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实验guan.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38859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实验guan.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十一章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实验guan.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十一章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实验guan.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十一章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实验guan.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十一章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实验guan.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实验guan.docx

《第十一章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实验guan.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实验guan.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章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实验guan.docx

第十一章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实验guan

第十一章渔业资源生物学与渔场学实验

 

实验一鱼类生物学测定

一、目的要求

通过对几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测定,了解和掌握渔业资源生物学调查的几项测定技术标准,为渔业资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材料

小黄鱼,白姑鱼,带鱼,海鳗,鲐鱼,兰圆鯵,鲳鱼等。

三、实验工具

量鱼板、两脚规、刺孔蜡纸、刺孔针、镊子、剪刀等。

四、实验内容

1、取样

(1)由于调查的目的和要求不同,取样分随机取样和选择取样两种。

我们通常采用随机取样进行测定工作。

(2)研究群体组成的样品,一般每次取样数量为100尾。

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项目的不同,取样数量可适当增加或减少,以能反映整个群体的特征为原则。

(3)做好野外采样记录,包括样品的捕捞日期、地点、使用的渔具和网获量等。

(4)在进行生物学测定之前,先把样品进行编号和登记,并做好测定项目的记录工作。

(5)样品以取自拖网、围网、定置网、钓具等对鱼体大小无选择性的渔具为宜。

(6)样品应保持新鲜完整,不宜选择腐烂、残损或严重变型的鱼体作为样品。

2、测量鱼体的长度(单位:

毫米)(图11-1、图11-2、11-3)

(1)全长—自吻至尾鳍末端

(2)体长—自吻端至尾椎骨末端

(3)叉长-自吻端至尾叉

(4)肛长—自吻端至肛门前缘

对不同鱼类,其测量鱼体长度的方法不同。

对某些下腭稍突出的鱼类,如鳓鱼、海鳗、带鱼等,测量长度自下腭前端开始,记录时应注明。

全长一般用在辅助观测,不作统计分析之用,唯鳎鱼以全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凡尾椎骨末端易于观察的鱼类,如石首鱼科的大黄鱼、白姑鱼、黄姑鱼和鲷类、鲽类等应以体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凡尾叉明显的鱼类,如太平洋鲱、沙丁鱼、鳓、青鳞鱼、鯷、黄鲫、竹筴鱼、兰圆鯵、鮐、马鲛鱼、鲳鱼、舵、鰹等,应以叉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凡尾鳍、尾椎骨不易测量的鱼类,如鲨鱼、海鳗、带鱼等应以肛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至于鱈、魟类等以体盘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进行鱼体长度测量时,应使鱼体及尾鳍自然伸直,平置于量鱼板上,将口闭合,吻(或下腭前端)紧贴垂直档板,然后测量。

图11-1鳐类形态术语说明图

图11-2鱼类形态术语说明图

图11-3鲨鱼类形态术语说明图

3、测量鱼体的重量(单位:

克)

(1)体重—在没有除去内脏之前的鱼体总重量。

(2)纯体重(净重)—除去整个内脏(包括性腺、鳔、胃肠和体腔内的脂肪等)的鱼体重量。

4、性别鉴定

鉴定性别时应将鱼体剖开,目测鉴别出雌性(♀)和雄性(♂)。

对于性腺尚未发育,目测不能辨认出雌、雄的幼年鱼,则不分雌雄。

5、蜡纸刺孔

为了解和掌握鱼类渔获物的长度组成而进行大数量(一般为100尾以上)的长度测定,一般采用蜡纸刺孔方法,以便收集大数量的体长,或叉长(肛长)的长度组成资料。

同时称出其样品的总产量,并求得渔获物的平均重量。

五、作业

按测定结果,填写表11-1的内容。

按以下要求撰写实验报告:

表11-1鱼体生物学测定项目

编号

鱼名

全长

体长

叉长

肛长

体重

纯重

性别

备注

1,绘制体长和体重组成分布图,计算平均体长和体重,以及优势体长和体重及其比重;

2,用W=aLb关系式来建立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并绘制关系图。

 

实验二鱼类种群测定

 

一、目的要求

通过对鱼体形态特征的量度和分节特征的数量计数,以及资料整理,要求掌握鉴定鱼类种群的形态学鉴定基本工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

白姑鱼

三、实验工具

解剖盘、量鱼板、两脚规、解剖刀、剪刀、镊子、袖珍电子计算器、记录表格等。

四、实验内容

首先把白姑鱼按采集日期、渔区、网具以及网获量等进行编号。

在进行量度和计数时力求准确,现将实验顺序叙述如下:

1、形态特征的量度(单位:

毫米)

(1)体长-自吻端至尾椎骨末端。

(2)头长-自吻端到鳃盖骨后缘或鳃孔的前缘。

(3)吻长-自上颚到眼的前缘,如两眼在一平面上者,以上限为准。

(4)眼径-与体轴平行的眼睛的中线距离。

(5)眼后头长-眼睛中线的后缘到鳃盖骨末或鳃孔的前缘。

(6)上颚长-吻端至上颚骨后缘的距离。

(7)体高-背腹间最大的垂直距离。

(8)尾柄高-为尾柄的最小垂直距离。

(9)尾柄长-自臀鳍的基部后缘到最后一节脊椎骨末端。

(10)胸鳍长-胸鳍上缘基部至最长鳍条。

(11)腹鳍长-腹鳍上缘基部至最长鳍条。

(12)背鳍后长-自背鳍基部后缘到最后一节脊椎骨末端。

(13)分别测出自吻至背鳍、胸鳍、腹鳍各起点之间的距离。

(14)背鳍基长和臀鳍基长。

2、分节特征的计数:

(1)背鳍鳍棘数和鳍条数

(2)臀鳍鳍条数

(3)左侧鳍鳍条数

(4)左侧上下鳃弓的鳃耙数

(5)左侧鳍枝数

(6)幽门盲囊数

(7)体脊椎骨数和尾脊椎骨数

(8)尾鳍鳍条数

五、实验要求

(1)种群鉴定工作要求较高的准确性,形态量度由于人为的误差实属难免,在条件许可时,量度应由独立2人负责,若测量值相差在5%以内,则计算平均值;若测量值相差在5%以上,则重复测量。

(2)量度的误差不得超过2mm,计数要求98-100%的准确性。

(3)在计数鳍条时,可在每10条处划破鳍膜作为标记,以便复查,在石首鱼科中最后一个鳍条往往基部新开始分叉,计数时很易发生差错,因此在遇到疑问时需要解剖支鳍骨才能决定。

(4)在上鳃耙起点处的鳃耙甚小,故计数对要特别注意。

(5)每三人为一个小组,每组测定10个标本。

六、资料整理

经过计数和测量之后,只得到一些彼此分散的数值,因此必须采用统计学的方法,经过归纳整理、比较分析之后,才能看出各个群体的特征。

最常用的统计数值如下:

1,差异系数(C.D)

式中:

M1和M2分别表示两个种群特征计量的平均值。

S1和S2为标准差。

按照划分亚种75%的法则(Mayret等,1953)。

若C.D>1.28表示差异达到亚种水平;C.D<1.28属于种群间的差异。

2,均数差异显著性(Mdiff)

式中:

M1和M2表示两个种群特征计量的平均值;

m1、m2为均数误差;

n1、n2为两个种群特征的样品数。

根据统计学概率论原理,若平均数差异标准差大于3,则说明两个样品在该指标上差异显著,并判断可能为不同的种群。

若小于3,则说明无显著差异,即是从该指标分析两个样品没有成为不同单位群体的特征。

七、作业

每小组作统计表格一份,要求记录正确,演算无误。

表11-2白姑鱼分节特征统计表

编号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背鳍鳍棘数和鳍条数

臀鳍鳍条数

左侧胸鳍鳍条数

左侧上下鳃弓鳃耙数

左侧鳔枝数

幽门盲囊数

体脊和尾脊椎骨数

尾鳍鳍条数

性别♀♂

表11-3白姑鱼形态特征的量度统计表

编号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体长

头长

吻长

眼长

眼径

眼后头长

上颌长

体高

尾柄高

胸鳍长

腹鳍长

背鳍后长

吻端到背鳍距离

吻端到胸鳍距离

吻端至腹鳍距离

要求撰写实验报告一份。

对表11-2和11-3中的分节特征和形态特征进行统计,分别计算不同组间的差异系数(C.D)和均数差异显著性(Mdiff),以确定不同组间是否存在种群差异。

 

实验三鳞片的年轮特征

 

一、目的要求

在观察硬骨鱼类鳞片的形态、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经济鱼类中常见的年轮类型和环片特征,为研究鱼类的年龄与生长、寿命与初次性成熟群体的年龄组成等打下了基础。

二、实险材料

鲚(太平洋鲚),兰园鯵,小黄鱼,白姑鱼,蛇鯔,真鲷,鲈鱼等的鳞片。

三、实验工具

放大镜、解剖镜、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等。

四、实验内容

1、鳞片的收集。

鱼类的鳞片,一般采自第一背鳍下面,侧线上方10-20片(因为这个部位的鳞片较完整),若这部位的鳞片已脱落,可取胸鳍复盖处的鳞片。

从鳞囊中取下的鳞片,夹放在不带粘性的纸制鳞片袋中,并作好长度、体重、性别、捕捞地点、时间和捕获渔具等记录,以备鉴定年龄时参考。

2、鳞片的处理。

鉴定年龄用的鳞片,可用温水或加入少量氢氧化钠(NaOH)用牙刷或纱布洗涤附着粘液后擦干,便可以观察,并将鳞片封入两片玻璃中间编号保存。

3、鳞片染色。

将洗涤后的鳞片,用鉴定细菌的墨水加甘油揉磨后,渗干鳞片上,盖以玻片,轮绞可清显出,或将鳞片浸入5%的硝酸银(AgNO3)液中,曝于日光然后用水洗涤轮绞处染上褐墨色。

大型鳞片可用焦性没食子酸染色;小型鳞片可用苦味酸、红色素染色,这样就能使环片显示更清晰。

4、年轮的形态和标志

研究鱼类的年龄,必须先知道鳞片上年轮的形成和标志。

通常鱼类鳞片上每年形成一个年轮,年轮是测定年龄的重要依据。

由于生长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鳞片上形成宽疏和窄密不同的同心圈环片(轮纹)。

一般认为紧密的环片代表秋冬季生长缓慢期,宽疏的环片代表春夏季生长迅速期。

鳞片轮纹除隆起线和年轮外,尚有产卵轮、付轮、幼轮等。

(1)产卵轮。

由于生殖作用而形成的轮纹,它与其它未成熟时期所形威的年轮在外轮在外形上是不同的。

产卵轮在鲑鱼中很明显,由于生殖期间鳞片外形(边缘)受折断和损伤很厉害,在生殖之后,继续生长出新的鳞片,而在产卵期间却留下痕迹,这种鳞片称为产卵轮。

(2)付轮。

付轮的形成原因是由于生长起了非周期性变化,如生长中偶然发生阻滞,或在迅速的生长过程中,突然被缓慢的生长历代替,一般在淡水鱼类中较常发生。

(3)幼轮。

也是付轮之一,位于第一个年带内离鳞片中心不远的地方,幼轮均出现于当年生的鱼体,即鱼在第一年的生命中,有时也称它为“零轮”。

(4)再生鳞。

由于机械的损伤,影响鱼体上个别鳞片的脱落后,以原来的位置上长出的新鳞片。

我们不采用这种鳞片鉴定年轮,应当弃去(这种鳞片无鳞焦以及中心部环片不清楚)。

(5)鳞片的观察方法

①观察不同鱼种的鳞片时,首先应判明鳞片上的基本结构—鳞焦、环片、辐射沟以及前区、后区、侧区的部位,然后自中心开始逐步向四周扩散状的观察环片的疏、密相同排列。

②查定鱼年龄时,必须认真观察有代表性的鳞片特征,最好还观察采自鱼体其他部位的鳞片,并进行相互比较分析,最后才能确切的判别出年龄来。

最好方法可以直接以饲养的鱼体上判明。

③观察时视野大小须以看到整个鳞相的全貌为准,依据鱼种不同和鳞片大小,其放大倍数一艘采用8-25倍或更高倍数进行观察。

④查定环片的性状或排列式时,必须视鳞片大小、厚薄、环片粗细以及间隔疏密,对光线强弱而作相应调节。

必要时可用不同光源(入射或避射的光照)作比较,以使环片或每轮显示得更清晰。

五、实验步骤

观察下列几种常见鱼类的鳞片标本。

1,鲱鱼。

属鲱型鳞,鳞片较薄,近圆形。

辐射沟不是从中心到边缘,而是从居中的那半径(中轴)出发,两边的辐射沟前后平行。

环片依中轴为基线,呈辐射状排列。

年轮以明亮带显示,明亮带与鳞缘平行,其明亮带由于环片的中断而显得突出。

年轮在鳞片前区和侧区处更为显著。

鲱型鳞主要为鲱科鱼类所有,常见的鱼类除太平洋鲱外,还有鲥、鳓、刀鲚、风鲚等。

2,大麻哈鱼。

属鲑、鳟型鳞。

鳞片近圆形。

以鳞焦为中心,由粗的环片形成同心圈。

鳞的前区和后区不甚明显。

环片的间隔有疏有密,两者彼此交替排列。

这种环片排列的粗疏部分就是生长带,狭窄部分为休止带。

鲑鳟型鳞片为鲑科鱼类所具有,其次黄盖鲽等许多鱼类也有。

3,鱈鱼。

属鳕型鳞,鳞片小,呈椭圆形。

每一环片是单个细胞的产物,环片呈“小枕”状,在鳞片上沿着园周排列着,辐射沟极发达,满布四区。

鳞焦近于前区。

年轮以环片的疏密显示,在鳞片的后区观察尤为清晰。

4,真鲷。

属鲷型鳞,鳞片呈矩形。

前端左右略似直角,鳞的前都边缘具有许多缺刻,隆起线,以鳞焦作中心形成多数同心圆的环片。

自鳞片向前瑞形成放射状的放射沟。

环片的间隔变异不甚明显,轮纹间有显著的透明的“年轮”,各年轮间的距离,则自内部向外缘逐渐缩小。

鲷科鱼类、鮸鱼均属于鲷型鳞。

5,小黄鱼。

小黄鱼的鳞片研究比较全面,完整。

除头、腹部为圆鳞片外,其他部位为栉鳞,呈矩形。

其年轮特征主要表现为:

(1)疏密型。

年轮以环片的疏密显示,尤其是前区常见。

这种年轮为最基本和最常见的类型。

(2)双直型。

前区环片呈古瓦状,在此瓦状环片中常常出现由1-2为平直的环片。

这种性状是前区所特有的年轮特征。

此型在四龄以上的年轮中出现机会较多。

(3)明亮型。

两个年带之间的分界处,常常可遇见l-2环片消失,或环状被中断虽不连续状,而出现一条明亮带,这种类型出现较为普遍。

各区均可观察到,尤其是后侧区更常见。

以上三种常见的年轮特征有时出现在一个年轮上,成为多样式年轮类型,或二个同时出现在一个年轮上成一个复合式年轮类型;也有可能一个年轮上只反映出某一特征的单一式年轮类型。

六、作业

请每人把所观察的鳞片绘了简图。

并对其特征进行描述。

 

实验四耳石、骨片和鳍条的年轮特征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和认识可利用鱼类体上的坚硬组织(耳石、脊骨、鳃盖骨、匙骨以及各种类型的鳍条等)进行年龄研究,为研究鱼类的年龄与生长提供依据。

二、观察材料

耳石:

大黄鱼、白姑鱼、带鱼、鳓、银鯧

鳃盖骨:

鲈鱼、鳜

鳍条骨:

花鲢、三角鲂、白鲢

三、实验工具

骨剪、镊子、放大镜、解剖镜、锯条、金钢砂等。

四、实验内容

1,耳石。

许多鱼类有发达的耳石,特别是石首鱼类更为显著,可以作为研究鱼类年龄的良好资料。

在取耳石时,切开颅顶骨或翻开鳃盖切开听囊,用镊子取出耳石,放于耳石袋中编号保存,分析耳石时,依据耳石的大小和形状,进行必要的加工制成薄片,然后选用扩大镜或食件阅读仪进行观测。

有些鱼类的耳石较薄,呈透明的扁平状(如带鱼、银鯧、鳓),不必经过加工,可直接或浸入透明液中观测,有些鱼类耳石大而厚,呈不透明的矢状(如大黄鱼,小黄鱼,白姑鱼)需经过切磨工序,使之变薄呈透明性,然后加进一滴甘油放于镜下观测轮纹。

对于需要切磨工序的耳石,首先用骨剪或锯条,切割成较薄的片状物,然后用金钢砂细磨成厚度0.2-0.5毫米的薄片,这样观察效果较好。

观察时,用入射光,耳石上可看到宽的宽带和窄的白带相间排列。

若用透射光时,耳石上可看到正相反,宽带呈明亮,窄带呈棕黄色。

一般年轮就在内部的窄带和外部宽带二者交界处。

耳石中心通常有一个中心核,中心核在入射光下呈暗黑色,在透射光下则明亮,核的周围有一个小环包围着,这个小环容易同第一年轮相混淆。

(1)观察大黄鱼耳石

据中国科学海洋生物研究所资料,大黄鱼的耳石具有同心轮,在耳石的横断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中心向内侧伸出购四条辐射线,其中二条则把内侧割成三个小区。

从内侧部看,两个洼沟域的轮纹呈弧形或曲折状,比较模糊;而平滑区的轮纹则弧度极小,而且清楚。

依此读取大黄鱼的年龄数,其它各部分的轮纹可供参考。

(2)观察其他鱼类的耳石

银鯧、鳓鱼,带鱼

2,脊椎骨。

许多鱼类的脊椎骨,在锥体中央斜凹面同心圆的年轮,故可以年轮(轮纹)中鉴别出鱼的,一般剪取头颅后10节脊椎骨,经过清除肌肉、筋腱。

刷洗干净后,进行脱脂(夏天浸于2%,冬天浸于0.5%的苛性钾溶液中1-2天,再放入酒精或乙醚溶液里),然后置于空气中或烘箱内,经过阴干或烘干后,则可观察。

(1)观察海鳗脊椎内

可以用低倍解剖镜观察脊椎内中央凹面上,由宽疏组成的同心园的轮纹,这是观察海鳗年轮的良好材料。

(2)观察其他鱼类的脊椎骨

带鱼、绿鳍马面鲀

3,鳃盖骨。

有些鱼类,如鲈鱼、鳜鱼等可以清楚地从鳃盖骨上显示出轮纹。

制备鳃盖骨的方法很简单,从新鲜的鱼体上取下鳃盖骨后,经过除净残肉、筋腱外,脱脂后进行烘干或阴干,则可观察。

小型鱼类的鳃盖骨,薄而透明必须经过染色方能观查年龄,有些鱼类的鳃盖骨上着生有小棘状或棍状的凸出物,必需加以清除和锉平。

如果是大鱼的骨片,还要把骨片的不透明部分进行刮薄或锉平,方能明显辨出年轮。

(l)观察鲈鱼的鳃盖骨。

以洗净凉干的鳃盖骨上用肉眼或低倍镜观察是乳白色的宽带呈暗黑色的狭带,两者相互组成一个年轮。

一般认为,狭带即为年轮。

鲈鱼的狭带和远隔中心-系指鳃盖骨关节突的内缘的宽带(指第二年带)之间有一条很清楚的界线,和近中心的宽带之间则无明确的界限,仅自宽带的乳白色逐渐过渡到狭带的暗黑色。

这种情况在鲈鱼的第二、三年带中最清楚。

此外,第一年带内的宽带和狭带的组成部分远不及其他年带中宽、狭带组成的为明显。

(2)观察其他鱼类的鳃盖骨。

鳜鱼

4,鳍条。

从鱼类的背鳍棘和胸鳍棘基部的横切面上,也可以观察到年带来。

在鱼的鳍条中观察的年带,用透射光照明呈发亮用入射光照明时呈暗黑,观察时首先取自近基部的薄切片(制作时与耳石一样)用甘油一滴可增加清晰度,易于现察。

(1)观察白鲢的胸鳍棘:

采用胸鳍的第一鳍棘。

(2)观察角鲨的背鳍棘:

采用第一背鳍的鳍棘。

(3)观察其它鱼类的鳍棘:

三角鲂的背鳍棘,银鯧的背鳍棘。

此外,根据实践经验,对我国一些主要海洋经济鱼类分别采用以下材料鉴定鱼类的年龄:

1)带鱼:

以耳石为主,脊椎骨为辅;2)小黄鱼:

以耳石为主,鳞片为辅;3)鳓鱼:

以鳞片为主,耳石为辅;4)鲐鱼:

以耳石为主,脊椎骨、鳞片为辅。

五,作业

在认真观察基础上,每人绘出带鱼的耳石、海鳗的脊椎骨简图,并注明年轮之处,判读其年龄。

同时,结合各实验组所取得的年龄及其对应的体重、体长,建立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计算绝对生长率和瞬时相对生长率。

 

实验五鱼类性腺成熟度划分

 

一,目的要求

通过对白始鱼、带鱼等的性腺成熟度的观察与划分,进一步掌握鱼类性腺成熟度的划分方法等级概念以及标准判断的掌握。

二、实验材料

白姑鱼、银鯧、带鱼、绿鳍马面鲀等性腺标样。

三、实验工具

剪刀、镊子、解剖针、扭力天平、解剖镜等。

四、实验内容

详细观察性腺固定标本〈或新鲜标本〉,注意性成熟程度的外形特征。

鉴定性别时,应将鱼体剖开,目测鉴别雌(♀)、雄(♂)。

对于性腺未发育,目测不能分辨雌雄的鱼体记为雌雄不分。

1,目测法。

根据性腺不同发育阶段所表现的外形特征,大致划分六期:

I期:

性未成熟的个体。

性腺不发达,紧附于体壁内侧,呈细线或细带状。

肉眼不能识别雌雄。

II期:

性腺开始发育或产卵后重新发育的个体。

细带状的性腺已增粗,能辨认出雌雄。

卵巢呈细管状(或扁带状),半透明,分枝血管不明显,呈浅肉红色。

但肉眼看不出卵粒。

精巢偏平稍透明,呈灰白色或灰褐色。

III期:

性腺正在成熟的个体。

性腺己较发达,卵巢体积占整个腹腔的1/3-1/2,卵巢大血管明显增粗,卵粒互相粘成团块状。

肉眼可明显看出不透明的稍具白色或浅黄色的卵粒,但切开卵巢挑取卵粒时,卵粒很难从卵巢膜上脱落下来。

精巢表面呈灰白色或稍具浅红色,挤压精巢无精液流出。

IV期:

性腺将成熟的个体。

卵巢体积占腹腔的2/3左右,分枝血管可明显看出。

卵粒显著,呈圆形。

很容易彼此分离,有时能看到半透明卵。

卵巢呈桔黄色或桔红色。

轻压鱼腹无成熟卵流出。

精巢明显增大,呈白色。

挑破精巢膜或轻压鱼腹有少量精液流出,精巢横断面的边缘略呈圆形。

V期:

性腺完全成熟,即将或正在产卵的个体。

性腺饱满,充满体腔。

卵巢柔软而膨大,卵大而透明,挤压卵巢或手提鱼头,对腹部稍加压力,卵粒即行流出。

切开卵膜,卵粒各个分离。

精巢发育达最大,呈乳白色,充满精液。

挤压精巢或对鱼腹稍加压力,精液即行流出。

VI期:

产卵、排精后的个体。

性腺萎缩、松弛、充血;卵巢呈暗红色,体积显著缩小,只占体腔一小部分。

卵巢套膜增厚。

卵巢和精巢内部残留少数成熟或小型未成熟的卵粒或精液,末端有时出现淤血。

以上为一般六期划分标准,可根据不同鱼类的情况和需要对某一期再划分A、B期,如VA期、VB期。

如果性腺成熟度处于相邻的两期之间就写出两期的数字,中间加一破折号,如VI-

,IV-

期,比较接近于哪一期,就把这一期的数字写在前面。

如写为IV-II期表明性腺成熟度比较近于第IV期。

对属于性细胞分次成熟,每一生殖季节可排出多份卵粒的鱼类,则采用

-

-

期来表示已经排出某一份性细胞后的性腺特征:

期:

表示在生殖季节期间,卵巢已排出一部分卵粒,此时卵巢中除了剩下在本季节中不可能成熟的卵母细胞外,尚有一份处于

期的卵粒,并在卵巢外观上显而易见具有部分

期的特征,也即排过卵的卵巢特征。

VI-IV期,卵巢已排出一部卵粒但是尚剩下一部分

期卵粒,卵粒在外观上具有部分

期特征。

2,称重法:

秤取生殖腺的重量,计算其占鱼体纯体重的千分数—成熟系数。

计算公式为:

五、注意事项

1,性腺成熟度划分标准并非绝然一律,而在检定过程中,一般以下列特征为依据:

(1)生殖腺重量与整条鱼体重量的关系;

(2)生殖腺在体腔内所占的长度比例;

(3)鱼卵在肉眼能见度;

(4)鱼卵的形状和透明程度;

(5)生殖腺的弹性与一般性状;

(6)生殖腺的血管发育程度;

(7)生殖腺的血泽。

2,性腺重量测定。

公分制的天平进行的最大误差不超过±0.2cm。

3,称重前位先将天平进行校准,性腺及秤盘不能残留杂物及积水。

称量时应注意使天平指针对准零位线后再进行读数。

六、作业

每人鉴别10个标本的性腺成熟度等级,并作好记录。

最后将所鉴别的结果归纳其主要特点。

 

实验六鱼类个体繁殖力测定

 

一、目的要求

鱼类繁殖力,一般指排卵量。

而排卵量的测定,是以产卵前的卵巢全部卵数,减去产卵后尚剩下来的卵子数量,所得的差数为该鱼体的排卵量。

通过对白姑鱼等怀卵量的计算,要求掌握研究鱼类个体繁殖力的简易工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

白姑鱼、带鱼、大黄鱼等鱼类的卵巢标本。

三、实验工具

解剖刀、剪刀、镊子、培养皿、天平、血球计数器、吸管、烧杯、解剖镜等。

四、实验内容

计算怀卵量方法有:

(1)计数法;

(2)重量法;(3)体积法;(4)利比士(Reibish)法,

我们选用重量法进行测定:

1、选取完全成熟,但尚未排卵(即第五期性腺)的卵巢固定(或新鲜)标本2-2个。

2、将卵巢放置于吸水纸上,使水份吸至一定干湿度,然后有天平上秤重量。

3、在卵巢的前、中、后三部分,连同卵巢膜各数量相似的三段,或切取卵巢上一段,重量约占卵总重量的l/10—1/5。

4、将获取卵放置于培养皿中,加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