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简答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27162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宏观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宏观简答题.docx

《西方经济学宏观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宏观简答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宏观简答题.docx

西方经济学宏观简答题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在一个经济中,为什么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答:

当居民进行一笔支出是,企业就得到了这笔货币支出。

企业所得到的总量就是居民户的总支出量。

企业得到的总量要作为收入给予拥有生产要素的居民户。

这里要注意利润也是收入(企业雇主也是居民户之一)。

由于企业得到的总量就是居民户的总支出量,企业把得到的总量作为收入支付给居民户,居民户又把收入用于支出。

所以,在一个经济中,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总收入与总支出是分别从居民户与企业角度来分析的同一个总量。

2.简单说明用增加值法如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答:

用增加值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就是把经济中每个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的增值进行相加。

企业产品的产值减生产这些产品所购买的投入品的价值就是增值。

这样计算出的结果是国内生产总值,再加上本国居民在国外投资的净收益就是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

答:

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4.为什么间接税应记入GDP?

答:

间接税虽有出售产品的厂商缴纳,但它是加到产品价格上作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

间接税虽然不形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收入,但毕竟是购买东西的家庭或厂商的支出,因此,为了使支出法计得的GDP和收入法计得的GDP相一致,必须把间接税加到收入方面计入GDP。

5.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一个总量有影响?

为什么?

答:

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个人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按一定比例以税收形式征收。

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NDP、NI,但影响个人收入。

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可支配收入,应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6、使用收入和支出方法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1)国内生产总值是以一定时间为条件的,因而当期发生的其他时期的产品支出或收入不应该计入本期的GDP中,即避免重复计算。

(2)核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以货币量表示的,因而有名义的和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分。

在理论分析中,核算的目的在于说明经济中生产量的大小,即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价值。

因而,以当期价格测算的GDP要经过价格指数的折算: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作为GDP折算指数的通常是价格总水平。

7、国民收入核算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的关系如何?

答:

国民收入核算是对一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运行的一个结算。

它可以运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衡量。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如果忽略统计误差,用支出法与收入法核算的国民收入必然恒等。

事后,地出与收入恒等所对应的国民收入越大,经济运行越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了说明经济运行结果,则可以考察经济运行之外的支出和收入状况。

这样,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恰好反映了最初的支出与收入相互作用的均衡条件。

基于上述分析,对应于任意给定的一个价格总水平,一国经济的总需求则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来自于国外的需求构成;作为总供给的消费品和投资品供给则表现为持有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所有者的消费、储蓄和税收。

也就是说,构成经济均衡条件的两种力量以计划的形式加以考察,就演变为分析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决定

1、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有哪些假设?

经济中只存在两个部门企业和家庭;不存在政府;利率、工资和价格水平不变;潜在的国民收入不变。

2、凯恩斯假说和古典假说的内容是什么?

凯恩斯假说——消费支出与个人可支配收入密切相关;古典假说——消费支出与实际利率密切相关。

3、45度曲线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45度曲线上任意一点均代表着总计划支出等于国民收入。

4、为什么投资等于储蓄(i=s)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均衡条件?

国民收入的变动机制是什么?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指仅包括产品市场的分析。

经济中的均衡国民收入由社会的总支出与总收入均等时所决定。

在社会总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当社会总需求变动时,会引起产量变动。

经济社会的产量或国民收人决定于总支出或总需求,总需求决定的产出就是均衡产出。

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

进一步假定经济社会只有两部门。

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或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若用AE表示总支出,y表示收入,C和I分别表示消费和投资,则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AE=C+I。

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收入又可由消费和储蓄构成,即有Y=C+S。

因此,收入与支出相等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AE=Y,即I=S。

由此可见,投资等于储蓄是均衡条件的基本形式。

国民收入变动的机制是靠经济中的企业部门调整其产量来实现的,若社会的收入超过需求,企业的产品就会出现积压,从而导致库存增加。

为了适应市场,企业就会减少生产。

反之,若社会收入低于社会总需求,企业的库存就会减少,从而企业增加生产。

因此,企业根据社会总需求来安排生产,最终将导致社会处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的均衡状态。

5、简述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

在国民收入中,总支出由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构成。

E表示总支出,那么E=C+I

(1)总收入Y有两个用途:

消费C和储蓄S,所以Y=C+S

(2)产品市场均衡条件是总支出等于总收入。

于是有C+I=C+S,那么投资等于消费,即I=S。

只要这个均衡条件得到满足,产品市场的实现问题就能解决,社会总产品的流通就能顺利进行。

这一均衡条件并没有真正触及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关键问题。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关键是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生产成比例。

同时,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混淆了储蓄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它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不是发生家庭部门。

信用制度固然打破了企业货币资本量的限制,然而即使在信贷关系相当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投资仍然主要源于资本积累。

至于家庭储蓄这不过是补充。

此外,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中的投资和储蓄,是经济主体依据自己的心理规律进行决策的结果,因而它们都是捉摸不定的东西,很难对二者真正加以讨论。

6、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加入政府变动将如何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答:

加入政府部门之后,经济的总支出和总收入的构成都会发生变动。

从总支出角度看,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

首先,假定政府购买是政府控制量,在决定国民收入时可以认为是一个常数,即G=G0。

其次,政府的税收影响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对私人消费产生影响。

政府的税收可以是比例税,也可以是定量税。

前者根据税基的大小征收,后者则与税基大小无关。

为了简单,假定政府只对收入征收定量税。

假定政府征收的定量税为T0,于是消费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Yd=Y-T0。

因此,消费函数为C=α+βYd=α+β(Y-T0)。

从而,由计划支出与计划收入的均衡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可以由下列条件得到:

C+I+G=α+β(Y-T0)+I0+G0=Y即:

Y=(α-βT0+I0+G0)/(1-β)

从均衡结果不难看出,投资和政府购买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增加,而税收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减少。

7、简述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并指出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1)乘数理论说明了经济中某种支出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倍数变动的关系。

主要有:

①投资乘数或政府购买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或政府购买)支出变化的比率:

△Y=△I/(1-β)。

式中,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

②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带动这种变化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假定税收的变动是由于定量税引起的):

△Y=—β△T/(1-β)。

③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的比率。

在税收为定量税的条件下,该乘数等于1。

(2)投资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之间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Y=△I/(1-β)。

式中,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国民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这种改变的投资(政府购买)改变量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

(3)乘数理论揭示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某一部门支出(需求)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

(4)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

①经济中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否则,支出的变动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

②如果由于某几种重要资源处于瓶颈状态,会限制乘数作用。

③乘数理论是在产品市场分析中得到的,没有考虑到货币市场特别是利息率的影响。

因此,现实中乘数并不一定发挥如此大的作用。

第十四章货币市场

1、简述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

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在货币市场上,当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时,市场处于均衡,并相应地决定均衡的利息率水平。

通常,货币供给被认为是由一国的货币当局发行并调节的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息率无关,表示为m。

故在以利息率为纵坐标、货币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内,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基础上的。

交易、谨慎和投机三种动机引起货币需求。

其中,交易和谨慎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有关,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表示为L1(Y);而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成反方向变动,表示为L2®。

这样,货币需求可表示为

于是,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

在已知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上述均衡条件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如图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庇古的货币数量论,特别是由于明确指出投机动机而突出了利息率的作用。

但正如有些西方学者所指出的,凯思斯的货币理论只注意到利率和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此外,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把财富的构成看得过于简单,好像在现实的社会中,只有货币和债拳两种资产可供人们选择,这些都是有待改进的。

2、凯恩斯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的?

他所引申出的政策结论是什么?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民收入主要取决于社会的总需求,而社会的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

正是消费和投资的不足导致在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

对于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凯恩斯运用三个基本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性偏好来加以解释。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

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出现消费不足。

(2)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使得预期收益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价格的贴现率,它反映了厂商增加投资的预期利润率。

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意味着厂商增加投资时预期利润率递减。

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对比关系。

对应于既定的利息率,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这一利息率时才会有投资。

但是,在凯恩斯看来,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中是递减的,除非利息率可以足够低,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中投资需求不足。

引起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而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意味着成本增加,从而会使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下降;2)投资的不断增加。

会使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数量增加会使其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也会下降。

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使资本家往往对未来缺乏信心,从而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

(3)流动偏好。

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心理偏好,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对货币的偏好,是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或者说灵活性最大的资产,货币可随时作交易之用,可随时用于应付不测,可随时用作投机,因而人们有持有货币的偏好。

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已经达到最大,从而持有货币,以至于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

结果,无论货币供给有多大,货币市场的利息率都不会再下降。

由于这种心理规律的作用,利息率居高不下。

当预期利润率低于或接近利息率时,厂商就不愿意进行投资,从而也导致投资需求不足。

从以上三个心理规律中可以看到,有效需求不足是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经济危机的关键,由此,凯恩斯主张,为保持充分就业,需要用国家消费和国家投资来弥补社会中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的不足,刺激有效需求,因此在政策上政府应通过财政手段,如举债、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增加转移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刺激有效需求。

3、简述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主要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认为,人们需求货币是出于货币在所有资产形式中具有最高的流动性,具体表现为三种动机: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资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凯恩斯认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主要取决于收入。

这种货币需求量和收入的关系可表示为L1=L1(y),对于投机动机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认为主要取决于利率,这可表示为L2=L2(y)。

因此,在凯恩斯看来,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于是货币的总需求可表示为:

L=L1(y)+L2(y)

其中是L1收入y的增函数,L2是利率r的减函数。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1、商业银行体系为什么能使原始存款扩大若干倍,通过什么方式?

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以一定的比例留作准备金。

这一比例由中央银行依法规定,故称为法定准备率。

法定准备率使银行体系中可以成倍地创造货币供给。

假定法定准备率为10%。

若有一家商业银行增加了100元的存款,那它就可以贷款90元。

客户将这90元存人自己的账户,则为他开户的银行就可以放款81元。

如此等等,银行系统中增加的存款额为

一般地,如果银行系统中最初增加了存款△D,那么以法定准备率rd留有准备金,整个银行系统中最多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量为

当然,上述倍数是以所有增加的存款在银行系统内全额流动为条件的。

2、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通过改变政府的收支水平以及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总支出水平,从而影响就业、价格总水平、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运行目标。

实践中,表现为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财政政策通过变动政府的收支,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用,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

财政政策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

当经济的总需求不足时,失业增加,政府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措施刺激总需求。

反之,当总需求过高时,出现通货膨胀,政府则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借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货币政策的实施也是逆经济风向的。

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定准备率等。

具体地说,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降低贴现率,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行为。

变动法定准备率也能够改变经济中的货币数量。

随着经济中货币量的改变,影响了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进而达到影响国民收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

3、论西方需求管理的政策。

(1)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宏观经济的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调控的方式。

其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总需求决定论。

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经济出现萧条的关键在于总需求不足,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应借用于总需求管理政策。

(2)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目标一般认为是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在封闭经济中,短期主要是实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

(3)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可以借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4)总需求管理的政策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限制条件。

①经济态势和程度判断方面的困难;②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时滞;③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不确定性。

不过,尽管西方的需求管理政策并非万能的,但不可否认它对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借鉴这些理论和政策将是有益的。

第十七章国民收入决定: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主流经济学派的总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总需求曲线可以通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条件推导出来。

假定投资函数I=I(r),储蓄函数S=S(Y),货币需求为L=L1(Y)+L2(r),货币供给m=M/P。

在名义货币量M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函数可以从IS=LM下列模型中得到:

I(r)=S(Y)……………………①

L1(Y)+L2(r)=M/P……………②

从中消去利息率,即得到总需求函数。

在图形中,对应于不同的价格总水平,既定的名义货币量表示的实际货币量相应地不同,从而LM曲线发生变动。

对应于不同的LM曲线,产品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将决定不同的总需求量。

并且,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货币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减少,从而经济中的总需求量减少。

即,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主流经济学的AS曲线是如何得到,相应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总供给是经济社会中可供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总量。

在生产技术等因素既定的条件下,社会的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

总供给曲线是表示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总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价格水平影响总供给量的基本过程是,价格总水平影响实际工资,实际工资影响劳动的需求和供给,从而影响劳动市场的均衡就业量,就业量通过厂商的生产影响经济中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产量。

因此,总供给曲线是根据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劳动市场的均衡分析、生产函数再到总产出量的过程而得到的。

不同派别在推导总供给曲线过程中的区别在于价格总水平如何影响劳动市场。

按照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价格总水平对短期和长期的劳动需求和供给具有不同的影响,因而总供给曲线有短期和长期之分。

(l)在短期内,由于工人具有货币幻觉,只注重货币工资,并且经济中货币工资通常具有下降刚性,即只能升高,不能降低。

结果价格总水平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在充分就业前和就业后有很大不同。

(2)在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

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工资下降,那么厂商愿意雇用更多的劳动力,但劳动者并不愿意在这一实际工资下提供厂商所需要的劳动。

结果,货币工资必然会升高直到劳动市场再次处于均衡状态为止。

(3)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的均衡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

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意味着经济可以处于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此时增加总需求,导致均衡产出水平增加。

长期内,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增加总需求只会影响价格而不增加总产出。

第十九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如何利用制造衰退来逆转通货膨胀?

由于通货膨胀大都与过度的需求有关,因而降低通货膨胀率最有效的方法是人为地制造一次经济衰退。

根据价格调整方程,在既定的价格预期水平下,如果使得总需求低于潜在的产出水平,那么通货膨胀率将会比预期通货膨胀率更低。

假设一个经济社会中人们以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形成预期,价格调整方程中的调整系数h=0.2。

若经济中最初的通货膨胀率为10%,那么政府制造5%的衰退将使得通货膨胀率降低1%。

由于人们将会以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形成预期,故来年政府继续制造同样的衰退将使得通货膨胀率继续下降,直到实现政府既定的目标。

在上述通过制造衰退调整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政府制造衰退程度的大小决定了通货膨胀率下降的速度。

衰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越快。

在实践中,而以较小的失业和较长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被称为渐近主义方式,而以较高的失业率和较短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称为“冷火鸡”方式。

2、试论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对策。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由于宏观经济运行可以简要地概括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因而通货膨胀的成因也主要表现为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增加都会对社会总需求增加产生影响。

在总供给曲线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增加即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在经济处于不同状况时,需求拉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也不相同。

在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总需求增加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较小;而在经济处于潜在或充分就业状态时,由于总供给增加会遇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而总需求增加主要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对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供政府采取的方案是人为地制造衰退。

既然通货膨胀是由于超额总需求所致,那么降低总需求水平,从而增加失业,减少产出,则会使得通货膨胀率降低。

制造的衰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的速度也就越快。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成本推进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

无论是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

实践中,工会对工资增长率的要求以及垄断厂商借用市场支配力索要高价都会对生产成本增加产生影响。

如果要素收人的增长超过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就会产生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对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政府主要采取收入政策逆转通货膨胀。

收入政策往往借助于工资价格管制、收入指数化和一定的税收政策来实现。

政府采取的工资价格管制手段主要有:

对工资和价格进行直接控制;对工资和价格规定作指导性指标;对厂商和工会进行道义劝告。

通过这些手段,以期达到限制产品价格和工资上涨幅度的目的。

这种手段一般短期内较为有效,但长期内会对市场机制起到限制作用。

收入指数化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等收入与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收入也随之上升。

收入指数化政策限制了要素所有者过分追逐收入的上涨,但这种要求往往出现在通货膨胀之后,因而收入指数化政策更侧重于消除通货膨胀对收入的影响。

除此之外,政府也采用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作为补充。

为了更好地使得指导性的工资、价格政策有效,国家对那些执行政策的经济当事人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同时惩罚违规者,以便促进通货膨胀率的下降。

(3)通货膨胀的成因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单纯用需求拉动或成本推动都不足以说明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而应当同时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以及二者的相互影响说明通货膨胀。

有人提出了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影响说明通货膨胀的理论,即混合通货膨胀理论。

因而政府逆转通货膨胀的政策也并是非单一的,往往是各种政策搭配使用。

第二十章经济增长理论

1、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是什么?

它包括哪些基本假设前提?

其主要结论如何?

随着对凯恩斯理论的动态化。

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了基于凯恩斯理论的增长模型,后被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

这一模型的基本假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

(2)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3)资本一产出比保持不变;(4)储蓄率,即储蓄在收人中所占的比重保持不变;(5)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6)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

根据上述假定,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的基本公式是

式中:

v为资本一产出比;s为储蓄率。

模型表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一产出比呈反比。

实现经济在充分就业下的稳定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