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28392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docx

《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docx

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

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

一、佐剂的定义

佐剂(Adjuvant)又称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或免疫增强剂(Immunomodulator),是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或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的一类物质。

佐剂的英文名adjuvant来源于拉丁文“adjuvare”,意思为“帮助”。

药物佐剂,即某种可以加强药物疗效的物质。

二、佐剂的作用

佐剂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免疫应答速度及耐受性,可调节抗体对抗原的亲和性与专一性,可刺激细胞介导的免疫,可促进肠胃粘膜对疫苗的吸收。

佐剂的作用机制当前了解的很少,阻碍了设计新的佐剂化合物,佐剂常激活多个免疫链,其中只有少数与抗原特异应答相关,要想确切地知道佐剂的作用很困难。

佐剂能增加对细胞的渗入性,防止抗原降解,能将抗原运输到特异的抗原呈递细(APC5),增强抗原的呈递或诱导细胞因子的释放。

在注射抗原后,抗原可直接被APC5吸收,与B细胞表面抗体结合或发生降解,抗原的吸收途径主要取决于抗原的特征,但也受佐剂影响。

被APC5吸收的抗原通过两种途径MHCI或MHCII而呈递于CD8+或CD4+T细胞上。

根据注射疫苗后分泌细胞因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Th1应答与Th2应答。

Th1应答主要通过诱导分泌IFN-γ,IL-2和IL-12,而Th2应答是通过诱导分泌IL-4、IL-5、IL-6和IL-12,不同的细胞因子分泌模式是相互拈抗的,促进一种应答形式常会抑制另一种应答形式,产生IgG2a抗体被认为是Th1应答,然而诱导产生IgG1常与Th2应答有关。

不同的佐剂虽然可诱导相似的抗体水平,但是细胞因子应答的方式可能不同,Th1或Th2应答方式对于疫苗的功效有显著的影响。

评价佐剂质量的优劣或能否适用于人用疫苗疫苗的主要因素为:

①能使弱抗原产生满意的免疫效果;

②不得引起中等强度以上的全身反应和严重的局部反应,在局部贮留的硬结必须逐渐被吸收;

③不得因其对佐剂本身的超敏反应,不应与自然发生的血清抗体结合而形成有害的免疫复合物;

不得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既不能有致癌性,也不得有致畸型性;

佐剂的化学组成应明确,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

在一定的保存期内的疫苗佐剂,应该稳定有效。

这些因素必须权衡考虑,但是副作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应考虑是局部反应还是全身反应,以及副反应的程度是否能被使用者接受;免疫促进作用可能刺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或者两者均有,并且与不同疫苗的抗原成分和免疫途径有关;经济方面应考虑佐剂的来源,材料及制造工艺的价格。

还应考虑到使用佐剂后是否能减少疫苗的免疫剂量及次数,以及免疫力持续的时间长短等。

在疫苗中应用免疫佐剂的潜在优点包括:

1.能优化免疫应答;

2.使疫苗能粘膜接种;

3.能促进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4.能增强较弱免疫原(高度纯化的或重组的抗原)的免疫原性;

5.可减少提供保护性免疫所需的抗原量或者接种次数;能提高疫苗在免疫应答减弱者(新生儿,老人,免疫缺陷者)的疫苗接种效力。

三、佐剂的类别

根据发表的文献统计的新佐剂大约有数百种。

不同的佐剂有不同促进免疫反应的机理。

将这些佐剂进行理想的分类并不是很容易,可以按作用机理分类,如吸附抗原、颗粒佐剂、免疫调节因子等。

但有的佐剂同时又不同的功能,因而也可按来源分类,如植物来源的、细菌来源的、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和无机盐等,但是有一些佐剂则是由不同来源的物质配制而成的。

下表是根据佐剂的来源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正在研制和试验的人用疫苗佐剂的类型

佐剂类型

名称

凝胶型

AL(OH)3或ALPO4

磷酸钙

 

微生物

DNACPG基元

B群流脑杆菌的外膜小体

卡介苗

细菌脂多糖

单磷酸脂质A(mLA)

霍乱毒素(CT)

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LT)

百日咳毒素(PT)

油乳剂或乳化剂

弗氏不完全佐剂

MF59

SAF

颗粒型

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

脂质体

生物降解微球

皂苷(QS-21)

合成体

非离子型嵌段共聚物

胞壁酰酞类似物

聚磷脂

合成的多核苷酸

细胞因子

γ干扰素(IFN-γ)

白细胞介素2(IL-2),IL-12

四、部分佐剂的研究现状

1、脂质体

脂质体(Liposomes)是人工合成的双分子的磷脂单层或多层微环体,由一个或多个同心的类似细胞单位膜的类脂双分子层包裹着水相介质所组成。

脂质体的各种结构使其能够携带亲水的(包于脂质体内部水相),疏水的(插入类脂双分子层)和两性的物质(吸附或联结于脂质体表面)。

能将抗原传递给合适的免疫细胞,促进抗原对抗原提呈细胞的定向作用。

它在医学、生物学领域除广泛应用于生物膜结构研究和作为药物载体外,还可作为免疫佐剂。

已证明,小于5um的脂质体微粒能被肠道集合淋巴结提取并传递给巨噬细胞。

它的优点:

构成脂质体的物质均为生物体构成成分,可以生物降解,无毒性,不会发生抗体免疫反应。

以HIV为例,在HIV中加入脂质体后,病毒被脂质体包容,获得一个外加包膜,类似于病毒在体内受到脂滴包裹保护,而且病毒蛋白在脂质体膜上插靠定位,稳定了病毒的结构,使病毒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37℃保存2周后滴度下降不明显。

脂质体象其它颗粒佐剂一样,有抗原“储存”作用。

当含抗原的脂质体与各种细胞的抗血清结合时,对相应细胞有较大亲和力,起导向免疫作用。

再有经电镜检查已证明,病毒蛋白插靠在脂质体表面,方向与在完整病毒表面非常相似,并且被特异抗血清凝集。

2、MF59:

MF59是一种经过微流体化(microfluidized)的油水乳剂,在10mM枸橼酸盐溶液中的主要成分为4.3%的角鲎烯(三十六碳烯),0.5%的Tween-80,0.5%的Span85。

MF59是近年来许多制药公司和学术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和开发最为广泛的一种新型佐剂。

目前在抗原中加入MF59佐剂的研究性疫苗有很多种,流感,HIV,HCV,HBV,麻疹,疱疹等。

对相同量的抗原,MF59比铝佐剂产生的抗体效价高3-50倍,对大白鼠和家兔的研究证明,对动物胚胎没有致畸的毒性作用。

MF59在小鼠模型上显示有增进细胞免疫的作用,能加强IFN-γ,IL-4和IL-2的作用,而且对已散失IFNγ能力的老龄小鼠可以恢复其功能。

在猴体模型上还显示能诱生CTL活性。

MF59与其它佐剂联合应用也已进入临床前和临床研究。

用MF59与HIV、疱疹病毒和流感病毒的抗原混合后制备的疫苗已经分别进行了总数达3000多人的临床试验。

结果表明其安全性很好并有明显的佐剂作用,能增强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

3、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

ISCOM疫苗是由皂角苷QuilA的糖苷、胆固醇、磷脂和抗原组成。

抗原多数为病毒颗粒及其纯化抗原。

通常胆固醇磷脂,可溶性抗原与QuilA的质量比为1:

1:

5。

这些成分混合形成疏水性结合的胶体微泡,为一种像笼子一样的结构,抗原被包在微泡内。

免疫刺激复合物佐剂的作用有三类:

1、刺激B细胞反应,增加抗体产生;

2、诱导T细胞反应,刺激产生CD4+和CD8+T淋巴细胞,增强能吞噬病毒的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3、QuilA单独使用有毒性,但是在形成免疫刺激复合物时,其毒副作用大大降低。

皮下、腹腔注射、口服和鼻滴等途径作用使用免疫刺激复合物佐剂,均表现出相应抗原的佐剂作用。

ISCOM可增强经口服途径供给抗原的局部和全身免疫应答。

目前ISCOM已广泛用于人用及兽用疫苗的制备。

 

4、无机佐剂

铝佐剂:

英文中常用“alum”通称铝佐剂。

实际上alum为硫酸铝钾

【KAl(SO4)2·12H2O】,并非佐剂。

所谓铝佐剂是指部分纯化的蛋白抗原,破伤风类毒素或白喉类毒素在磷酸根和碳酸氢根存在下沉淀出的含磷酸铝的混合物。

此佐剂于1926年研制成功,30年代已确认其功效,并普遍应用至今。

以氢氧化铝和硫酸铝为代表的铝佐剂至今仍然是唯一被FDA批准用于人用疫苗的佐剂。

铝佐剂对大分子蛋白质、多糖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如用煤ml含1~2mgAl(OH)3做佐剂,即可将抗原全部吸附。

因此注射后将抗原缓慢释放,起到抗原储存的作用,使免疫应答大大增强。

Al(OH)3对很多抗原的免疫增强效果比Al(PO4)好。

可能是因为在中性pH情况下,抗原能更好地吸附于Al(OH)3的缘故。

铝佐剂的功能主要是刺激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产生高效价的IgG和IgE抗体,激活Th2细胞。

与铝佐剂刺激机体产生IL-4细胞因子有关。

铝佐剂虽为至今唯一被批准用于人的佐剂,但近年来随着疫苗学、免疫学的发展,发现它的使用有局限性。

它主要刺激Th2相关抗体的产生,不能刺激Th1的细胞活性,也不能加强毒淋巴细胞的活性,因此对许多疫苗不适用,尤其是对以细胞免疫为主的疫苗,如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和病毒类的疫苗。

另外铝佐剂不能用于加强免疫,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冰冻或冷冻干燥。

有报道指出,使用铝佐剂的人群,在10年后再接触铝佐剂引起比用同样疫苗而不含铝佐剂的人群更多的副反应。

磷酸钙佐剂:

由丹麦的SuperfosBiosector生产的磷酸钙胶已商品化,它的配制为等分子浓度(0.07M)的Na2HPO4·12H2O溶液和CaCl2·2H2O溶液快速混合,调pH至6.8-7.0;将抗原在0.07M的Na2HPO4·12H2O溶液中透析后,快速加入0.07M的CaCl2·2H2O溶液,调pH6.8-7.0,形成的凝胶用生理盐水洗后,再悬于生理盐水中。

此类佐剂在法国已成功地用于DPT,Polio,卡介苗,麻疹,黄热病,乙肝,HIV的糖蛋白(GP160)等疫苗的配制。

其佐剂作用可能与铝佐剂相似,磷酸钙为人体天然的组成成分,钙佐剂不会引起IgE抗体反应,为很好的人用佐剂。

5、标准弗氏完全和不完全佐剂

弗氏完全佐剂(FCA)作为标准佐剂,因其较强的佐剂效应,已充分用于试验疫苗的动物实验中。

FCA能够刺激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但也伴随着一定的副反应—是由于某些矿物油所具有的反应原性。

特别是皮下注射时在注射部位引起上皮巨噬细胞颗粒化和溃疡;同时也具有一些其它的副反应报道,如致热原,刺激产生自免疫病以及佐剂性关节炎。

成分为:

85%矿物油,15%乳化剂,500ug热灭活冻干结核分枝杆菌/ml,与抗原1:

1比例混合使用。

这类佐剂副反应严重,因此不允许用于人。

IFA:

大致按CFA配方,不含结核分枝杆菌。

6、来源于微生物的佐剂

某些微生物或微生物菌体成分同抗原一起注射,具有明显的佐剂效应。

已经证明有佐剂活性的微生物有:

分枝杆菌(如卡介苗和结核杆菌等);分枝杆菌的成分(旧结核菌素-O.T.、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革兰氏阴性菌类及其产物,如肠道杆菌的脂多糖以及百日咳、绿脓杆菌和布鲁氏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如乳杆菌、短小棒状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此外,霍乱毒素、月示质体(从脑膜炎球菌外膜分离出的B细胞促分裂剂)、免疫增强性重组流感病毒体等也有佐剂作用。

 

6.1短小棒状杆菌(CP) 

由CP经加热或甲醛灭活制成,对机体毒性低,没有严重的副作用,能非特异性刺激淋巴样组织增生,加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能力,使抗原的处理加速,增加IgM和IgG的生成。

有人报道,CP具有加强抗体抗原亲和力作用。

 

6.2卡介苗(BCG) 

BCG是巨噬细胞的激活剂,同时还能刺激骨髓的多功能干细胞发育成为免疫活性细胞,从而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大量应用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

 

6.3胞壁酰二酞(MDP)及其合成的亲脂类衍生物、类化物 

MDP主要作用是调节及活化单核巨噬细胞(MФ),吸引吞噬细胞,进一步增强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活性%使其易捕获抗原。

苏氨酰-MDP有佐剂活性且无致热性,其配合物SAF-1可诱导许多抗原产生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可产生Th1型反应。

 MDP在人疫苗中的应用取决于能否找到有效而又无毒的衍生物。

6.4细菌脂多糖(LPS) 

脂质A是LPS的活性分子,对HI和CMI都有辅助作用,可引起动物特异性应答,单独注射时可引起多克隆应答,LPS可起到多克隆B细胞有丝分裂原的作用,也可促进巨噬细胞等分泌单核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还可调节巨噬细胞表面Ia分子的表达,从而改变抗原的提呈。

脂质A经去掉一个磷酸基,则产生单磷酸酰脂质A(MPL),MPL受体介导的活性抗原呈递细胞可促进单核因子的分泌,抑制Th2细胞,选择性地诱导Th1的增殖,分泌产生IL-2和INF-γ,选择性产生IgG2抗体亚型,降低LPS的毒性。

 

6.5脂溶性蜡质D 

它是一种多肽糖脂,起佐剂作用的粘肽能够增强体液免疫应答并诱导细胞免疫。

关于其机理、毒性等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现在有人研究出了一种蛋白质-多糖结合物疫苗,即利用如破伤风毒素、白喉毒素、百日咳毒素等蛋白质抗原与从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和肺炎球菌提取的两种荚膜多糖共价结合。

研究发现载体蛋白提供多糖以T-依赖特性,使之具有免疫原性和回忆应答能力,而多糖则提高了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原性。

通过这种结合方法,联苗中游离的非结合蛋白质大大降低并减少了免疫系统的抗原负担及由载体-特异性表位抑制引起的并发症。

6.6霍乱毒素(CT)和大肠杆菌不耐热毒素(LT)

目前多数疫苗还是以注射为主,而近年来对黏膜免疫进行了较多研究,对于某些疾病来说,通过黏膜接种的免疫效果更好,而且可以避免注射器的交叉污染。

霍乱毒素(CT)和大肠杆菌不耐热毒素(LT)的研究带动了黏膜免疫及相应佐剂的发展。

这些毒素结构相似,统称为A-B结构毒素或ADP—ribosylation毒素,其中亚单位B本身无毒性,而毒性是由亚单位A引起。

由于LT毒性较CT低,所以成为这类佐剂的研究重L点。

两者除在毒性差别明显外,LT在哺乳动物中有较广泛的受体,而CT仅结合CM1,作为黏膜免疫佐剂。

CT仅选择性地诱导Thl和Th2型反应,产生IgG1、IgGE和IgA;而LT则诱导Thl和Th2型反应,产生IgG1、IgG2a、IgG2b和主要抗原特异性IgA-1引。

关于CT和LT的佐剂机理目前尚无定论。

近年来人们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以分子生物学方法改变CT/LT的个别氨基酸即可得到减毒或无毒的变种毒素。

霍乱01和0139的菌体与CTB(1mg/dose)临床应用安全,流感血凝抗原与LT(1ug/dose)滴鼻使用(LT2ug),佐剂作用明显,不良反应轻微。

而流感疫苗与每剂量99.5ug的rLTB和0.5ugLT滴鼻使用,免疫原性好,但比无佐剂组不良反应高一倍。

近年来越来越多应用卡介苗(BCG)作为治疗肿瘤疫苗的佐剂,也被用来表达其他抗原的载体,BCG详细的机制尚无定论,但有人认为正常人注射BCG后可激活局部免疫反应和延迟性细胞免疫。

也有人认为从BCG提纯的多糖(PSI)在体内具有抗肿瘤作用。

PT是一种A—B结构的细菌毒素,现有以PT、PT-PK/RPG或与铝合用的滴鼻或皮下免疫的制剂;OMV与灭活流感疫苗9INV0滴鼻可促进抗病毒的血清IgG和分泌性IgA的产生,与LPS制成LPS.OMP混合疫苗滴鼻可加强对LPS的免疫反应。

也有构建类病毒和细菌颗粒作为疫苗佐剂。

6.7CPG-ODN

20世纪最后10年兴起的DNA疫苗或者基因工程疫苗,也称为核酸疫苗。

代表了第三次疫苗革命。

在这一新的疫苗研究热中,除了研究DNA疫苗的免疫机理和免疫途径外,还发现核酸本身具有佐剂作用,核酸佐剂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CPG基序(免疫刺激序列):

近年发现细菌DNA和一些人工合成的寡脱氧核苷酸具有免疫刺激活性,序列中都含有非甲基化5’—CG—3’二核苷酸,因此统称为CPG寡脱氧核苷酸(CPG—ODN)。

CPG-ODN是以非甲基化的CPG二级核苷酸为核心的核苷酸序列,它的特征结构通常是5’—嘌呤—嘌呤—CG嘧啶—嘧啶—3’。

该序列在原核生物、病毒基因组中的出现频率为1:

16,通常是甲基化的。

功能性研究表明,CPG-ODN的免疫刺激作用主要体现在促B细胞增殖分化并分泌IL-6,从而诱导抗体的分泌;激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12,IL-6,TNF-a,IFN-a和IFN-β等。

并通过这些细胞因子间接促进CTL和NK细胞的活性。

诱导细胞内病原体产生细胞免疫。

并诱导NK细胞和T细胞分泌IFN-γ。

这些为CPGDNA作为疫苗佐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需注意的是,CPGDNA的免疫刺激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

CPG-ODN在肿瘤,感染性疾病和过敏反应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在动物实验中,将其用作病毒(乙肝、狂犬、HIV、甲肝、结核等)、原虫及肿瘤疫苗佐剂时,这种疫苗能高效地激活机体免疫系统。

有效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DC、B细胞,促进IL-2、IFN-γ、IL-6,TNF等多种Th1细胞因子的分泌,产生高强度的抗病毒、原虫、肿瘤作用,表明它是一种高效的佐剂,且将其用作佐剂时应用方式可多种化,如口服、皮下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而且具有用量小,毒副作用少,合成成本低等优点,是强力的Th1反应诱导剂。

在白血病患者的免疫治疗中也很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CPG作为佐剂与蛋白质抗原同时皮下免疫小鼠,可诱导强的多肽特异性CTL反应,同时增强特异性的抗体反应,介导IgG2a占主导地位的Th1反应。

与作为金标准的完全弗氏佐剂(CFA)相比,CPG在T细胞增殖反应,IFN-γ的合成及IgG2a抗体的产生这三个不同指标上超过了CFA佐剂的活性;与许多传统佐剂如不完全弗氏佐剂(IFA)、明矾、

Al(OH)3等相比,CPG具有免疫效应强、毒性低的优点。

作为乙肝佐剂产生的抗体滴度比Al(OH)3高5倍。

应用前景:

CPG-ODN是目前最强的诱导机体Th1型免疫作用的佐剂;作为疫苗佐剂,CPG-ODN与其它佐剂相比有许多优点:

CPG-ODN本身无免疫原性,不会引起自身免疫疾病;CPG-ODN易于合成,价格低廉,能进行标准化生产。

极其稳定,半衰期长达几年,安全性高,能与各种疫苗一起配制,能通过任何途径给药等。

因此CPG-ODN是一种非常有效和良好耐受的可广泛使用的疫苗佐剂。

随着对CPG-ODN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及安全性的考察确认,CPG-ODN可望在人用疫苗,特别是治疗性疫苗的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

特别是对于某些需要调动人体细胞介导的免疫和Th1型免疫应答来防治的疾病,如HIV,HBV,HCV,TB和疟原虫,以及过敏性疾病和肿瘤等。

CPG-ODN显示出有效的免疫佐剂效应,为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双链RNA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非常良好的干扰素诱生剂

双链RNA没有种属特异性。

动物和人体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双链RNA能调节和增强免疫反应。

目前,人工和天然RNA制品也成功运用于临床,有科学家证明双链RNA与狂犬疫苗联合使用可以显著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

7、细胞因子佐剂

细胞因子是一类机体在免疫反应时产生的免疫调节物质。

抗体的免疫系统在受到抗原和上述各种免疫佐剂的刺激后,产生应答性的物质,这类物质通称为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在DNA疫苗中已获得普遍使用。

细胞因子佐剂主要包括:

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等。

IL-1与疟疾疫苗合用能对疟原虫的攻击有保护作用。

IL-2分别与狂犬病疫苗或疟疾疫苗合用,对相应病原的攻击均有保护作用。

主要是IL-2启动了T淋巴细胞克隆的扩增,促进了CMI。

为了克服IL-2半衰期短、超生理剂量给药毒副作用大等缺点,多与缓释剂合用。

IFN-γ用作疟疾疫苗佐剂,可增强致死性疟原虫攻击的保护作用,增强抗体产生和诱导DTH。

另外,肿瘤坏死因子(IFN)、白细胞介素6(IL一6)、白细胞介素12(IL一12)等亦被用作复合免疫佐剂。

多数细胞因子对不同的抗原,不同的免疫途径,对多种免疫细胞产生不同的多功能的免疫调节效应。

细胞因子为不同的免疫细胞所产生,因此用于佐剂的细胞因子如以天然的细胞大量的制造,不仅技术上有困难,而且不经济。

化学合成或重组DNA多肽或蛋白质则为实际可行的。

如IL-1的氨基酸163-171段多肽具有与IL-1相同的作用却不产生。

8、生物降解聚合微球 (MS)

生物降解微球是以一种能在体内共存的可降解聚合物作为疫苗抗原的载体,形成微小颗粒后引入体内,可以按照所设计不同大小的微球,使抗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有控制的缓慢连续释放,以产生较强的佐剂效应和免疫效果。

MS的种类很多,诸如:

明胶,聚乳酸—乙醇酸(PLGA),聚乙酯—乙醇酯(PLG),藻酸盐等。

研究与应用最为广泛的是PLGA,在动物模型的试验中,证明它的佐剂作用是属于Th1和Th2型的应答,还可使抗原提呈延长,并维持对动物的保护作用。

MS疫苗抗原不仅诱发很强的抗体应答,而且刺激特异性T细胞的增生,更重要的是能够持续地产生对抗原特异的CTL应答。

适当大小的MS易于被抗原提呈细胞(APC)所吞噬,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MS存储在APC中,使抗原的提成时间可延长达9天之久。

PLGAMS主要应用于仅注射一次的疫苗,目的是使抗原有控制地缓慢释放,持续地产生免疫应答,而免去通常所需要的加强或多次免注射。

破伤风类毒素(TT)是一个免疫原性好、较稳定的抗原,因此以PLGAMS为基础的TT是较早开始研究的疫苗。

在小鼠和豚鼠中的研究结果表明,注射一针此疫苗后,其保护性免疫应答至少可持续一年以上。

最近的实验动物研究表明,注射一次的疫苗中包含TT,白喉类毒素,Hib,和重组百日咳类毒素等多种抗原是可行的,这种MS多价疫苗中的每一种抗原均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

首次临床研究正在计划进行之中。

9、投递系统

当今,疫苗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有多种疫苗以不同途径使用。

有些疫苗必须免疫多次才有良好效果。

减少免疫次数从实用角度和经济观点是十分必要的。

投递系统的开发使用可以减少免疫次数,提高免疫效果。

投递系统有两大类,即减毒的细菌或病毒与抗原的重组DNA投递系统以及某些化学物质,如能在体内共存的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BBP)包括明胶,聚乳酸—乙醇胶(PLGA),聚丙—乙胶酯(PLG),藻磷酸,脂质体,葡聚糖,淀粉和用于DNA疫苗的金颗粒。

BBP具有如下优点:

可以恒定的、连续的、预定的方式将抗原传递至特定组织;释放前可以很好的保护抗原,如口服抗原可不必考虑中和胃酸,也不必当心酶的作用;不仅提高抗体,也可提高细胞免疫反应。

上述投递系统中使用最多的为PLG,PLGA。

PLGA已用于破伤风类毒素,结核病的蛋白质疫苗,百日咳和亲肺炎细菌抗原,流感,麻疹以及马脑炎等病毒,疟疾虫的环状子孢子DNA病毒等。

还可与其他佐剂合用,如与ALPO4合用在破伤风类毒素比单独使用ALPO4产生的抗体高出2—3倍。

五、目前已用于临床的佐剂

佐剂

相配伍的疫苗/抗原

MF59

HIV、麻疹、重组单纯疱疹、流感、乙型肝炎、巨细胞病毒

QS21

HIV、流感、疟疾重组DNA疫苗

Liposime(包括virosome)

HIV、麻疹、甲型肝炎、突变链球菌抗原

SAF(Tween80和非离子copolymer)

HIV、黑色素瘤

BCG/rBCG

白百破、膀胱瘤、包柔氏螺旋体

MPL/CWS(DETOX)

疟疾、黑色素瘤、乙型肝炎疫苗

CTB

霍乱菌体疫苗、大肠杆菌口服疫苗

LT63

麻疹、流感

ISA720(油包水W/O)

疟疾重组DNA抗原;MSP1、MSP2、SERA和AMA-1

ISCOMS

流感、肿瘤

细胞因子(IL-2,IFN-r)

乙型肝炎

核酸佐剂(CPGDNA)

过敏性疾病、肿瘤和DNA疫苗

双链RNA

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

六、存在问题及展望

佐剂种类很多,效果也是确实的,但它们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如油佐剂存在粘滞性、稳定性及注射局部反应等问题,AL(OH)3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