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第10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3691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9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第10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第10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第10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第10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第10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第10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学案.docx

《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第10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第10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学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第10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学案.docx

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第10讲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学案

第10讲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4~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1.政治上:

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经济上:

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3.科技文化上:

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定了20世纪物理学理论的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

阶段一 苏俄(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1917~1945年)

1.俄国十月革命

(1)条件:

俄国无产阶级走向成熟;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内部的社会矛盾。

(2)进程

①“二月革命”:

1917年3月爆发,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②《四月提纲》:

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③七月事件:

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示威群众,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④彼得格勒起义:

1917年11月,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⑤建立政权:

召开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3)意义:

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爆发,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①国内:

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在各地发动叛乱。

②国外:

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武装干涉。

(2)措施

①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

实行工业国有化。

③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④产品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3)特点:

适应战时需要,具有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

①在战时特殊环境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力量,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

3.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2)内容

①农业:

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

将工业大企业收归国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

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产品分配: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

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评价

①促进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②探索了在小农国家中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创造了条件。

4.“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924年1月,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并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内容

①产业结构:

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所有制结构:

实行单一公有制。

③管理体制:

实行计划经济。

(3)评价

①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考法1 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

[典例1](2014·全国Ⅰ,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考题点评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新经济政策对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特点。

解题关键是:

理解题干中两个钾矿矿井的建设方式的特点。

解析 据题干中“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的信息,可知与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家来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似,故选D项。

从题干“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具备基本的技术基础,也不是依赖外资去建设重工业,排除A、C项;题干材料“按照国家计划”可知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B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D

[典例2](2015·全国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考题点评本题从20世纪30年代农业发展角度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影响。

解题关键是:

紧扣苏联粮食产量及出口数量的变化来思考。

解析 据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民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故选A项。

B、C、D三项是错误的解读,排除。

答案 A

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与共产主义相结合,共产主义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全面运用。

(2)新经济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3)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政策:

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视角新经济政策的影响)苏俄(联)政府在内战结束后,解散了大多数的总管理局,要求各企业按部门组成托拉斯,如南方钢铁托拉斯、顿河煤炭托拉斯等,托拉斯负责管理企业,独立进行经济核算。

这表明当时苏俄(联)(  )

A.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B.尝试建立美式大企业制度

C.承认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D.依靠垄断资本发展重工业

解析 根据“解散了大多数的总管理局”“独立进行经济核算”可知当时苏俄(联)放弃了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办法,承认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故选C项。

答案 C

2.(视角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1928~1934年苏联粮食总产量、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单位:

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粮食收购数量

出口数量

1928

7330

1070

28

1929

7170

1929

17

1930

7710

2100

480

1931

6350

2280

520

1932

6980

1900

173

1933

6840

2330

168

1934

6760

2580

77

由上表可以推知,当时苏联(  )

A.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B.农民为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

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

D.对外贸易创汇严重依赖粮食

解析 观察表格:

粮食总产量总体在减少,但收购量却在增加。

据所学“1928~1934年”处于斯大林执政期间,从农民身上获取的太多,支援重工业,故选B项。

仅凭表格的数据不能反映农业的经营形态,A项错误;材料强调农业对工业的作用,C项错误;根据表格,1930~1934年出口量不断下降,而且缺乏粮食出口与其他出口产品的比较,D项错误。

答案 B

考法2 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及评价

[典例3](2016·全国Ⅱ,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考题点评本题从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角度考查苏联社会主义探索的影响,主要考查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

解题关键是:

紧扣题干时间,迁移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来分析思考。

解析 1928年,斯大林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到1932年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危机的办法,所以引起了美国对苏联工业建设的关注,故选B项。

苏联受危机的破坏较小是客观事实,但这不是苏联吸引美国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美国农业生产相对过剩,不需要集体化来保证城市供应,C项错误;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不可能羡慕苏联的公有制,D项错误。

答案 B

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农业举措的评价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

(2)新经济政策:

固定粮食税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模式:

农业集体化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总值下滑。

1.(视角新经济政策的评价)1926年春,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城市的失业问题也相当尖锐,导致了党内的激烈争论;1927年底到1928年春,发生收购危机,这一危机到1929年更趋严重。

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

A.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B.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

C.改变了社会意识形态

D.加剧了国家政权颠覆

解析 题干材料“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城市的失业问题也相当尖锐,导致了党内的激烈争论”说明新经济政策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故选B项。

答案 B

2.(视角评价斯大林模式)有学者说: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的意图是(  )

A.肯定新经济政策在工业化方面的作用

B.揭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指出斯大林模式在工业化方面具有一定贡献

D.客观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 材料“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反映了苏联的工业化政策,这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

据材料“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可知,斯大林模式在工业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故选C项。

答案 C

阶段二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科技文化成就(1929~1945年)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背景

①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限制了社会消费能力的增长。

②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借贷,造成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③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爆发:

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市股票狂跌,经济危机由此爆发。

(3)特点:

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4)影响:

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经济大危机对美国构成严重冲击。

②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挽救危机失败。

③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2)内容

①整顿银行:

恢复银行信用,开展正常的信贷活动。

②复兴工业: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③调整农业:

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增加了就业,缓和社会矛盾。

(3)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影响

①直接影响: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②间接影响:

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的统治。

③深远影响:

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凯恩斯主义,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3.思想与科技文化成就

(1)思想:

以国家干预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诞生和应用,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

(2)文学:

苏联文学高度繁荣。

高尔基的《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3)影视

①电影:

1927年,进入有声影片时代;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②电视:

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1929年,英国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考法1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

[典例1](2018·全国Ⅲ,34)据下表可知,当时美国(  )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

(单位:

%)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考题点评本题运用表格材料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

紧扣时间,理解史料中“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三个行业工人的周工资在这两个时段都在下降,说明美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C项与此相符。

规定工人工资最低标准的是1933年的《全国工业复兴法》,排除A项;产业结构调整是罗斯福新政的举措,排除B项;付给工人工资的是资本家,不是政府,材料所述现象与政府财政支出无关,排除D项。

答案 C

[典例2](2014·全国Ⅱ,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

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考题点评本题运用历史情境,借助电影艺术考查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解题关键是:

紧扣题干材料,从美国人爱去影院、喜欢幻想型影片等角度理解经济危机的影响。

解析 据题干“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信息,迁移经济危机知识,可知经济危机下人们喜欢“幻想型影片”,是为了逃避现实希求慰藉,故C项表述与题意最为符合,故选C项。

答案 C

多角度认识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

(1)经济方面: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持续萧条,各国纷纷提高关税,加强贸易壁垒,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开始形成。

(2)政治方面:

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危机,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社会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应对危机:

一种是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一种是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

(3)国际关系:

这十年可被称作“走向大战的十年”,一方面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幌子疯狂侵略扩张,另一方面英、法、美等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1.(视角经济危机的影响)1928~1929年,苏联与美国签署了132个技术援助合同,涉及煤炭开采、汽车拖拉机制造、收音机和各种仪器的生产。

与此同时,苏联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工,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

苏联也派出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

这说明苏联(  )

A.实行新经济政策多措并举建设社会主义

B.抓住世界缓和局势与西方贸易互通有无

C.运用国家资本主义快速建成工业化强国

D.利用大危机借助西方科技实施一五计划

解析 据题干时间“1928~1929年”“1932年”及“苏联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工……在苏联工作。

苏联也派出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等信息,说明苏联利用西方国家经济大危机的时机发展工业,故选D项。

答案 D

2.(视角胡佛应对危机的措施及影响)美国人卡尔·德格勒曾指出,胡佛与罗斯福“都认为大企业需要控制,都相信企业与政府间的合作是实现这种控制的最佳途径”,“他们认为做某些事情来对付经济危机是政府的责任”……胡佛“是打破政府(对经济)漠不关心和软弱无力的习俗的第一人”。

据此可知,卡尔·德格勒认为胡佛改革(  )

A.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B.以有限干预经济应对危机

C.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无法应对经济危机的冲击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胡佛与罗斯福‘都认为大企业需要控制’”“胡佛‘是打破政府(对经济)漠不关心和软弱无力的习俗的第一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卡尔·德格勒认为胡佛改革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答案 A

考法2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典例3](2015·全国Ⅰ,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考题点评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特点,主要考查分析判断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

理解题干情境反映的具体措施及特点。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中,通过1935年《社会保险法》建立职工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故选B项。

《全国工业复兴法》制订公平经营章程,故A项错误;《农业调整法》规定提供农副产品补贴,故C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水平,故D项错误。

答案 B

多元史观认识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

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

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

罗斯福新政减少了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

罗斯福新政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1.(视角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美国国会于1936年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规定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

这反映出罗斯福政府(  )

A.保护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

B.用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

C.补贴农业以恢复金融信用

D.以工代赈创造就业岗位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美国通过法律形式要求农场主休耕,并且由政府发给补贴,体现了国家干预的特点,故选B项。

答案 B

2.(视角罗斯福新政的评价)罗斯福新政一开始就引起中国政论界的关注,有人指出:

“此项试验如能成功,则非特美国之经济组织将有极重要之转变,即世界各国之经济政策亦必受其影响。

”这一评论(  )

A.认为新政不能取得成功

B.预见到新政的世界意义

C.未看到新政的久远效果

D.担心经济危机蔓延中国

解析 题干材料“世界各国之经济政策亦必受其影响”强调了新政对世界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一、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视角综述】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打击下,世界经济政策不断调整与创新,同时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及人们思想生活观念。

高考命题重视从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角度考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下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考题预测1】(2018·河北衡水模拟)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

理由是联邦政府干涉了各州的内部事务,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

这反映了(  )

A.总统的行政权力得到明显提升

B.最高法院的做法违反宪法原则

C.国会的补救对新政的成效不大

D.新政是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

解析 根据材料“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可知,新政立法受三权分立的制约,体现新政的实施必须建立在遵循民主原则的基础上,故选D项。

答案 D

二、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世界现代化模式的特点及相互影响

【视角综述】苏俄(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政策和模式、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意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与经济角度理解,分析比较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新经济政策与现代中国的经济探索、斯大林模式与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的特点、影响及相互借鉴的关系等。

【考题预测2】(2018·福建福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

苏联

中国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1933年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1933年,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

1934年1月31日,罗斯福使美元贬值40%。

1934年5月22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总统提议的《购银法案》。

1935年,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通过《社会保险法》。

1928年起,逐渐放弃新经济政策,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9年,开始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9年5月,苏联设立了“外国咨询中央局”,专门负责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业务。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1933年3月1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

1935~1937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

废止银本位,统一发行货币,实行纸币制;禁止使用白银,白银收归国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

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

上表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三国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要求:

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 首先,拟定论题:

表格选取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的历史事件,论题可从不同经济体制的影响借鉴、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等方面来拟定,也可以经济大危机为突破,以各国应对危机为主题;其次,进行论证:

注意题目要求,必须是三国都有,还要相互关联;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或升华。

答案 示例一 各国经济体制相互影响或借鉴。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苏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了巨大成就。

各国纷纷借鉴苏联成功的经验。

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摆脱经济危机。

中国出现了苏联热,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

示例二 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冲击并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为摆脱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美元贬值,剌激出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苏联抓住机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人才、资金,促进了工业化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为防止白银外流,实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示例三 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