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91课.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91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91课.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91课
第1课 美苏争锋
历史时空坐标
核心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
通过对冷战背景的学习,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膨胀是其确立称霸世界,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的基础,体会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
2.历史解释:
冷战是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多角度分析有关冷战影响的史料,认识冷战在加剧国际关系紧张的同时也带来了世界相对和平与稳定。
[细致梳理·核心点]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历史背景
(1)二战后期,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3)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力图“领导世界”。
(4)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形成过程
(1)美国的冷战政策
①序幕:
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②政治上:
1947年,杜鲁门提出美国要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即“杜鲁门主义”。
③经济上:
1947年,马歇尔针对欧洲国家出现的经济困难,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④军事上: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组成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苏联的反击措施
①政治上: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经济上: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旨在建立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③军事上:
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轻巧点拨·关键点]
[思维点拨]
雅尔塔体制的含义
是对1945~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
是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轻巧识记]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1.全面冷战
(1)德国分裂
①背景:
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冷战逐渐加剧。
②分裂:
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
①背景:
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形成了两个占领区。
②分裂:
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3)古巴导弹危机
①原因:
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
②结果:
经过美苏两国的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
2.局部“热战”
(1)朝鲜战争
①原因:
1950年,美国干预朝鲜内战,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
②结果:
1953年,战争双方签订停战协定。
③影响:
是二战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2)越南战争
①原因:
1961年,美国发动侵略越南的“特种战争”。
②结果:
美国失败。
③影响:
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3.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相互借鉴经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2)消极方面:
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
[易错提醒]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思维点拨]
1.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都有美苏的身影,是两国争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美苏没有直接在战场上交战而已。
2.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虽然也有局部的热战,但由于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因而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探究主题一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史料一 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的讲话:
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由画线中关键信息“自由国家”“抵制”“极权主义”提炼主要观点;原因要从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角度分析。
(1)史料一中杜鲁门讲话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它的提出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
试答:
史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在一份文件中宣称:
“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
”
体现了涉及领域,明确了防范对象。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最能体现史料二中“目的”的政策是什么?
你同意“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这一观点吗?
说明你的理由。
试答:
答案:
(1)观点:
抵制苏联与社会主义。
原因: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既是美国对苏联冷战开始的标志,也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宣言书。
(2)政策:
马歇尔计划。
不同意,理由:
美国借援助西欧,达到控制西欧并将其纳入美国与苏联争霸的轨道的目的。
历史解释
比较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1.联系:
(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2)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
2.区别: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提
出
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
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内
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手
段
公开地、赤裸裸地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
影
响
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苏全面冷战的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
探究主题二两极格局下的冷战及国际关系
史料一 (亨廷顿)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
……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冷战的原因也包含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1)亨廷顿认为引发冷战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的观点。
试答:
史料二 朝鲜战争作为冷战中的第一场热战……使冷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
——《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影响下也爆发了热战。
(2)史料二中朝鲜战争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试答:
答案:
(1)原因:
亨廷顿认为导致冷战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
实质:
掩盖美国争霸的目的。
观点:
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2)美苏冷战的产物。
历史解释
两极格局下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
(1)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2)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3)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4)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建体系]
[微总结]
1.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
3.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援助来扶植和控制西欧,进而对抗苏联;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4.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虽然也有局部的热战,但由于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因而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基础巩固]
题组一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B.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
C.雅尔塔会议没有协调美苏关系
D.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既是因为国家利益的冲突又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冲突,故选A。
答案:
A
2.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D.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解析:
1947年,杜鲁门主义公开主张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这成为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答案:
A
3.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困难,美国提出( )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D.成立欧共体
解析:
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困难,美国实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故选B。
答案:
B
题组二 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4.1949年10月,原德国的四个公民在议论原德国土地上出现两个德国的主要原因时有四种说法,最合理的是( )
A.甲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
B.乙说:
雅尔塔体制的影响
C.丙说:
美国冷战政策造成的
D.丁说:
受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解析:
结合材料的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动挑起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对抗,导致了东、西德国两个国家的出现,故选C。
答案:
C
5.“这场战争加速了美国霸权力量的衰落。
苏联在战略平衡方面取得成就以及日本与西欧重新获得经济优势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这场战争”指的是( )
A.古巴导弹危机B.朝鲜战争
C.越南战争D.伊拉克战争
解析:
由材料可知,这场战争的影响是加速了美国霸权的衰落、苏联赶上美国、日本和西欧经济崛起。
综合分析,这场战争应该是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
答案:
C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续发生了朝鲜战争、柏林危机、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国际冲突,其共同背景是( )
A.亚欧对抗力量失衡B.不结盟运动兴起
C.美苏冷战对峙格局D.雅尔塔体制逐步瓦解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美苏争霸的局面,在争霸过程中双方势力此消彼长,在国际格局上表现为题干所述的事件。
D发生在20世纪后期。
答案:
C
7.学者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解析:
冷战持续40多年,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内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结合本题,“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应选D。
答案:
D
[同步真题]
1.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析:
马歇尔计划强调国家间的合作,这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故A项符合题意。
马歇尔计划是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不可能促成欧美平等伙伴关系的建立,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联合而非对峙,C项错误;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国与苏联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D项错误。
答案:
A
2.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
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
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
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1943年正值美苏结盟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此时的美国电影以歌颂苏联为主;1948年后正值美苏“冷战”时期,这一时期美国电影的主题以宣传苏联对美国的威胁为主。
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是“冷战”开始,因此①②符合题意。
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与题目所述现象无关,排除③;④发生于1961年,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排除④。
答案:
A
3.“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
”该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新兴国家间的“和平合作”,属于政治范畴,A项属于经济范畴,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指世界新兴力量的崛起,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C项正确;D项中“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答案:
C
课时作业26 美苏争锋
一、选择题
1.二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以确保持久的和平。
但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美国将其全球责任界定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
这一变化表明( )
A.美国极力推行单边主义外交
B.二战后两极格局已最终形成
C.意识形态决定外交政策走向
D.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濒临破裂
解析:
材料“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美国将其全球责任界定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反映了美国开始实行冷战政策,说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濒临破裂,故D正确;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极力推行单边主义外交,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排除;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材料未涉及,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意识形态决定外交政策走向,而是通过美苏关系的变化说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濒临破裂,故C排除。
答案:
D
2.
右图为二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漫画,标题为《合不来》,它揭示出( )
A.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大阵营形成
B.冷战导致欧洲国家分裂
C.冷战对峙格局产生的主要原因
D.美苏冷战的重心在欧洲
解析:
图片中因“国家利益”使二者“合不来”,而二战后国际关系是美苏冷战,因此,国家利益是导致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
图片中没有体现意识形态,故A项错误。
题目中未体现国家分裂,故B项错误。
题目无法得出冷战重心在欧洲,故D项错误。
答案:
C
3.如图漫画《来自西边的风》创作于1948年。
画中立于云端之上的西风神正鼓起双腮,向寓意欧洲(Europe)的大风车吹来劲风,大风车周围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
此漫画反映的是( )
A.杜鲁门主义的推行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华约”对峙D.欧洲摆脱美国的控制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
依据材料中“1948年”、“画中立于云端之上的西风神正鼓起双腮,向寓意欧洲(Europe)的大风车吹来劲风,大风车周围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
”等信息可知,来自西方的风促进了欧洲的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1947年6月美国提出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漫画主要反映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不是杜鲁门主义;C选项错误,“北约”成立于1949年,“华约”成立于1955年,1948年尚未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D选项错误,此时期西欧国家普遍接受美国的援助恢复和发展经济,尚未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答案:
B
4.1949年杜鲁门在亚非拉地区抛出了“第四点计划”,把它作为“对共产主义最强烈的消毒剂”。
至1953年,美国向亚、非、拉35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2400多名技术人员,并拨款3亿多美元。
此计划( )
A.加速了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
B.是美国冷战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
C.消灭了亚非拉的共产主义势力
D.确立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所谓“第四点计划”实质上是亚非拉版的马歇尔计划,旨在通过技术、资金援助亚非拉地区,使受援国形成对美国的依附,以遏制这些地区共产主义势力的发展,为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冷战政策服务,故选B项。
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是在194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消灭了亚非拉的共产主义势力不是当时杜鲁门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
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标志着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故D项错误。
答案:
B
5.苏联《消息报》和《真理报》在杜鲁门主义发表后的第三天和第四天,就分别发表社论,指出这是“帝国主义扩张政策”。
这是因为杜鲁门主义( )
A.表明了美国公开与苏联对抗,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B.表明了美国要发动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武装进攻
C.实质是马歇尔计划
D.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解析:
杜鲁门主义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核心,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因而引起苏联的极力反对。
答案:
A
6.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实施“特洛伊计划”,组织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把‘真理’传到‘铁幕’后面的理论和方法”。
其目的是( )
A.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和平演变
B.加强对西欧盟友的支持
C.促进与社会主义国家科技交流
D.及时从朝鲜战场中抽身
解析:
材料中的“铁幕”是指社会主义阵营,因此“把‘真理’传到‘铁幕’后面”就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从而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和平演变,故答案为A项。
材料所述是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措施,不是为了支持西欧盟友,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不是促进科技交流,排除C项;这一措施与朝鲜战争无关,排除D项。
答案:
A
7.柏林墙于1964年建成。
柏林墙全长169.5公里,墙高约3.6米。
对于柏林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柏林墙的修建是为了更好的保证柏林人民的安全
B.柏林墙出现反映了世界的两极格局
C.柏林墙的修建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
D.柏林墙的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防止外国间谍人员潜入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64年为了防止东德人民流向西德,东德在柏林修筑了柏林墙目的是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
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答案选B,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8.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
该报告认为( )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解析:
冷战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这份报告指出了冷战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故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选D项。
答案:
D
9.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
“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
”这实际上意味着( )
A.美苏改变争霸策略以缓和代替对抗
B.两国都难以承受新时代战争的破坏
C.第三世界兴起遏制了大国霸权主义
D.美苏关系已经跨越社会制度的鸿沟
解析:
材料“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反映了在古巴导弹危机时美苏都力图避免军事冲突,说明两国都难以承受新时代战争的破坏,故B正确;当时美苏间既有对抗又有缓和,而不是以缓和代替对抗,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第三世界,而且第三世界兴起并没有有效遏制大国霸权主义,故C排除;当时美苏不可能跨越社会制度的鸿沟,故D排除。
答案:
B
10.学习了《两极世界的形成》之后,就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某同学得出如下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导致了德国与朝鲜的分裂
B.导致美苏一直断绝关系
C.导致世界局部地区战争不断
D.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极对峙导致了德国与朝鲜的分裂,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美苏一直断绝关系”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符合题意;美苏两极对峙也导致世界局部地区战争不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美苏冷战,客观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11.美苏冷战是在对抗和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下列事件中“充满了火药味”的是( )
A.杜鲁门主义B.柏林墙
C.越南战争D.古巴导弹危机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反映了当时亚洲的热战,越南战争符合题意,故C正确;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并不是亚洲的热战的表现,故A错误;柏林墙属于欧洲冷战的表现,故B错误;古巴导弹危机是在美洲,也是冷战的表现,不属于亚洲热战,故D错误。
答案:
C
12.有学者说,冷战是“漫长的和平”时代,美苏关系以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和准则维护着“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
此观点意在说明( )
A.冷战使美苏实现了军事平衡
B.美苏借冷战实现了和平相处
C.美苏冷战是共同称霸的烟雾
D.美苏两国极力避免战争冲突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漫长的和平”、“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反映了美苏冷战时期,两国极力避免战争冲突,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和平,故D正确;冷战时期美苏并未实现军事平衡,而是互有消长,故A错误;冷战时期美苏的目的并不是和平相处,故B错误;美苏冷战的目的也不是共同称霸,故C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冷战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众、参两院发表咨文,他把世界政治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营垒,不指名地将苏联称为“极权政体”,并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名,宣布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力量。
这便是人所熟知的“杜鲁门主义”的问世。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
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我们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
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的和实质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
解析:
(1)根据“他把世界政治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营垒,不指名地将苏联称为‘极权政体’,……宣布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力量”并结合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