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6612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1.docx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1.docx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1

西安市第三十九中学高二语文选修学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主备:

审批:

班级:

姓名:

时间:

2010年3月18日

一、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学习目标:

1、掌握意象、意境两个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2、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境中景、理、情。

教学重、难点:

诗境中景、理、情。

学法指津:

1、从意象入手,品味意境2、借助联想和想象3、炼字传神,一字而境界全出

二、课前预习:

◆阅读“赏析指导”弄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含义。

1、置身诗境

古典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

欣赏时,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意象再现。

审美想象的过程有三种方法

(1)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什么经验,和诗人取得共鸣。

(2)通过联想,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我们未经历过的境界,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3)对于某些想象奇特的作品,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描绘的奇幻的世界。

2、缘景明情

(1)篇幅短小,意象常见的诗歌,欣赏时只需将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一个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的作者的诗思。

(2)意象跳跃性大,要根据诗中的关键点,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3)某些诗歌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出的以景言情之句,方显出其言有尽而意无穷,应揣摩,感悟其中蕴含的诗情。

3、方法指导

1、为什么要从意象入手?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2、什么是意境?

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作了如下界定: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中国诗歌、绘画、书法、戏曲都讲究意境。

如何能体会意境?

置身诗境,联想想象,缘景明情。

试着将意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细心体会,领会文字细微处的精神。

3、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

诗不象散文那样直说,以含蓄蕴藉见长,诗有空白,需读者自己去相象和填补,这就必须发挥联想和相象,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感受,沿着文字通道,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从而体会诗句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

联想的渠道有“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

当读《长恨歌》时,为贵妃的命运唏嘘,为爱情的挫折惋惜;当读《湘夫人》时,为湘君的望眼欲穿,如痴若狂而心动神摇,流连扼腕,和诗句共震,与诗人共鸣,是因为读者在头脑中联想和想像了当时的背景和现实的情景,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自己融了进去而不自知。

就象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在梨香院墙角上听《牡丹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只听唱道: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

‘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如果在读诗的过程中,能进行联想和相象,调动个人感受和体验,把文字作为媒介和通道,还原诗人所处之境,体会诗人所抒之情,再假以各种方法,如改写、仿写、续写等,玩味把玩诗句的妙处,鉴赏水平、审美能力、会逐步提高,审美体验会逐步丰富。

三、学习与欣赏过程

“赏析示例”部分:

春江花月夜

(一)预习

①从下列词语的形旁上推断词的意思,从音旁上推断词的读音。

 滟滟 芳甸霰皎皎浦砧拂碣纤尘不胜愁

②诗词作者及相关背景

张若虚,(约660-约720),诗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并称为"吴中四士"。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从六朝到唐的诗风转变中有重要地位。

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

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之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宫体诗的自赎》)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答案:

初唐、“以孤篇压倒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整体感知

(1)结合我们前面的总结归纳,你认为这首诗包含了那些内容?

讨论并明确:

自然美景、宇宙意识、望月怀人、思念家乡。

(2)诗人在表情达意时运用的意象有哪些?

中心意象是什么?

在文中有何作用?

讨论并明确:

明月、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等,中心意象是明月。

月亮,结构上起线索作用,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3)诗人安排内容的顺序是什么?

讨论并明确:

月升起——高悬——西斜——落下,以时间为顺序。

(4)请划分层次,为每一层设计标题,并作说明。

举例:

月下之景、月下之思、月下之情。

春江月景、人生哲思、相思愁情。

说明:

第一部分为开头八句,依题目描写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色,

第二部分为接下八句,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为余下二十句,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的离愁别绪。

(5)教师引导:

诗人用丰富的情感和旷达的胸怀创作此诗。

诗中情景理融为一体,使此诗具有经久不衰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下面我们分别从情、景、理三个方面来欣赏此诗。

(三)精读赏析

1、春江月景

自由诵读第一部分,并思考:

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一种意境?

请展开联想于想象,用散文笔法来再现这种情景。

讨论并明确:

这一部分紧扣题目,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纯净、美妙、神奇、壮丽,画面清丽、色泽柔和。

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勾画了一种优美恬静的意境。

2.人生哲思

自由诵读第二部分思考

(1)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由天上的明月想到了什么?

讨论并明确:

静穆的月,引发了诗人一连串诗意的哲理性问题,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

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延续不断的人类,如长江水一般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是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始终永恒地注视着一切,静默不语,它在期待何人呢?

(2)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曾这样评价该诗:

"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

所以,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你认为诗中有憧憬吗?

如果有,诗人在憧憬什么?

你认为诗中有悲伤吗?

请谈谈个人看法。

学生发表个人看法,教师引导:

这是诗人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哲学层面的探索。

这一点,古人也已有之,但多是感慨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

课件投示:

屈原《离骚》说: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孔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陶渊明: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苏轼: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但是张若虚却看到了古人未曾看到的一面:

尽管每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整个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

如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江月,和这阔大浩瀚的宇宙得以共存,得以永恒!

所以,有人认为这首诗体现了难得的时间意识和宇宙意识。

这,不正是一种憧憬吗!

同时可以看出,诗人的人生态度不是颓废绝望的,而是追求、热爱,是积极向上的。

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带给诗人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与欢愉,是青春少年洋溢着丰满的具有活力的热情和想象的清新歌唱!

当然,作为生命的个体,"多情"的诗人毕竟仍然感受到时间流逝的无情,于是不免又慨叹到,"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可见,诗人既看到人生与宇宙的共存永恒,也看到了时光的无情。

但诗人只是一声短短的喟叹,因而其情感又是哀而不伤的。

(3)第二部分在整篇诗歌中有何作用?

过渡作用,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融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对人生的思索上,并从白云孤飘的眼前景中引发出了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3、相思愁情

教师引导:

这静谧的春江花月之夜,本该是月圆人也圆的时候,但是,或许人生总是充满缺憾,总是甘少苦多、乐短愁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阳晴圆缺",而且,欢乐时光总是容易逝去,愁苦悲痛长长留恨心间。

于是诗人自然又由对宇宙人生的深远哲思,回想到世间最普遍、最动人,也是最难排解的相思愁情!

(1)师生共同简单归纳层次:

第17-20句:

两地之思

第21-28句:

思妇怀远

第29-未尾:

游子思归

(2)学生自由选择某一层次或一两处佳句,自主赏析其艺术特色。

赏析技巧指导:

诗人写诗最讲究炼字炼句,你认为这一部分,哪些词最为传神,请作分析。

师举一例作启发:

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

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四)探究学习

你认为春江月景、人生哲思、相思愁情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启发:

开头对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写,为后面的抒情议论作铺垫,面对江天美景,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第二部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对人生离情作抒写,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有机统一在月亮这一意象中。

(五)美读感悟

通过反复诵读,你认为诗中哪些词或句子写得好?

谈谈自己的理解。

要求在诗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上联想和想象进行解读,每人只谈一例。

师生共同进行点评,从景美、理美和情美三方面去评论。

(六)写作借鉴

你认为这首诗在创作上运用了哪些方法,对自己以后的写作有何借鉴?

教师启发:

从情、景、理水乳交融,虚实结合、炼字炼句、修辞手法等方面谈,

(七)牛刀小试

1、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欣赏歌词。

自己也试着为这首曲子填词。

(作词:

王健)

江楼上独凭栏

听钟鼓声传

袅袅娜娜散入那落霞斑斓

一江春水缓缓流

四野悄无人

唯有淡淡细来薄雾轻烟

看月上东山

天宇云开雾散云开雾散

光辉照山川

千点万点千点万点

洒在江面恰似银鳞闪闪

惊起了江滩一只宿雁

春江花月夜

怎不叫人流连

2、请以《仰望一轮明月》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字数不限。

自主赏析夜归鹿门歌

(一)预习

(1)加点字注音,根据偏旁部首推测字的意思。

喧栖隐岩扉寂寥嵩山轩冕作揖耆槎头鳊

(2)文学常识天空

孟浩然(689~740)代诗人,本名,字。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

以写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的人,不乐于。

他的性格和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他一生经历比较简单,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和以及。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他善于发掘,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参考答案:

唐代浩浩然孟襄阳田园山水孟山人盛唐困顿失意洁身自好趋承逢迎耿介不随清白高尚山水田园隐居的逸兴王维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

(3)我最喜欢的诗句

1、我喜欢的理由:

2、我喜欢的理由:

(二)难点置疑

1、说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将这些景物可以分成之景和

之景。

答案:

边月夜山中

2、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前两联诗句描写的场景,概括画面的特点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答案:

景时抓住主要景物及其特点,使用语言要优美,多用动词形容词;画面是由景物组成的,景物的整体特征就是画面的特征,但不是景物简单地拼贴,需要概括归纳(动态、静态,色调冷暖等);综合前面画面的特点、他人的表现、诗人的形象等。

⑵分析后两联所描绘的画面的特点,根据作者对两种生活态度体味诗人情感。

答案:

句中主要景物分析其特点,与前一幅画面进行比较;诗人对后者采取了冷静闲望的态度,结合诗句体会诗人对前者又流露出的情态;最后结合诗人的生平与本诗的写作背景体味诗人情感。

3、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营造的环境。

答案:

经出来了,如同白玉盘,悬挂在蔚蓝的天幕上。

山上的树木原来是朦朦胧胧的,好像被雾气所笼罩,而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却显出明丽青翠的颜色。

我欣赏着这无边的月光树色,不知不觉中,已经来到当年庞德公所居住过的地方。

4、孟诗不事雕饰,即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这首七古就体现了这些特点,请从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首联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颔联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颈联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

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尾联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5、唐人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中说:

“浩然文不为仕,伫兴而作”,“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简要概述这首七古怎样体现了这些特点。

参考答案示例:

这首诗,格调疏淡,从黄昏闻钟、渔梁晚渡到月开烟树、夜归鹿门,次第写来,如话家常,诗人新鲜的感受,隐者洒脱的形象,也都随之托出。

用韵也很新颖:

前四句连用四个平声韵,句句相押,这在古诗中实属罕见;后四句以“鹿门”引起,紧接前句的尾词,是为“顶针法”,并自然转换成仄声韵,音节显得条畅而浏亮。

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

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6、请运用缘景明情的思路(绘景——析景——摹形——溯情)分析鉴赏《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日落黄昏时分,诗人满脸疲劳地把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

这里原野辽阔,天地相连,远处的天空比近处地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映在水心,和舟中人的距离显得很近,有种亲切感。

面对如此清新自然的夜景,孑然一身的诗人脸上漾起一丝喜悦,心头感到一点慰藉。

但这样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夜景同样也会激起诗人心头的千愁万绪:

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所以在短暂的喜悦之后,诗人眉头渐锁,孤独失意无奈到天明。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羁旅异地的惆怅忧郁之情。

(三)推荐书目:

①《山水诗人:

孟浩然》(陈文道)②《仕与隐》(王得保)③《中国文学知道点》(余秋雨徐亮)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任务性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偏旁部首推测字的意思。

轧露鸾珮一泓东南坼戎马涕泗鲲鹏垆边天姥瀛洲

向天横剡溪渌水谢公屐暝殷岩泉水澹澹訇然霓裳

悸动长嗟

2、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701-762),字,号。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和秦、汉、魏以来的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诗人,有“”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

“”。

(《调张籍》)。

有《李太白集》。

(三)解题:

   梦游:

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

所梦内容;

  吟:

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所定。

2、介绍诗歌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

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

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

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

离开长安后,他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3、预习诵读,注意体会感情。

(四)整体感知

思考:

文中写梦游是从哪里开始,又至何处结束?

此前写了什么?

后面又写了什么?

明确:

写梦游是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直到“仙之人兮列如麻”。

前写入梦缘由,后写梦醒后的感慨。

(五)重点赏析

1、分析“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1)思考:

既然题目是“梦游天姥”,为何开篇从“瀛洲”谈起?

明确:

“瀛洲”是东海三神山之一,把天姥山与神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了天姥山的神奇色彩,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因为“云霞明灭”的天姥山与“烟涛微茫”的瀛洲同样神秘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山的“或可睹”就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2)提问:

天姥山除带有神秘色彩外,还有什么特点,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

高大、巍峨。

先用天相比,又用以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

(3)提问:

这一部分使用什么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明确:

比较、衬托的写作手法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分析“我欲因之梦吴越……送我至剡溪”

(1)提问:

“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

明确:

急切兴奋之情。

(2)提问:

“照”、“送”写出什么?

明确: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3、分析“谢公宿处今尚在……身登青云梯。

(1)思考:

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明确:

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

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

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2)提问:

这几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

空间转移,时间推移,景象发生变化,有声有色地进入梦境。

4、分析“半壁见海日……水澹澹兮生烟”

(1)提问:

“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

高峻。

(2)提问:

“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

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5、分析“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1)提问:

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

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2)思考讨论:

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

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6、分析“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1)提问:

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境突然消失了。

这几句写了什么?

  明确:

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2)提问:

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

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3)提问: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

“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明确:

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4)提问:

“且放”两句,诗人表明了自己什么志向?

 明确:

绝不与恶势力妥协,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也显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的思想。

(5)提问:

“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确:

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虽然诗人也流露了一定的消极感伤的情绪,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

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

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六)总结归纳:

1、讨论:

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

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象。

2、推荐书目

①长篇小说《李白》作者:

王慧清②《在西域读李白》作者:

夏立君

③《李白诗歌的内心世界管窥》光明日报④《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