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功.docx
《桩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桩功.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桩功
精力绝伦的马步健身术
时间:
2006-05-02-分类:
养生保健-作者:
-出处:
-
第一步,低桩(九十度)马步冲拳(拳心要空),一次约100下(约30秒可完成),练后要意守小腹三分钟。
每天练两次。
第二步,一天增加10下,一日不可断。
第三步,三月后,便可一次完成1000下;如能到2000下更好;一次不要超过10分钟(一般一分钟200下)。
第四步,当达到1000下时,不再冲拳,只习四平式马步桩功,静站即可。
如是达到10分钟则结束,意守小腹3分钟。
第五步,当达到第四步不费力时,双手握拳屈肘做双峰贯耳式(拳心向前,拳眼向耳),尽力向后扳;同时,站四平马步桩,塌腰挺胸,如是10分钟,结束。
意守小腹3分钟。
效果:
1.力大千斤,行步如飞。
2.内气可贴背走,气通督脉,上达头顶并回丹田(不是气通周天)。
3.精力充沛,饭量增加,睡觉极香。
4.带脉、督脉真气通畅,小腹时有热团,口中津液常满。
5.如果功夫下得深,则内气鼓荡充沛,可随意而行;带脉及小腹、腰处,以手碰之可自然腾起。
与人碰一下手,可知对方“空不空”(有无内力及达到的程度)。
6.如果第五步动作下的功夫足够,当达到“心手相应、得心应手”之境时,不必学一切武功,尽可找会武的人去切磋。
无论其人如何有名,相信只一下便可结束战斗。
(关键是要产生“心手相应”的灵劲)。
7.此时,如人有小疾,可应手而解。
如打坐,可迅速入静,即所谓助道一品也。
功深可达“仙人指路”之效(比如摸西瓜,比如判断事物)。
注意事项:
1.如有练丹功者,在内气功充足后,可能会有小周天运转情况。
彼时如有气憋感,则活动双手即可。
2.记住一句话:
宗(中)气只能上提,不能下降(老师原话如此)。
3.如果疲惫,则喝白开水可解之;尽量不饮冰凉之物。
另,初学者开始可稍缓一些。
4.此术运动量大,适合青年人练习;因练后,大腿处会有两块肌肉隆起,故女性不宜练(影响美观);如有心脏等疾患,或感不适者,停练此术。
马步冲拳,一般是从腰出,但依习惯为好(此时,腿上着力,但全身反而要放松)。
第五步,手要紧握拳,越用力越好(最后出功夫全在手上);同时,其它地方不必用力(顺其自然)。
你如果能坚持做这五步,哪怕一次只站两分钟或冲拳三四百次,相信你必已受益良多,并深为之喜。
我还没发现哪种健身法,有如此快捷的效果(一二周内就有)。
如果可能的话,最后要练跏趺坐并以深切心念诵佛号(或数息)。
那是从心理到身体方面的彻底改变。
佛经说:
禅定之乐,彻骨彻髓,如大雨滂沱。
那是所有世间乐都无法比之万一的。
如进入禅定,深入下去,要用“观”字,达到“定中生慧”的终极目的。
主要是大腿要与小腿成九十度,也就是低桩。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稍宽。
小腹就是小肚子,在内部中心处,你试练几天就会在那里有感觉的,如热、烫等。
站时不要意守,只在收时用一下。
其他的,主要是要顺一点,按自己习惯来,不要太拘泥。
为什么要先练练马步冲拳?
主要是因为,一般的人没基础,一上来就练第五步,有点吃力。
如果马步冲拳能一次有五六百或千把的水平,则四平桩就不太吃力,能站上三五分钟,则做第五步就能容易点。
记住:
要循序渐进。
宁可慢点,也要保持兴趣。
掌握核心,自己可以变动一下:
如,一天多做几次,一次只打一百拳。
这样,时间长了,也能长功夫。
但重点,当然是第五步了。
彼时,功夫主要在双手上。
郭云深秘传形意拳下势桩风云生
下势桩,就其桩架外形而言,是极其简单的,就是双手合十的四平大马步桩功。
它与所有的内(气)功修炼方法都一样,都有三大要素,那就是三调:
调身、调息与调心,也就是身形间架、呼吸、意识这三方面的调整,内家拳之修炼,基本都以形正气顺,气顺则神明的程序进行修正,下势桩也不例外,它的第一步修炼主要是通过身形的调整,使人零乱的内气收聚于丹田。
下势桩的外形就是双手合十的四平大马步桩那么简单。
但早些年几乎所有的武术书籍上的四平大马步桩都要下几年的功夫,从没听说有人能在几分钟内气沉丹田(如果用气功的方法训练,最快的也要在7到100天内练出丹田之气)。
为什么下势桩却可以立竿见影呢?
其秘密还是在身形间架的调整上。
首先是头,头要领,头部的要领又称顶劲或虚灵顶劲。
说白了,就是头要统领全身,要有略微上顶的意劲。
太极拳诀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是也,但为什么又有灵与领两种不同的说法呢?
其实领是动作,灵是火候。
如果脖子硬是挺拔头上顶,那么练静功时气冲头部,使人兴奋失眠,久之成病,练功打拳发力时则会震荡大脑,伤害身体,所以一个顶字,火候很重要,不能丢也不能过,具体要领则很简单,下颏略收就可以。
其次是肩,肩要合,内家拳中之肩,而是抬人的肩胛骨。
人的两肩胛骨略外张而前合,为合肩,拳法中也有说“含胸”的要领,其实与合肩是一回事。
其后是背,背要靠,背在内家拳中指人肩胛之下与命门之上的部分,它的具体要求一般是后靠,久练都可以龟背行气。
再后是腰,腰要空,腰在内家拳中主要指命门处的腰椎,通过背与胯的各部要领,使人命门处腰椎向前的生理弯曲拉直,形成命门后凸的意劲则可,又称为塌腰。
然后是胯,胯要坐,这里的胯,不仅是指人的两胯,而是指人的骨盆,以及命门以下的脊椎。
坐胯又可说为圆裆,后面还会有详细解说。
最后是人的手心,足心要空,也就是说手心,足心要含空。
以上的六要,修炼者要有明确的认识,千万不可以胡子眉毛一把抓。
杨师传授我的时候,很多时候背手而立,看着我,笑眯眯地说,胸再含进出一点,胯再坐下一点,我马上就有了强烈的感觉。
读者们要通过文字来学习下势桩,或者学一切桩、拳就必须把自身弄分明,例如说,你背后靠一点,你说整个上身后倾;或说你胯再坐一点,你就蹲身体……这些地方就是初学者不得要领,出不了功夫的关键,所谓真传或说科学,无非是这些调整身体的要领。
可以肯定并负责地说,如果你学会了调身,无论是打拳站桩,只要坐胯与含胸,必可马上“气沉丹田”。
问题在于如何做到含胸与坐胯?
含胸相对简单,只要人的两个肩胛骨略外张而前合,那么也就达到了含胸的要求。
反而是坐胯相对难一些,我曾将一个学生送到杨师门下学习,无论怎么教他,都不能理解要领,最后杨师将家中一个细钢筋焊就的农家常用的脸盆架放在他***股下,板脸警告说,别坐坏了,坐坏你赔!
他战战兢兢地一坐,马上就感觉内气顺畅达于丹田……所谓坐胯,坐字是一个关键,过去太极拳有坐着打拳之说,可以说不坐就没有丹田,没有整劲。
要说坐,谁都会坐,可大家看看那些练拳的,尤其是形意拳家的照片,过去的名师、名家无不“坐”着,而当代很多名家是“站”着打拳的……那么何为坐?
一般初学者习惯将坐与蹲弄混,却不知过去的师爷在写谱时用字十分考究,坐与蹲是不一样的,蹲是下肢的动作是膝盖与腿的夹角变了,而坐是身体躯干的动作,腿上是没有变化的,大家想想看,你坐在凳子上的时候,我们会重得将凳子坐变形或降低高度,最后导致膝关节角度发生变化吗?
肯定不会!
所以说,坐胯的时候不可以屈腿,而是由双腿承托,上身向下松沉,形成“坐”的动作。
或者换一个说法,你不妨把坐胯的要求理解为下身要下沉下坐,而下肢双腿却欲起的这么个矛盾状态!
再次强调,内家拳练功要进步快,必须要把人全身各处要领弄分明,先把局部弄分明,再依照要求来求得局部与局部的最佳配合关系,得到整体效果,则功夫进步神速。
如果让你坐,你去蹲;让你靠,你却坐,这样虚实不分,要领不明,那么你也只能在漫漫苦海中耗时间,把你耗得精疲力竭。
不得不在师爷眼皮子低下找偷懒的窍门,一边偷懒,一边偷眼瞄着师爷,师爷大喝一声“站那”你一机灵,一提神,一下子入了道,找到了劲啦……在某大师回忆录里把这种累傻小子的教育方法讲得很神,其实你也就是个傻小子。
言归正传,下势桩就是双手合十的四平大马步桩,倘若明白了要领,那么桩架高低,双脚间距大小,跟练功效果关系也就不大啦。
站的时候,以四平马步站立,双脚要平行站立,双手于胸前合十,虚灵顶劲、含胸、坐胯。
注意双肩松沉,双肘有前合之意,而合十的双掌则力量有分开之意,此外,将全身力量前倾,重心落于前脚掌上(膝与地面的垂线不可以过脚尖)。
同时背部后靠,整体之前倾与背部后靠形成微妙的平衡,则足心自然含空;如此,全身放松静心体会,此为下势桩之第一步练法!
下势桩是我所学的郭云深系形意拳暗劲训练体系中的调气训练。
其方法是先以内功桩法培养出极浑厚的内气感,然后以极缓慢的速度慢练五行拳,在行拳中调气,修炼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在内功与桩法部分,训练内容是下势桩的聚气,养(炼)气、行气、贯气四步功,以上公开的为第一步预聚气功,可以让人感觉胸口有气下沉,从而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练功、养生、强身的功效,仅仅是一步,已妙用无穷。
以上公开的方法中还包含有第一步功的深入修炼内容,悟性好的朋友除了感觉有气下沉外,还应有丹田发势的效果,这些效果的达到是伴随练功要领的正确程度出现的,跟你练功时间没关系。
按这样的进度大约修炼半个月左右,可进行第二步养气(炼气)训练,配合呼吸激发人内在潜力,丹田与手心,足心灼热如火,而第三四步则在独特的呼吸配合下,以身体细小如虫蠕的动作行气,达到疏筋贯气的功效。
如果人能真正掌握了第一二步的训练,再练第三四哪怕是第一次修炼,也可以明显感觉身体内如同温水冲刷一样,内在感觉随人外形的微动而似水银泻地……以上的功效与人练功时间长短无关,全在乎对要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再练五行拳,则体内如暗流涌动,奔腾不息。
下势桩不要求人苦练,初学时间应为三五分钟,随功力加深逐渐增加到早晚各一次,每次十五分钟的训练量即可。
地功门马步桩功标签:
站桩
地功门拳法源于实战,所以技击时特别注重手脚并用,明拳暗腿。
陈盛甫教授生前常说:
地功门桩法应以马步桩为基础。
马步乃势法之母,手法运使皆赖于马步桩法,马步不稳手必乱,又曰:
未习打,先站桩。
而今恩师已驾鹤西去,为缅怀恩师于九泉,余今不揣浅陋,将其部分功法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不妥之处,敬请行家里手多加斧正。
地功门马步桩法有两种形式:
一是静桩功,又分五个小式;一是动桩功,它也分五个小式。
此文介绍静桩功中的两个小式,以扎根基。
一、吐故纳新混元桩
习马步桩之前,应先修习吐故纳新之法。
每日清晨选一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的空地,站立,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身体略下蹲,两臂自然下垂于身前,自然放松。
然后,两臂成环状,手心朝里,大拇指朝上,五指分开,距小腹约五寸。
身体中正,自头顶百会穴至两腿间之会阴穴成一垂线;舌尖轻抵上腭,周身放松,意念平静,自然而然,双目微闭,鼻吸口呼。
呼出体内浊气,吸入新鲜空气:
口闭、齿扣、舌顶,徐徐以鼻深深吸气入腹,专心致志静听气息直贯入丹田;稍存后,缓缓用口将体内浊气呼出体外。
如此反复进行,习之日久,自会内气充盈。
注意要点:
常习此功法,可使周身气血通畅。
要求以静为主,必须身体中正,呼吸自然均匀,心无旁鹜,神不外驰,逐渐达到松静之态,这样才能使气息平和。
初习时,每次可静站5~10分钟;随着习练时间的增长,功力加深,每次可逐渐增加到30分钟。
此功是地功门所有功法的基础入门功。
初习此功时,应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以免弄巧成拙。
久练此功,既可充盈丹田之内气,化拙力而生真劲,又可使周身气血顺畅,达到祛病健体的作用。
二、四平马步桩动
待吐故纳新混元桩法稍有所成后,继续练四平马桩功,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两脚开立,相距约两脚半,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式。
两脚尖平行向前,用暗劲向里拧扣;两大腿与地面平行,两膝用暗劲向里拧,但以向外撑靠为主;两臂屈肘环抱于身前,两小臂与地面平行;然后两臂内旋,向前伸出,两掌心朝前,大拇指用劲张开,其余四指微微分开,并用内劲向手背方面伸张,手腕紧屈;头顶颏收,颈项竖直,沉肩垂肘,挺胸、塌腰、松胯,舌轻抵上腭,谷道回缩上提,周身运动,不需意念,双目自然向前平视。
鼻吸鼻呼,以鼻深深地将气吸入腹部丹田处,旋即又徐徐地以鼻呼出,吸多呼少。
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