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三防部分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24784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通三防部分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通三防部分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通三防部分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一通三防部分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一通三防部分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通三防部分1.docx

《一通三防部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通三防部分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通三防部分1.docx

一通三防部分1

一通三防部分

1、为什么要规定井下空气中氧气的最低浓度、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休的最高允许浓度?

答:

井工开采是地下作业,井下作业场所的新鲜空气是依靠通风不断地供给的,并不断地把污浊空气排出至地面,以保持作业场所有良好的作业环境。

规定的氧气最低浓度、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最高允许浓度主要是对井下工作地点空气的质量提出的环保要求。

大家知道,氧气是维持人体生命和劳动不可缺少的气体。

人呼吸所需要的氧气取决于人的体质、劳动强度和精神紧张程度,当静止状态时约需。

0.25需要,工作时为1~3需要,劳动强度大则需31/min以上。

呼吸所能吸入的氧量取决于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或氧分压力)。

当氧气浓度下降至17%时,工作时会出现喘息和呼吸困难;下降到15%时,就会失去劳动能力;10%一12%时会丧失理智,时间稍长就有死亡危险。

因此世界主要采矿国家对井下空气中的氧气浓度均做了规定。

国际劳工局(1nternat1onlLabourace)制定的《煤矿安全与健康实用规程》(1985年5月,日内瓦)规定了“任何地点空气中的氧气成分低于19%,二氧化碳和瓦斯浓度超过国家法规的规定,都不适于人员作业和通过。

”(9.1.2条);俄罗斯、德国等国家规定了进风流的氧气浓度不得低于20%;美国、日本等国规定了人员通过的巷道中氧气浓度不得低于19%。

井下二氧化碳(CDR)的来源主要是煤和有机物的氧化、人员呼吸以及爆破等。

二氧化碳对人体的呼吸有刺激作用,刺激人体的中枢神经,使呼吸加速,加剧身体疲劳。

当浓度达到1%一2%持续作用,会破坏人体电解质的平衡,影响身体健康;当浓度达到5%时,就会出现耳鸣呼吸困难等症状。

为此我国根据保障矿工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安全,规定了“采掘工作面的进风流中,氧气浓度不得低于20%,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得超过0.5%。

2.为什么要规定各种并巷中的最高和最低的允许风速?

答:

《规程》第一百零一条对井巷中的最高风速与最低风速作的规定主要是根据井巷中的通风安全和人体作业环境要求而制定的。

条文中对采区巷道和采掘工作面最低风速的规定,主要是考虑了使巷道中的风流完全呈紊流状态的流动。

依据风流的紊流流动,使流体中大小不同的涡体能相互碰撞、相互渗混,这样流人井巷中的新鲜风流就能较有效地稀释矿层和生产过程逸出的有害气体,并随风流流向回风流,防止瓦斯的局部积聚和边界层瓦斯的积存,有效地发挥通风的效能。

3、为什么规定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超过30°、机电设备酮室的空气温度超过34°,必须停止工作?

答:

此规定是从维护矿工在井下劳动时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安全而做出的。

众所周知,当矿内气温低于28℃时,人体温度同外界温差大,散热主要通过辐射方式完成,蒸发散热较少,容易保持人体热量平衡,长时间工作不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但当气温达到30℃时,人体热量难以有效通过辐射方式完成,蒸发散热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当气温超过34℃时,蒸发就成为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在这种高温条件下长时间或高强度工作,由于热量难以及时散发,往往会造成人体热量积聚,导致人体中暑。

资料表明:

一个重体力劳动者连续工作1h,可出汗2.5升;如果连续工作8h,平均每小时出汗量达1.0L。

在井下采掘工作面相对湿度为9O%-98%的条件下,出的汗很难蒸发,人体的热量得不到散发,就会造成体温增高,在很短时间内人体体温就会超过40°,会危及人体的健康和生命。

中国预防医学研究院卫生研究所于1973一1980年间,在淮南、北票、合山及黄石等矿区的高温矿井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矿井气温高于28℃的作业环境,对矿工的身体健康会造成明显影响,低烧、头晕、心动加速、关节炎及高血压等发病率明显上升。

新汉孙村矿、鹤壁六矿和徐州三河尖矿都发生过井下矿工中暑晕倒事故。

据南非金矿资料表明,当矿井中气温超过3D℃时,开始出现中暑死亡事故。

由于采掘工作面人员的劳动强度极大,而机电俐室内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相对较小,所以<规程》规定,采掘工作面气温超过30°、机电铜室内气温超过34℃时,必须停止工作。

4.矿井需要要风量为什么要按并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和采煤、掘进、硕室及其他地点实际器要风,的总和两个方面计算,并取其中最大值?

答:

矿井通风的目的,一是首先要满足井下工作人员呼吸所必需的新鲜空气量;其二是有效地稀释和排除矿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瓦斯和各种有害气体达到允许的浓度以及满足良好的劳动气候环境。

因此矿井需要风量的计算,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计算结果取其最大值。

矿工在井下劳动过程中需要呼吸大量氧气,以保证人体活动时体内一系列的生物氧化反应,产生能量以补充劳动中的能量消耗。

根据测算一个劳动者在劳动时消耗的氧量约为1--3l/min,据统计,矿井风流中的氧气消耗,人体只占总消耗量的2%一3%,其他97%为井下煤炭和有机物氧化所消耗。

因此国内外大多采煤国家规定了按人员计算,每人的需风量约为4m3/min(原苏联规定为6m3/min),我国也规定每人每分钟供给风量都不得少于4m3。

再根据同时在井下工作的最多人员的总数,就可以算出按人员计算的矿井需要总风量。

这个计算值对一般矿井排除瓦斯和有害气体以及环境要求计算的总风量要偏小些,但对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的地方矿井,人员的呼吸需要的风量也可能占主要地位。

从满足生产需要角度计算矿井需风量是按采煤、掘进酮室以及其他用风地点实际风量总和的方法计算,即根据矿井的实际采掘布置,按各个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铜室和其他用风地点,都使该地点风流中的瓦斯、二氧化碳、氢气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涌出量,稀释到规定允许的浓度;风速和温度都符合《规程》的有关规定,逐个计算各个用风点

4.为什么矿井必须建立测风制度?

答:

矿井风量的测定是矿井通风管理的基础工作。

其目的是了解矿井的总进风量和总回风量、各用风地点的风量是否符合要求,检测矿井风量的利用情况和漏风情况,为矿井的通风管理和风量调节提供依据。

测风地点应根据矿井通风系统及采掘工作面的分布选择地点,并在通风系统图上注明位置,通过所有测点的测风结果,能反映出全矿井的通风现状,为分析和改善矿井通风提供依据。

5、掘进巷道贯通前。

为什么必须停止一个工作面的作业?

掘进工作面每次装药爆破前,为什么必须派专人和瓦斯检查工共同到停掘的工作面检查工作面及其回风流中的瓦斯浓度,且只有当2个工作面及其回风流中瓦斯浓度都在1.0%以下,方可爆破?

答:

煤层中掘进巷道与其他巷道相贯通时,存在的安全问题较多,事故隐患也多。

我国在煤巷贯通时,由于爆破打通对方的贯通巷道、双方贯通的工作面风流中瓦斯没有及时检查,以及贯通时没有及时对通风系统调整等原因,已多次引起瓦斯积聚而发生瓦斯爆炸酿成恶性的伤亡事故。

如1983年贵州水城局木冲沟煤矿东部采区某工作面,在运输机巷与工作面开切眼贯通时,由于开切眼中风筒维护不好,开切眼迎头处于无风状态,瓦斯积聚超限。

运输机巷向前贯通时,打眼深度和装药量不符合作业规程要求,最小抵抗线偏小,爆破火焰引爆了开切眼积聚的瓦斯,引发了瓦斯爆炸。

同时由于采区周围盲巷多、煤尘大,发生了3次连续爆炸,造成了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波及巷道达2550m,死亡84人,伤19人,经济损失惨重。

同样,1983年黑龙江鸡西局穆棱矿四井的五层煤巷掘进工作面的瓦斯爆炸,也因贯通时没有及时调整风流,使工作面处于微风状态,瓦斯很快积聚,电缆短路而引发了瓦斯爆炸,造成了23人死亡和7人受伤的重大事故。

因此,《规程》对掘进工作面的贯通工作作了较严格而

6、为什么限制掘进工作面的回风串入采煤工作面?

答:

这主要是考虑掘进工作面通风的可靠性差,是事故多发区域,而采煤工作面又是人员比较集中的场所。

若把掘进工作面回风串人采煤工作面,一旦掘进工作面发生事故,灾害就会很快波及到与其串联的采煤工作面,使灾害的危害范围大大地扩大,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

7、为什么采掘工作面的进风和回风都不得经过采空区或冒顶区?

答:

采掘工作面是矿井最主要的作业场所,这里经常涌出瓦斯、产生矿尘和炮烟等有害物质,为了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防止炮烟熏人和瓦斯等事故的发生,要求有良好的和稳定的通风条件。

因此要求采掘工作面的进风必须有足够的新鲜风流供给,可以较好地稀释和排除各种有害物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若采掘工作面的进风流来自流经采空区或冒顶区的风流,则势必携带着采空区或冒顶区内积存的瓦斯、有毒气体和窒息性气体,这种带有污浊空气的风流流人采掘工作面,有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常常造成工作面瓦斯和有害气体超限、氧气浓度下降,恶化环境,达不到通风的目的。

故《规程》绝对禁止将流经采空区或冒顶区的风流,作为采掘上作面的进风流。

同样采掘工作面的回风也不允许经过采空区或冒顶区流出。

因为采空区或冒顶区内没有完好的通风通道,随着采空区和冒顶区冒落情况的变化,其冒落严密程度也随之变化,冒落没有规律.流经采空区和冒顶区的风流大小也无规律,有时风流停滞,有时有微风通过,通风量和通风阻力极不稳定。

采掘工作面稳定的通风得不到保证,采掘工作面的安全工作条件也得不到保证。

故《规程》严格规定,采掘工作面的进回风都不得经过采空区或冒顶区。

8、压入式局部通风机和启动装,为什么必须安装在进

风巷道中。

距回风口不得小于10m处?

全风压供给该处的风量为什么必须大于局部通风机的吸入风量?

答:

压人式的掘进通风方式,即把压人式局部通风机安装在进风巷道中,将进风巷道中的新鲜风流通过导风筒送到掘进工作面,清洗工作面后的污浊风流则沿掘进巷道排到全风压的回风巷中。

压人式局部通风机开动后,通风机的风口附近的空气形成一个环形的吸风源,其吸风源的范围大小(或称有效吸程)与通风机的吸风量、风机风压以及巷道断面大小有关。

为了防止压人式局部通风机吸入回风流的污浊空气,防止吸循环风,则要求压人式局部通风机应安设于进风巷道中,而且使压人式局部通风机的有效吸程均在进风道中,吸人的风流均为新鲜风流,则要求压人局部通风机安装处远离于回风口。

条文规定了“距回风口不得小于lOm处”,就是这个原因。

同样全风压供给该处的风量若小于局部通风机的吸入风量,由于风机的吸人量大,则势必会使掘进巷道中的一部分回风流回流到局部通风机的吸人口,形成局部通风机吸循环风,这样掘进巷道中形成循环通风。

循环通风后,掘进工作面得不到必要的新鲜风流,循环风流中的瓦斯浓度会逐渐上升,甚至达到超限和爆炸范围,对掘进巷道的通风安全极为不利,成为事故的隐患。

因此掘进通风中必须避免循环通风现象的出现。

为避免循环通风的问题,则要求局部通风机必须安装在距回风口l0m以外的进风侧;进风巷中的供风量必须大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而且还应使局部通风机安装位置到回风口这一段巷道内的风速达到或超过(规程》规定的最低风速0.15m/s由于采区供风不足,或局部通风机设置位置不正确,造成局部通风机吸循环风,而造成掘进巷道中的风流瓦斯超限引发瓦斯爆炸事故的事例是很多的。

如20世纪80年代,抚顺马架子地方煤矿,由于局部通风机所设位置不正确,巷道供风量不足,局部通风机吸人顶板瓦斯,并形成循环风,掘进巷道风流中瓦斯浓度迅速上升而导致瓦斯爆炸。

9、为什么严禁使用3台以上(含3台)的局部通风机同时向,个掘进工作面供风量?

答:

有些矿井的掘进工作面,由于掘进距离长、瓦斯涌出量大,用1台局部通风机供风难以解决瓦斯问题,就使用2台局部通风机和2趟风筒同时向1个掘进工作面供风,当2台局部通风机供风仍不能解决瓦斯问题,往往就使用3台或3台以上的局部通风机和3趟或3趟以上的风筒向同一个掘进工作面送风的局面。

这样的布置,不仅造成掘进巷道内设备繁杂、零乱,多趟风筒占据了巷道一半以上的断面,人员行走和巷内运输极不方便,而且稍有不慎很容易损坏风筒,漏风损失大,风筒的维护也很困难,·不能有效地向工作面供风;同时风筒周围风流中的瓦斯也难于检查,常造成掘进工作面和局部地区的瓦斯超限,安全隐患多,很难保证掘进工作面的正常通风和安全生产,所以《规程》规定严禁使用3台以上(含3台)局部通风机同时向1个掘进工作面供风。

目前,我国已生产有多种类型的大能力局部通风机(如对旋风机和子午加速型风机),其额定风量均达500m'/min,额定风压达4500一5000Pa,并生产有配套的直径为800一1000mm的高强度胶质风筒,都能满足高瓦斯长距离掘进工作面通风的要求,已具备了执行这一规定的技术装备水平。

10.为什么1台局部通风机不得同时向2个掘进工作面

供风量?

答:

采用1台局部通风机同时向2个掘进工作面送风,就是1台局部通风机连接2趟并联的风筒,分别向2掘进工作面供风。

并联通风的特点是通风阻力小的风筒,流过的风量就大,反之则小。

而2个掘进工作面的供风量是由掘进巷道长度、瓦斯涌出量以及爆炸材料的用量等因素决定的。

一般来说掘进巷道愈长,要求供给的风量愈大,这与并联风筒的风量自然分配正相反,即送风距离愈长的风筒,供给的风量愈小。

因此,1台局部通风机向两个掘进工作面同时送风,供给的风量很难同时满足2个掘进工作面各自的风量要求,1个掘进工作面供风能力不足,另1个可能有富裕。

这样必须对2趟风筒的供风量作调节,控制送风距离短的供风量,人为地增加通风阻力加以控制,这种调节的结果就会使局部通风机的通风能力下降,甚至满足不了2个掘进工作面的供风量,其通风的可靠性差,通风管理也较复杂。

另外,局部通风机停风后,2个掘进工作面均停止工作,恢复工作时排瓦斯的操作更为复杂和困难,安全可靠性更难于保证,弊端很多。

所以《规程》规定了1台局部通风机不得同时向2个作业的掘进工作面供风。

11、为什么使用局都通风机通风的掘进工作面,除因检修、停电等原因外,不得停风,且恢复通风前,必须检查瓦斯?

答:

掘进工作面是属于独头通风,一旦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转,掘进工作面和掘进巷道就无风流流动,形成盲巷区。

掘进工作面即使是在未进行作业的交接班或停掘等情况下,掘进巷道中的矿层(包括煤层与岩层)仍会涌出一定量的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

这时若停风,掘进工作面和巷道中的瓦斯和有害气体就可能超限,氧气浓度就会下降。

所以使用局部通风机通风的掘进工作面,除因检修、停电等原因停风外,不得停风,必须保持掘进工作面和巷道的正常通风,否则就会出现瓦斯爆炸和窒息事故的隐患。

而且通风机停风后,当需要恢复通风时,必须检查瓦斯。

只有在局部通风机及其开关附近l0m内风流中的瓦斯浓度都不超过0.5%时,方可人工开启局部通风机。

这方面事故教训是很多的。

如1991年山西省怀仁县王卞庄煤矿春节放假时,采区内的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转,掘进巷道内瓦斯超限,在恢复工作时,队长进入掘进巷道检查,由于矿灯失爆,产生火花引发瓦斯爆炸,造成死亡12人的重大恶性事故。

12、为什么在井下和井口房内不得从事电焊、气烽和喷灯焊接等工作?

在所允许的地点进行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时,为什么只有在查清作业地点附近20m范围内的巷道顶部和支架背板后面无瓦斯积存,作业地点风流中瓦斯浓度不超过0.5%时,方可作业?

答:

煤矿井下对使用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工作不加以严格限制,任何地点都可以从事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工作,就等于允许在煤矿井下纵(放)火。

无论煤矿井下,还是地面,任意纵(放)火是违法犯罪行为,要受到制裁的。

因此,《规程》规定:

“井下和井口房内不得从事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等工作”。

如果必须在井下主要嗣室、主要进风井巷和井口房内进行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等工作,每次必须制定安全措施,并遵守《规程》等二百二十三条所列的6项规定。

其他地点(采掘工作面进、回风巷、采区进、回巷、总回风巷、回风井等),特别是采掘工作面,一律不得从事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工作。

其主要依据是,在开采含有瓦斯涌出的煤层时,特别是开采有瓦斯喷出和煤(岩)与瓦斯突出煤层时,由于受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煤的构造类型以及采掘等外界因素(开采顺序、采区布局、采煤方法、开采工艺、顶板管理方式、开采方式和通风系统及通风方式等)影响,瓦斯涌出形式和涌出强度都可能发生变化,一旦瓦斯涌出量骤然增加,原本安全的作业地点。

瞬间就可能变得不安全,甚至可能变成为一个灾害源。

在井下复杂、不可预测、瞬息万变的环境条件下,《规程》作出如此严格规定是完全必要的。

13、没有防尘供水管路的采掘工作面为什么不得生产?

答:

煤矿各生产环节,每一道生产工序都会产生大量粉尘,既有移动尘源,也有固定尘源,分布面很广,而主要尘源在采掘工作面。

煤矿中的粉尘,既有煤尘,又有各种岩尘,其危害性很大,既能造成严重的煤尘爆炸灾害,又能污染作业环境,使工人催患尘肺病。

在矿山工业中,煤矿工人患尘肺病人数及死于尘肺病人数均居首位,这是煤矿一直未能解决的严重问题。

为了消除或减轻煤矿粉尘的危害,就必须对各种尘源,特别是对主要尘源,即采掘工作面尘源加强治理。

而目前治理粉尘的基本手段仍然是依靠水。

采掘工作面防尘用水和采掘机械冷却用水,一是从地面靠静压力供给,二是由井下泵站动压供给,通过管路输送到采掘工作面。

采掘工作面没有防尘供水管路,就不能实施对尘源治理的措施,就不能消除粉尘危害,对于这样的采掘工作面自然是不能允许生产的。

14、为什么井下所有煤仓和溜煤眼都应保持一定的存煤,不得放空?

为什么溜煤眼不得兼作风眼使用?

答:

(1)在煤仓和溜煤眼内,放煤过程中会产生很高浓度的浮游煤尘。

如果煤仓或溜煤眼内的煤一旦放空。

即使闸板是关闭的,也会有风流通过,把煤尘带出而扩散到巷道中乃至工作面。

之所以会这样,其主要原因是闸板的密封不严,有一定的漏风。

为了堵塞漏风,不让风流在煤仓和溜煤眼中通过,就以保持一定存煤的办法来解决闸板的漏风问题

(2)如果允许榴煤眼兼作风眼使用,在生产过程中一边溜煤,一边通风,风流就会把溜煤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煤尘从溜煤眼中带出来,顺着风流到处弥漫,恶化作业环境。

如果溜煤眼没有风流通过,则上述情况就会避免或大为减轻。

15、炮采2作面为什么应采取湿式打眼,使用水炮泥?

答:

炮采工作面打眼、放炮落煤和出煤都会产生大量煤尘,都应采取相应的防尘措施,抑制煤尘的产生和飞扬。

一个工作面的炮眼数量很多,特别是采取双排炮眼布置时更多。

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由于没有湿式打眼工具,都是干打眼。

在打眼过程中,从钻孔内排出很多煤尘,尤其是打眼深度到位后要向外拉动钻杆,以带出孔内存留的大量煤尘,这些煤尘经风流吹扬而弥漫于作业区和下风侧的工作面内,直接危害着打眼和其他作业人员。

这些浮游煤尘,一部分沉积在工作面的煤壁和顶、底板上,另一部分则沉积在工作面的回风巷内,甚至更远的地点。

工作面内沉积的煤尘,又会在放炮时受震动和爆风的作用重新飞扬起来,使工作面的煤尘浓度增高,增大了煤尘发生爆炸的危险性。

为了消除或减小打眼时造成的危害,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便有很多厂家和单位研制出了湿式煤电钻及与其配套的空心麻花钻杆、湿式钻头,并有很多定型产品陆续推向市场。

原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对炮采炮掘工作面及时地推行了湿式打眼,获得了良好的降尘效果。

湿式打眼是成功的防尘方法,很多矿务局不仅在炮采工作面采用了湿式打眼,而且在炮掘工作面也坚持采用了湿式打眼。

放炮落煤的时间虽短,但产生的煤尘量却很大,瞬时的煤尘浓度极高。

为了降低放炮落煤的产尘量,国内外都广泛采用了水炮泥,即将装有水的塑料袋填人炮眼内,用它代替部分粘土炮泥。

当炸药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将水压人煤体裂隙,部分水因汽化而形成雾滴,与煤尘碰撞,从而可实现抑制煤尘的产生、减弱煤尘飞扬能力和增加放炮安全性的目的。

据前几年的统计,全国原统配煤矿的高瓦斯矿井中有80%以上的矿井坚持了放炮使用水炮泥,不仅可以获得80%以上的降尘率,而且还减少了70%的炮烟、40%左右的氮氧化物和部分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16、为什么采煤工作面回风巷应安设风流净化水幕?

答:

采煤工作面,特别是综采和综采放顶煤工作面所产生的大量煤尘,不仅严重污染了整个工作面,而且还随着风流弥漫于整个回风巷,并降落在巷道两帮和顶、底板上。

这些浮游煤尘不仅危害工人的身体健康,也增加了沉积煤尘参与爆炸的危险。

在采煤工作面回风巷安设水幕就是为了把采煤工作面回风巷中的浮游煤尘在尽可能短的距离内捕捉下来,使风流得到净化,这样就缩小了浮游煤尘的飘移距离和煤尘的沉积区域,以此减轻回风巷的煤尘危害和隐患。

17、为什么井下煤仓和溜煤眼的放煤口、输送机转载点和卸载点,以及地面筛分厂、破碎车间、带式输送机走廊、转载点等地点,必须安设喷雾装置或除尘器?

答:

井下煤仓及溜煤眼的放煤口、输送机转载点和卸载点,作业时都会产生大量煤尘,巷道内也会沉积大量煤尘。

特别是煤仓及溜煤眼放煤装车时,瞬间就能形成达到或超过爆炸下限浓度的煤尘云。

此地点又常有架线电机车弓线产生的电火花出现,增加了发生和传播煤尘爆炸的危险性。

例如山东省潘西煤矿,1969年,在大巷装车点装车时形成高浓度的煤尘云,因电机车弓线火花引起煤尘爆炸。

巷道内沉积的大量煤尘随之被暴风吹扬起来而参与了爆炸,共有4处连续爆炸,扩大了受灾范围,损坏巷道3700多米,占矿井东翼巷道总长度的72.29%,死亡164人,这是一起煤尘单独爆炸的重大恶性事故,教训是沉痛的,必须引以为戒,加强防尘工作。

治理这类尘源一般都是采用喷雾降尘方法,既简单,又有效。

许多矿井还采用了自动喷雾控制技术;煤仓放煤、输送机有煤转载或卸载时才喷雾;不放煤、无煤转载或卸载时就停止喷雾。

这种喷雾方法既能保证作业时及时喷雾,又不浪费水,煤的水分也不会太高。

18.开采有煤尘爆炸危险煤层的矿并。

为什么必须要有预防和隔绝煤尘爆炸的措施?

答:

世界各国在采煤历史上所受到的煤尘爆炸危害是惨痛的。

1906年法国古利耶尔无瓦斯矿井发生煤尘爆炸,死亡1099人,矿井遭到大面积严重破坏,爆炸事故后经过两年才恢复生产。

1917年中国抚顺大山坑煤矿瓦斯煤尘爆炸,死亡917人。

1942年中国本溪湖煤矿发生瓦斯煤尘爆炸,死亡1594人。

1960年大同矿务局老白洞煤矿在无瓦斯的井底车场翻罐笼处发生煤尘爆炸,死亡684人。

其他一些国家的煤矿都多次发生过煤尘或瓦斯煤尘爆炸。

经过各国对多年历史教训的总结和对煤尘爆炸的广泛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煤尘能在完全没有瓦斯存在的情况下发生爆炸;

2)煤尘能使小规模的瓦斯爆炸变成瓦斯与煤尘混合的大爆炸;

3)煤尘燃烧的火焰能够流到瓦斯积聚的地点而将积聚瓦斯引爆;

4)煤尘和瓦斯同时存在时,能互相增加其爆炸危险性,降低各自的爆炸下限浓度;

5)煤尘爆炸的产物中一般含有2%一3%的一氧化碳,这是造成人员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

几年前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开采有煤尘爆炸危险煤层的矿井数占矿井总数的85%以上。

煤矿在掘进、采煤、运输、装车、输送机转载与卸载及翻罐笼等各生产环节、工序所产生的煤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尘措施,在作业过程中所形成的煤尘云就可能达到爆炸下限浓度,此时一旦遇到火花就会发生爆炸。

巷道内沉积的大量煤尘,当其受到爆炸所产生的爆风冲击时便会飞扬起来参与爆炸,扩大灾害范围,加重破坏程度,造成重大恶性事故。

因此,除了对各类尘源要采取防尘措施降低煤尘产生量和浮游煤尘浓度外,还必须经常处理量大、面积广的沉积煤尘,以消除其参与爆炸的危险。

但是,不管人们怎样努力防尘和处理沉积煤尘,巷道中总是不断地有新鲜煤尘沉降在巷道中,特别是在机械化采掘工作面的巷道内煤尘的沉积强度更大,巷道周边沉积的煤尘量,在短时间内就可达到爆炸浓度,即所沉积的煤尘一旦被吹扬起来成为浮游煤尘,其浓度即可达到爆炸下限浓度。

也就是说,沉积煤尘是难以控制的,其参与爆炸的危险性也是难以彻底解决的。

煤矿的安全形势就是这么严峻,国内外莫不如此。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再设一道或两道防线:

安设被动式隔爆设施,或再增设自动式抑爆装置。

一旦发生煤尘爆炸,这些设施或装置就可以发挥作用,将爆炸火焰截住、熄灭,阻止爆炸的传播,缩小受灾范围,降低破坏程度

19、采区回风巷、采拥工作面回风流中瓦斯浓度超过1.0%.或二氧化碳浓度超过1.5%时.为什么必须停止工作,撤出人员?

答:

瓦斯爆炸是煤矿井下严重灾害,在特大煤矿灾害事故中,瓦斯爆炸事故占绝大多数。

世界各个采煤国家都把防止瓦斯爆炸作为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

众所周知,在空气和瓦斯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