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1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车、筒车的发明;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
二、能力目标: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和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
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
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什么是农业:
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
古代农业生产体系:
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及分布、牲畜
生产工具的改进
水利事业的发展
耕作方式的进步
【讲授新课】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思考:
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中国原始农业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
刀耕:
用石斧、石锛除草
火种:
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
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
(3)人们生活:
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2、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业工具:
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
耒:
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
耜:
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
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术提高:
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农作物种类: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五谷丰登)
(4)人们生活: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
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
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
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
垄作法
西汉时:
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
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
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
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
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 白渠 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设问:
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商周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时期: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4.发展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5.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
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5.小农经济的弊端有哪些?
①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③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本课小结】
【教学探究】:
A、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B、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时代----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C、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性:
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②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局限性:
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课后探究】
【学思之窗】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本课测评】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教学反思】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难点: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学方法】
由于古代手工业品保留的实物以及相关文字和影视材料较多,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补充各种媒介的资料,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感性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2005年5月13日的《华西日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一尊很可能会创造中国瓷器全球最高价的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圆罐,在多位保安的看护下,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亮相,拍卖公司将于7月在英国拍卖此青花罐。
当时专家估计此罐的成交价可达1000万美元以上。
据了解,目前中国瓷器最高价是580万美元,是2003年9月在纽约拍卖的一尊元代青花罐创造的。
这则消息表明,我国古代许多瓷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是世界古玩市场上一枝奇葩。
中国古代瓷器为什么会受到世人如此青睐呢?
中国是瓷器大国,烧制瓷器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做工考究。
许多瓷器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它们有的稳健庄重,有的柔美玲珑,有的典雅富丽,有的如冰似玉,有的翠绿晶润,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我国古代瓷器同丝绸、印章、武术、水墨画、京剧和中草药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讲授新课】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一)发展过程:
历史悠久。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二)特点与地位
(1)特点: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2)地位: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三)代表行业
1、高超的冶铸技术
(1)青铜铸造的繁荣:
原始社会晚期:
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时代: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商周时期:
青铜器形体巨大,庄重雄奇,纹饰细腻优美,工艺精湛,世界罕见。
司母戊方鼎就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
它说明商周时期我国青铜冶铸技术高超。
中国于1995年赠送给联合国的“世纪宝鼎”就是仿司母戊方鼎铸造的。
(2)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发展
西周晚期:
中国已有铁器。
两汉:
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
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
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加热后再锻打,成为质地优良的钢)等,
这些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china一词英文中意为“瓷”,后来西方干脆将瓷器的故乡称为China,也就是“中国”的英文名字,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享有盛誉。
一般认为,瓷器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
瓷器只能用瓷土即高岭土作胎;胎的表面必须施用玻璃质釉;瓷器烧成温度至少要在摄氏1200度左右。
烧成的器皿质地坚硬,敲击能发出金石声。
(1)商朝时:
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2)东汉:
烧出成熟的青瓷,
(3)北朝:
烧出成熟的白瓷。
(4)唐朝:
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5)宋朝时:
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6)明清时期:
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明宣德年间②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景德镇原名昌南镇,被西方音译为China,等)。
【合作探究】1:
中国古代制瓷不断推陈出新的原因是什么?
(1)古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2)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
(3)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4)劳动人民的积极创造与聪明智慧;
(5)官营手工业的推动。
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织物残片和浙江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线、丝带及丝织物表明,约在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生产。
(2)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3)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4)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合作探究】2:
汉代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
“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她身上的打扮是:
“妾有绣腰褥,葳蕤自生光。
”她床上的装饰是:
“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
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
”
焦仲卿妻能有这样的少年生活,能有这样的打扮和装饰,反映当时丝织业生产十分普遍和发达。
(5)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6)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7)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方式与生产目的:
(1)家庭手工业:
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
作为农产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民营手工业:
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过程:
(1)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2)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3)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4)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5)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那时使用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至少需要两三个人操作,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花楼机的出现,说明明清时期丝织业生产工具先进,能织造各种精细的丝织品。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学思之窗)
(1)原因:
明朝中后期,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
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合作探究】3: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雇佣关系。
小结:
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外输:
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
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合作探究】4: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
(1)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
(2)技术不断进步;
(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4)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民营、家庭)两种形态并存;
(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6)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
【合作探究】5:
西方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工具的革新,而中国的手工业虽然成就突出,却未导致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未实现生产力的极大飞跃。
结合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分析原因。
(1)中国古代手工业与农业一样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革新工具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2)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的发明革新不能服务与社会,使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3)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4)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发明。
【本课小结】略
【教学反思】: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难点:
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设问法、比较法、联系法和创设情景等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商业经济和城市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
是亘古不变还是流变纷呈?
在“以农立国”的农耕时代,它们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是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还是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历史,去探究商业、城市发展、繁荣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历代统治者因对商业不同的态度而产生的不同后果。
【讲授新课】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
商业兴起
(1)商周时期:
商人、商业的出现
(2)春秋战国时期:
商业繁荣。
商人地位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如吕不韦(“奇货可居”)、范蠡(陶朱公)等。
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
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2、秦汉时期:
商业初步发展
(1)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2)商业的艰难发展:
“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合作探究】1:
秦汉时期商业有所发展的原因是是什么?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3)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3、隋唐时期:
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1)原因和条件: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合作探究】2:
阅读P12【学思之窗】,思考:
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解题关键:
使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
思路引领:
柜坊类似于后世的银行,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答案提示: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
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
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4、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
(1)条件: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
【合作探究】3:
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2)表现:
宋:
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交子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
【合作探究】4:
北宋交子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交子商业发展有何作用?
交子出现是商业发展的表现。
它的使用便利了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5、明清时期:
商业的发展和问题
(1)问题:
统治者征收重税,压制政策
(2)发展:
A、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B、出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团体:
商帮(如徽商、晋商)。
徽商:
从明代中叶到清朝乾隆末年,有一支商帮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那就是徽商。
在辉煌的数百年间,徽商造就了一批享誉中华大地的的百年老字号,有的至今还熠熠生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如安徽绩溪湖里村人“红顶商人”胡雪岩。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尽管徽商有过极其辉煌的历史,但是今天的"徽商"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在目前各类财富排行榜中,少有安徽人的身影。
(以家乡的文物景观现身说法)
晋商:
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
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年轻时只身走西口,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
到第二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
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
咸丰初年,山西祁县乔家堡乔家二少爷乔致庸在贩茶汇兑银票的过程中,使用银票的方便快捷使乔致庸对票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乔致庸开设票号,提出“汇通天下,货通天下”的口号。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京城,慈禧太后仓皇出逃。
乔致庸不顾众人反对,给朝廷捐银逃难。
慈禧太后解除了各地商号禁止汇兑官银的禁令,乔家生意从此蒸蒸日上。
徽商与晋商的比较
列举明清十大商帮,帮助学生树立“诚实经营,信誉为本”经商观:
山西商帮--义中取利,信誉第一徽州商帮--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福建商帮--自强不息,爱拼会赢陕西商帮--追求厚利,既和且平
广东商帮--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山东商帮--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开拓创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