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课时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53732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 课时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专题一 课时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专题一 课时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专题一 课时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专题一 课时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一 课时三.docx

《专题一 课时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 课时三.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一 课时三.docx

专题一课时三

课时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指导意见

学法指导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利用归纳方法理清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的两条线索。

2.利用表格对比选官制度在选官对象、考查内容与形式、历史作用等方面的异同点。

3.查阅有关资料,思考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近代以来政治生活中的影响。

知识点一 法令出一

1.创立:

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征:

皇帝地位独尊,拥有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弊端:

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影响封建国家的政治决策,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知识点二 君权和相权

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1)矛盾:

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官员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解决的措施:

帝王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独揽行政大权。

2.汉武帝限制相权

(1)频繁更换丞相,使相权受到打击。

(2)汉武帝建立“中朝”,在宫廷内对重要政事做出决策;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则称为“外朝”。

3.唐朝分割相权

(1)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2)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丞相,相权进一步分散。

4.宋代分散相权

(1)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2)为分散宰相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5.影响:

历代帝王调整相权,有效地防范了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弥补了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知识点三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监察机构的沿革

(1)秦代:

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

①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

(3)唐至清:

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

2.评价

(1)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知识点四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1)含义:

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概况:

兴起于西汉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

(3)评价

①其考选对象、内容、方式、程序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②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

(1)含义:

隋唐以后实行的考试选官的制度。

(2)特点:

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3)评价

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了官员的来源和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③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知识点五 行省的设置

1.秦汉至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1)秦汉:

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州。

(2)唐代:

分为道、州、县三级。

(3)宋代:

分为路、州、县。

2.元代行省的设置

(1)设立:

在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

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职责

①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

其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②行省官员不能擅自更改赋税征收制度和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向皇帝述职。

③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意义: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较好地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易错防范】

我国古代皇帝制度最基本的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皇帝制度的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图解历史】宋代中央机构

【易错防范】

1.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唐代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

2.中国古代皇帝集权的主要有两种方式:

启用身边亲信近臣,如汉代建立内朝;多人共行“宰相”之职,如唐代的相权一分为三和宋代的增设官职分散相权。

3.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它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图解历史】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易错防范】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一是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皇权;二是选官范围广泛了。

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

同时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士任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

【图解历史】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易错防范】

1.唐朝时期没有很好地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导致了“安史之乱”和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宋朝鉴于唐末五代的教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使其失去行政、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独立性,较好的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2.不能认为行省制度只是地方上的行政制度。

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区内军政要务。

3.从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采取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分割、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使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主题

 君主专制的演变及趋势

[史料探究]

1.唐代三省六部制

【注】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户部掌管田地、赋税、俸饷等一切财政事宜。

思考 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据史料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

门下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2.宋代中央权力结构

【注】北宋设参知政事分化行政权。

思考 宋代中央权力结构示意图中的空缺处应填什么?

(见上图)体现了宋代在加强君主专制方面的哪些特点?

答案 中书门下。

分化事权,相互节制的特点。

3.君主专制的演变趋势

【注】大臣朝堂礼仪:

坐—站—跪,反映了古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变化。

思考 观察上图,古代官员上朝礼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 变化:

汉代官员坐着奏事,宋代官员须站着奏事,到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

说明:

古代皇权不断加强。

[史论形成]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相权三分:

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②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③加强皇权: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④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2)评价:

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

这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宰相专权。

[名家论史]

观点:

“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钱穆

导读:

材料反映了唐代为削弱尚书省的权力,设政事堂逐渐掌握了一定的决策权和行政权力。

主题

 行省制的实施及意义

[史料探究]

1.行省制实施的原因

史料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①。

——《元史·地理志》

【注】①译为“都不及元朝”。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元代实施行省制的原因。

答案 元代幅员辽阔,郡县制已不适用。

2.行省制的性质及意义

史料 “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①。

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钱穆

【注】①反映了地方行省直接代表中央管理地方。

思考 史料反映了行省制怎样的性质?

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 性质:

属于中央临时派出机构。

意义: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

[史论形成]比较郡县制与行省制

比较

郡县制

行省制

时代

春秋至元前

建立于元代

和中央的关系

郡县是中央下属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行省只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权力和职责

由皇帝直接任免,只有管理权

由皇帝任命,管辖一切军政事务,不可世袭

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名家论史]

观点: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导读:

史料认为元朝行省是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主题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史料探究]

1.汉代察举制

史料 汉代“四科取士”为: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①。

——《后汉书·百官志注》

【注】由①中的“皆”可看出此句为史料的关键总结句。

思考 史料反映了汉代哪一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是什么?

答案 察举制。

以才学、道德、品行为选才标准。

2.魏晋九品中正制

史料 “由中正决定人才高下,中正又是本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担任,因而所定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①。

——学者韩国磐

【注】由①可归纳选拔标准。

思考 史料体现了九品中正制怎样的选拔标准?

结果如何?

答案 世家门第为标准。

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把持选举,操纵政治的工具,形成了门阀政治。

3.唐代科举制

史料 科举的创新,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也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①式的“机会均等”,……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注】①用来形容人的地位变化之快,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追求功名的思想。

思考 据史料,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答案 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史论形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

朝代

制度

选拔方式

特点

汉代

察举制

以品行举荐,举孝廉为主

才能和品德为依据,察举与举荐相结合

魏晋

南北朝

九品中

正制

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

与当时的士族制度密切相关

隋唐

科举制

考试选拔人才

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局面

2.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

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2)选官方式: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

(3)选拔方式:

趋向严密、科学。

[名家论史]

观点: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导读:

吕思勉认为科举制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徇私舞弊的发生;它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

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

答题术语

1.从汉至唐,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2.从汉到元,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3.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更趋于公平、公正,但此变化是围绕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4.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包括对百官的监察和对君权的监督,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2019·云南学业水平)“汉承秦制”,却不断创新。

属于汉朝创新的监察制度是(  )

A.丞相制度B.察举制度

C.刺史制度D.三省六部制度

解析 题干的限定条件是汉朝监察制度,应为刺史制度。

答案 C

2.(2019·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掌握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材料所述的唐代政治制度是指(  )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

C.朝议制D.分封制

解析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掌管起草、审核和执行的权力,三省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和监督。

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3.(2019·广东学业水平)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目的是(  )

A.加强专制皇权B.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C.建立三权分立的制度D.提高相权

解析 实行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度是涉及到中央皇权与相权,不涉及中央和地方权力,故B项错误;建立三权分立制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一种政治制度,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是限制相权而不是提高相权,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9·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制度其有打击世家大族、促进社会公平重要作用的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

C.察举制D.科举制

解析 隋唐创立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给士子们创造了公正平等的机会,打破了过去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所以答案选D。

答案 D

5.(2019·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  )

A.秦朝B.汉朝

C.宋朝D.明朝

解析 北宋建立后,中书门下行使宰相职权。

为了分割宰相权力,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6.(2019·山西太原高一期中)钱穆曾说这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

在这一制度下地方政府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是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各个地方来管事,因此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这一制度创立于(  )

A.秦朝B.唐朝

C.东汉D.元朝

解析 元代行省制度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受中书省节制,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9·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

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

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

其对官员素质的期待,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

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

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答案 

(1)朝代:

西汉(汉朝)。

流派:

儒家。

(2)制度: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特点:

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3)规定:

分地录取(分卷考试)。

作用: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4)取向:

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

[学习思考]

1.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后来的历朝皇帝制度是不是也具有这一特点?

为什么?

解答 

(1)后世王朝大都继承了专制制度。

(2)原因:

商鞅、韩非等人提倡的法家思想以及后世儒家提出的“大一统”理论,为君主专制政体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封建自然经济,尤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为君主专制政体的长期存在提供了经济基础;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体制在各国的不同实践,为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提供了经验;汉、唐、宋、明、清的历史事实,提供了这一政体长期存在的证据。

2.科举制为什么会受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推崇?

解答 18世纪的法国正是封建专制盛行、贵族世袭、封建等级严重的时代。

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兴起后,启蒙思想家提倡“自由、平等”精神,而中国的科举制以公平竞争为核心,因而受到了包括伏尔泰在内的思想家们的普遍赞扬。

[自我测评]

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专制制度下帝王有怎样的权力。

解答 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决策权、司法权、立法权和军事指挥权等诸多权力于一身。

[材料阅读与思考]

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分宰相之权”?

解答 所谓“分宰相之权”,实际上是封建帝国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唐朝为此采取的措施有: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设置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给予宰相身份。

课时作业

1.(2019·福建厦门高一期末)下图是中国古代的某一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

该制度的设立(  )

A.简化了决策过程B.降低了监察效能

C.加强了君主专制D.确立了三权分立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示意图可以得知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均是宰相,分工负责,彼此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9·山东邹城高一期中)比较下列甲、乙两图,由甲图到乙图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央官吏日益增多B.以分权实现集权

C.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权力分到兵部

解析 甲图反映的是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乙图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官吏日益增多,与题中“本质问题”不符,故A项错误;唐朝的三省长官均为丞相,三省之间相互制约,相权一分为三,从而保障了皇权的独尊,故B项正确;唐朝的三省长官均为丞相,尚书省仅负责执行,不能体现“权力最大”,故C项错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不包括太尉,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9·山西太原模拟)史载:

“举四海之大,而一毫之用必会于三司。

”此“三司”负责掌管(  )

A.军政B.行政

C.财政D.礼仪

解析 “三司”指宋代负责财政的机关,故C项正确。

答案 C

4.(2019·四川宜宾高一期中)唐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儿子和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学校来的“生徒”是其取士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

由此可知(  )

A.唐朝官员的入仕途径多样

B.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

C.唐朝的“生徒”人数众多

D.官僚体系已出现膨胀趋势

解析 据材料“招收……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可知,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故B项正确。

答案 B

5.(2019·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元朝行省制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

它反映了元朝设置行省的直接目的是(  )

A.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B.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C.消除割据隐患,加强军事控制

D.创设行政机构,维护国家统一

解析 根据材料,行省制设置主要是为了军事控制,故C项正确。

答案 C

6.(2019·福建厦门高一期中)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

“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属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

”由此可见,元代(  )

A.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C.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解析 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官员任命均是由中央决定,故A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元代行省官员的任命原则,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题目并未体现行省的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 C

7.(2019·四川宜宾高一期中)读下表可以得出(  )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简表(部分)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高层行政区

行省

统县行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

县级行政区

州、县

A.古代行政区的设置趋于灵活

B.秦汉行政权主要在地方层级

C.魏晋时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划

D.清是现代省级行政区的源头

解析 根据材料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层级的变化,可知古代行政区的设置趋于灵活,故A项正确。

答案 A

8.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解析 自秦汉至宋元,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主要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在宋朝以后,中央集权逐渐占据上风,故A项正确。

答案 A

9.(2019·山西太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

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

唐人杨绾云:

“近炀帝始立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答案 

(1)标准:

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原因:

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