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实务居住区规划知识点.docx
《城乡规划实务居住区规划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规划实务居住区规划知识点.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乡规划实务居住区规划知识点
居住区规划
进行居住区的规划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居民基本居住生活环境、合理、有效的使用土地和空间,提升居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居住区内,除了部署住所外,还需要部署居民平时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公共服务设备、绿地和公共活动场所、道路广场和市政工程设备等。
居住区内也能够考虑设置少许的无污染、无扰乱的工业。
一居住区的构成以及规模
1.居住用地的构成
1)住所用地住所用地是住所建筑基地占地以及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包
括宅间绿地和宅间小道)的总称。
2)公共服务设备用地一般称为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种设备的用地,包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
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以及其他等8类用地。
3)道路用地居住区道路能够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宅间小道
四时,在应用时还应当包含非公建配建点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停放场所。
其道路宽窄应吻合有关规定。
居住区级道路,在大城市中往常与城市指路同级。
小区级道路,一般用以区分组团道路。
组团级道路,上接小区路,下联宅间小道。
4)公共绿地居住区内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此中包含了知足当地植树绿化覆盖要求,方便居民进出的地上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
公共绿地应知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特别活动设备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含居住区级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余块状、带状绿地。
2.居住规划的内容
1)选择确立用地地点和范围
2)确立规模,人口数目和用地大小
3)制定居住建筑户型、层数比率、数目、部署方式
4)制定公共服务设备的内容,规模、数目、散布和部署方式
5)制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不知方式
6)制定公共绿地的数目、散布和不知方式
7)制定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8)制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量
3.居住规划的原则
1)吻合城市整体规划的要求,合理布局,就地取材,适应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
目标
2)充足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天气、民族、风俗和传统风采等地方特点以及
规划用地四周环境条件,充足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存价值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修建物等,并将其归入规划。
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备
及管理要求,创建方便、舒坦、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5)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集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建条件
6)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供给条件
7)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以及分期实行创建条件
4.居住区分级
居住区能够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三个层次,并经过人口规模来界定。
1)居住区泛指不一样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质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限所
围和,并于居住人口规模
(30000-50000)想对应,配建一整套较完美的、能知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备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域。
2)居住小区城市中由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限所围和,以居民基本生活活动不穿越主要交通线为原则,并设有与其居住规模(10000-15000)相应的、知足该区居民基本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备的居住生活聚居区。
3)居住组团一般称为组团,城市中一般被小区道路分开,设有预期居住
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应的,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备的居住生活聚居区。
4居住区的规划构造
居住区的规划构造,主假如确立居住区的整体布局以及各主要功能部
分的地点和组合。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构造、公建与住所布局、集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在内的联系,构成一个完美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原则包含:
方便居民生活,有益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有益于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合理组织人流。
车流和车辆停放,创建安全、寂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一般状况下,各小区规划构造都是依据当地条件、历史文脉、风气风俗,就地取材合理确立的。
小区规划构造与其道路系统、功能分区、公建布局、建筑集体组合方式,以及空间和环境设计有着亲密的联系。
在设计实践中,分及控制规模是可依据城市详细状况灵巧掌握。
一般状况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也能够分为“居住区——组团”,或是“小区——组团——邻居”多种模式。
5居住区空间与环境设计的原则
1)规划布局和建筑应表现地方特点,与四周环境相协调
2)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备,防止烟、气、尘、噪声等对居民的扰乱
3)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及美化环境
4)侧重景观和空间的完好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于住所或公建联合安排;供电、
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5)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办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6各项用地指标的计算
1)规划总用地范围确实定
当规划总用地四周围城市道路、居住区道路、小区道路或自然分界限时,用地范围划至道路中心线或自然分界限。
当规划总用地与其余用地相邻,用地范围划至两方用地的交界处。
2)基层公建住在或住所公建综合楼用地面积确实定
按住所和公建各占该幢楼建筑总面积的比率分摊用地,并分别计入住所用地和公建用地
基层公建突出于上部住所或据有专用处院或因公建需要退后红线的用地,均应计入公建用地
基层架空建筑用地面积确实定,应按基层及上部建筑的使用性质及其各占该栋建筑总建筑面积的比率分摊用地面积,并分别计入有关用地内住所部署规划
住所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部署方式、集体组合和不一样使用者的需要等因素确立,同时,应安排必定比率的老年人住居建筑。
居住用地指标及影响因素住所用地规划部署及住所集体组合是整个居住区规划的主要内容,在表现城市相貌方面有侧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住所的建筑面积能占到居住区总建筑面积的80%,居住用地则占居住区总面积的50%。
1)城市规模大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用地紧张,人口密度一般都较高,人均用地指标相应比较低,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市用地条件相对宽裕一些,人口密度一般较低,人均用地指标相应要高一些。
2)居住区居住人口规模因公共服务设备,道路和公共绿地的配置等级不一样,
一般人均用地指标,居住区高于小区,小区高于组团。
3)住所层数一般住所层数较高,居住密度相对较高,人均用地指标就相应低一
些。
4)城市地理地点的影响城市地理地点与维度有关,维度高,日照间距大,人
均用地面积大,维度低,日照间距小,人均用地面积小。
5)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
1.人口户型构造的影响住所间距
住所间距应以知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立。
标准的日照间距为:
当地正南向住所,知足日照标准的证明间距,其计算公式为:
L=a*(H1-H2)
式中,L为标准日照间距;H1为其安排建筑屋檐的标高;H2为后排建筑底
层窗台标高;a为日照标准间距系数。
对于特定状况,还应当知足一下规定:
1)老您人居住建筑不该低于冬至日2小时的日照标准
2)在原设计的建筑外增添设备不该当使相邻住所日照标准降低
2.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所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该当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住所集体组合与节俭居住用地
合理组织建筑集体的规划部署,能够有效的提升土地利用的效益,达到节俭用地的目的,一般有4个方面的用途:
1)在住所基层合理部署公共建筑
2)合理的利用住所间的用地,使住所建筑与公共建筑相联合部署,达到节俭用地
的成效。
3)住所用地不知要充足利用道路、绿地、河流等空间,以提升建筑层数,达到
节俭用地、提升建筑面积密度的成效
利用少许住所做东西向不知,热潮呢个住所与基层住所混淆部署。
三公共建筑规划部署
1.公共服务设备的分类
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备,也称配套公建,应包含:
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余等8类设备。
2.配套公建的规划布局要求
1)依据不一样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采纳相对集中与适合分别相联合的方式合理布局。
同时应有益于发挥设备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扰乱。
2)商业服务和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部署,以便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
活动中心。
3)基层服务设备的设置应方便居民,知足服务半径的要求。
4)配套公建的规划布局和设计应试虑发展需求。
3.公共设备布局
1)公共服务设备依据其设置规模、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等在平面上
和空间上合理部署。
2)教育设备各种教育设备应安排在住所内部,与住所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相联
系,并凑近住所区的中心地点。
3)户外场所设备包含户外活动场所,住所本来以及此中的各种活动设备和配套设备。
给累户外活动场所应与居住区的不可以和绿地形同密切联系或联合,
其地点和通路应拥有优秀的通畅性。
4)安全设备主要指居住区所采纳的安全系统
隶属工程包含锅炉房、热力点、煤气站等公共设备,应与住所分开,以防备扰乱,但与外界要有方便的交通联系,并保证安全。
四道路规划部署
1.道路规划的原则
依据地形、天气、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经济、便利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小区内应防止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防止来回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铺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有益于居住区内各种用地的区分和有机联系,
以及建筑物的部署多样化;知足居住区的日照
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城市旧城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当充足考虑原有的道路特点,保存和利用有益是文化价值的街道;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
2.居住区的道路组织
1)人车分流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在居住环境的保障方面有显然的
成效,成立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系统的目的在于保证居住区内居住环境的寂静
与安全。
2)人车混行和局部分行在很多状况下,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方式与路网布
局有其独到的有点。
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是指灵巧车交通和人行交通共同使用一套路网,详细说就是灵巧车和行人在同一道路断面中通行。
3.居住区道路设计的基本目标
1)通而不畅,保持住所内居民生活的完好与舒坦。
住所区内的路网布局包含住所区进出口的地点与数目。
应温居民交通的要求;防备不用要的外面交通穿行或进入住所区,应使居民的出行能安全、便利的抵达目的地。
2)分及明确,保证住所区交通安全、环境寂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好性。
依据道路所在地点、空间性质和服务人口,确立性质等级、宽度和断面形式。
不一样样级的道路归属于形影的空间层次内;不一样样级的道路特别是灵巧车道路,应当可能做到逐级连接。
3)就地取材,使住所区的路网布局合理,建设经济、依据住所区不一样的基地形式,基地地形。
人口规模、军民需乞降居民的行为轨迹来合理的规划路网布局、道路用地的比率和各种道路的宽度与断面形式。
4)功能复合化,创建人性化的街道空间。
住所区的道路属于生活型的街道,应同时拥有居民平时生活、活动等各样功能。
住所区内街道生活的创建也是住所区适居性的重要方面。
5)空间构造的完好性,修建方便、系统、丰富和整体的住在区交通、空间和景观网络。
防止影响城市交通。
应当考虑住所区居民的交通对周边城市交通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防止在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上设进出口或控制进出人口的数目和地点,并防止住所区的出人口凑近道路交错口设置。
五绿地规划部署
1.居住区绿地的分类
1)公共绿地指供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地,包含居住区公园、小区公园、小块绿
地以及体育场等。
2)宅旁绿地主要用于住户老幼的歇息,其部署应依据住所的不一样层数、间距、
周边环境、建筑种类特点,采纳不一样的部署手法。
3)街道绿化碰同绿化的一种方式,是城市园林绿化的汇总要构成部分,行道树的配置应与邻居内绿地联合,在区内主要进出口和主要人行道双侧。
2.居住区绿地设置的要求
全部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宜发展垂直绿化
宅间绿地应精心规划与设计;宅间绿地面积计算方法应吻合《城市居住区设计
规划规范》中有关规定绿地率,新区建设不该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六居住区修筑详尽规划
1.居住区修筑性详尽规划概括
我国居住区的实践,始于20世纪50年月后期,1964年原国家经委和1980年原国家建委,在先后公布的有关城市规划的文件中,对居住区规划的部分
定额指标作了规定,1994年第一部正式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公布实行。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居住水平显然提升和住所市场化逐渐
完美的新局势。
居住区依据居住人口规模进行分级配套是居住区规划的基来源则。
分级的主要目的是配置知足不一样层次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有关设备,配置水平的主要依照是人口(户)规模。
现行的分级规模吻合配套设备的经营和管理的经济合理性。
经对全国大中小城市已建居住区的检查剖析,依据
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配套关系,将居住区区分为居住区(30000~50000人、10000~16000户)、小区(10000~15000人、3000~5000户)、组团(1000~3000人、300
~1000户)三级规模;分别对应的规划为:
居住区规划
对城市居住区的住所、公共设备、公共绿地、室外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公用设备所进行的综合性详细安排。
居住小区
城市中由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限所围合,以居民基本生活活动不穿越城市主要交通线为原则,并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知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备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域。
居住组团
城市中一般被小区道路分开,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备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科学合理,吻合国情。
主要依照是:
一、能知足居民基本生活中三个不一样层次的要求,即对基层服务设备的要求(组团级),如组团绿地、便民店、停
(存)车场库等;对一套基本生活设备的要求(小区级),如小学、社区服务等;对一整套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设备的要求(居住区级)如百货商场、门诊所、文化活动中心等;
二、能知足配套设备的设置及经营要求,即配套公建的设置,对自己规模和服务人口数均有必定的要求,本规范的分级规模基本与公建设置要求一致,如一所小学服务人口为一万人以上,正好与小区级人口规模对应等;三、能与现行的城市的行政管理系统相协调。
即组团级居住人口规模与居
(里)委会的管辖规模1000~3000人一致,居住区级居住人口规模与街道做事处一般的管辖规模30000~50000人一致,既便于居民生活组织管理,又利于管理设备的配套设置。
2.居住区修筑性详尽规划的基来源则:
1、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一定依据城市整体规划要求,从全局
出发考虑居住区详细的规划设计。
2、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坚持《城乡规划法》提出的“一致规划、合理布局、因地
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3、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在必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对其各样规划因素的
考虑和确立,如日照标准、房子间距、密度、建筑布局、道路、绿化和空
间环境设计及其构成有机整体等,均与所在城市的特点、所处建筑天气分
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现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亲密有关。
在规划设
计中应充足考虑、利用和加强已有特点和条件,为整体提升居住区规划设
计水平创建条件。
4、城市居民的一世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居住区内度过,因此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一定研究居民的行为轨迹与活动要求,综合考虑居民对
物质与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及保证居民安全的防灾、避灾举措等,以
便为居民创建优秀的居住生活环境。
5、人口老龄化、人口年纪构造中老年人口比率逐年增添和残疾人据有必定
比重,是我国在相当期间内的现实状况。
老年人的活动范围随年纪增大逐
年减小,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残疾人的活动范围不如健康的人,是生理缺
陷所致。
因此,为残疾人就近供给工作条件,为老年人和残疾人供给活动、
交际的场所,相应的服务设备和方便、安全的居住生活条件,使老人能欢
度暮年,使残疾人能与正常人同样享受国家、社会赐予的生活保障,应是
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6、住所建筑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和促使住所家产化发展的
重要条件,也是加速居住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但也易所以而造成住所
形体齐整划一、平庸单一。
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充足考虑建筑标准化
与施工机械化的要求,同时也要联合规划用地特点,对建筑单体的选型、
体量、色彩等提出要求,并经过不一样的布局手法、集体空间设计等,为建
筑集体多样化创建条件。
7、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综合效益的高低,应是权衡和评论居住区规
划设计好坏的综合标准,也是居住区规划可否付诸实行、居住区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可否获得保障的重点所在。
而提升三个方面综合效益的基础环节,就是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和空间。
一致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也是提升三个效益的重要环节。
同时,还应试虑适应分期建设的要求,并为商品化经营和社会化管理创建条件。
居住区修筑性详尽规划的主要内容
3.居住区修筑性详尽规划的主要内容
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是包含配套含义在内的规划布局构造形式,是属规划设计手法。
因此,在知足与人口规模相对应的配建设备总要求的前提下,其规划布局形式,还可采纳其余多种形式,使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更为丰富多彩、各具特点。
经过大中小城市已建居住区的调研,要合理采纳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应综合考虑城市大小、住所建设量、用地条件与所在区位及配套设备的经营管理要求等因素后确立,切忌不管当地状况简单套用分级规模的模式。
实践中,居住区规划的布局形式受各样因素影响,其实不都是固定的模式,传统的组织构造此后仍可能会被一些城市采纳,新的布局形式也在不停探究中。
在知足配套的前提下,鼓舞就地取材、采纳灵巧规划布局形式以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居住区一定一致规划安排四种(无集中供热居住区)至五种(集中供热居住区)基本的工程管线,因为工程管线的埋设都有各自的技术要求,如在规划阶段不留出地点,此后再要增设困难是很大的,即便能够增设,也会影响整个管线系统的合理布局,并增添不用要的投资。
在某些地域因为目前的经济条件及生活水平、外面市政配套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近期建设中可暂考虑雨污合流排放、分别供热或电力线架空等,但在管线综合中仍要分别把相应的管线及设备一并考虑在内,并预留其埋设地点,以便为此后的发展创建有益条件。
跟着城市基础设备的不停完美和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在有条件的地域,还应敷设或预留燃气、通信等管线甚至热水管、智能化线路等埋设地点。
管线综合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必不可以少的构成部分。
管线综合的目的就是在吻合各样管线的技术规范前提下,兼顾安排好各自的合理空间,解决诸
管线之间或与建筑物、道路和绿化之间的矛盾,使之各得其所,并为各管线的设计、施工及管理供给优秀条件。
居住区的管线布局,凡属压力管线均与城市干线网有亲密关系,如城市给水管、电力管线、燃气管、暖气管等,管线要与城市干管相连接;凡重力自流的管线与地域排水方向及城市雨污水干管有关。
在进行管线综合时,应与四周的城市市政条件及本区的竖向规划设计相互当合,多加校验,才能使管线综合方案吻合实质。
管线的合理间距是依据施工、检修、防压、防止相互扰乱及管道表井、检查井大小等因素而决定的。
我们综合了有关规划和设计部门编制的管线综合资料,并参照了几个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文件,拟订了条则中的四个对于管线间距的最小净距表。
在不利的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等地域,亦可用稍宽一些的间距。
管线埋深和交错时的相互垂直净距,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
1.保证管线遇到荷载而不受损害;
2.保证管体不冻坏或管内液体不冻凝;
3.便于与城市干线连结;
4.吻合有关的技术规范的坡度要求;
5.吻合竖向规划要求;
6.有益躲让需保存的地下管线及人防通道;
7.吻合管线交错时垂直净距的技术要求。
对于管线的埋设还要考虑:
电力电缆与电信管应远离,为的是减小电力、特别是高中压电力对电信的扰乱,一般将电力电缆部署在道路的东侧或南侧,电信管、缆在道路的西侧或北侧。
这样既可简化管线综合方案,又能减少管线交错时的相互矛盾。
地下管线一般应防止横贯或斜穿公共绿地,以防止限制绿地栽种和建筑小品的部署。
某些管线的埋设还会影响绿化成效,如暖气管会烤死树木,而树根的生长又常常会使有些管线的管壁破碎。
如确因规划需要管线一定穿越时,要注意尽量从绿地边沿经过,不要损坏公共绿地的完好性。
此外,不一样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区,应配置不一样层次的配套设备,才能知足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不一样层次的要求,因此,配套设备的配建水平与指标一定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这是对不一样规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共
同要求。
在规划布局形式上,则可依据居住区所处城市里位、四周环境和自己规划条件等详细状况灵巧掌握。
4.实质应用中,居住区级配套常常经过上一层次规划来进行控制,如在整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尽规划中将与人口规模对应的配建设备总指标依据环境特点,服务范围和规划布局形式进行部署,确立主要公共设备、绿地系统和道路交通组织,形成完好的分级配套系统。
居住区修筑性详尽规划的主要指标
居住区用地包含住所用地、公共服务设备用地(也称公建用地)、道路用
地和公共绿地四项,它们之间存有必定的比率关系,主要反应土地使用的合
理性与经济性,它们之间的比率关系及每人均匀用地水平是必需的基本指标。
在规划范围内还包含一些与居住区没有直接配套关系的其余用地,如外头道
路或保存的企事业单位、不可以建设的用地、城市级公建用地、城市干道、自
然村等,这些都不可以参加用地均衡,不然无可比性。
但“其余用地”在居住
区规划中也必然存在(外头道路),所以它也是一个基本指标,居住区用地加
“其余用地”即为居住区规划总用地。
反应居住区规模实用地、建筑与人口(户、套)三个方面内容,除用地外,人口(户、套)、住所和配建公共服务设备的建筑面积及其总量也是基本数
据为必需指标。
非配套的其余建筑面积是或有或无,所以,是一个可采纳的指标。
均匀层数与住所建筑密度关系亲密,是基本数据,属必需指标,高、中高层住所比率也是住所建设中的控制标准属必需指标;毛密度因为反应居住区用地中的总指标,反应了在整体上相对的经济合理性,所以它对开发的经济效益,征地的数目等拥有很重要的控制作用。
住所建筑套密度是一个日渐被人认识、重视的指标,在详尽规划的实行阶段依据户型的比率、标准的要求等去选定住所种类后,能够经过居住区用地、住所用地等基本数据计算;住所建筑面积净密度是与居住区的用地条件、建筑天气分区、日照要求、住所层数等因素对住所建设进行控制的指标,是一个适用性强、习惯上也是控制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属必需指标;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内住所有公建的建筑面积之和,它可由居住区用地内的总建筑面积计算出来。
因为公建在控制性详尽规划阶段还没有进行单体设计而是按指
标估量,因配建的公建与住所建筑面积有必定的比率关系,即住所是基数,
住所量一确立,配建公建量也相应确立,因此过去宅建筑面积的毛、净密度、
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为常用的基本指标。
环境质量主要反应在空
地率和绿地率等指标上。
与住所环境最亲密的是住所四周的空地率,习惯上
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