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311 回忆我的母亲学案 苏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533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311 回忆我的母亲学案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311 回忆我的母亲学案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311 回忆我的母亲学案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311 回忆我的母亲学案 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311 回忆我的母亲学案 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311 回忆我的母亲学案 苏教版.docx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311 回忆我的母亲学案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311 回忆我的母亲学案 苏教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311 回忆我的母亲学案 苏教版.docx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311回忆我的母亲学案苏教版

回忆我的母亲

【目标要求】

1、理解回忆录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

3、体会真挚的感情,简明平实的语言

4、学习先辈的优秀品质

【课文解析】

一、注音释义

1、注音(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

韶关(sháo) 仪陇县(lǒng)豌豆(wān)妯娌(zhóulǐ)

和睦(mù)庚子(gēng)佃农(diàn)祖籍(jí)

榨油(zhà)溺水(nì)私塾(shú)忙碌(lù)

衙门(yá)横蛮(hèngmán)不辍劳作(chuò)

和蔼(ǎi)差役(chāiyì)管束(shù)灶(zào)

2、释义(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我家是佃农。

祖籍广东韶山关,客籍人。

佃农:

向地主租种土地的农民;祖籍:

祖先的籍贯,这是对现在的籍贯说的;客籍:

迁居后的籍贯,是对原籍说的。

(2)母亲是个好劳动。

好劳动:

劳动的好手。

(3)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

标本:

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这里指最且有中国农民勤劳、质朴等共同点的农民。

(4)母亲在家里极能任劳任怨。

任劳任怨:

不辞辛苦,不怕埋怨。

任,担当。

劳,劳苦。

怨,指别人的埋怨。

(5)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

和蔼:

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6)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

和睦:

相处得好,不争吵。

(7)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周济:

给人物质的帮助。

(8)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仁慈:

仁爱慈善。

(9)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为富不仁:

有钱而心狠,残酷地剥削、压迫穷人。

(10)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

聊叙:

姑且谈谈。

聊,姑且,随便。

(11)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不辍:

不停。

辍,停。

3、多音字注音组词

 

二、内容主旨

朱德同志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人,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

其母钟太夫人是一位朴实、善良、坚强而能干的劳动妇女,是她的身教言传,给了朱德同志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他走上革命的道路。

朱德深爱着自己的母亲。

1944年钟太夫人在家乡病逝,朱德同志怀着对母亲的深挚的怀念和无限的感恩,写下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歌颂了母亲勤劳、坚韧、深明大义的优秀品质,以此文悼念母亲的逝世,并表达了自己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

交代了文章写作的缘起──“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以“我爱我母亲”直接抒发真挚深厚的内心情感,并以“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点明了本文记叙的重点和线索,总写了母亲的美德,又申明了题旨,从而提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2至13段。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它以时间为序,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从多个角度展现母亲的美好品质。

首先,作者先交代了自家的身世,“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

又交代了母亲的生存状况,“母亲一共生了13个儿女……只留下了8个……把8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只寥寥几笔,便描绘出母亲艰辛苦难的处境,多子,贫穷,家务繁重,为下文具体展现母亲的优秀品质作了铺垫。

接着,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母亲是勤劳的。

她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能挑水挑粪。

整日劳碌着。

因为“母亲是个好劳动”,所以作者从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作者十分深情地回忆道:

“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母亲是节俭而能干的。

那些“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并亲手纺线请人织布,“有铜线那样厚”。

“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母亲性格和蔼,宽厚仁慈,同情贫苦的人。

她任劳任怨,每天天还没亮就第一个起身,从不打骂孩子,也从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在她的影响下,虽然在这样的二十几人的大家庭里,家庭成员相处都很和睦。

虽然自己并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自己很节省,也严格管束孩子,不允许他们沾染烟酒。

作者由衷地赞扬道: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母亲又是一位坚强不屈,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

当灾难来临,她表现得特别坚韧和刚强。

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连年旱灾,逼得许多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去“吃大户”,遭到官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这是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是作者家庭不幸遭遇的社会背景。

作者的家庭也未能幸免于难。

“仅仅吃些小菜叶,高梁,通年没吃过白米”,地主还变本加利,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办不到就威胁着要作者一家退佃,搬家。

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分两处住下。

天灾人祸接踵而至。

不但未使母亲灰心,相反,“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这种坚毅不屈爱憎分明的品质,给了作者很大的影响,作者写道:

“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母亲是有见地的,她宁可节衣缩食,也要培养作者读书,以“支撑门户”,不受或少爱地主豪绅的欺压。

这是当时劳动人民摆脱生存困境,反抗不合理的压迫剥削制度的正当愿望和要求。

学费是东挪西借来的,宁可负债,母亲仍支持我读书,这正是母亲不屈性格的表现。

母亲识大义,顾大局。

当作者瞒着母亲,远走云南,参加革命,献身于改造中国的进步事业,她不但不反对,还给了作者许多安慰和勉励。

当作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一段时间,与家里完全音讯隔绝,母亲就靠那30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直到抗战结束。

作者对此满怀感激,深情写道:

“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两个知道,表明母亲深明大义,支持儿子革命,盼望革命成功。

可见,母亲是一位明理、顾全大局的人。

作者在即将结束回忆时,又特别强调了“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并再举两个小例──“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年老“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母亲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从她身上集中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那种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母亲的一生,既平凡又伟大,令人钦佩和敬仰。

第三部分,14至17自然段。

第二部分中作者以质朴的文笔,细述母亲点点滴滴的事迹以及她言传身教对作者的影响。

这一部分,是对上文的概括,以议论抒情为主,再次申明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并表达作者决心以献身于革命事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信念。

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概括有三:

一是“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为此,作者反复强调:

“我应该感谢母亲”,正是因为母亲给予作者宝贵的精神财富,才使作者感激不尽,作者深入阐述说:

“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由此,母亲的逝去更使作者不胜悲痛: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但是,作者深深懂得,人类的历史,正是像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创造的,自己献身的民族解放事业,正是为千百万像母亲一样的劳苦大众谋福利,这曾得到母亲的理解和支持,也符合母亲的愿望与理想,所以,作者将对母亲的追思和感恩与热爱民族热爱人民热爱革命事业的高尚情感融合,他坚定表示: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这铿锵有力的话语,使我们看到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宽阔博大的胸襟,给后人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是纪念性文章常用的自然而又深情的结尾。

  三、写作特点

1、开门见山

文章第一部分,以朴实无华的三句话开篇: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

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既交待了文章的写作缘由,又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成为全篇回忆母亲优秀事迹的一个十分清晰的总的枢纽。

高尔基曾说过,在写作中,开头的第一句是最困难的。

它如音乐中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的时间才能找到。

这个简洁明朗的开头,给全篇定下了自然朴实的基调,形成一种质朴洗练的风格。

2、事例典型

作者没有用完整的情节、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而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现人物形象。

如母亲每天的劳碌,作者写道:

“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要挑水挑粪。

”这里展示的是母亲最平常的一天的劳作内容,母亲的勤劳辛苦不言自明。

又如第7自然段中“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这里写家人起床,用语错落有致。

写家人劳作,井然有序,句式整齐,表现了母亲及家庭其他成员勤劳朴实的生活。

3、线索清晰

母亲勤劳一生,是全文叙事线索。

从家史写起,依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作者从小到大看到的母亲的生活、经历,以及对自己方方面面的教育和影响,“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及支持勉励作者献身进步事业等动人事例,恰当自然地突出了这位革命母亲的最大特点:

热爱劳动,支持革命。

4、夹叙夹议

文章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穿插了必要而且精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种议论是以作者自身的切实感受为基础的,写来具体、详实,读着亲切、感人。

如写母亲一共生了13个儿女,但因为“家境贫穷”,不得不忍痛溺死了5个。

这种苦难的遭遇,是多么触目惊心啊。

作者议论道:

“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用不着详叙母亲其它方面的苦难,仅此一例就概括出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牛马不如的悲惨处境。

如写自己幼年时期看到母亲如此劳碌,也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养成了劳动习惯,掌握了劳动的技能,学得了生产知识,作者说:

“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再如写母亲善良的个性,她任劳任怨,性格和蔼,同情穷人,管束子女,作者总结道: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当家庭面对天灾人祸,母亲的坚强不屈再次感染了作者:

“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以及文章末尾几段的议论更是深化了主题。

5、情真意挚

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读者,是所谓“朴实见真情”。

“我爱我母亲”“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这一声声倾吐,一声声呼唤,激情炙人,一声更比一声感人。

“母亲”,这是一个多么可亲可敬的称呼。

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值得人人敬爱的女性,所以作者怀念母亲的深情,处处感染着读者。

【重点段研读】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这一段文字质朴庄重,文如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