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乳腺癌是怎么回事.docx
《老年人乳腺癌是怎么回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人乳腺癌是怎么回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年人乳腺癌是怎么回事
老年人乳腺癌是怎么回事?
*导读:
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老年人乳腺癌的病理病因,老年人乳腺癌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老年人乳腺癌病因
*一、发病原因:
乳腺癌的病因尚不明确,但资料表明与下列因素较为密切。
1.月经:
月经来潮小于13岁和(或)绝经年龄超过50岁者发病率较高。
2.婚育、哺乳:
终身不婚或不育者、首次生育年龄大于30岁和生育后未行哺乳者发病率较高。
3.家族史:
有乳腺癌家族史者发病率较高,临床称之为家族遗传易感性。
4.乳腺本身疾患:
有重要乳腺囊性增生病者乳腺癌发病率较高。
如果一侧乳腺已患癌,它对于对侧乳腺来说更是高危因素。
5.既往用药:
长期服用雌激素者发病率较高。
有报道长期服用利舍平、甲基多巴、三环类止痛药等会导致催乳素水平升高,对乳腺有致癌的危险。
6.电离辐射:
乳腺为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的组织,过多地暴露于射线者患癌机会较大。
7.体形:
有资料表明50岁以后肥胖者患乳癌的机会增大。
其实这不过是一种现象,仅可在目前作为多危险因素中分析的一项参考,究竟肥胖者中何物与乳癌发生相关并不明确。
*二、发病机制:
乳腺癌的病理分类系统很多,目前常用的为WHO分类系统,它把乳腺恶性肿瘤分为以下类型:
1.非浸润性肿瘤
1)导管内癌。
2)小叶原位癌。
2.浸润性肿瘤
1)浸润性导管癌。
2)浸润性导管癌伴明显的导管内癌成分。
3)浸润性小叶癌。
4)黏液癌。
5)髓样癌。
6)乳头状癌。
7)管状癌。
8)囊性腺样癌。
9)分泌性癌。
10)汗腺癌。
11)间变开成的癌:
①鳞癌;②梭形细胞癌;③软骨或骨样肿瘤;④混合型。
12)其他。
3.乳头佩吉特病
1)非浸润性癌:
癌瘤停留在乳管或腺泡内,未见突破基底膜。
如已见浸润,则列入浸润性癌。
小叶原位癌:
小叶均匀性增大,结构存在,腺管、腺泡增多且增大,充满无极性的癌细胞,形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圆型癌细胞团块,偶见肌上皮细胞,其外为基底膜。
癌细胞比正常细胞稍大,胞质较丰富,胞核稍大,常较淡染,也可深染,无明显异型,可找到核分裂象,常需多取材、多切片、仔细观察以排除侵犯。
有时见腺管和腺泡内为小空腔的腺管,因小管和细胞大小一致,不能推测来自管内癌在小乳管的扩展,也应归入小叶原位癌。
鉴别:
①如果癌细胞团块生芽或突破基底膜,则为小叶浸润性癌。
但常见者为小癌细胞呈单细胞条索或弥散;②其他管内癌沿乳腺导管蔓延到小叶者,常不累及小叶中全体管、泡,癌细胞大小不等,有明显异型,团块的大小常不一致,周围常有淋巴细胞浸润;③小叶原位癌与小叶增生不同之处为,小叶增生的细胞小,腺管、腺泡常有双层上皮细胞,无极性紊乱。
导管内癌:
癌细胞的大小较一致,呈轻度到中度异型,排列可呈多种方式,彼此可以互相移行,有时在一肿瘤中,可见数种结构。
常见的有以下类型:
①实性管内癌:
许多密集的乳管高度扩张,充满轻度异型、但无极性的癌细胞,可找见核分裂象。
有时在癌细胞团块中央,见少量坏死癌细胞或小圆形空隙,不见侵犯到管外;②筛状管内癌:
在一些密集高度扩张的乳管内,癌细胞呈筛状排列。
癌细胞比基底细胞大,无极性,胞质淡嗜酸,胞核轻度到中度异型。
在癌细胞之间见一些圆孔,不见浸出管外,在癌巢中部也常见到癌瘤坏死。
在以上两型中,如果癌细胞团块中央为大片坏死癌细胞,皆可称粉刺样的管内癌;③低乳头管内癌:
许多乳管高度扩张、密集,衬复的癌细胞由轻度到中度异型,形成许多较规则的低乳头,一般无纤维脉管囊。
癌细胞的胞质在管腔侧可有空泡,状似破裂,有时胞质丰富、嗜酸,且可有顶浆突起。
鉴别:
①实性管内癌与实性乳头状瘤病的区别为,前者细胞有异型,核分裂象多,无极性。
癌细胞巢的数目多,大小较一致,巢中常见片状癌细胞坏死,常伴有筛状管内癌或粉刺样管内癌;②筛状管内癌与腺样囊腺癌的区别为,后者的癌细胞为基底样细胞,胞质少,嗜碱,胞核无异型,在管内和围绕细胞巢皆有肌上皮细胞和黏多糖;③筛状管内癌与筛状乳头状瘤的区别为,后者的细胞巢少,大小不一,瘤细胞有极性,无细胞异型,无片状坏死;④低乳头管内癌与囊性增生病的大囊肿的区别为,囊性增生病的囊肿数目很少,其中乳头大小较一致,细胞常完整,无异型。
早期浸润性癌:
乳腺癌从非浸润性的原位癌到浸润性癌,是一逐渐发展的过程。
其间需经过早期浸润阶段,它指癌组织开始突破基底膜,始向间质浸润的时期,既不同于原位癌,又不同于一般的浸润性癌。
根据形态的不同,可分为早期浸润性小叶癌和早期浸润性导管癌2类。
早期浸润性小叶癌:
属小叶原位癌的早期浸润阶段。
可见充满导管腔内的癌细胞穿过基底膜向小叶内间质浸润,但尚未浸润至小叶范围以外。
早期浸润性导管癌:
与浸润性导管癌一样,导管内癌的部分区的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但浸润的范围较小,癌细胞巢仅像发芽样向间质内伸展,不形成广泛的浸润。
2)浸润性癌:
浸润性小叶癌:
小叶内的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及小叶范围向间质内浸润,称浸润性小叶癌。
浸润后大多成为小细胞型硬癌或单纯癌,腺管状的小叶癌浸润间质后往往形成腺管样癌。
经间质浸润的癌细胞常围绕导管,呈同心圆结构而形成靶样图像,此为浸润性小叶癌的形态特征。
鉴别:
小叶浸润癌与硬化性腺病的区别为,硬化性腺病大致保持小叶结构,上皮细胞无异型,无核分裂象,常见双层上皮细胞形成小管,上皮细胞常萎缩。
而小叶浸润癌不但细胞有轻度异型,且呈浸润性生长。
浸润性导管癌:
导管内癌的癌细胞,在部分区突破基底膜,向间质内浸润,部分尚可见明确的导管内癌成分。
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1981)所指的浸润性导管癌的形态多种多样,实际包括了单纯癌、硬癌和没有淋巴细胞浸润的髓样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
单纯癌:
为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约占80%以上,形态特点是癌组织中主质和间质的比例相当,其形态复杂、多样,癌细胞常排列成巢、索、腺样或片块状。
当几种类型的乳腺癌混在一起,且又难以衡量以那一型为主时,也可诊断为单纯癌。
髓样癌:
髓样癌较单纯癌少见。
肿块体积较大,约3~9cm,质地较软,往往位于乳腺组织的深部,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边缘较整齐,倾向于膨胀生长。
肿瘤切面呈灰白色,常见出血、坏死。
镜检:
癌的主质多、间质少,癌细胞体积大,呈卵圆形、圆形、多边形,胞质丰富,嗜碱性,核大而呈空泡状,核仁清楚,分裂象多见,有时可见单核及多核瘤巨细胞。
癌细胞排列紧密,多呈片块状分布,有时可呈粗条索状、小巢状或弥漫性分布,有时会与恶性淋巴瘤混淆。
许多髓样癌伴有丰富的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可见浆细胞,这表示机体对癌组织的免疫反应。
有淋巴细胞浸润的髓样癌比无淋巴细胞浸润的髓样癌预后好。
有淋巴细胞浸润的髓样癌,5年生存率是83.23%,10年生存率是69.40%,无淋巴细胞浸润的髓样癌,5年生存率67.28%,10年生存率44.09%。
硬癌:
纯粹的硬癌较少见,常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并存。
WHO分类已将硬癌归入浸润性导管癌,不再另列硬癌一类。
大体标本见肿块体积较小,边界不清。
与周围乳腺组织呈放射状交界,质地硬,做切面时刀上有阻力感,肿瘤切面灰白色或带黄色,其间可见散在的黄白色条索,出血和坏死少见。
镜下见癌细胞呈多边形、立方形或短梭形,核分裂易见。
间质内结缔组织增生,间质的量多于主质,由致密的纤维组织组成,可有胶原变性,并可发生钙化、骨化。
鉴别:
与浆细胞性乳腺炎鉴别,尤其在冷冻切片诊断时。
此癌侵袭性强,易转移,恶性程度高。
黏液腺癌:
患者一般年龄较大。
大体标本见肿瘤体积大、境界清楚,边缘不规则,切面半透明、胶冻状。
镜下见间质内有丰富的黏液,将癌细胞分隔成小巢状。
癌细胞呈圆形,多边形,轮廓不清,胞质内可含小空泡,核小而圆、深染,偏于细胞一侧,分裂象少。
当黏液量多形成黏液湖时,癌细胞很少,成为漂浮在黏液湖中的小岛,有时需仔细寻找,才能发现上皮成分,而且漂浮在黏液湖中的细胞往往因分泌衰竭而体积减小,胞质少、核深染,有时不易发现,尤其在冷冻切片中。
对此癌有人又称胶冻样癌,即含有大量细胞外上皮性黏液的癌。
黏液腺癌生长缓慢,多为膨胀性生长,浸润性不强,转移晚,预后较好。
如果是含有大量细胞内黏液的印戒细胞型的黏液腺癌预后极差。
由于该型乳腺癌含有大量细胞外黏液,癌细胞量少,故在生化法测定乳腺癌雌激素受体时,往往出现假阴性结果,而用免疫组化法对照,在癌细胞内可见明确的棕褐色的阳性颗粒。
乳头状癌:
多发生于乳腺大导管,极少由管内乳头状瘤癌变而来。
乳头状癌可单发或多发,大多生长缓慢,发生转移较晚,但在转移灶内往往可见到乳头。
部分病例有乳头溢液,多为血性,如在溢液涂片内找到癌细胞,有助于诊断。
肉眼见肿瘤为棕红色结节,质脆,结节内有粉红色腐肉样或乳头状组织。
镜下见癌细胞排列成乳头状,乳头中央结缔组织稀少,有时乳头状结构相互吻合,而形成复杂的腺结构,或形成车轮状,甚至筛状结构,癌细胞内衬于结缔组织轴心的两旁,可为单层或复层,也可呈实质性增生。
细胞大小,形状不一,极性乱,核深染,分裂象常见。
根据乳头结构不同的方式,又可将乳头状癌分为长分支乳头状腺癌、短乳头型乳头状腺癌和融合型乳头状腺癌三型或分为乳头状型、网状型、筛状型和微囊型4型。
鉴别:
对富于细胞的不典型乳头状瘤与乳头状癌的鉴别是困难的,尤其在快速诊断时,限于提供检查的组织少,并且质量低于石蜡的冷冻切片,更增加了困难,但即使在石蜡切片中,两者也难以区别,这主要是乳头状瘤的肿瘤细胞呈双层结构,肿瘤细胞排列整齐,无浸润性生长。
乳头状癌的肿瘤细胞增生呈复层,极性丧失,且可见浸润性生长。
其次是前者可见明显的结缔组织间质,乳头可融合成复杂的腺结构,但无筛状结构,有顶泌汗腺化生和邻近乳腺组织的硬化性乳腺病存在。
后者有少量或无结缔组织间质,肿瘤细胞可增生成筛状结构,无顶泌汗腺化生,无邻近乳腺组织的硬化性乳腺病存在。
腺管样癌:
此类型较罕见,发展慢,恶性程度低。
肿瘤常为双侧性和多中心性。
肿瘤体积较小,大多数小于1cm。
镜检:
表现为高度分化的浸润性癌,癌细胞的异型性不明显,形成由单层细胞组成的腺管,腺管周围间质内纤维组织增生或有玻璃样变性,要注意与硬化性乳腺病鉴别。
腺管样癌可与其他类型的癌合并存在。
腺样囊性癌:
多发生于唾液腺,发生在乳腺十分罕见。
在其他类型的乳腺癌内常可见到灶性的腺样囊性癌结构。
此癌生长缓慢,腋下淋巴结较少转移,预后较唾液腺腺样囊性癌好。
巨检:
肿块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清楚,无包膜,切面同其他类型的乳腺癌。
镜检:
癌细胞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管腔结构,如管腔大小较一致,则成筛状。
有时管腔不明显,形成纵横交叉的束或巢,也可呈片块状、管状结构,衬以单层或数层细胞。
癌细胞较小,胞质少,核深染,分裂象少见,镜下图像与发生在唾液腺的肿瘤无法区别。
大汗腺癌:
此癌少见,来自乳腺导管上皮。
镜检:
形态特殊,癌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嗜伊红,颗粒状,呈腺状或腺泡状结构,少数可形成乳头。
纯粹的大汗腺癌少见,但在其他类型的乳腺癌内常可见到灶性的大汗腺癌。
腺癌:
纯粹的腺癌少见,常混杂在单纯癌内。
当癌实质一半以上表现为腺管结构时,可诊断为腺癌。
镜检:
腺腔不规则,有单个的腺腔,但经常可见几个腺腔相连在一起。
癌细胞可呈单层排列,但多数呈复层。
细胞异型明显,分裂象易见。
湿疹样癌:
又名佩吉特病。
主要发生在40~60岁的妇女。
主要表现为乳头及乳晕皮肤的湿疹样改变。
镜检:
在乳头及乳晕表皮内见派杰细胞,该细胞体积大,比同层表皮细胞大2~3倍,圆形、卵圆形,细胞境界清楚,胞质丰富。
浅染或透亮,核大而圆,染色较浅,染色质颗粒细,其间有染色质凝块,分裂象易见,核仁清楚,部分细胞质内可见色素颗粒。
派杰细胞呈巢状,腺样或散在分布于表皮内,主要分布于表皮底层,也可占据表皮全层。
与佩吉特病并存的乳腺癌主要为导管内癌和小叶原位癌,部分为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和髓样癌等。
佩吉特病的生存率较一般乳腺癌高。
鳞状细胞癌:
真正的鳞癌罕见,它是在导管上皮鳞状化生的基础上发生的,恶性程度高。
形态特征同发生在其他部位的鳞癌。
如果癌组织大部分为鳞癌,仅小部分为其他类型的乳腺癌,也可诊断为鳞癌。
3)其他少见的乳腺癌:
分泌型(幼年性)癌:
多见于儿童。
镜检:
其特点是含有腺或管腔结构,癌细胞染色浅,有显著的分泌活动,在胞质和腺腔内有PAS阳性物质。
富脂质癌:
富脂质癌恶性程度高,淋巴结转移灶的形态有时可类似组织细胞增生。
镜检:
癌细胞排列成片状和条索状,胞质丰富,透明或泡沫状,脂肪染色强阳性。
超微结构研究也证明胞质内脂质为分泌产物,而不是变性,可见许多脂质空泡。
有些脂质空泡较大,致使细胞核推向一侧。
类癌:
乳腺类癌少见,形态同发生在乳腺各部位的类癌,用嗜银染色可见胞质内有嗜弱蛋白银的颗粒,肿瘤细胞分泌有银色胺,但由于分泌量不多,又受正常肝组织的破坏,故只有当肿瘤巨大而肝脏有转移时,才出现类癌综合征,潮红、腹泻、支气管和肺动脉痉挛等症状。
黏液表皮样癌:
形态同唾液腺的黏液表皮样癌,罕见。
由分泌黏液的腺上皮细胞、表皮细胞和中间型细胞组成,其恶性程度因组成细胞所占的比例而异。
未分化癌:
为分化差的乳腺癌,癌细胞弥漫成片,巢状结构不明显,需要与淋巴瘤鉴别,仔细观察时隐约可见癌细胞呈腺癌的特点。
炎性乳腺癌:
罕见。
临床上有红、肿、热、痛等炎症的基本症状,很多被误诊为乳腺炎。
镜检:
无通常所指的炎症的组织学依据,如炎症细胞浸润等。
部分病例可见皮肤淋巴管扩张及癌检形成,此类型发展迅速,预后差。
有时患者初诊时,就已有远地转移。
因其本质非炎症性,所以称急性乳腺癌较为合适。
*温馨提示:
以上就是对于老年人乳腺癌病因,老年人乳腺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老年人乳腺癌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老年人乳腺癌”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