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4873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docx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docx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5

教学目的:

(1)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2)全面把握对外开放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客观依据,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原则和格局,明确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改革开放理论的主要内容、特色

(2)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教学难点:

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设计:

提示、讲授、讨论、板书、多媒体、影像。

教学内容:

1为什么要改革

2改革的性质

3改革的内容

4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5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国从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如何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理论上有四个重大问题需要做出准确回答:

一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矛盾;二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还是改革;三是改革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改革;四是用什么标准检验改革实践的成败得失。

对第一个问题做出正确回答的是毛泽东,从而形成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对第二、三、四个问题做出完整而科学回答的是邓小平,从而形成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基本矛盾是任何社会革命的根源,也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要认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必须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与改革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具体地分析。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P132

首先,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其次,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

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再次,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不需要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进一步分析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我国存在着两种不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它从理论上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

但是毛泽东只是提出了问题,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没有具体深入地分析和准确地把握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也就不能真正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

上述毛泽东同志所没有解决的问题,是由邓小平同志解决的。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①实践证明,一些即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②而一些就其性质说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如非公有制经济,只要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生产力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基本途径是改革。

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几十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科学揭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一)为什么要改革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

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全国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苦,思想僵化,劳动生产积极性差,效率低下,社会主义对比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没有体现出来,人们从思想上开始怀疑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不改变现状,社会主义恐怕难以坚持下去。

历史的遭遇将要重演。

社会主义国家和周边国家通过改革唤发蓬勃生机,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经济发展迅速,成长为亚洲经济的念头羊,而同时中国大陆发展在十年文革动乱中不进反退,反面的教训最为深刻了,中国应痛下决心进行变革。

才能迎头赶上世界发展的潮流。

矛盾运动的规律是推动中国变革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人民与人民的矛盾,这是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你死我活的矛盾不是敌我矛盾,不是阶级矛盾,因此阶级斗争不是主要任务。

人民中的一部分人为什么要斗另一部人,除了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外,当然这部人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也已终结,其目的也是好的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扫清道路,但是,有一点错了,发展生产力,不能用阶级斗争的方式来解决。

当前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的决有两种方式,要么是抑制人的需求,要么是发展丰富社会财富。

前一种表现为消极方式,反人道的,后一种方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国社会超了生产关系的发展,但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不能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了大矛盾,如不解决将会对现实生产力造成大的破坏,因此,改革现行生产关系,势在必行。

(二)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因为就国内来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始终未能完全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结果使得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比较缓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际上生活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周边国家及地区迅速发展,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就是证明。

邓小平深刻地揭示了改革的性质。

明确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是一场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向现代化转变的“伟大革命”。

这是对我国改革性质的精辟概括。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案例3今昔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

70年代小岗村的发展说明了改革是发展的直接动力。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被判“现行反革命”的风险,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了“大包干”,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改革解决了社会的基本矛盾,体现了“分‘的优越性,调动了小岗人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生产。

搞联产承包,农民交足了国家的,留够了集体的,剩下就是自己的。

“大包干”1979年就见成效,粮食总产量6.6万公斤,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

1980年,小岗村产粮6.95万公斤,1997年增至38万公斤。

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由原来的22元猛增到1997年的1300元。

高允连代表说,应该肯定,“大包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解决了当时小岗人最大的吃饭问题。

小岗村为什么落后了?

小岗村该怎样发展?

  ①短期的繁荣没有后劲。

小岗村“大包干”开先河,1980年后声誉鹊起,来村参观访问的人络绎不绝。

新生事物受到更多的关注,上级投入增加,在短时间里形成非常繁荣的局面。

  据了解,上个世纪90年代,这18户村民得到上级政府的扶持,当地政府免费为这18户村民每家安装了一部电话,无偿赠送给他们每户一头母猪,还为他们免费修建家用沼气池。

当地政府帮助小岗村村民建房,“多的补助5000元,少的也有1000元”。

省里拨款20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 8公里 的柏油路,还出资兴建了自来水供应系统和村办学校;当地政府在小岗村村头修建了巨大的牌楼;张家港援建了水泥大道;家家户户都拥有的彩电和小岗村专用车,都来自企业和社会的赠与……另一方面还有人员援助,上级曾多次下派干部到小岗,以改变小岗村落后的局面。

从1993年起,连续几任书记都是下派的。

为了便于方方面面的扶持,

  ②领导干部思想不统一,头脑不清醒。

小岗村成名后,各地来参观访问的人员常年不断,村干部经常要应对各种“场面上的事”。

前几任村领导班子没有保持头脑的清醒,有的村干部见到记者和领导喜欢吹牛。

村干部接待任务重,不能集中精力谋发展,村干部组织向心力差,导致村民人心涣散,以致于小岗村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没有及时有效地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

  ③过分依赖外援。

小岗村由于受到较多关注,上级投入资金较多,使小岗村有了依赖思想,主要表现在对政府扶持的期待上。

但我们认为,扶持只能救急,发展还得靠自己,只有依靠自己的造血功能,才能建设现代化新农村。

④改革的步代停滞不前,上世纪体现“分”的优势,正是由于分田到户,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说明了改革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而形势变了,我们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现在是市场经济,规模经济是合作经济,要想做大做强经济就要体现“合”的优势。

可小岗停顿在小农经济时代。

小岗人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注定要被抛弃。

  小岗村的发展并非特例,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安徽省最早出了小飞虎农用汽车和VCD,但由于科研发展没有后劲,后来也无疾而终。

  小岗村改革虽然走在前面,但后续发展没有跟上,发展缺乏新思路,躺在原来的成绩上,内耗力量大,依靠上面的保护,久而久之,跟不上形势,就要落后。

在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道路上,小岗村的发展受到观念、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制约。

要看到,小岗是靠农业起步的,至今还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种粮难创收的今天,单纯依赖有限的土地资源很难实现二次飞跃。

另外,村民们普遍有依赖思想,老是想靠政府扶持,这些年来小富即安,没有什么积累,自然难保温饱。

  小岗村该怎样发展?

①小岗村尽管目前还处在温饱线上,但是“小岗村”知名度高,具有无形资产价值,应该经营好小岗村这个品牌。

目前,在上级的关心与努力下小岗村与江苏长江润发集团、张家港市中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滁州绿丰公司、通力集团签订协议合作成立小岗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愿小岗村抓住发展机遇,打好“小岗村”无形资产这张牌。

②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一批能人推上领导岗位,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代头作用,打造能代领农民致富的项目,把有限的资源用到适当地方,形成一批特色产业。

2005年,在安徽省省政府省委的关心下,省财政厅的一名干部被下放到小岗村,他就是沈浩,在他的代领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小岗村终于大变样,2008人均产值达到6000元。

③充分利用条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历年省,市,各级都给予了小岗村大力的援助,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可是,外因最终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小岗人应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才能闯出一片属于小岗人的天地。

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根本任务就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所进行的改革,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对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完善,是广义上的革命。

任何社会制度都是由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组成的。

所谓基本制度,是指该社会形态的本质所决定、并表现该社会形态本质特征的制度;具体制度,则是由基本制度所决定和派生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的体系。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

这种基本制度,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必须坚持。

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则是指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和科研体制等等,它们是由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决定并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服务的,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相当大的可变性,特别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政治状况和文化状况的变化,这些具体制度在许多方面必须不断破旧创新。

社会主义改革,就是改那些不能有效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以及政治、文化发展要求的具体制度。

2、改革的内容:

PPT21

邓小平认为,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学技术体制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

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确切和科学的提法,应当是社会主义具体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

一,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1)“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特点:

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和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

区别于以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标准,从抽象的姓“资”姓“社”的争论中摆脱出来,不因这种纠缠的争论而贻误改革开放的时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改革的历史进程

第一阶段:

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984年)

特点:

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契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理论探讨,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探讨空前活跃。

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农村改革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结晶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承包制。

这两种新体制在理论上的新认识就是“两权分离”说,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

成果:

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变到大胆改革。

以此为标志,中国开始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解放思想为鲜明特色的历史新时期。

第二阶段:

以城市为中心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1984年至1988年)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改革的深度及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称之为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

此阶段重要性的认识成果,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个新的论断,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从而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第三阶段:

总结经验,整顿调整时期总结阶段(1988年至1992年)

这一时期,从实践上看,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更健康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从理论上说,是总结十年改革经验,以便确立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使中国的改革者事业更健康、更稳妥、更顺利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

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

(1992年初至今)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考试选题)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

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必须始终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

中国解决自身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只有不断发展,①我们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保证祖国和平统一的最终实现;②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③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强大的物质条件。

2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动力。

只有改革,才能克服过去形成的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各种旧体制,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

反过来,只有发展,改革才能持续深入下去。

3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改革和发展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

邓小平多次指出:

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社会稳定。

一个是政局稳定,一个是政策稳定。

政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得以健康进行的前提和保证。

邓小平强调指出,总的讲,我们有四个不变: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不变,两个开放不变,进行改革的方针不变。

因此,在改革和发展中,力争最大限度地把改革的深度、广度和发展的速度同改革、发展方案的稳妥、协调以及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改革促进发展。

4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非常重视,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地理解,十六大报告指出:

“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5胡锦涛指出,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户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

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

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PPT24

一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学生讨论发言)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时代的潮流——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历史的昭示——历代兴衰更替总是同开放和封闭程度呈正相关的联系

(3)现实的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需要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

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案例:

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案例7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

思考讨论

1.美国人感叹:

“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

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2.结合本案例,谈一谈中国该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案例点评

1、中国产品深入美国千家万户的故事早已不稀奇。

许多美国人也许就是从“中国制造”开始了解中国的。

随着两国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在美国民众眼中的形象也在日益全面,日渐清晰。

尽管少数美国“政治精英”也许始终改变不了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别国的习惯,但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美国百姓正在真真切切地感受一个和平友善、为他们带来各种美好事物的中国。

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中国产品的代名词,给世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丰富,世界离不开中国。

2、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1)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立足点。

--帝国主义不是救世主,不会主动帮中国发展经济,他们来到中国的唯一目的——为了利润。

(3)对外开放可以更好地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全方位—是指我国的对外开放要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是指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所形成的梯次展开的开放格局

宽领域—是指在开放的范围、空间和形式上,有宽阔的活动领域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要在这个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局势。

继续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96页)---案例6

“入世”其实很简单-“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缩写WTO),简称世贸组织。

1995年成立,目前有130多个成员国,其前身是1948年正式生效的关贸总协定(GATT)。

我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缔约国之一,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没有参加GATT的活动。

1986年7月,我国根据对外开放的需要,正式向GATT提出恢复缔约方地位的申请,开始中国的“复关”谈判。

经历15年,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学生讨论发言:

分析入世的利与弊,如何趋利避害?

入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同时,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显著增加。

能耐否把有利条件用足,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

              ——十六大报告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形成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对外经济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既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又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合作共赢的机遇。

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影响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树立全球战略意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新阶段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是: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要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扩大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并增强国内配套能力。

2、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身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

更好地把引进外资同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结合起来,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结合起来。

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

促进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的双向对外开放格局。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一国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伤害。

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国经济在整体上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防卫力和竞争力;不至于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和遭受过多的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方面我国可以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优势的压力。

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日渐突出。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

"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第一次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写进党的文献。

根据我国不断汇入经济全球化的现状,我们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国策,另一方面又要树立国家经济安全新观念、增强经济安全意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

(1)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

尽管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面临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越来越多,但不能因此而盲目排外,闭关锁国。

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在一些关键部门与领域积极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保证国家的根本利益不受危害和威胁。

(3)合理利用WTO规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应该遵守WTO的规则,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

但同时,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