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67500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畜牧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畜牧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畜牧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畜牧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畜牧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畜牧业.docx

《畜牧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畜牧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畜牧业.docx

畜牧业

第二章畜牧业

第一节畜牧资源

一、畜牧拥有量

1985年,全县大牲畜存栏29381头,其中黄牛10765头,水牛18512头,奶牛、肉牛44头,马、驴、骡60匹,生猪存栏281333头,出栏157679头,猪肉产量10613.45吨,羊存栏687只,禽类存笼190万只,出笼171.4万只,生产禽蛋4114吨;1982年和1994年大冶县分别被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生猪“四化”建设县和第二批生猪“三优”工程建设县,生猪养殖水平逐步提高;1985-1997年从江苏引进太湖种猪193头,引进长白公猪35头,大约克公猪11头,杜洛克公猪3头;1998年全市二元杂交母猪6480头,占母猪总数的35%,地方良种母猪(大冶花猪)11700头,占母猪总数的59%,出栏肥猪逐步实现长大和长大太、杜大太三元杂交组合。

1998年全市生猪存栏196800头,出栏肥猪293600头,比开展“四化”前的1981年出栏肥猪96043头增长205.7%。

全市养殖专业户430户,其中出栏肥猪5头以上、饲养母猪3头以上的147户,养牛5头以上的9户,养兔、养羊30只以上的18户,养禽100只以上的256户。

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生猪生产开始向商品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到2005年,全市大牲畜存栏33475头,是1985年的1.14倍,其中黄牛13715头,水牛19588头,奶牛、肉牛104头,马、驴、骡50匹,羊存栏8665只,兔存笼8500只,生猪存栏23.1万头、出栏44.85万头,猪肉产量33436吨,分别是1985年的-18%、2.84倍、3.15倍;禽类存笼236.38万只、出笼308.34万只,禽蛋产量9059吨,分别是1985年的1.24倍、1.8倍、2.2倍;牧业产值达5202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5%。

二、饲草、饲料、饲地

大冶属丘陵地带,15个乡镇(街办)都有丰富的饲草资源,草场有茅狗草草丛(毛铺);五节芒与茅狗草草丛(刘仁八);野毛竹与刺芒灌丛(四棵);茅草与茅狗草草丛(金湖)等四个类型;全市耕牛长期以役用为主,多采取放牧和舍饲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利用田埂地边、山坡荒地放牧,冬春用稻草、干苕藤饲喂,草山草坡利用率很低。

80年代以前,大冶没有饲料工业,精饲料的加工主要依靠米面加工厂生产。

1981年县饲料公司引进设备建成年产300万公斤混合饲料的小型(混)配合饲料加工厂,1991年扩建改造成为一个设备比较先进的年产30万吨全价颗粒饲料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华美、正大、希望、正达等大型饲料加工企业在武汉落户,大冶种禽场、原种场从8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这些厂家的配合饲料,同时在农牧部门的大力推广下,全市15个基层畜牧兽医站布点销售这些正规厂家的乳猪料、肥猪料和浓缩料,形成以市牧工商公司和周海峰、李树生、李光明等几个较大的个体经营户为龙头的厂方代理在大冶销售品牌饲料网络,全市年销售品牌饲料4000多吨,一些规模较大的畜禽养殖户,则是购进原料,自己加工配合饲料,在“三优”工程的带动下,大冶畜禽的饲养水平大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第二节畜牧养殖

1、马、驴、骡20世纪60年代以前,马属动物主要用于骑、乘、磨粉、拉车和驮货物,随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马、驴、骡的饲养量逐年下降。

20世纪80年代后,群众养马的又多起来,主要是年轻人养马用来骑、乘,农村“接太公”等民俗活动用马,也有将马作为一种挣钱方式牵到公园等游乐场地供游客骑乘、照像。

1985年全县马、驴、骡存栏60匹,1995年全市马属动物发展到143匹,比1985年增加2.4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马匹需求量减少,全市马匹存栏逐年下降,到2005年全市马、驴、骡存栏仅有50匹,比1995年减少2.86倍。

2、牛大冶饲养有黄牛、水牛、奶牛、肉牛,没有定型的地方品种,黄牛品种有襄北黄牛、秦川牛、南阳牛等,主要分布在罗家桥、金山店、大箕铺、殷祖、刘仁八等地区。

水牛品种有江西省鄱阳湖地区的滨湖水牛、随川水牛和本地水牛,大多分布在矿山、金牛、保安、还地桥、湖山等地区。

1982年前,耕牛为集体所有,由生产队安排专人养殖,养牛只是为了耕田、整地,1982年全面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恢复户有户养户用的养牛方式,农户养牛热情逐渐提高,出现了养牛专用户,养牛不再只是为了耕田,而是作为商品出售。

1980年县农科所引进黑白花奶牛23头,创办奶牛场。

1992年因鲜奶销售困难而停产。

1984年,县农牧局在还地桥兽医站开展黄牛品种改良示范点,推广应用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用西门塔耳黄牛冻精输配本地黄母牛83头,受胎14头,繁殖犊牛14头,杂交牛表现出个体大、挽力强的优势,深受地方群众欢迎。

1985年,全县耕牛存栏29321头,其中黄牛10765头,水牛18512头,奶牛、肉牛44头。

1988年全县养牛专业户9户,共饲养牛104头。

1997年3月,刘仁八镇利用草山草地资源创建大冶市第一个无公害肉牛养殖基地,1998年投资10万元从襄樊引进南阳黄牛65头,采取“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滚动发展”的方式,形成公司带基地、基地联系农户的生产模式促进肉牛的发展,全年肉牛存栏2168头,养牛10头以上的农户31户,到2005年全市耕牛存栏33407头,其中黄牛存栏13715头,水牛存栏19588头,奶牛、肉牛存栏104头,是1985年的1.14倍。

3、羊羊是大冶市除牛之外饲养较多的食草牲畜。

1985年县内养羊多为小群散养,养殖品种为本地白山羊,主要分布在大箕铺、湖山、金湖、殷祖、刘仁八、毛铺等东南部山区,羊的饲养量为687只。

1987年后,羊的存栏数开始增长,1990年末山羊存栏1971只。

1992年陈贵镇天台山林场从郧西引进纯种马头山羊18只(其中母羊15只,公羊3只)在全县逐年发展,2000年,全市羊存栏4894只。

2001年黄石市农委黄应发引进波尔山羊公羊2只,南江黄羊20只,在还地桥桂树村办起了种羊场,同年,农业局退休职工刘克龙回到家乡刘仁八镇养羊,采用南江黄羊公羊与本地白山羊母羊杂交,2003年年末存栏山羊95只,2002年金湖动物防检站引进南江黄羊70只(其中母羊61只、公羊9只)办起了种羊场,全市养羊大户发展到13个,养羊逐年稳步发展。

到2005年末全市存栏山羊8665只,是1985年的12.6倍,出栏山羊8500只。

4、猪养猪业是大冶畜牧养殖的主导产业,在畜牧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坚持将发展优质瘦肉猪生产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内容来抓,群众养猪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猪价下跌时,生猪生产又受到制约,大冶的生猪生产发展呈波浪式的前进。

1982年生猪“四化”县项目的实施,生猪品种得到改良,淘汰杂种公猪212头,配备了96头外来良种公猪,确定大冶花猪为地方良种母猪,建立了地方良种母猪核心群、繁殖群和生产群。

生猪出栏率由实施“四化”前三年平均数的47.3%提高到74.8%。

1985年,全市生猪存栏281333头,出栏157679头。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养猪业已不单纯是农户家庭副业或是养猪为积肥了。

一批商品猪场逐步建成,采用猪渔、猪果立体配套模式养殖,百头猪场、千头猪场逐步纳入规划建设。

1994年生猪“三优”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优化良种繁育体系,促进了“四改”技术的推广,引进太湖种母猪193头、长白公猪35头、大约克公猪11头、杜洛克公猪3头,农民家庭养猪逐步用新技术取代了过去的传统养猪办法,改饲喂单一饲料为配合料,改煮料为生料,改稀喂为半干半湿喂,改养大肥猪为100公斤左右即出栏的瘦肉型猪。

1998年全市二元杂交母猪达6480头,地方良种母猪11700头,畜牧业生产总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4年的23%提高到1997年的32.2%。

肥猪出栏率由77%提高到150%,出栏日龄由380天缩短到230天,农民养猪效益大幅提高。

1998年又承担了农业部商品瘦肉猪基地建设项目,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2000年全市出栏肥猪36.3万头,其中三元杂交猪12万头,二元杂交猪24万头,肥猪出栏率达175%。

生猪“四化”和“三优”项目的实施,全面提高了大冶科学养猪水平,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调控下,养猪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

2005年全市生猪存栏23.1万头,出栏44.85万头,实现产值39766万元,占牧业总产值的76.4%。

5、家禽大冶市的家禽生产在畜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产值占全市畜牧业产值的1/3,仅次于猪,养禽业以养鸡为主。

鸡存笼量占禽类存笼总数的79%,20世纪80年代养禽业以农户家庭饲养为主,饲养方式为传统放养。

1985年全市家禽存笼190万只,同年,县种畜场从上海引进英国罗斯蛋鸡父母代,试养一年表现出较好的生产性能,深受养殖者欢迎,1986年5月,县科委将“罗斯蛋鸡繁育体系建设及配套技术应用”项目列入星火计划项目实施,1988年县农牧局畜牧股开始进行鸡的杂交改良试验,以陈贵镇江添受村7组、堰畈、礼洪、宋家垴等地开展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此后,大冶农村土种鸡的改良工作逐步推广。

1990年全市家禽存笼227.2万只,是1985年的1.2倍,禽蛋产量达到3728.8吨,是1985年的1.3倍,随着人们对肉、蛋要求的逐年增加,90年代后全市集约化养禽场逐步兴起,先后引进了星杂288、来航鸡、海兰灰、海兰褐、罗曼灰、罗曼褐等高产蛋鸡品种;艾维茵、星罗布、AA鸡等肉鸡品种,采用高产综合饲养技术养殖效益明显提高,潘根深、冯文兴、甘名发、海螺山蛋鸡场等一批养禽大户和规模养鸡场应运而生,全市养禽业向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

2003年全市家禽养殖大户89户,饲养量达到32.85万只,全市家禽存笼276万只,比1990年增长21.5%,禽蛋产量8510吨,是1990年的2.28倍。

2004年后由于受禽流感疫病的影响,家禽养殖受到严重威胁,存笼量显著减少,2005年全市家禽存笼231万只,比2003年减少17%。

第三节兽医行政管理

1972年5月,大冶县畜牧兽医协会更名为大冶县畜牧兽医站,1979年2月成立大冶县牲畜检疫站与县畜牧兽医站合署办公。

1991年20个基层畜牧兽医站正式定性为国家设在基层的事业单位,并于1993年核定事业编制,享受全额财政拨款待遇。

1995年,大冶撤县设市,市畜牧兽医站升格为农牧局下属的副科级事业单位,更名为畜牧兽医总站,内设办公室、基层管理科、计财审计科,下属单位:

动物血防站、动物检疫站、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兽疫防治站、兽药饲料监督检验所;牧工商公司划归畜牧兽医总站统一管理,经济上独立核算。

1998年,市畜牧兽医总站再次更名为大冶市畜牧局,隶属市农业局,为副局级事业法人单位,下设动物疫病防治站、动物血防站、动物检疫站、动物防疫监督所、兽药饲料监察所、畜牧品种改良站,内设办公室、计财审计科、基层管理科、畜牧生产科。

2003年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冶市撤销乡镇畜牧兽医站成立动物防检站。

为市畜牧局直接管理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全系统在编畜牧兽医人员432人,其中国家财政拨款编制246人,聘用职工108人,具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142人,获得技术职务的158人,其中高级职务8人、中级61人、初级89人。

2005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在全市深入开展,15个基层动物防检站被撤销组建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乡镇(街办)畜牧兽医服务中心,负责实施动物疫病防控、诊疗、新技术推广等农村“以钱养事”公益性服务工作,另外,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在原基层动物防检站兽医人员中录用40名,编办给编,财政拨款作为市畜牧局派驻各乡镇(办)动物防疫监督员,在各乡镇(办)负责防疫监督、业务指导工作。

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实行乡镇(办)政府主管,市畜牧局负责业务指导的双重管理新机制。

市牧工商公司负责全市兽药饲料的经营管理。

1985年,县成立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下设药械供应组,向乡镇兽医站供应兽药和器械,1992年成立牧工商公司,主管兽药、饲料经营业务,公司贯彻“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员工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培训,鼓励员工参加新兽药知识、饲料科学使用技术等的自修和函授学习。

进一步深化服务方式,全面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系列化服务,开展与农户、专业户建立技术服务上门联系活动,1985年后相继在各乡镇兽医站设立兽药、饲料门市部,经营业务进一步拓展,到2005年公司经营兽药饲料、原料千余个品种,先后引进兽药新产品500多个,营业额大幅攀升。

1994年,县农牧局组织全县兽药药政执法检查,被检查单位46个,集体20个、个体26个,其中:

有证经营6个,无证经营40个,检查兽药品种45个,合格产品36个,不合格产品9个,1995年,市畜牧局设立市兽药、饲料监督检验所,开始依法对兽药、饲料经营进行监督管理,规范兽药市场,加强质量监测,对符合条件的经营者办理《兽药经营许可证》,打击违法经营,确保兽药质量安全。

2001年5月全市又组织了一次兽药饲料打假检查活动,对无证经营兽药的予以取缔,经营劣假兽药的予以封存和罚款,自1987年《兽药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全市办理《兽药经营许可证》52份,取缔无证经营摊点90多个,查处违法经营兽药案件45件,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兽药和生产、销售、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违法行为。

第四节防疫、检疫

一、畜禽疫病

50年代初期,大冶县主要畜禽疫病有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仔猪副伤寒、鸡新城疫、禽霍乱、牛瘟、牛出败、猪、牛炭疽、牛血吸虫病等。

1983年,大冶县政府成立防治牲畜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加强对牲畜重大疫病的扑杀、销毁、消毒、防治等工作的领导。

1985年后,大冶县畜牧部门认真贯彻《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坚持“预防为主”的防疫方针和执行“早、快、严、小”的灭病原则,坚持普查、高温季节消毒相结合,发现疫情彻底扑灭病源,消除隐患,不断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一些严重危害畜禽的疾病基本得到控制,消灭了牛瘟、牛肺疫、耕牛血吸虫等疫病。

1990年开始,大冶县人民政府按照省农牧业厅控制“两瘟”的暂行规则加强了对控制“两瘟”工作的领导,农牧部门抓住有利时机,抓好控制猪瘟、鸡新城疫,开展畜禽防疫双轨承包工作,“两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1994年,大冶控制猪瘟工作经省畜牧局检查验收合格,鸡新城疫防疫密度达80%,同时,开展鸡新城疫防治技术的推广,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93年后,猪瘟在大冶呈零星发生,猪肺疫、猪丹毒、猪喘气病有少量报道,1999年市畜牧局组织的农村散养鸡疾病调查和2001年动物疫情分析,鸡新城疫,禽霍乱、鸭瘟、雏鸡白痢、法氏囊病、球虫等疾病仍是全市农户发展养禽业的大敌。

到2005年全市建成了市、乡镇(街办)、村三级防疫网络,坚持“春秋防疫、月月补针”的原则,防疫人员深入养殖场(户)进行畜禽防疫,全市猪瘟、鸡新城疫的防疫密度达100%,猪丹毒、猪肺疫等疾病也得到有效控制,大牲畜死亡率为1%,猪羊死亡率为4%,禽类死亡率为6%,各种畜禽死亡率控制在省规定的标准以内。

二、疫病防治

1985年《家畜家禽防疫条例》的颁布推动了畜禽防疫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1988年省农牧业厅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尽快消毒猪瘟、鸡新城疫的规划目标,并制订下发了控制“两瘟”的暂行规则,从1990年开始,县人民政府加强了对控制“两瘟”的领导,农牧部门制订实施方案,完善防疫程序,组织开展了一场控制猪瘟达标的整体战,1994年经省畜牧局验收达标,1996年5月,市政府为配合省畜牧局完成农业部下达的以防治传染病为主的养猪综合配套技术“丰收计划”项目,成立了以市政府副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和由农牧局局长为组长,市畜牧兽医总站站长为副组长的技术指导组,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以罗桥、灵乡、茗山、陈贵、金牛、高河、殷祖、刘仁八、大箕铺9个乡镇兽医站及市牧工商公司为实施基地,采取疫病普查、疫苗注射、消毒灭源;在生猪生产中推广良种、良料、良法等措施,有效地保障了生猪生产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荣获农业部1998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998年市畜牧兽医总站更名为畜牧局后,防疫改革进一步深化,整个兽医防检队伍随着“三定”工作的全面落实,防疫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全市实施“1511”科技示范服务工程,开展“十条服务承诺”活动,全面提升了畜禽防疫密度和质量;2001年全市实行防疫“三证统一”制度(动物免疫证、畜禽防疫证明、回执单、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2002年,全面实施动物免疫标识建立免疫档案,发放免疫证的“三位一体”制度,形成了依法治牧、护牧、强牧、以防为主、以检促防、以监促检、防检结合的动物防疫新格局;从2003年起市政府将畜禽防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拨付100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大冶市动物防疫工作的有效操作和运转。

三、禽流感防治

禽流感就是禽流行性感冒,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病,主要发生在鸡、鸭、鹅、鸽子身上,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急、传播快、至死率可达100%,人也可感染禽流感,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定为A类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传染病。

2005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国部分省市发生,国务院专门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进行了部署,制定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控制、扑灭等都制定了严格的措施和程序。

大冶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按照中央、省、黄石市的相关要求,召开了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专题会议,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防控领导小组,制定了“应急预案”,各乡镇(街办)也相继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应急预案”,防控工作在全市全面展开。

一是加强疫情监测,规范疫情报告;二是强化免疫工作,提高免疫密度,确保禽只免疫密度达100%;三是强化消毒灭源,切断传播途径;四是强化活禽市场管理,阻断疫情扩散;五是果断处置疫情,严防疫情向人类传播;六是普及防控知识,搞好舆论引导;七是加强部门配合,实现联防联控;八是落实防控经费,保障措施到位;九是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有效地防止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市的发生、传播和流行。

四、畜禽检疫

大冶兽医部门开展肉食检疫工作始于1980年,主要是对商业食品部门的督查,到1984年全县只有金牛、保安、城关、灵乡、矿山等5个牲畜检疫站(点)开展检疫工作,有检疫人员15名,以后逐渐拓展检疫面,配齐配强了专业技术人员,到2005年,全市有动物检疫人员115名,监督员7名,检疫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不断加强、不断规范的历程。

1986年6月,大冶县牲畜检疫站更名为大冶县动物检疫站,全县市场畜产品检疫工作全面开展,全县检疫人员达35人,其中国家技术干部6人,集体兽医29人,分布在全县26个农贸市场、9个牲畜交易所负责工作,掌握了全县337个屠宰户(含单位)兼贩运人员状况,1987年,全县配备兽医卫生监督员3人,到1988年全县建立起近70人的检疫队伍,并开始全面实行兽医卫生合格证发证和年审制度,1990年6月,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大冶县家畜产地检疫工作试行办法》的通知,各乡镇兽医站相继启动了畜禽产地检疫工作,1992年8月,成立县兽医卫生监督所与县动检站、县兽医站合署办公,检疫机制迈出新的一步。

全县卫生监督员增至5人,检疫员107人(县站9人、乡镇站98人),1995年大冶撤县建市,市兽医站升格为畜牧兽医总站,下设兽疫防治站、动物血防站、动物检疫站、兽医卫生监督所等单位,防、检、监职责更加明确。

1996年大冶市推行《生猪定点屠宰》,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利流通、促进生产、方便群众、便于检疫和管理”的原则,全市设定点屠宰场(点)87个,定点屠宰工作在全市各乡镇相继实施,生猪屠宰检疫也由市场检疫向屠宰场(点)检疫转变;对每个屠宰场(点)都派驻了检疫员,实行进场活猪查证验证,生猪随宰随检。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颁布实施,市畜牧局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进一步规范检疫工作,对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肉类一律不准上市,对畜禽、畜禽产品经营单位(户)、冷库、饲养场、养殖户不断加强监督管理,依法开展产地检疫、宰前检疫和宰后检验以及对动物防疫条件进行监测和审查,对病畜禽及其产品进行普查、隔离、封锁、无害化处理、销毁和消毒等措施,使“放心肉”工程实施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