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文学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28083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9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美文学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欧美文学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欧美文学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欧美文学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欧美文学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欧美文学笔记整理.docx

《欧美文学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美文学笔记整理.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欧美文学笔记整理.docx

欧美文学笔记整理

19世纪文学

一、概述

一、现实主义思潮的产生

现实主义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持续到20世纪初期,波及法、英、俄、北欧、美国等地。

各国首部:

法《红与黑》(1831)、《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钦差大臣》(1836)

(名词解释)批判现实主义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既指以细节的真实为基础的文学描写方法,也是一种普遍的态度,它反对理想化,逃避主义以及其他一些浪漫主义特征,更清醒的认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二、现实主义文学形成的原因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英国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完成工业革命,英国进入了“维多利亚时代”,成为头号强国,法国成为第二经济强国,金钱成为衡量人们的唯一尺度。

2、科技和哲学的发展、观念的更新。

19世纪的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主要成就有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和进化论。

作家把科学的思维介入文学创作当中。

(理想、逻辑思维)

巴尔扎克:

法国社会将是一个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

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孔德的实证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哲学对这一文学思潮的产生也起了推动作用。

3、自身发展的结果。

“模仿说”(亚里士多德):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是对社会的反映和批判。

启蒙文学时期文学对社会的分析;浪漫主义文学对心理描写的注重,对自然风景的描述等等。

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1、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

马克思称狄更斯等人是“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小说家。

”他指出:

“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学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2、强烈的暴露性、批判性、改良性,多写社会中的丑和恶。

批判现实主义这一词有高尔基提出,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

3、注重细节。

巴尔扎克:

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

乔治桑:

我倒情愿给现实主义取一个简单的名字,那就是细节的科学。

4、人与社会环境的描写。

重视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

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⑴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具有相当的深度。

在他们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崩溃,资本主义的兴起,也可以看到农奴制的暴虐,资本剥削的残酷。

特别是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和批判,更是广泛地涉及各个领域,尖锐地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勾勒出一幅幅触目惊心的悲惨图画,引起人们对现存秩序的深刻怀疑和不满,因而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

  ⑵着力于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

作家敢于正视社会现实,勇于探索罪恶的根由,大胆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形象的材料,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的乐观情绪。

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阶级关系的变化,人道主义也有了新的特点。

“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其锋芒所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封建贵族,而且还针对当权的大资产阶级。

因此,弱肉强食、尔虞我诈、惟利是图等等败德,都受到了他们的批判;遭迫害、受欺凌的小人物,得到了他们的同情。

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愤懑不平和反抗斗争。

二、法国文学P235

概述:

法国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前期:

30~40年代,以梅里美、斯丹达尔(司汤达)、巴尔扎克为代表。

(1)斯丹达尔的《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篇美学宣言。

文中表述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因为在当时没有现实主义一词,所以书中“浪漫主义”实际上指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观。

斯丹达尔:

“一切伟大作家都是他们时代的真实的东西。

”因此感动了他们同时代的人,1830年《红与黑》发表,标注着批判现实主义的真正开端。

(2)普罗斯佩尔·梅里美是一位具有烂漫主义艺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

以20多个中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查理九世时代轶事》赢得文学史上的地位。

出生在巴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通晓很多语言(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语、希腊语、拉丁语),1834年被任命为历史文物总督监察官,他漫游了西班牙、英语、意大利、希腊及土耳其等国,考察历史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代表作《高龙巴》(1804)、《嘉尔曼》(1845)

创作特色:

他文字底蕴深厚,虽然不具备司汤达、巴尔扎克等人的锐利批判锋芒,但他在小说中将瑰丽的异域风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性格不循常规的人物结合起来,形成鲜明的画面,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中难得一见的手笔,所以仅以十几个短篇就奠定了在法国文学史上颇高的地位。

A、小说题材离奇古怪;

B、热衷挖掘人物身上的原始动力;

C、冷峻的叙述中蕴含激情;

D、简洁的语言风格。

《嘉尔曼》:

嘉尔曼引诱无辜的士兵唐何塞,使他陷入情网,被军队开除,加入自己所在的走私贩行列;同时嘉尔曼又爱上了斗牛士卢卡斯。

于是唐何塞与嘉尔曼之间产生了日益激烈的矛盾,最后,倔强的嘉尔曼断然拒绝了唐何塞的爱情,终于死在了它的剑下。

法国作曲家比才干1874年秋把《嘉尔曼》改编为同名歌剧《卡门》。

2、后期:

50年代~19世纪末,代表作家福楼拜、莫泊桑

文学风格:

批判性减弱,叙事风格客观冷静。

福楼拜的出现,作品中冷静客观的描述、批判内容的减少,为后来自然主义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斯丹达尔(1783~1842)

《论爱情》

·爱情的诞生

·灵魂深处发生的是:

惊叹、自主自语:

多么幸福、希望、爱情诞生了、第一次结晶开始了、怀疑出现、第二次结晶

创作分期:

1、1814~1821年米兰时期

1817年开始发表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谈论音乐、绘画和各地的风情。

代表作:

《海顿、莫扎特、梅塔斯塔斯的生活》(1815)、《意大利绘画史》(1817)、《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在萨》(1817)

2、1821~1831年巴黎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小说创作。

代表作:

《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35)、《阿尔芒斯》(1827)、《红与黑》(1830)、《法尼娜·法尼尼》(1829)

3、1831~1842年最后十年

1831年,斯丹达尔到教皇管辖下海滨小城契维塔维基亚(意大利城市)任领事,这是他处境最艰难但创作十分丰富的十年。

代表作:

《巴马修道院》(1893)、《吕西安·娄凡》(红与白)(未完成)

斯丹达尔的思想观念

·在文化观上,受卢梭影响,接受了他关于文明使人丧失本性和纯真自我的理论。

·在思维方式上,作家同时接受了近代以来的理性思潮与感性思潮的双重冲击,他一方面坚持艺术必须面向现实、反映时代生活,另一方面他又推崇生命激情和坚强意志,并善于描绘人的心理。

·在哲学上,终生信仰无神论。

·在政治上,他一生坚持人道主义,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和社会理想,作品充满强烈的批判性。

·在人生观上,他崇尚个人幸福和英雄主义,强调“行动”“成功”“征服”的重要性。

《红与黑》

一、创作背景

·取材于两则新闻:

裴尔特初案件和拉法尔格案件。

·小说题目的演变:

《于连》——《诱惑与忏悔》——《红与黑》

二、故事梗概

主要场景:

维立叶小城、贝尚松神学院、木尔侯爵府

主要人物:

于连、德·瑞纳市长夫人、玛特儿小姐

三、讨论问题

1、题目含义

(1)红:

军装、军队。

黑:

道袍、教会。

(2)红:

象征着拿破伦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

黑:

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3)红:

叛逆者于连黑:

黑暗势力

(4)象征于连的生活道路,于连的一生走过了一条“之”字形的道路,“红—黑—红”。

(5)“预言性的场景”

“于连走出教堂,以为看到圣水缸旁边有血,那是洒出的圣水,窗子上的红帐的泛光照在上面,看起来像是血。

”(看到地上的圣水以为是血)

马特尔小姐,在每年4月30日全身披黑。

(6)红:

热情黑:

阴谋

(7)红:

象征于连向德·瑞那夫人开枪,血染教堂

黑:

象征玛特尔身着黑色丧服,吻于连被砍掉的头。

2、副标题“1830年纪事”

《红与黑》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通过三个场景(维立叶小城、贝尚松神学院、木尔侯爵府)和一个平民(于连)的经历,全面展现了1815—1830年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法国从小城到省城直到京城的贵族、教会、资产阶级和平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

贵族阶级的暴虐和恐惧;资产阶级的壮大、金钱观念对人性的浸染;教会的伪善和反动;平民的反抗。

政治性:

《红与黑》的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司汤达对此的解释是:

“作者所要描写的,是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政府带给法国的社会风气。

”(《法国文学史》中册)这个副标题和解释,形象地说明了小说的政治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它是复辟时期的社会纪实。

3、于连形象分析

(1)从社会历史层面上看,于连是法国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奋斗的典型,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于连具有反抗性:

要求自尊、平等。

比如他从来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恩赐,无法接受他人(如市长)居高临下的训斥。

Eg.“他对社会上的阶级差异,实在有一种天生的敏感。

……可以在他的内心世界里。

找到平民翻身反抗的心情。

于连的反抗具有妥协性。

Eg.“在拿破仑统治下,我会是个军曹,在未来的神父当中,我将是个主教。

当侯爵赐予他一枚十字勋章后,于连就决心,“当遵照给我这个勋章的政府的旨意而行动。

于连崇拜拿破仑,只是崇拜他的奋斗方式,而不是来推翻贵族和僧侣,所以很容易妥协。

正如马特尔小姐所说:

他不是一只狼,而不过是狼的影子罢了。

(2)从哲理层面上看,于连是一个追求幸福而不幸走上歧途的人,他用不服从的行为使自己回归到心灵的宁静、真正获得了幸福。

于连的人生信条:

宁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

于连的志向不可战胜,他像郝丘利一样,但不是身处罪孽和美德之间,而不是身处衣食无忧的平庸和青年时代的英雄梦之间。

于连在追求飞黄腾达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分裂型的人物。

他自尊、自爱、勇敢、真诚,但为了达到目的又变得虚伪、欺诈、逢迎。

✧头脑的爱情:

马特尔“需要时时刻刻想到公众,想到别人”,“用他那爱情的过度和行动的崇高让公众大吃一惊。

✧心灵的爱情:

德·瑞那夫人的爱情是“真正的、单纯的、不自己看着自己的爱情”。

于连的形象: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松神学院:

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

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

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

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四、《红与黑》的艺术成就(P253):

(一)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1、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生活

司汤达在小说题词中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卷上:

真实;严酷的真实。

(丹东)卷下:

她不漂亮,她不搽胭脂(圣勃夫,发文学批评家)

他将历史事件、政治事件写入小说,并且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报纸《日报》。

2、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作者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

在小说中,作者选取了三个典型环境,由上而下,由外省到京城,构成了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

这样的典型环境为于连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料合理的依据。

通过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揭示了时代的本质特征。

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1)凸显人物个性;

(2)注重人物性格和环境之间的关系;(3)对人物的塑造具有一种浪漫主义的倾向。

3、细节描写。

(2)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

作者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的心理,把人物在个别情景下的精神活动和感情变化的特征细腻地表现出来。

作品中写于连对不同环境的感受,关键时刻的内心斗争,爱与恨,勇敢与怯懦,骄傲与自卑,狂热与颓丧,欢乐与痛苦的心理活动,十分真实具体。

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他心灵深处最隐秘的思想和最微妙的意识变化,并能和当时的客观情境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1、善于描写人物心里变化过程,并具有逻辑性和明晰性。

准确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及其过程。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不仅看透了他们的灵魂,而且还看到迫使他们像在实际生活中那样行动和感觉的心理法则。

因为他具有数学家的天才,他能准确无误的刻画出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及其历史发展,尤其是他们的爱情心理变化。

如:

德瑞那市长看到匿名信后的心理。

(将理性思维——感性描写)

2、着力表现人物心理活动中对立的二元因素的起伏消长。

于连收到马特尔小姐的求爱信时:

“欣喜若狂…自卑…想要出人头地自尊心得到满足收到满足…上流社会的骗局…不愿错过机会…带上手枪赴约。

3、将人物的外部描写心灵化。

(1)情景交融:

自然环境:

于连决定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晚上:

“于连发现今宵没有星光、月亮,将是最黝黑的一夜,天空中大块大块的黑云……”预示着暴风雨的到来。

(反语,造成一种氛围,一种情调,那黑夜闷热的风飘荡不定。

对人物的描写(叙述人的口吻:

如巴尔扎特;文中人物的口吻:

如司汤达)

社会环境:

于连初入神学院(其恐惧感,将社会环境心灵化)

(2)以人物的外部描写心灵化折射心灵

在作品中,对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等外部特征的描写,也直接为展示人物的心理服务。

关于外貌:

于连的外貌主要是通过市长夫人及马特尔小姐的视线描绘的,而描写这两位女士的外貌时,则着眼于于连的感觉和印象。

例如:

德瑞那夫人第一次见到于连时:

她完全被于连俊美的面庞,又黑又大的眼睛,和漂亮的头发所迷住,感到非常快乐。

于连第一次见到马特尔:

她有着淡黄色的头发,身材姣好,但于连一点都不觉得她很迷人,虽然她有一双迷人的眼睛,但这双眼睛让他感到她有一颗冷酷的心。

关于动作:

人物的动作都打上了心理的痕迹。

例如:

于连与马特尔相爱时:

“他企图拥抱她”“他决定爱她。

于连决定占有市长夫人来报复市长时:

“应该告诉这个女人我爱她。

关于表情:

当瓦尔诺禁止那些被收容者唱歌的行为时:

“他已经有了适应他的职业的风度,却还没有适应他的职业的心肠……他还是感到一颗很大的泪珠沿着他的脸颊滚下来。

”(“泪珠”表明他内心的不满、屈辱。

是于连内心真情的流露。

(3)朴素、简洁、严谨的语言风格

(4)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作品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线,以他和德·瑞拉夫人、玛特尔小姐的恋爱生活为“纬”线,经纬交织,条理清晰,在情节上没有枝蔓的干扰。

三个典型环境转换衔接自然顺畅,出场的人物都与主人公有关,人物情节和环境都显得严整清晰,井井有序,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5)“观念富有戏剧性”

善于运用戏剧性冲突场面来表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诸如于连偷捏德.瑞那市长夫人手,于连到喳列诺家赴宴,于连赴玛特儿约会,于连在狱中拒绝救援……等众多戏剧性场面,并使于连的有关紧张、执着、鄙夷、绝望的心理状态,玛特儿的浪漫轻率性格和哇列诺的鄙俗自得神情,都从中得到生动刻画和充分展示。

五、《红与黑》的思想内容

小说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维立叶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地展现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深刻揭示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罪恶和黑暗,也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政治倾向,被誉为“政治小说”。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一、世界观

1、在哲学上、他基本上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是他不否认唯灵论,相信占卜学、骨相学。

2、在政治上,他能从阶级的观点分析和观察社会现象,但他主要站在中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来反对金融资产阶级的统治。

3、在宗教上,他非常矛盾,他一方面不信仰宗教,但是他以把宗教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

巴:

我根本不是飞统的教徒,我根本不相信罗马教会。

巴:

宗教感情,是唯一能治驭精神的叛逆,野心的算计和形形色色的贪婪

2、《人间喜剧》的创作

《人间喜剧》包括91部小说,2400多个人物。

风俗研究(66部)私人生活场景(27部)外省生活场景(20部)巴黎生活场景(19部)政治生活(4部)军旅(3部)乡村(3)哲学研究(22部)分析研究(2部)

v哲学研究:

探求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

代表作《驴皮记》(1831)

v风俗研究:

描绘法国当时社会风貌。

代表作:

《幽谷百合》、《农民》、《乡村医生》、《高布塞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贝姨》、《邦斯舅舅》、

v分析研究:

阐述人类生活的普遍原则。

代表作:

《婚姻生理学》《夫妇纠纷》

巴尔扎克认为:

“普遍原则”就是疏导与节制;人类过激的情欲必须混到合理的疏导与节制,而办法则是物质的满足与宗教的约束结合。

内容:

1、《人间喜剧》是一部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展史。

例:

葛朗台(吝啬、恐惧)、高布赛克(早期资产阶级代表)、纽沁根(银行家投机金融)

2、是一部封建贵族的衰亡史。

如《苏城舞会》《古物陈列室》

Eg.荣华富贵掩饰不了内心的痛苦和不幸,虽大多时间强作欢笑,但美丽的脸颊仍透露出沉重的凄凉。

——《苏城舞会》

3、还写出金钱对人性的异化。

如:

葛朗台爱财如命;欧也妮悲惨的一生;高老头父爱的结局。

(名词解释)艺术手法——人物再现法

人物再现法:

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采用的一种方法,指同一个人以不同的身份。

(核心、主要、次要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不断出现的方法。

人物再现法的优点在于:

使不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和故事情节有了纵深发展的连续性,为人物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活动舞台;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人物性格;使《人间喜剧》因人物穿行、场景变幻而成了一个运动着的活的社会存在。

例如:

拉斯蒂涅:

野心家的雏形(《高老头》)、政府部长(《轻佻的女人》)、贵族院议员(《不自知的喜剧演员》)、获得了伯爵的封位(《贝姨》)、

伏脱冷:

披上袈裟的神父(《幻灭》)、特务头目(《伏脱冷的最后面目》)、被警察特务追捕的苦役犯(《高老头》)

3、《高老头》

《高老头》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两个人物基本平行而又间或交叉的故事为主要情节,真实地勾画出波旁复辟王朝时期法国社会的面貌,着重揭露和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故事梗概

时代背景:

1819年底——1826年初

社会环境:

伏盖公寓(贫富交界地,主要居住不十分富裕的人),鲍赛昂子爵夫人的沙龙(上流贵族的客厅),但斐纳家里(资产家)。

主要内容:

高老头的“父爱”悲剧、拉斯蒂涅良心堕落的故事、鲍赛昂子爵夫人的失宠、伏脱次的被捕

人物介绍:

  伏盖太太——伏盖公寓主人;高老头——歇业的面条商人;拉斯蒂涅——大学生;

  伏脱冷——逃犯,外号“鬼上当”;泰伊番——被赶出家门的银行家小姐;

米旭诺——骨瘦如的老处女;鲍赛昂夫人——贵夫人,拉斯蒂涅的表姐。

●《高老头》的意蕴

1、金钱的罪恶和对人性的异化(P264)

金钱下的罪恶:

例如:

伏盖太太对高老头前后态度的变化;

作者的目的是想确定各个主人公的各种情欲的真正性质。

研究这些形形色色情欲在当时具体条件下的发生和发展,金钱摧毁和腐蚀了家庭的天伦关系,泯灭了这些优秀原则——忠诚与宽厚;抹杀了这些最美丽最高贵的品质——爱情和友谊。

金钱对人性的异化,通过对拉斯蒂涅的人生三课来表现:

第一课来自鲍赛昂子爵夫人的教育。

“您越没有心肝,就越能步步高升,您心狠手辣,人家就怕你。

您得把男男女女都当作驿马,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便扔下,这样您就能达到欲望的巅峰。

……倘若女人觉得您聪明、有才干,男人也会相信,只要您自己不露马脚。

那是您就什么都能如愿以偿,到哪儿都能畅行无阻。

您会发现,社会是骗子和受骗人的集合体。

第二课来自伏脱冷的教育。

“要弄大钱,就该大刀阔斧的干,要不就完事大吉。

……人生就是这么回事。

跟厨房一样的腥臭。

可是要作乐,就不能怕弄脏手,只消你事后洗洗干净:

今日所谓道德,就是这一点。

第三课来自高老头的亲身经历和悲惨结局。

“二十年间,他把他的全部心血,他的爱,都给了女儿,又在一天之内给光了所有财产。

柠檬榨干,她的女儿便把果皮往街角一扔,不管了。

米旭诺和波阿菜为了3000法郎、当了官方密探的走狗

银行家泰伊番为了使自己的产业世代相传,不认他的亲生女儿。

阿瞿达为了二十万法郎年息的陪娘费而抛弃鲍赛昂夫人。

讨论:

试比较于连和拉斯蒂涅的异同。

1934年10月18日巴尔扎克在韩斯卡夫人的信中写到:

我想创作“一种充满巨大力量的感情,无论是灾难、痛苦或不义,任何东西都不足以破坏这种感情,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父亲,他无异于一个基督教神圣的殉道者。

在《高老头》开篇,巴尔扎克:

“这场剧既非杜撰,亦非小说,一切都是真情实事,真实到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上或者心里发现剧中的父亲。

思考:

怎样看待高老头的父爱?

试比较高老头和李尔王的异同

2、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贵族——资产阶级家庭伦理为重——金钱为重

●《高老头》的艺术成就:

1、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巴尔扎克是著名的环境决定论者,他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可以决定和改变人的性格。

所以他十分强调环境对人物的作用。

典型环境:

伏盖公寓的颓废、寒酸与上流社会灯红酒绿形成强烈的对比,刺激出拉斯底涅向上爬的野心,形成了典型环境相适应的典型性格。

典型人物:

高老头的父爱持久不变;同为野心家拉斯底涅涉事不深;伏脱冷老谋深算;伏盖太太精于算计。

对环境的描述主要有三种方式:

1】作品开头光写环境,再导入人物和情节

2】不同的环境成为不同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

如:

伏盖公寓(穷酸、腐败、牢狱气息、哈喇味)和伏盖太太(虚胖、俗气、斤斤计较),只要他在那里公寓的全境便仿佛尽在眼前。

伏盖公寓的颓废、寒酸与上流社会灯红酒绿;

拉斯蒂涅在金碧辉煌的鲍赛昂府和破旧简陋的伏盖公寓之间来回行走,剌激他对贫富的不同感受,剌激他向上爬的野心进一步膨胀,为拉斯蒂涅的转变提供了可信的环境条件。

3】环境的变化和人物的变化紧密相连

如拉斯蒂涅的变化。

从德·雷斯托夫人的蓝色小客厅到鲍赛昂夫人的玫瑰色的会客厅,这短短的时间内,他(拉斯蒂涅)仿佛修完整整三年的巴黎法课程。

对典型人物的塑造主要采取三种方法:

1】肖像描写

2】心理描写(拉斯蒂涅的堕落过程)

他的内心做着内心斗争:

“想成为大人物或者发财致富,难道不是先得说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