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读后感.docx
《人物传记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物传记读后感.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物传记读后感
人物传记读后感
第一篇:
职业发展与教育
新闻学院20XX20XX12王振宇
·
读《丘吉尔传》有感
"他是一位很有威望的领袖。
他具有英国人在困难时所表现的勇敢而坚定、在顺利时所表现的因循守旧的典型性格。
他有非常强烈的信念,善于争论和答辩。
......如果有一种信念和他的观点发生抵触,这时要想争辩过他确实是很困难的。
......我钦佩他,也喜爱他。
......他是一位对战争发展和军事史有深刻研究的专家,即使和他讨论纯专业问题,也不是毫无益处的。
......在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如果他不是那样伟大,他就会使我的工作更加艰巨;因此,尽管他对一些重要决定并不喜欢,但对他的一贯彬彬有礼和热诚支持,我始终表示无限感激。
他是一位伟大的军事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
——艾森豪威尔
一口气看完蔡赓生写关于温斯顿·丘吉尔的传记,我深受感触。
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少的优点,更何况伟大的人物:
——善于不断学习,丰富才智
1896年9月,丘吉尔到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驻防。
"为了充实和提高自己,他把打马球以外的空闲时间主要用于自学。
他请母亲给他寄些历史、哲学、宗教和经济方面的书来"。
他母亲给他"寄来了大包小包的吉本、麦考利、柏拉图、叔本华、莱基、马尔萨斯、达尔文等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各种经典名著"。
然后,他开始了"每天阅读四小时或五小时的历史和哲学著作"的苦读生活。
没上过大学的他"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从这些经典名著中吸收了丰富的思想营养"。
"他的思想变得更加深刻,也使他逐渐形成了某种人生信念"。
"此外,在写作的风格和用笔技巧上,丘吉尔也受到了吉本、麦考利等大师的深刻影响"。
"出于对现实政治的关注,丘吉尔还请母亲寄来一套《政治年鉴》,以使自己了解当时国内政治生活的现状"。
他"曾就演讲技巧问题向美国民主党领袖、著名演说家科克兰请教"。
而这为他后来进行选举和为鼓舞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斗志,所做的出色演讲分不开。
记得有个"著名"的"三八"定律:
八个小时工作,八个小时充电,八个小时睡觉。
学习,不断地学习!
——善于利用资源,抓住机遇
丘吉尔出身于声名显赫的贵族家庭。
他的祖先马尔巴罗公爵是英国历史上的著名军事统帅,是安妮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政界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他的父亲伦道夫勋爵是十九世纪末英国的杰出政治家,曾任索尔兹伯里时仅次于首相的最重要的大臣职位--财政大臣。
祖先和父辈为丘吉尔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同时也为他提供了很多资源。
1895年10月,作为骑兵中尉的丘吉尔轮上了一次休假。
"他决定利用这次休假,和同事巴恩斯中尉一起,到正在发生激烈战斗的古巴去亲身体验一下'传奇般的生活'并获得实际的军事经验"。
"为了使这次旅行得到国内军方的正式批准,丘吉尔还专门拜访了陆军元帅"。
而这位元帅"很怀念过去与伦道夫勋爵结下的友谊,马上单独接见了这位军阶极低的中尉",伦道夫·丘吉尔就是他的父亲。
交谈之后,"不仅批准了他们的计划,还交代情报部,结果把丘吉尔他们去古巴的旅行安排成为一次公差:
情报部要求他们尽可能地搜集有关西班牙军队当时使用的新式枪弹的情报"。
总的说来,"古巴之行收获还是巨大的",他们"被授予了西班牙红十字勋章",并"得到上流社会中许多人的赏识"。
懂得利用这些资源还不行,还要懂得利用自己所掌的资源。
1924年,丘吉尔担任英国的财政大臣,他从小就对数学没有兴趣。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泰勒曾写道:
"丘吉尔,这位自由贸易的拥护者对财政一窍不通,竟成了财政大臣!
"而"丘吉尔深知自己对经济和财中国人民大学
政所知不多的弱点",所以他找了"庞大的财政问题专家班子作顾问"虽然在当时的特定时代背景下,难以避免地犯了"集体错误","而他的个人才干和品格魅力,则为他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合理得利用身边的资源,往往会使工作事半功倍,甚至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财有道,生活从容
作为马尔巴罗公爵的后人,丘吉尔从来就没有节俭过日子的意识,而她的母亲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欠下很多的债务。
但这些对丘吉尔来说,"并不担心无力偿还"。
早在1895年"古巴之行"时,他就"和伦敦的《每日纪事报》社联系,希望作为该报的随军记者为该报撰写战地通讯",以获得稿酬。
之后,他一直为多家报刊杂志撰写战地通讯。
仅1930年一年中,他就"为《每日电讯报》等报刊杂志撰稿40余篇"。
不仅如此,从没停止过写书。
1927年,他从南非回到伦敦后,以"已经发表的战地通讯为基础,再充实一些新材料加以编撰,很快就写出了有关南非战争的两本专著"。
"这两本书的版税以及此前写书和战地通讯的收入",加上"进行演讲的收入"使他有了"一笔相当大数额的财产","至少在近几年中不愁衣食"。
他一生写了包括《马尔巴罗传》在内的26部共45卷专著。
写作的大量文章和书籍,为他带来了极高的酬金。
据估算,"他在这一时期平均每年收入约10万美元,这比他担任政府大臣时的薪俸要高得多"。
当然也给他带来了195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有了经济基础,他就"可以集中全部精力投入到他向往已久,并力图有较大成就的政治舞台上去了"。
有了经济基础,一切上层建筑的构想才可能成为现实!
——敢于冒险,惊喜一次又一次地与他结缘
也许有人认为,丘吉尔凭借特殊的家庭背景,在第四骠骑兵团服役期间所受到的重视和优遇应该能使他安于现状。
但他在给他母亲的信中说道:
"这是一个上进的年代,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推进之。
"所以,我认为丘吉尔天生就是一个有胆识的冒险家,每次冒险都有让他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果说古巴之行,让他"成了一些宴会和舞会争相邀请的嘉宾,并借此结识了不少名人"的话,那么1899年的南非之行却让他成了南非战争中的传奇英雄。
根据他对"战争的特殊敏感",预感南非战争即将爆发。
他以记者身份进入南非,却没想到成了加上布尔人俘虏。
历经艰难逃回英国后,直接参加作战,"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还是最先攻入比勒陀利亚的英军部队中的一员"。
比勒陀利亚就是当初他被关押的地城市。
冒险,是不甘寂寞的表现。
加上活跃的思维,过人的胆识,上天不会不垂怜这么一个人的!
我们都应该拥有一种冒险精神!
——坦承失败,成功一次又一次地眷顾他
丘吉尔的政治生涯中经历了不少的失败。
1922年10月18日,就是他一生中难忘的天,当他从患阑尾炎手术中醒来后,发现自己"甚至没来得及眨眨眼,就失去了官职,丢掉了议席,没有了党派,也割去了阑尾"。
这是他自1900年以来第一次被排除在议会之外,而只不过是他一系列竞选失败的开头。
1929年6月3日,他从财政大臣的位置上退下来的,陷入了长达十年之久"光荣孤立"之中。
还记得陈老师关于"糠箩与米箩"的经典例子。
从"米箩"到"糠箩",如果自我失去信心、失去勇气,那么就只能在"糠箩"中呆一辈子甚至连"糠箩"都没得呆。
庆祝过60大寿的丘吉尔,"对政治生活仍然充满了激情","虽然暂时还看不见出路",但"心中并不绝望"。
正如丘吉尔说道,要"有一种乐观自信的气质。
尽管我看到事情的阴暗面是如此严重","时
间将给予他们弥补以往的过错和疏忽的机会"。
1935年,当丘吉尔再次被鲍德温拒于门外时,他感到"这对于我实在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不过,久经宦海沉浮的丘吉尔小心地控制着自己的感情,甚至在辩论中更加平心静气,显出镇静、不偏不倚和超然的态度。
面对鲍德温的刁难,丘吉尔"对此看得很清楚,但他更懂得祸福相依、风云变幻的道理,所以他不仅仍然抱着希望,等待时机,而且认为假使没有这种无法估计的和无穷无尽的变幻,人生的戏剧就会变得索然寡味了"。
好一句"假使没有这种无法估计的和无穷无尽的变幻,人生的戏剧就会变得索然寡味了",从"米箩"到"糠箩",使人生更加的精彩!
失败是成功之母,想要成功就必须坦承失败!
——强烈的责任感,临危受命成了必然
光辉的家族历史,培育了丘吉尔对祖国的历史责任感。
在被"光荣孤立"的年岁月中,他尽管被排斥在政府之外,成为"后座议员",但他仍然密切注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尤其对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清醒的认识。
四处奔走,在不同场合进行辩论,提醒人们看清形势,并在公开场合正式提出了战争临近的警告。
同时,他还参与海军、陆军和空军的建设。
最终,他众望所归,临危受命,成了战时内阁首相。
最终也成为为人类从法西斯恶梦中挣脱出来做过特殊贡献的一代英国名相。
有责任感,才能最终赢得别人的信任!
或许我们不会有丘吉尔那样冷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必须向他学习,学习他的精神品质,以之为榜样,不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走进成功的殿堂!
第二篇:
孙中山
孙中山传的读后感
《孙中山》讲述了中国伟大的人物孙中山从小到大经历过的事,讲述了他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奔走一生,最后为救国救民而鞠躬精粹的曲折历程。
《孙中山》前有序言,正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
再见了,翠亨村;第二章:
海外求学;第三章:
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第四章:
讨袁护国;第五章:
伟大的转变;第六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出生贫苦,祖籍广东,12岁时随哥哥孙眉到夏威夷去,到了意奥兰尼中学,全校的教师只有一个是夏威夷人,其余都是英国人,他们用英语进行教学。
孙中山听不懂老师的话,更不认得黑板上的那些字。
他没有因此而气馁,认真学英文,最后他把英、汉两种语言相对地比较,英语较好学。
他发现,英语有26个字母,由26个字母组成各种各样的单词。
学校开设的课程是上私塾时所没有的,这些课程大大地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
在三年以后,孙中山毕业了,他的英语语法课获得了全校第2名!
后来他又到了奥阿厚书院读书,在学校一直是优等生。
由于哥哥孙眉担心孙中山会变成一个洋人,就迫使他离开檀香山,回到翠亨村,这时他已经是一个17岁的大小伙子了。
他有了新知识、新思想,胸中燃烧着改革的热情。
他一面帮助家人做些农活,一面在村民中大力宣传社会改革,抨击腐-败的中国政治和落后的社会习俗。
1883年11月,孙中山再次告别家乡、告别父母,到香港求学。
他学习努力、成绩优秀。
他从中央书院毕业后,改学医学,他想“由医人而医国,借医术为入世之媒”。
在西医书院念书期间,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宣传革命、策划革命上了,满脑子都是革命思想,见人就谈革命。
孙中山从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当了一名西医师。
但他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1893年冬,他组织成立了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
他先后组织了10次革命起义,都以失败告终。
但他没有气馁,继续组织发动革命武装起义,终于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这就是有名的辛亥革命。
由于孙中山轻信袁世凯,把总统之位让给了他,革命果实就这样被窃取了。
孙中山又开始讨袁护国。
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后,孙中山又奋起斗军阀。
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后,为求统一,扶病北上,最后鞠躬尽瘁,为革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
他一生成就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帝国,从而也就结束了自秦始皇以来绵延了2133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另一件是高举起反帝反军阀的旗帜,坚定地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三民-主义和公产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
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却在失败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他在失败和成功的辨证统一中,铸就了自己的人格。
他有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愈挫愈奋的坚强斗志、永不停顿的进取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
这就是孙中山,这就是孙中山留给我们的遗产。
孙中山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
他生为平民,死为平民,在平凡中见伟大。
读完《孙中山》以后,我越来越感觉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
他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博爱”和“天下为公”。
我决心:
一定要向他学习,刻苦学习,将来把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为自己的责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革命的火焰是红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孙中山——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大总统,推翻清政府第一大功臣!
他自幼便有超出凡人的智慧,他生在清朝末的一个贫苦人家,却有着革命的强烈意识,让人惊叹!
他不信鬼神只信科学得精神让人不可思议!
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学习西方文化长知识,多见识的一个青年.他虽然多次武装起义失败了,但他不灰心,在南昌起义中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
名人也有失误的时候,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在统一中国后他为什么会这么迷糊想:
革命胜利了,反正谁当大总统都一样.为什么会一样呢?
袁世凯这个家伙开心了.就因为这新中国才晚成立了几十年!
孙中山一生是辛苦的.
这本书让我有很多收获,但我还那么一句话:
不付出相应的代价,不会有收获!
如:
孙中山,他付出了几年的逃亡,政府的通缉人们的思想工作?
?
不付出,就不会有收获!
《孙中山小传》之读后感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了《孙中山小传》,从文中对孙中山这位伟人有了更深的了解。
孙中山是中国的一位伟人,他也是著名的革命家、政治家、“三民主义”的缔造者。
他出生在清朝末期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里,当时的社会zf腐败、官员贪财、国家落后、民不聊生。
老百姓的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
社会上的不良行为数不胜数,抢劫、赌博等,使孙中山从小就下定决心推翻无能的清zf。
他12岁就出国打工,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政治、经济、法律等。
看到西方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对照自己国家的落后和愚昧,他在深思着、反思着!
如何使自己的国家能够早日摆脱现在落后的面目,能够早日富强、强大起来。
孙中山后来在国内看到老百姓因病得不到治疗而死亡的数不胜数,因此去了日本学医,学成学业回来,他经常免费为老百姓治病,由于他医学高明深受老百姓的赞誉。
经过一段时间,他深深体会到医学再高明只能治
病人,但治理不了国家啊!
要想治理国家必须进行政治革命。
后来孙中山开始尝试着革命,建立革命组织,为了革命事业到处奔波。
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他不断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从失败中愈挫愈勇,在黑暗中探寻着前进的路,企盼着黎明的到来。
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清zf,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后来
革命的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军阀等人窃取,又使革命受到重挫和不彻底。
国家又处在混乱之中,军阀们各据一方,国外列强利用军阀继续侵略中国。
孙中山认识到光靠利用军阀的势力不能保住革命的胜利果实。
深深感受到没有军队的苦恼,最终建立了黄埔军校,为革命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
并且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
孙中山的一生始终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而不停地奔波,直到他逝世。
为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富强,他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正因为有了像孙中山一样的无数的革命先烈前俯后继,再终建立了新中国。
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鲜血换来的。
因此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回报祖国。
第三篇:
历史
历史
邓小平,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今天的我们,因邓小平而放光发亮!
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
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
邓小平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
父亲在家里严格而又谦和,邓小平就继承了父亲的性格——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邓小平接受到新旧双重教育,使他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善,思维方式也较灵活,逻辑思维也比较严谨。
这些为他后来的良好成长打下了基础。
邓小平曾到法兰西求学,在那里条件很艰苦,他漂泊了许多地方——从马赛到巴耶。
在这段时间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在机车上当司炉和厨房帮工,能找到什么工作他就干什么工作。
后来遇到了周恩来,在他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也是在这一时期,他拘谨。
不耐心的性格消逝不见了,到了1926年,他和伙伴们去了莫斯科,获得了机会,在政治上进行了深造。
1927年2月,邓小平接受中央分配,到西安的中山军事学校工作。
在白色恐怖时期,邓小平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也形成了他严谨认真、守纪的工作作风。
他在战争中支持毛泽东的战略主张,从此与他形成了一条牢固的政治纽带。
邓小平被任命为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为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邓小平参加了大大小小很多战役。
邓小平曾三起三落,从没被打倒过。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读了《邓小平》后我深有体会,以前我们一直说邓小平是一个伟人,但他究竟伟大在何处,我们则只是说些赞美的套话,只能反复的引用别人的话来说,自己则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而今,我不再幼稚地看待这个问题了,我必须更多地去了解他,我不但要知道他为我们所作的巨大贡献,我们还要去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人格魅力、思想与经验等等。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以郑重的态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纠正自己的失误,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式做出科学判断,成功的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从历史书上,我已经知道了那个伟人——邓小平,在这本书上,我更读懂了那个乐于奉献,英勇,智慧的邓小平!
第四篇:
近代史
读《蒋氏“文胆’’陈布雷》有感
少年才俊,“传统文化”与“西学潮”充实了他的人生底蕴,“请作布雷鸣”,译孙中山《告友邦人士书》使他一举成名;横溢的才华,令蒋介石倾慕,著作等身,却未留下片言只语;与世无争,终难能善始善终,“愚忠”,枉要了他的身家性命。
读他,读他才华横溢的一生,读他,读他悲剧精彩的一生?
?
他,就是蒋氏“文胆”陈布雷。
陈布雷,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
生于浙江慈溪县。
才华出众,20多岁就在报界享有盛誉,抗战时期,陈布雷用如椽之笔,写出了多篇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
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人物。
陈布雷作为蒋家王朝的“大内御笔”主要具备这样两个条件:
一是他有非凡的才华,以才为进;一是他更符合蒋介石的道德标准:
“忠”和“奴”,他能绝对忠诚地侍奉主子而不计功名利禄。
正如他自己所言:
“蒋是火车头,拉着国民党的火车,在不平的路基上跑的太快,左右摇摆太厉害时,我便紧急‘刹车’,使之速度稍减,保持平衡。
”①。
在蒋介石拖拉的火车上,陈布雷作为“大内”人物二十多年,不但未因政治生活的残酷倾轧淘汰,相反,他的地位越来越稳固。
但是,这样一个忠诚的臣子却选择了一条封建士大夫的不归路。
1948年11月14日清晨,一则惊天动地新闻轰动宁城!
陈布雷“走了”!
带着他对兄弟姐妹的深情“走了”;带着他对妻儿的眷念“走
了”;带着他对蒋氏的“忠诚”“走了”;带着他对同仁的期盼“走了”。
他走的很平静,一捧安眠药让他昏昏然走得好“自信”,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谜团,他为什么要选择自杀?
为什么官方刊登说是死于疾病?
而这就不得不提起他的文胆生涯。
陈布雷的文胆生涯要从他的文采说起。
1911年,陈布雷进入上海《天铎报》,他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
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影响很大;孙中山先生代表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年轻的陈布雷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
几年后,陈布雷转到《商报》做xx主任,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
1927年,他与潘公展同至南昌见蒋介石,同年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通力合作挥师北伐后,蒋介石很需要身边有支笔杆子可供自己驱使。
享有声望的陈布雷是理想人选。
北伐军刚到南昌,蒋介石就派邵子力去上海邀请陈布雷去南昌晤谈。
为延揽人才,蒋介石表现出谦逊姿态,陈布雷为蒋介石的“礼贤下士”所感动,不久即为他起草了《告黄埔同学书》。
抗战时期,是陈布雷人生的一个高峰。
在一次抗战演讲中,他说:
“我们的东四省失陷,已有六年之久……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
如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我们五百年古都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冀察亦将成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能变成北平……如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那时候只有拼民族的
性命,求最后的胜利。
”这篇谈话以“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一句最为著名,它如同“抗战宣言”一样,为中国四万万同胞广泛传诵,激励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最大决心。
③第88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XX年3月1日)这篇演讲稿,就是陈布雷起草的。
抗战时期,陈布雷还有许多篇文章得到普遍赞誉,在国内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当今台湾文人李敖曾在他的文章中这样评价陈布雷:
陈布雷除了成为国民党军机处的头头外,还一直是蒋中正的文胆。
蒋中正的作品,从早期的《告黄埔同学书》、《祭告总理文》到中期的《报国与思亲》、《西安半月记》,直到后期的文告讲稿,都是陈布雷的杰作。
陈布雷一生没有文集流传——他的文章,都跑到别人的文集里头了。
②当然这个别人就是蒋介石。
作为一个“忠臣”,在他任职期间,他曾参与起草过一些反共方面的文章,作出过一些违心事,替蒋编织过谎言,最典型的是为蒋编写《西安半月记》。
关于西安事变,陈布雷知道张学良、杨虎城原为抗日而兵谏,并无“弑君”、“篡权”之意,也听说了一些蒋在惊慌中跳窗逃至山后的狼狈情节。
但蒋介石向他面授此书的纲目时,却把张、杨说成是犯上作乱的叛逆,美化自己在危难中镇定自若,对下属晓以大义,使之幡然悔悟,才得以转危为安……陈布雷无法违拗蒋的旨意,只得惟命是从,但内心里却十
分痛苦。
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
“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
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
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
”他并多次表示,“不能用我的笔达我所言”,“为人捉刀是苦恼的”。
④第120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XX年3月1日)
陈布雷一生清正廉洁,与世无争,却难以善始善终。
他并没有“跟随”国民党骄奢淫逸的作风,他一生都只专注于中国的统一,纵使后期自己的意见与蒋介石相驳,他也没有背叛国民党。
这样一个忠臣,知道错在哪,却因封建士大夫的愚忠思想禁锢,始终在道德与忠义间挣扎。
当国共合作的呼声高涨时,他清楚的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但一次次劝谏,却被蒋介石的“先生,您累了,您该休息了”一一否定而这却被心思细腻的陈布雷看成是自己不被需要,不被信任的表现。
身心的挣扎,身体的虚弱折磨着这个蒋介石身边的“红人”。
陈布雷有一个非常喜爱的女儿名叫陈链,乳名“怜儿”,但性格相似的父女两人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陈链长大后加入了共产党,但陈布雷并未多加斥责。
然而这父女二人却都逃不开自杀的命运,不被理解,内心的挣扎,让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看完了整部书,虽然对他的死有着惋惜。
但在我看来,我还是不能认同他的做法。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陈布雷厌世呢?
他追随蒋介石,为蒋介石出谋划策,参与蒋介石制定方略,实指望蒋家王朝能在中国长久而光大。
但是,局势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悲愤而死。
他是为蒋介石而死,他不能背叛蒋介石,虽然他清楚蒋家王朝已快要覆灭。
正如他遗书写到:
“我鉴于自身体力精神脑力之衰弱,实觉已不能再对国家非常时期作出丝毫贡献”⑤陈阳凤丁美华《蒋氏“文胆”陈布雷》七、命不该长第144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XX年3月1日)。
他一直在以虚弱的躯体为蒋介石办事,为什么这时却要因身体原因辞世?
在我看来,陈布雷之死,其真正原因因是“愚忠”、“奴性”而死。
蒋介石几句赞美,几个墨宝就笼络了他,使他决意为蒋介石赴汤蹈火,最终回归到中国传统文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