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捕集燃煤电厂烟气中CO2技术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48730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成本捕集燃煤电厂烟气中CO2技术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低成本捕集燃煤电厂烟气中CO2技术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低成本捕集燃煤电厂烟气中CO2技术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低成本捕集燃煤电厂烟气中CO2技术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低成本捕集燃煤电厂烟气中CO2技术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低成本捕集燃煤电厂烟气中CO2技术研究.docx

《低成本捕集燃煤电厂烟气中CO2技术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成本捕集燃煤电厂烟气中CO2技术研究.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低成本捕集燃煤电厂烟气中CO2技术研究.docx

低成本捕集燃煤电厂烟气中CO2技术研究

低成本捕集燃煤电厂烟气中CO2技术研究

设计者:

指导教师:

(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省保定市,邮编:

071003)

摘要:

本论文研究了一种低成本燃煤电厂碳捕集方法。

系统地介绍了氨法吸收和解吸烟气CO2的工作原理、关键参数、能耗对比等。

研究表明,采用此工艺不仅能减少大气中CO2的排放,还能产生有商业利用价值的高纯度CO2,既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又有潜在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

氨法碳捕集节能减排自动控制

作品内容简介

实验研究了燃煤电厂烟气中CO2捕集技术,普遍适合我国电力企业的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的长远发展目标,并且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方案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用氨水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达到用氨水吸收烟气中其他成分如SO2的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确定最佳氨水浓度、反应时间、pH、烟气流速、氨水流量、烟气温度等影响因素对模拟烟气中多污染物脱除效率的影响。

确定CO2脱除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整体脱碳工艺设计提供实验支持。

第二部分:

对氨法碳捕集过程中脱碳吸收液解吸CO2开展实验研究,研究解吸温度、溶液浓度、pH和CO2担载程度等因素对脱碳吸收液解吸CO2的影响。

确定CO2解吸的最佳反应条件。

第三部分:

设计工业应用模型,改进工艺流程,设计换热器对烟气余热进行利用,降低CO2吸收和解吸的能耗,以使该技术适合在电厂的大规模应用。

创新点和特色

(1)实现电厂烟气中CO2的低排放,缓解电厂环境压力;

(2)用氨水作为吸收剂,实现了氨的化学循环再生,减少吸收剂成本;

(3)有效利用烟气余热,降低CO2的脱除成本,使该技术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

(4)通过高纯度CO2的商业利用,实现电力企业的额外利润。

应用价值

本套实验方案采用氨法脱除烟气CO2具有可行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有效解决我国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

工艺设备的运行可采用自动控制系统,操作简单方便,也有利于电力企业的人员结构调整,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设备设施所需的经济投入,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缓解我国CO2排放量持续增长的紧张的局面。

总体而言,此技术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总的来看,该方案可以解决大多数电厂对烟气污染物脱除及排放的标准,且造价低廉,易施工,占地面积小,减轻电厂的经济压力,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1研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持续和异常天气现象的频繁出现,温室气体CO2的排放控制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CO2是最重要的人为温室气体。

1750年前65万年中,大气中CO2浓度约为280ppm,到2005年,这一数值上升为379ppm。

并且,当前大气中CO2浓度正加速增大[1,2]。

图1为全球CO2浓度变化情况。

1960~2005年,大气中CO2浓度平均每年增加1.4ppm,最近10年(1995~2005年)这一增幅加大到每年1.9ppm[2,3]。

据国际气候变化控制委员会(IPCC)测算,如果温室气体以目前趋势持续增长,到203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1.5~4.5℃。

图2为全球气温变化情况。

而温度的变化将会导致一系列的事件发生,地球温度每上升1.5~4.5℃,全球海平面平均会上升0.25~0.5m,全球气温变暖将会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云、风和降雨的方式将会发生改变,因此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冲击,沿海的生态环境也将遭到破坏,同时也加速土壤中水分的大量流失,大量的农田沙漠化现象严重。

 

图1-1全球CO2浓度变化

图1为全球CO2浓度变化情况

 

图1-2全球气温变化情况

 

图2全球气温变化情况

世界上约75%的CO2排放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其中,煤炭是一种高CO2排放燃料,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CO2排放较石油和天然气分别高出36%和61%[4]。

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和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现有电厂CO2年排放量约106亿吨,占全世界排放总量的40.6%,其中燃煤电厂76亿吨,占发电行业排放量的72%。

到2020年,全球每年将有65亿吨CO2来自于已投运的电厂[5]。

由于我国能源储备具有“多煤、贫油、少气”的特点,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供给主要依赖煤炭,随着近年我国GDP逐年提高,煤炭燃烧产生的CO2排量也逐年上升,加上西方国家对石油天然气的利用也不断增加,导致全球CO2排量持续增加。

无论是燃烧前脱除系统还是燃烧后捕集系统,其中关键技术都是CO2的分离。

根据过程机理,目前CO2分离方法主要有:

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低温分离法等。

1.2.1吸收法

吸收法根据吸收机理及所采用吸收剂的不同又分为:

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物理化学吸收法。

1.2.1.1物理吸收法

物理吸收法就是溶剂吸收CO2仅通过物理溶解作用,CO2与溶剂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1.2.1.2化学吸收法

化学吸收法是利用CO2为酸性气体的性质,以弱碱性物质进行吸收,然后加热使其解吸,从而达到脱除CO2的目的。

主要有MEA、DEA法等,目前在化工厂中使用不多,主要用于电厂烟气、石灰窑排放气中的CO2的捕集,其优点是可用于CO2分压和总压均较低的气体中CO2的捕集,缺点是能耗高,腐蚀性强。

1.2.1.3物理化学吸收法

其特点是将两种不同性能的溶剂混合,使溶剂既有物理吸收功能又有化学吸收功能。

溶剂的再生热耗比物理吸收法高又比化学吸收法低,如环丁砜法、常温甲醇洗法、MDEA法。

1.2.2吸附法

吸附法是通过吸附在一定的条件下对CO2进行选择性地吸收,然后通过减压或升温的方式将CO2解吸出来,从而达到分离CO2的目的。

1.2.3膜分离法

膜分离法是根据在一定条件下,膜对气体渗透的选择性把CO2和其他气体分离开。

按照膜材料的不同,主要有高分子膜、无机膜以及正在发展的混合膜和其他过滤膜。

1.2.4低温分离法

低温分离法是基于混合气体中不同组分具有不同气化和液化特性将气体分离的方法。

CO2的临界温度为31oC,临界压力为7.63MPa,理论上来说,CO2低温分离简单易行,但是随着分离过程的进行,CO2的分压会越来越小,分离会越来越困难,因而造成CO2回收率低。

通常低温分离法主要用于CO2含量大于90%的气体CO2的提纯。

目前,吸收法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CO2分离技术,用MEA法脱除CO2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成功地应用于化工厂的CO2回收。

但是,使用MEA技术有很大的不足之处,表现在:

成本较高、吸收率慢、吸收容量小、吸收剂用量大、有高的设备腐蚀率、胺类会被其他烟气成分降解、同时吸收剂再生时能耗高等,因此有必要对该技术进行改进,以降低成本,提高吸收剂的利用效率[6]。

氨水则优于MEA溶液:

氨水吸收CO2的反应不是纯放热反应;吸收能力可以高达1.0kgCO2/kg氨以上;氨水的再生容易,并且可以得到高纯度的CO2;所得到的副产品NH4HCO3是我国农业上广泛应用的氮肥,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同时因为许多电厂用氨水作为脱硝还原剂,所以该法占用设备及场地很少,来源方便[7]。

传统的MEA工艺用于CO2脱除,CO2负荷能力低,有高的设备腐蚀率,胺类会被其他烟气成分降解,同时吸收剂再生时能耗高。

比较而言,氨水吸收CO2有较高的负荷能力,无腐蚀问题,在烟气环境下不会降解,可使吸收剂补充量减少到最小,再生所需能量很少,而且成本大大低于MEA。

1.3研究意义

我国是较早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未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能源消耗量还会继续增加,“后京都时代”我国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积极开展CO2减排方面基础性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CO2减排之路迫在眉睫。

考虑到国际社会要求我国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日益增大,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火电厂CO2减排技术研究,对于像我国这样的高温室气体排放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2反应机理

2.1氨法吸收

的机理

CO2与氨水溶液主要通过化学反应

(1)-(5)吸收CO2[8],影响平衡时溶液中产物碳酸铵和碳酸氢铵浓度的因素为贫液、氨溶液和二氧化碳负载量。

(1)

(2)

(3)

(4)

(5)

以上反应可看出,NH4HCO3和(NH4)2CO3为反应产物,室温时,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温度在38-600C时,反应向逆方向进行,NH4HCO3和(NH4)2CO3都能以晶体的方式存在于溶液中[9]。

随着吸收不断进行,水解生成的NH4HCO3浓度不断增高,当超过它在氨水中得饱和浓度时,就会结晶析出,从而获得副产品碳酸氢铵。

2.2解吸CO2机理

热再生氨法脱碳技术中,加热富液使CO2解吸并再生吸收剂的过程主要反应

为(6)-(9)[10]。

CO2解吸的过程是氨水吸收CO2过程的逆反应,是吸收反应

的产物碳酸氨、氨基甲酸盐和碳酸氢氨受热分解的过程。

其中溶液中碳酸氢铵分

解生成碳酸铵所需的反应热最少,而碳酸铵进一步解吸CO2消耗的反应热较大。

与此同时,液相中部分NH3和H2O由于液相平衡分压的存在与CO2一起进入

到气相[11]。

2NH4HCO3(aq)→(NH4)2CO3(aq)+CO2(g)+H2O(l)

△H=26.8kJ·mo1-1(6)

NH4HCO3(aq)→NH3(aq)+CO2(g)+H2O(l)

△H=64.0kJ·mo1-1(7)

(NH4)2CO3(aq)→2NH3(aq)+CO2(g)+H2O(l)

△H=100.9kJ·mo1-1(8)

NH2COONH4(aq)→NH2COOH(aq)+NH3(g)→2NH3(g)+CO2(g)

△H=159.9kJ·mol-1(9)

3实验部分

3.1氨法脱除二氧化碳

3.1.1实验方案

采用自组装实验系统进行本实验,模拟烟气利用市售的N2,CO2纯气体按照一定比例配置而成,气体通过定制的模拟烟气缓冲瓶混合均匀。

反应器为定制的500mL玻璃容器,容器内放玻璃砂芯漏斗作为鼓泡器,粒径为30~50μm。

鼓泡器距反应器底部2cm。

鼓泡反应器置于恒温水浴槽中,以控制温度变化。

利用市售硅胶管及玻璃三通连接管路。

实验系统如图3所示

图3实验装置图

在反应器进气口和出气口连接旁路系统测定气体的浓度,反应结束后对气体浓度进行回测。

模拟烟气通过装有一定浓度氨水溶液的鼓泡反应器后通过盛有无水CaCl2的干燥瓶进入红外CO2分析仪。

气体体积分数稳定后,利用红外CO2分析仪测定烟气中CO2的初始浓度、反应过程中CO2浓度变化情况以及反应完全后的尾气中CO2浓度。

记录下进出口CO2浓度值并计算出CO2的脱除效率。

CO2的脱除效率按如下公式计算:

式中:

η为脱除效率;Cin为初始浓度,mg/m3;Cout为反应后浓度,mg/m3。

3.1.2实验结果与分析

3.1.2.1氨水质量分数与CO2脱除效率的关系

CO2和N2气混合配置成CO2浓度为12%的模拟烟气,氨水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2%、14%、15%、16%、18%、20%,同时用去离子水做对比空白试验。

总气体流量控制在0.052m3/h,每次试验倒入鼓泡反应器中的溶液量控制在350ml,待气体通入反应器中反应开始时,用二氧化碳分析仪测定出口CO2体积分数,每30秒记录一组数据,温度为室温12℃。

图4为氨水溶液浓度与二氧化碳脱除效率的关系。

图4氨水溶液浓度与CO2脱除效率的关系

如图4可知,CO2脱除效率随着氨水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提高氨水浓度有利于CO2的脱除,但当氨水质量分数大于16%后,脱除效率增长缓慢,原因可能是当氨水浓度提高随之氨的溢出量也急剧增加[12]。

因此,认为氨水的质量分数选取16%为最佳,脱除效率可达到91.67%。

3.1.2.2CO2浓度与CO2脱除效率的关系

CO2和N2气混合分别配置成CO2浓度为8%、10%、12%、14%、16%的模拟烟气,总气体流量控制在0.052m3/h。

选取质量分数为16%的氨水溶液作为吸收剂。

图5为CO2浓度与CO2脱除效率的关系。

图5CO2浓度与CO2脱除效率的关系

由图5可知,CO2的脱除效率随着入口气体中CO2浓度的增加而下降。

其原因主要是在氨水浓度和总气体流量一定的情况下,氨水的吸收容量恒定,CO2浓度增加使得NH3/CO2摩尔比值相对减小,反应的推动力减小,不利于CO2的吸收,导致脱除效率的下降[13]。

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CO2浓度并不是选择越低越好,虽然低浓度的CO2可以获得更高的脱除效率,但考虑到电厂燃煤烟气的实际情况,综合经济成本核算,选取CO2浓度为12%较为适宜。

3.1.2.3入口气体流量与CO2脱除效率的关系

CO2和N2气混合分别配置成CO2浓度为12%的模拟烟气,总气体流量分别控制在0.028、0.04、0.052、0.06、0.07m3/h。

选取质量分数为16%的氨水溶液作为吸收剂,图6为入口气体流量与CO2脱除效率的关系。

图6入口气体流量与CO2脱除效率的关系

由图6可知,随着入口气体体积流量的增大,CO2脱除效率呈下降趋势。

其原因是入口气体体积流量增大且CO2浓度不变的情况下,氨水的吸收容量恒定,CO2的量增加促使NH3/CO2摩尔比值相对减小,反应的推动力减小,脱除效率降低[14]。

而入口气体中CO2最佳浓度受到发电厂烟气实际状况、经济效益、排放标准等条件的限制,因此虽然低流量可以产生高脱除效率,但综合考虑,选择0.052m3/h相对比较适宜。

3.1.2.4pH值与CO2脱除效率的关系

混合气体中CO2浓度为12%,总气体流量控制在0.052m3/h。

选取质量分数为16%的氨水溶液作为吸收剂,测定其原始pH值为12.81,另外配制pH分别为10.26、8.00、6.03、4.00、2.02的吸收剂。

图7为pH值与CO2脱除效率的关系。

图7pH值与CO2脱除效率的关系

由图7可以看出,随着pH的减小,CO2脱除效率不断降低。

16%浓度的氨水其原始pH值为12.81,随着pH的减小,CO2脱除效率急剧下降,pH值为2.02时脱除效率降低到0.83%,而在相同条件下16%浓度的氨水脱除效率为91.67%。

分析可知,CO2为酸性气体,氨水为碱性溶液,所以随着pH值的增大,吸收效率受电离平衡的影响,必然会降低[15]。

3.1.2.5温度与CO2脱除效率的关系

CO2和N2气混合分别配置成CO2浓度为12%的模拟烟气,总气体流量控制在0.052m3/h。

选取质量分数为16%的氨水溶液作为吸收剂。

控制反应温度从12℃到60℃,平均每10℃测定一个点。

图8温度与CO2脱除效率的关系

由图8可知,温度对质量分数为16%的氨水的脱碳效率有一定影响,在40℃左后脱除效率达到最高,可达到98.03%。

从12℃到40℃的升温过程中,虽然脱除效率有一定波动,但总体趋势为逐渐升高,这是因为吸收剂中NH4HCO3尚未饱和,使总反应向正方向进行,不断吸收CO2,温度有利于反应的正向进行[16~20]。

从40℃到45℃,由于NH4HCO3开始出现分解,使总反应逆向进行,不断放出CO2,脱除效率降低。

从45℃开始,随着温度增长,吸收效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综合上述实验,根据燃煤电厂实际情况以及经济成本核算,选取最佳条件为:

氨水质量分数为16%,CO2浓度为12%,入口气体流量为0.052m3/h,较为适宜。

3.1.3小结

通过研究表明:

利用氨水溶液可以有效脱除CO2,实现较高的脱碳效率和较快的脱除速度。

脱除效率与氨水质量分数、CO2浓度、入口气体流量、pH值和温度各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提高氨水质量分数和pH值均可增大脱除效率;

2本实验取氨水质量分数为16%,而在相同条件下,若增大CO2浓度和入口气体流量,脱除效率则呈现下降趋势;

3温度对氨水的脱除效率影响比较复杂,最佳温度为45℃;

3.2脱碳吸收液解吸CO2实验研究

3.2.1实验方案

采用自组装实验系统进行本实验,实验使用模拟脱碳吸收液比例的碳化氨溶液,。

反应器为定制的500mL玻璃容器,采用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在一定转速下搅拌,解吸气体先通过冷凝器冷凝,再经过干燥管干燥,最后通过红外CO2烟气分析仪测定CO2的浓度,实验装置图如图9所示。

图9实验装置图

接通电热恒温水槽,先用N2吹扫整个系统,启动实时温度、气体浓度记录,向反应器内注入一定体积的待测液。

反应开始进行,解吸气中CO2经通过冷凝器冷凝,再经过干燥管干燥,最后通过红外CO2烟气分析仪实时测定CO2的浓度。

根据CO2分析仪记录数据和溶液产物进行进一步分析。

本实验采用的计算方法如下:

CO2解吸比例反映碳化氨溶液解吸CO2的程度。

定义如下:

其中,MCO2为解吸CO2总量,单位mol;[C]0为初始碳化氨溶液中的碳浓度,单位mol/L;VA0为初始溶液体积,单位mL。

CO2担载程度

溶液中的氨浓度和CO2担载程度作为吸收剂或吸收液的特征参数。

CO2担载程度为溶液中的碳浓度与氨浓度之比,CO2担载程度越低,可用来吸收CO2的能力越大。

定义如下:

其中,[C]/[A]单位是molCO2/molNH3。

以对于新鲜氨水溶液,CO2担载程度为0molCO2/molNH3,而NH4HCO3溶液的CO2担载程度为1molCO2/molNH3。

3.2.2实验结果与分析

3.2.2.1温度对解吸的影响

采用100mL1mol/LNH4HCO3溶液,N2流量0.08m3/h,磁力搅拌200rmp,加热恒温为60、70、80、90℃条件下,溶液中CO2的解吸比例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10所示。

可知:

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CO2体积浓度先增大后减小,前15min反应较剧烈,最后逐渐趋于平稳。

CO2体积浓度在5min左右达到极值,且到达极值所需的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少。

由图11不同温度下CO2解吸比例可知,随解吸温度的升高,CO2解吸比例逐渐提高。

在60℃CO2解吸比例较低为32.82%,80℃和90℃时,解吸比例分别提高到59.04%和67.94%。

NH4HCO3溶液解吸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反应向正向移动。

从反应的物理状态分析,液相中组分的气相平衡分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逸出能力增强,液相进入气相的分子数目增多,从而引起CO2解吸速率加快,解吸比例提高。

但是在提高解吸温度的同时,需要考虑解吸过程中氨的挥发也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

图10不同温度下CO2解吸随时间变化关系图11不同温度下CO2解吸比例

3.2.2.3浓度对解吸的影响

由于NH4HCO3常温下易分解,考虑其饱和溶解度(15℃时饱和溶解度2.17mlo/L)影响,分别取1.0mol/L、1.2mol/L、1.4mol/L、1.6mol/L、1.8mol/L、2.0mol/L碳化氨溶液各100mL,在水浴恒温80℃,N2流量0.08m3/h,磁力搅拌200rmp条件下进行浓度对解吸过程的影响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见图12和图13。

由图可知,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CO2体积浓度先升高后降低。

CO2的解吸比例逐渐提高,但增速逐渐下降,升高的幅度在不断减缓,逐渐趋于定值,解吸比例为72.07%(原溶液浓度为1.8mol/L)和72.76%(原溶液浓度为2.0mol/L)。

由化学反应动力学可知,增加反应物浓度可提高反应正向进行的推动力,其浓度越接近饱和浓度时,CO2的解吸能力越高,但这种能力增高的趋势在变缓。

图12不同浓度下CO2解吸随时间变化关系图13不同浓度下CO2解吸比例

3.2.2.4pH值对解吸的影响

溶液中H2CO3、HCO3-和CO32-的含量受pH的影响,随pH的变化而变化,见图14和表2[21]。

分别取pH为4.0、5.0、6.0、7.0、8.0、9.0、10.0的碳化氨溶液各100mL,在水浴恒温80℃,N2流量0.08m3/h,磁力搅拌200rmp条件下进行pH对解吸过程的影响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见图15和图16。

表2全碳浓度分布与pH的关系

Table2ThedistributionofspeciesconcentrationsasafunctionofpH

pH

H2CO3

HCO3-

CO32-

2.0

1.0000

3.0

0.9997

0.0003

4.0

0.9957

0.0043

5.0

0.9576

0.0424

6.0

0.7022

0.3078

0.0000

7.0

0.1865

0.8132

0.0003

8.0

0.0245

0.9708

0.0047

9.0

0.0017

0.9535

0.0448

10.0

0.0001

0.6803

0.3196

11.0

0.1755

0.8245

12.0

0.0207

0.9793

13.0

0.0020

0.9980

图13全碳浓度分布与pH的关系

由图15可知,反应过程中,CO2体积浓度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

随着溶液pH的增加,CO2体积浓度最大值逐渐减小,且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增长,曲线的波动程度逐渐变缓。

由图10可知,碳化氨溶液反应后pH随反应前pH的增大而增大,除反应前pH=10.0溶液反应后pH略有减小变为9.6之外,其它5组溶液反应后pH值均高于反应前溶液pH值,且增幅逐渐减小。

随pH的增加,CO2解吸比例先增大后减小,pH=7时解吸比例最高约为60%。

加热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由全碳浓度分布与pH的关系和反应方程式

(1)~(4)可知,pH值越低溶液中H2CO3比例越高,所需反应热越小,相同温度条件下越易释放出CO2,所以原pH=4溶液CO2体积浓度即时最大值最高。

pH值越高溶液中CO32-比例越高,H2CO3比例越低,反应越不易放出CO2,所以原pH=10.0溶液CO2体积浓度即时最大值最低。

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pH值随反应进程不断上升,说明CO2解吸出来后,使溶液碱性增强,即吸收CO2的能力逐渐得到恢复。

因此,在适当范围内调解溶液pH值为7~8,有利于提高CO2解吸比例。

图15不同pH下CO2解吸随时间变化关系图16不同pH下解吸后pH

和解吸比例的变化

3.2.2.5CO2担载程度对解吸的影响

在水浴恒温80℃,N2流量0.08m3/h,磁力搅拌200rmp条件下,用碳酸氢铵、碳酸铵和氨水配制CO2担载程度为0.0、0.2、0.4、0.6、0.8、1.0的碳化氨溶液各100mL,进行CO2担载程度对解吸过程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见图17和图18。

由图17可知,随着溶液中CO2担载程度的增加,CO2体积浓度先升高后降低,最后逐渐趋于平稳,曲线波动逐渐明显。

随着CO2担载程度增加,CO2体积浓度最大值增大,达到CO2体积浓度最大值的时间增长。

由图18可知,随着溶液CO2担载程度增加,CO2解吸比例升高,但升高速率逐渐降低,CO2担载程度为1.0时解吸比例为61.64%。

溶液反应后pH值不随CO2担载程度增加而变化,反应后溶液pH均为10.1。

由于CO2担载程度为溶液中的碳浓度与氨浓度之比,CO2担载程度越低,可用来吸收CO2的能力越大,可用来解吸CO2的能力越小。

因此,溶液CO2解吸比例随担载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增加反应液的CO2担载程度有利于促进CO2解吸,提高CO2解吸比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