200分钟。

他的作品以独特而尖锐的思想性和精致、高超的艺术性,对后来的电影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让•维果的《操行零分》1933蛮横的学监由于几个孩子不听从他的训令就宣布他们操行零分,关了他们的禁闭。

孩子们无法忍受清规戒律和乏味的生活,密谋逃跑,却没有成功……《操行零分》可以说是电影史上表现少年反叛主题的先驱,不仅启发了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开山之作《四百下》,而且在美国著名影片《无因的反叛》和《死亡诗社》中能够找到这部影片的影子。

让•雷诺阿(1894-1979)v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最杰出的代表。

雷诺阿认为一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作品。

v《游戏规则》(1939):

我想拍一部喜剧片,而又要讲一个悲惨的故事,结果就拍出了有多重含义的影片。

v《大幻灭》:

站在人道主义立场描写了一战时德军收容法国战俘的故事。

让•雷诺阿的主要创作特色

v对人性的洞察是深邃的,不作简单化的处理,是一言难尽,这种复杂性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思想的厚度和情感的浓度。

v电影语言已经十分娴熟,在雷诺阿等人的电影里,镜头之间的外部蒙太奇已被转换成镜头内部的场面调度,这点正是写实主义方法与技术主义方法的根本分界线。

v他迷恋特写,他一直认为,对实物细部的放大,有助于使观众进入梦幻世界。

卡尔内(1909~)Carn,Marcelv卡尔内早年任《电影画报》、《电影世界》等刊物的记者。

1938年执导的影片《雾码头》获当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一举成名。

他的作品还有《太阳升起》、《夜间来客》等。

卡尔内的《雾码头》1938v讲述了一个偶然犯了罪的逃犯在码头上遭遇了一段爱情,当他将要搭上轮船时,却被一个歹徒打死了,在他1939年拍摄的《太阳升起》中,又延续了在《雾码头》中表现的主题,影片在主人公因为犯罪而被警察围困在一个阁楼里,只能借回忆来逃避现实,最后靠自杀来表示对这个社会的反抗。

卡尔内认为:

作为表现一个时代的电影必须反应这个时代的特征:

不安和迷失。

三、什么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v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产生于1945至1950年6年间的电影运动,艺术家用最朴素的手法表现、关怀现实生活。

以维斯康蒂、罗西里尼、德·西卡、桑蒂斯等为代表,主要作品有《大地在波动》《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十一点钟》等。

新现实主义“新”在哪里?

v1、第一次有明确理论指导的电影实践。

v2、有明确的表现对象,完全表现底层百姓的生活。

v3、有明确的表现手法上的规定。

v4、有明确的叙事上的要求。

摆脱了情节剧的模式,寻找一种崭新的生活流的叙事模式。

安德烈·巴赞(AndréBazin)(1918-1958)法国最重要的电影理论家,《电影手册》创始人之一。

巴赞的《电影是什么》已成为电影理论史上的经典著作,是二战后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发展的一块基石。

巴赞的理论贡献

v1、发现并阐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

v2、阐述了景深镜头在电影语言中的重要性与辩证关系,提出了长镜头理论;

v3、丰富并总结了作者论;

v4、在巴赞与《电影手册》的推动下,法国电影在二战后兴起了新浪潮运动。

巴赞的主要观点

v1、电影是照相的延伸,所谓的照相本体论,延伸下去就是提倡真实;

v2、排斥创作者的主观干预,比如生硬运用对比、隐喻等表现手法;

v3、用深焦距和长镜头替代蒙太奇。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1889-1966)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家。

早年做过报刊编辑,1933年因遭纳粹迫害而流亡国外。

1941年定居美国。

著有《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他认为电影是展示原初素材-即现实本身的唯一的艺术。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拍摄原则

v1、克拉考尔反对有“造型倾向”的电影,他认为,电影探索表面现象,即“外部现实”。

v2、倡导纪录片式的视觉风格。

v3、利用真正的现场(外景),不用制片厂的布景。

v4、使用非职业演员。

v5、避免书面语的对白,主张交谈似的语言。

v6、在剪辑、摄影和灯光等方面避免人为的雕琢,主张简单的“没有风格”的风格。

对情节的处理

v1、反对封闭式的结构模式,倡导开放式的叙事结构,没有明确的答案、完美、理想的结局。

故事本身表现为“人生的片断”,“枝节”往往变得与主要的情节相类似。

v2、反对编造,至少看不到编造的痕迹。

要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

柴伐蒂尼强调普通人生活的戏剧性。

v3、往往借用自然的周期,经常围绕着一段有限的时间来构思,例如暑假、学期,或一段仪式。

柴伐梯尼(CesareZavattini)出生于1902年,做过新闻记者,后来成为著名的编剧和电影理论家。

1936年开始为德·西卡编写剧本,如《擦鞋童》(1946)《偷自行车的人》(1948)《温别尔托·D》(1952)、维斯康蒂导演的《小美人》(1952)德·桑蒂斯导演《罗马十一时》(1951)。

维斯康蒂(LuchinoVisconti1906-1976)从小受贵族教育,有深厚的文化素养。

从戏剧转入导演行业,第一部作品是《邮差总按两次铃》,被禁演。

二战中,因在家中藏匿游击队员,被判死刑,而幸运逃脱。

1947年拍出《大地在波动》,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

后相继拍出《白夜》《洛可兄弟》《豹》《魂断威尼斯》等杰作。

《大地在波动》(1947)的艺术特色

v《大地在波动》是最全面彻底贯彻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原则的影片。

v用真实的外景拍摄,选择真正渔民扮演角色。

v用近似纪录式的写实主义,以长镜头和画面景深镜头的浓郁诗意,将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起来。

巴赞认为维斯康蒂是在单镜头内部包含和表现出诗意的效果。

《大地在波动》中的唯美主义的倾向,导致了他在以后的作品特别是《威尼斯之死》中,走向了使用豪华布景,运用长镜头表现人物静态等,完全追求唯美主义的创作道路。

罗伯特.罗西里尼(Robertorossellini1906——1977)出身建筑师世家。

1945年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成为新写实主义首开先声的代表作。

第二年的《游击队》获威尼斯电影节大奖,和1948年的《德意志零年》一起称为战后三部曲。

1959年的《罗为雷将军》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60年代后期他开始侧重电视工作,为电视台拍摄了不少历史人物的传记片。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影片描述在美军解放城市以前,天主教徒和共产党人携手与纳粹进行斗争的故事。

这部电影技术上虽粗糙,却使人感到新闻工作者特有的直观性和真实性。

影片全在现场拍摄,许多室外镜头也不使用辅助灯光;除了主要演员,其他都是非职业演员;影片结构松散,用一系列插曲表现罗马城市对德国占领者的反抗。

维多里奥•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1902-1974)二十年代时是一位受欢迎的舞台偶像与歌星。

三十年代后兼做导演。

《偷自行车的人》(1948)是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也是他享誉最隆的一部电影。

《米兰的奇迹》获第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温培尔托•D》是一部献给父辈的感人肺腑的作品。

《意大利式的结婚》由索菲亚·罗兰主演。

他的影片朴实、自然、注重细节,富于生活气息,充满对普通人的同情和关怀。

《偷自行车的人》(1948)无论重温多少次,《偷自行车的人》都堪称完美。

男主人公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贴海报的工作,不料第一天上班自行车就被偷,他与儿子到处找车,最后无可奈何地下手偷别人的车,却被逮个正着。

影片将二战后罗马社会面貌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并带有深刻而理性的社会批判。

影片获1950年第22届奥斯卡特别奖。

影片一亿里拉成本在当时罕见,某些场次甚至动用六台摄影机。

影片构图简洁,移动摄影克制、缓慢、带有漂浮感。

全由非职业演员表演。

   

v柴伐梯尼参与编剧的《罗马十一点钟》(1951)改编自当时意大利一篇真实的新闻报道。

上百个女性去应征一个打字员的职位,最后楼梯倒塌酿成一场惨剧。

新现实主义结束的原因

1、政治上的原因

2、经济上的复苏

v3、观众上的原因

v作为一场运动,新现实主义在50年代中期就差不多结束了,但是作为一种风格和一种对现实的态度,它的影响却遍及世界许多国家,许多当代意大利导演继续保持新现实主义的传统。

四、新的浪潮

法国“新浪潮”电影是1958-1962年产生于法国的电影流派,这是一个追问人的存在、表现出强烈创作个性的电影流派。

以戈达尔、特吕弗、路易•马勒、雅克•里维特、罗麦尔、夏布罗尔为代表的新导演,主要作品有《筋疲力尽》、《四百下》、《朱尔和吉姆》《绿光》等。

“新浪潮”电影的准则

    1957年,特吕弗在《电影手册》上撰文谈到“明天的电影”,认为明天的电影比小说更具有个性,如同日记那样,具有自传性质。

这个定义阐述了1958-1962年间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根本准则,他们要把电影改造成个人化的艺术,他们认为一部影片应当像一部小说、一幅画或一首乐曲,只是一个人的作品。

让•吕克•戈达尔(1930-)    影评人出身,《筋疲力尽》(1959)赢得柏林影展最佳导演奖。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达尔创作的高峰期,1967年后所有作品均为政治片。

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后,戈达尔组织“维尔托夫小组”,信奉苏联“电影眼睛派”的理论。

拍摄了《真理》《东风》等政治影片。

70年代因车祸中断拍片。

1980年后有《芳名卡门》、《新浪潮》等影片。

戈达尔的艺术世界  戈达尔喜欢研究《毛泽东选集》,推崇“样板戏”。

在《中国姑娘》中,戈达尔当时的妻子在片中饰演一个哲学系学生,她对校园里的四个毛主义小组成员很同情。

他们招贴海报,红宝书,教条化的颂歌等,但似乎总也弄不清自己政治信念的真正含义,也不能对实践活动给予任何思想上的支持。

对戈达尔的评价

电影史上有戈达尔前和戈达尔后电影之分,戈达尔的电影是传统电影和现代电影的分水岭。

《筋疲力尽》(1960)也可以看作是新浪潮导演们的一次集体行动,特吕弗编剧并拉来资金,夏布洛尔担任制片,黑色电影大师梅尔维尔出演作家一角。

但他本人却多次声明那是“为别人而拍的”。

米歇尔没有经济基础、性格颓废却珍重感情,帕特莉夏最终以背叛解决了与米歇尔的关系。

戈达尔在成为晦涩和自命不凡的同义词、在进行脑力探险的同时,戈达尔亦在改变我们的观影经验。

怪异的叙事技巧。

超越常规的“跳接”手法。

影片中一再出现的图片、广告、朗诵引语、书信,纪实访谈、文字游戏和电影中的电影。

戈达尔的成就

第一、挑战陈规。

第二、创造了新的人物。

第三、对存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第四、创造了新的电影样式。

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Truffaut,1932-1984) 1959年,特吕弗的《四百下》和夏布罗尔的《表兄弟》就像号角吹响了一场革命,再加上路易•马勒的《通往死刑台的电梯》(1958),以及左岸派代表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一起构成了新浪潮早期最显著的景观。

《四百下》1959特吕弗的处女作,讲述了少年安东尼的成长故事,他在学校和父母之间游走,进行很多生活尝试和各种冒险。

1979年,他在影片《爱情长跑》之中,又插进来了影片《四百下》中的一些镜头,暗示同一个电影主人公历时性的成长过程。

《朱尔和吉姆》(1961) 1953年,75岁的皮埃尔•罗切发表长篇小说《朱尔和吉姆》。

1961年,29岁的特吕弗将它搬上银幕。

一个生活在60年代的年轻人借助电影讲述一个古稀老人对自己50年前的巴黎生活的回忆。

特吕弗执导的第三部影片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塑造了电影史上的经典。

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友,他们爱上了同一个女人。

为了友谊,其中一个主动退出,另外一个与恋人结为夫妻,从此开始了一段凄美的三角恋曲。

故事的结局是深陷感情纠葛的女人与情人开车坠入山谷而殉情。

《最后一班地铁》(1980)二战期间,德军占领巴黎,犹太人吕卡斯藏在剧院地下室里继续排练剧目。

每次他靠地下室内的通风系统来倾听舞台上的排练,同时也感觉到玛丽翁和男主角的扮演者产生了微妙的爱情。

考虑到自己的处境,他决定成全了他们。

但格朗惹见到吕卡斯之后,决定投身到抵抗运动中去。

巴黎解放了,玛丽翁站在舞台上,一手拉着丈夫,一手牵着情人,向观众频频谢幕。

特吕弗的成就

第一,特吕弗的电影文学味很浓,非常细腻地描绘人的情感,擅长通过人物关系的改变刻画人物。

第二,特吕弗的电影讲究构造,他希望自己的电影拍得像一部长篇小说。

埃里克•侯麦(罗麦尔1920-)    埃里克•侯麦曾任《电影手册》主编。

1959年,处女作《狮子星座》并没有得到好评。

拍摄了《六部道德故事》《喜剧与箴言》《四季》等系列影片。

《沙滩上的宝莲》(1980年)获柏林影展最佳导演奖,《绿光》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还有《我女朋友的男朋友》《巴黎的约会》等佳作。

《绿光》(1986)  《绿光》是描写期待的影片。

1954年罗西里尼曾说:

我知道要想到达目的地,期待是多么重要,于是不描写目的地,却描写期待,然后骤然收尾。

”《绿光》中的幸福完全被浓缩在影片最后的2分钟内,被释放于最后德芬那一声欢呼里。

左岸派导演群体      “左岸派”指生活在塞纳河左岸的七个导演:

阿伦•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巴尔凯、罗伯•格里叶(《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杜拉斯、让•凯罗尔、科尔等,也被称“作者电影”。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Duras,1914-1996)      杜拉斯参与编剧的作品有《广岛之恋》(1959)《长别离》。

他导演的代表作是《印度之歌》,讲述了大使夫人自杀和乞丐饿死两个通向死亡的故事。

影片的独特之初在于运用声画错位的套层结构叙事方式。

新浪潮的问题      在1959年到1961年间,“新浪潮”的黄金时代,有60多名新导演亮相,拍出100多部电影,可以用“泥沙俱下”来形容当时的热闹场面。

大量的影片由毫无经验的电影爱好者拍摄,而雇用“外行”来拍摄电影也成了制片界的时尚,但也暴露出业余性以及技术手段的贫乏,使它们很快像泡沫一样消失。

但“新浪潮”毕竟涌现了戈达尔、特吕弗这样的“外来者”,他们给电影带来了崭新的东西。

五、“新好莱坞”

v60年代后半期和70年代,在经历了社会和文化的双重危机(政治动荡、产业衰落、电视冲击、其它国家电影的影响)后,美国电影人开始对类型电影从形式到主题进行革新,出现了《邦尼与克莱德》《逍遥骑士》《毕业生》《出租车司机》等反传统、反文化、反社会的带有鲜明创作个性的电影。

“新好莱坞”产生的社会背景

v美国社会的动荡与政治危机(暗杀四起、黑人运动、越战、经济衰退等)影响了文化的进程。

“新好莱坞”产生的文化背景

v1、“反主流文化派”盛行。

v2、电视的兴起。

v3、传统类型片的衰落。

v4、全世界民族电影兴起也影响了好莱坞这个巨人。

主要导演及作品

v阿瑟·佩恩《邦尼与克莱德》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把法国新浪潮的观点和技巧引入好莱坞电影的主流之中,并且使美国的电影制作者们开始将视角投注于那些与社会格格不入、对社会心怀不满的人们的生活与处事方式。

《逍遥骑士》(1969年)丹尼期·霍佩尔自编、自导、自演。

这部影片成为六、七十年代美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分水岭,它引起了美国电影的深刻变化,“自由、浪漫、躁动的暴力情绪和风格”,唤起了10年来美国人的内心情绪变化。

《出租车司机》(马丁·斯科西斯)

v1、有力地展示了底层人的痛苦和不幸。

v2、开放式的文本和结局。

v3、批判现实。

其它重要导演及作品

v《毕业生》(1967年)在一个人性混乱,价值迷失,充满压抑感的虚伪社会里,一个依然纯净的年轻人对真诚生命的呼唤。

v《猎鹿人》(1978年),以高超的技巧展示了三个美国青年在越南是怎样在心理上和身体上沉沦堕落的。

《猎鹿人》和《归来》共获奥斯卡8项大奖,是“好莱坞对战争说不”。

v《现代启示录》(1979)科波拉通过寻找美军上校的历程,揭示人类心中的邪恶与黑暗,体会邪恶所引起的疯狂,影片对于战争中的暴力所造成的人的异化作了深刻和真实的反思,具有强大的思想震撼力。

v《午夜牛郎》(1969年),一个家境贫困的牛仔乔,为了出人头地来到纽约,因为生活无着,只好充当男妓,导演用纪实的手法摄制了大量美国场景:

城市、乡村、公路、酒吧、贫民窟,表现光怪陆离的纽约,并多次用黑白和彩色交替表现乔的回忆和梦幻,不断切入对美丽的乡镇、温情的家庭和女友的回忆。

v《教父》(1972年,科波拉)通过一个家庭,描绘了美国社会的一个侧面,被认为是自《公民凯恩》以来最出色的社会题材影片。

v《飞越疯人院》(1975年,米洛斯·福尔曼)是一部具有深刻讽刺意味的社会问题片。

v《克莱默夫妇》(1979年)是表现家庭问题的代表作,但影片的巨大成功还是按照好莱坞以往的风格,保持了人性和家庭的温暖。

“新好莱坞”的主要创作特征

v1、拍出了这个时代的特征:

混乱、疯狂,以及由此带来的迷失。

v2、带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v3、使明星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剧情中。

六、德国新电影和伊朗新电影

德国新电影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德国的电影流派,以法斯宾德、施隆多夫、赫尔措格、文德斯为代表。

德国新电影具有反省意味,对现实进行了批判,他们的电影是从好莱坞电影包围中的一次突围。

韦纳•赫尔措格(WernerHerzog1942)青少年时期酷爱旅行,丰富的旅游经验为他的电影带来独特的景观色彩,也自觉影响着他的拍片方式。

当60年代后年轻的德国导演们纷纷以各种方式对社会、现实或政治进行探讨时,他却跑到人迹罕至、陌生、遥远的异乡拍摄电影:

在撒哈拉,《侏儒也是从小长大》(1970)在加纳利岛,《天谴》(1972),在秘鲁和巴西,《绿蚁安睡的大地》(1984)在澳洲土著区,《绿色眼镜蛇》(1987),旅游与电影都具有“梦游”的特质。

        赫尔措格独树一帜,他的电影不太好看,因为它有时候不近情理得使你莫名其妙,可它有激情,动人至深,它有伟大诗篇的深度和力量。

如果你能够欣赏海上风暴的景色,森林大火惊心动魄的光焰,或者江河泛滥的喧腾,那你就会欣赏他的电影。

他影片中的人物不同于凡常之人,他们有激情、有强烈的精神力量,有折磨人的敏感性、能够忍受极度的苦难,在各方面恣意放纵。

赫尔措格“生活在别处”的电影

     《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1974)是赫尔措格最有力量、风格最统一的作品。

描写了弃儿豪泽尔的故事,为了走向社会和获取别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东西所进行的无休止的努力,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以特权和教会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的虚伪和毫无顾忌的利己主义。

伯格曼在1977年写文章,认为这是“一生所看到的十部最好的电影之一,是深刻、智慧和美妙的”。

科波拉买下了它在美国的放映权。

《陆上行舟》(1982)主人公梦想在亚马逊河上游的森林里造一座歌剧院,让伟大的歌唱家卡鲁索来唱歌。

赫尔措格说“我的影片是由于某种强烈的迷恋产生的……”,他的电影呈现出脱缰野马似的气势,他说他对拍摄家庭生活毫无兴趣。

施隆多夫      早年在巴黎攻读政治经济学,后进入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制作,曾追随法国电影前辈大师雷诺阿、梅尔维尔、路易•马勒等,因此作品中常流露出法国风味。

他的出名源于两部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一部是根据伯尔小说改编的《丧失了名誉的卡特琳娜》、另一部是更出名的《铁皮鼓》。

君特•格拉斯和《铁皮鼓》      君特•格拉斯因“在语言和道德受到破坏的几十年里,为德国文学带来了新的开始,他在清醒的黑暗的虚构中展示了历史被遗忘的一面”而获得了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笔下的世界是丑恶的,奥斯卡在目睹了母亲的丑行后,拒绝长大。

德国人是有反省精神的,对自己的过去,特别是丑恶的一面,批判得很厉害,他甚至认为德国没有资格统一,统一后有可能自大而旧病复发。

二十年来,《铁皮鼓》售出了三百万本,译成了二十种文字。

《铁皮鼓》      施隆多夫抓住了小说的魂,他说“我看到了小说所写的底层生活和底层所看到的历史,这是一幅巨大的壁画,而且是被一个小人儿看到的壁画,人们说奥斯卡是20世纪的产物,我认为他拥有两个非常当代的个性:

拒绝和抗议,他的拒绝达到拒绝生长的地步:

零增长,他的抗议,有力到能使玻璃破碎。

维姆•文德斯(1945-)      我们认识他,可能是因为他协助中风的安东尼奥尼拍完《云上的日子》,还有他追寻小津的足迹,拍摄他的纪录片。

如果把新德国电影比做一个人的话,文德斯就是这个人的眼睛,这是一双向欧洲大陆眺望的眼睛,看到的是无尽的道路。

他的作品是“道路带来命运”的永恒主题。

《云上的日子》(1995)      本片是在安东尼奥尼身体情况极度不佳时拍摄的,剧本他早在70年代写成,由维姆•文德斯担任副导演。

这四个故事没有观众常见的来龙去脉或固有的情节概念,但却用冥想和诗意,真切地窥探到人的心灵深处,那些没有结果的一见钟情和情无归处的心心相印,像烟一样从我们身边轻飘飘地消逝,而留下的爱的自述却慰藉着所有孤独的人们。

《德克萨斯州的巴黎》(1984) 擅长描写旅行生活的文德斯,以他独特的对人的精神家园的寻觅而著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