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及空白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69608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科学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及空白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及空白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及空白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及空白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及空白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科学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及空白题.docx

《六年级下册科学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及空白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科学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及空白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科学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及空白题.docx

六年级下册科学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及空白题

六年级下册科学书第一单元

第一课

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10)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3、(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4、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5、放大镜能把物体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6、镜片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7、镜片中央(凸得越厉害)、(放大倍数越高)。

观察的(范围越小)。

8、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9、水滴也能放大物体。

10、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

第二课

1、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2、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3、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

4、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5、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的触角形状(不同)。

8、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9、用放大镜去观察瓢虫是怎样(捕食)蚜虫的,蚜虫是怎样(刺吸)植物的汁液的。

10、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但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11、草蛉的幼虫吃蚜虫,素有“蚜狮”之称。

12、

第三课

1、我们身边不仅有(精彩纷呈)的(昆虫世界),还有一个(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

2、(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4、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这是显微镜下(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

5、制作一些浓的食盐、食用碱或味精的溶液,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璃片上,待水分自然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6、拓展活动:

制作一个大的晶体

①用一个大的玻璃杯,制作一杯浓食盐水溶液。

②将这杯溶液过滤,注入一个清洁的玻璃杯内。

③在杯中悬吊一根细线,细线下端拴上一小块食盐晶体,并浸泡在溶液中,静置数天。

④在玻璃杯底会首先出现第一批晶体,滤去溶液中残留的晶体,继续把悬在细线上的晶体浸入过滤后的溶液中,晶体会缓慢地生长。

第四课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最大(25倍左右)。

2、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清楚为止。

3、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4、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显微镜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

5、青苔看起来好像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看,简直就像是一片丛林。

6、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于1632年出生在(荷兰),因家境贫寒16岁时就开始在一家杂货铺当学徒。

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7、(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3亿倍。

第五课

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2、(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3、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

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4、放大镜比肉眼,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看得更清楚,但视野(看到的范围)也小了许多。

5、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像长方形格子砖墙。

6、洋葱表皮的结构: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

7、

第六课

1、生物细胞的观察有哪些?

答:

①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②叶表皮上的气孔。

③每平方毫米的蓖麻叶中叶绿体的数目多达几十万个。

2、在罗伯特.胡克第一个发现“细胞”后,许多学者在显微镜下观察研究了植物的茎、芽和果实,以及动物的血液和低等动物等,发现它们都具有胡克所描述的细胞结构

3、随着(显微镜)制造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细胞)的研究愈来愈广泛深入,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4、(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5、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6、

第七课

1、自从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科学家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

2、据说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因为微生物繁殖的结果。

3、列文虎克在雨水、河水、井水中都找到了微生物。

4、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5、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

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6、(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7、微生物也是细胞构成的。

第八课

1、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那时候,人能观察到的最小动物,就是蚂蚁等昆虫。

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细胞。

3、科学家陆续发现了许多危害人类的(细菌)和(病毒)。

4、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就将成为垃圾的世界。

5、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

6、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克隆羊)。

资料库

1、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10万)个。

2、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

动物的卵,比如(鸡蛋)、也是一个细胞。

3、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4、血液中的(红细胞)好像(运输兵),负责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

5、细胞还能和病毒、细茵作战,(保护)我们的(健康)。

我们身体里的(白细胞)就是这样的战士。

6、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7、地球上至少存在着(250万种)生物,它们千姿百态,各种各样,每种生物的(大小)、(外形)和其他(性状)也是由各自的(细胞)所决定的。

8、在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常见的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9、(草履虫)生活在(不流动)的(淡水)中,外形像一只(草鞋),身体的(表面)有许多能(摆动)的纤毛。

草履虫只有一个(细胞),但是这一个细胞却能完成(消化)、(呼吸)、(排泄)、(繁殖)等所有的生命活动。

草履虫用(纤毛)感觉周围环境,像划桨一样划动纤毛自由运动。

草履虫的食物是(细菌)和(单细胞藻类)。

它通过细胞口将食物吸入体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胞肛排出体外。

六年级下册科学书第二单元

第一课

1、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2、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水的三态变化,(木条燃烧),(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等。

3、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电灯)、(自来水)、(房屋)、(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4、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

5、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会发生变化。

6、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哪些变化?

答:

①烧饭的时候,米变成了饭;

②写字的时候,纸上留下了字迹;

③下雨过后,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

④自然界的岩石风化变成了沙子,等等。

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

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

⑤把易拉罐压扁

⑥水结冰了

⑦火柴燃烧

⑧铁钉生锈

7、世界上没有不变的(物质),(岩石)、(房屋)、(马路),它们也在(变化)。

8、物质总是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9、湿衣服晾干——(物理变化)

玻璃打碎——(物理变化)

食物腐烂——(化学变化)

弯折铁丝——(物理变化)

加热水——(物理变化)

折纸——(物理变化)

燃烧——(化学变化)

第二课

1、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我们把白糖加热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碳),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像沙子和豆子混合,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沙子还是沙子,豆子还是豆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本质区别:

(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

4、加热白糖变化记录表

加热前

预测

加热后的变化

白糖

白色颗粒装无味

液体→糊状→固体→淡黄色→褐色→黑色

焦味

第三课

1、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2、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3、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4、

含淀粉的食物

不含淀粉的食物

豆类谷类面类

(根茎类)红薯、土豆、茼蒿、(水果类)苹果、香蕉、核桃

苹果、番茄、菠菜、洋葱、橘子、花菜、白萝卜、大头菜、白砂糖

第四课

1、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

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也可以表述为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玻璃杯里的的液体,小苏打(不在)了,留下的液体(不是)白醋,(是一种新的物质,是醋酸钠)。

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嗤嗤”声,杯子外壁有点凉)。

4、二氧化碳的特点:

(无色、无味、无毒、透明的)(不支持燃烧:

比空气重)

5、小苏打的特点:

(白色的细小晶体不透明、无味);白醋的特点:

(无色透明的液体,有一股酸味)。

第五课

1、铁生锈变成了铁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2、铁片和铁锈比较记录表

颜色

质地

光泽

表面

敲击

导电

磁铁

铁片

灰白色

紧密

光滑

较韧

触导电

能吸引

铁锈

(棕褐色)红褐色

疏松

粗糙

较脆

不导电

不能吸引

第六课

1、有很多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2、硫酸铜溶液与铁定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3、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的化学变化在进行着。

(物质的化学)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

4、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这些现象,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5、配制一杯硫酸铜溶液,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其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答:

①铁钉上有红色物质生成;

②溶液颜色变浅后成红褐色,说明硫酸铜的含量在减少,另外的物质生成。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

第七课

1、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非常(迅速),铁生锈的速度比较(缓慢)。

2、研究的问题:

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

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钉在木板中的部分没有生锈。

实验材料:

3个盘子、3枚铁钉、水、莱油

实验方法:

1.用同样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莱油。

2.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还有

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里。

3.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第八课

1、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会发生(变化)。

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2、加工木材,制作成(桌子)、(凳子)等家具为我们所用;客人来了,泡上一杯茶,茶叶中的物质溶解到热水中;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

(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关系)真大!

3、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変化),オ能変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4、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先将(石灰石)、(黏土)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再经高温(煅烧)、(研细),最后变成了水泥。

5、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变化)。

6、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资料库

1、(水分)和(氧气)是使铁容易生锈的原因。

光有水不会使铁生锈、只有当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水里时,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才会生成一种叫(氧化铁)的东西,这就是(铁锈)。

铁锈是一种(棕红色)的物质,它不像铁那么坚硬,很容易脱落。

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增大(8倍)。

如果铁锈不除去,这海绵状的铁锈特别客易(吸收水分),铁也就(锈得更快了)。

2、物质之间的变化是常见的,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不会消失,(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3、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变红)了,铜被置换出来附着在铁钉上的结果,铁钉中的铁进入了硫酸铜溶液,好像铜与铁进行了交换。

4、醋和小苏打发生的反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除此之外,留下的液体,既不是醋,也不是小苏打,是一种叫(醋酸钠)都新物质。

5、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火药)是炼丹家的意外发现。

6、中国古代的火药技术经过(印度)传入(阿拉伯),又经(西班牙)传入(欧洲)。

火药的发明大大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支柱之一。

六年级下册科学书第一单元

第一课

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和()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世界,去发现()()。

3、()是人们常用的()之一。

4、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5、放大镜能把物体图像放大,显现人的()看不清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前,人们就发明了()。

放大镜在我们的()、()、()中被广泛使用。

6、镜片特点是()、()、()。

7、镜片中央()、()。

观察的()。

8、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琢磨而成。

在13世纪,()一位主教(),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根据他的建议,()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9、()也能放大物体。

10、人们把放大镜叫做()。

第二课

1、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和()。

2、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这和它()有关。

3、昆虫的“()”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

4、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5、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这些鳞片其实是()。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就是它们的“()”,这个鼻子能分辨(),比人的鼻子()。

7、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的触角形状()。

8、蚜虫和它的天敌——()。

9、用放大镜去观察瓢虫是怎样()蚜虫的,蚜虫是怎样()植物的汁液的。

10、蚜虫在植物的()上吸食汁液,但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11、草蛉的幼虫吃(),素有“()”之称。

12、

第三课

1、我们身边不仅有()的(),还有一个()的()。

2、()、()、()、()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或由()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4、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这是显微镜下()中的()、()、()等矿物的晶体。

5、制作一些浓的食盐、食用碱或味精的溶液,用滴管滴几滴在()上,待水分自然蒸发后,用()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6、拓展活动:

制作一个大的晶体

第四课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最大()。

2、找两个放大倍数()的凸透镜,()来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清楚为止。

3、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和()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4、在(),人们发现把()个()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这就是()的(显微镜)。

显微镜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使人类的()一下子拓宽了许多。

5、青苔看起来好像绿茸茸的“()”,在()下看,简直就像是一片丛林。

6、生物学家()于1632年出生在(),因家境贫寒16岁时就开始在一家杂货铺当学徒。

制成了世界上()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7、()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和()。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3亿倍。

第五课

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的物体以及物体的()。

2、(),()科学家()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

3、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

物体必须制成(),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

4、放大镜比肉眼,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看得更清楚,但视野()也小了许多。

5、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像长方形格子砖墙。

6、洋葱表皮的结构:

()。

7、

第六课

1、生物细胞的观察有哪些?

答:

2、在()第一个发现“()”后,许多学者在()下观察研究了植物的()、()和(),以及动物的()和()等,发现它们都具有胡克所描述的()。

3、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的研究愈来愈广泛深入,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4、()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现之一。

5、生物的()、()、()、()、()、()、()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6、

第七课

1、自从()用自制的()发现了微生物,科学家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

2、据说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因为()的结果。

3、列文虎克在()、()、()都找到了()。

4、我们还可以利用()培养微小生物。

5、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

也可以用()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6、()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

7、()也是细胞构成的。

第八课

1、在()和()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那时候,人能观察到的最小动物,就是()等昆虫。

2、()和()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细胞。

3、科学家陆续发现了许多危害人类的()和()。

4、我们周围的()和()的处理也要靠()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就将成为垃圾的世界。

5、有些()能为我们()食物或帮助我们()食物。

6、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

资料库

1、生物是由()构成的,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个。

2、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

动物的卵,比如()、也是一个细胞。

3、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的(),生物的()、()、()、()、()、()、()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4、血液中的()好像(),负责运输()的氧气和产生的()。

5、细胞还能和病毒、细茵作战,()我们的()。

我们身体里的()就是这样的战士。

6、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制造养料。

7、地球上至少存在着()生物,它们千姿百态,各种各样,每种生物的()、()和其他()也是由各自的()所决定的。

8、在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常见的有()、()、()、()、()等。

9、()生活在()的()中,外形像一只(),身体的()有许多能()的纤毛。

草履虫只有一个(),但是这一个细胞却能完成()、()、()、()等所有的生命活动。

草履虫用()感觉周围环境,像划桨一样划动纤毛自由运动。

草履虫的食物是()和()。

它通过细胞口将食物吸入体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胞肛排出体外。

六年级下册科学书第二单元

第一课

1、我们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