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物理学史教育的意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24760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物理学史教育的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物理学史教育的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物理学史教育的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物理学史教育的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物理学史教育的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物理学史教育的意义.docx

《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物理学史教育的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物理学史教育的意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物理学史教育的意义.docx

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物理学史教育的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物理学史教育的意义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物理教学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使学生通过中学物理的学习逐步养成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思维习惯、科学世界观,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差别、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强调认识和领悟科学的本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

可见,中学物理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从物理学发展的历程中领悟到科学事业的本质特性,体会物理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深刻地理解物理学与人的存在之关系以及科学的发展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而物理学史集中地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在中学物理中加强物理学史教育,展现历史上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艰辛历程,以其中的欢乐、困惑、惊奇和哲理去感染学生,把物理知识的逻辑展开与物理学认识的历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物理教学过程设计成是把“凝固的文化激活”的过程,把文化传播和学习转化成为历史上的创造者与今天的文化学习者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以物理学家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确立物理学的历史意识,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读史使人明智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四百多年前提出了一句“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近代自然科学已经一步步向世人显示了这句名言的真理性。

这位哲人还提出一句关于知识的名言:

“读史使人明智。

”对于现在的中学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他们吸收了科学的知识,并且知道了科学是有用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吸收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他们可能不再对身边的科学表现出惊奇,甚至对科学无动于衷。

而恰恰在此时,若能引导学生回顾科学的历史,因为读史使人明智,了解科学的历史可能使处于科学时代的学生在学习和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从而变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学生开始了解科学的历史往往是从一些科学家的小故事开始的,如阿基米德在浴盘里发现了浮力定律;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发现烧水壶的壶盖被沸腾的开水所掀动而发明了蒸汽机;奥斯特在上课实验时无意中移动了小磁针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这类科学传奇故事确实诱发了儿童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但对于中学学生来说,并不见得有多大的帮助,相反还会由于这些传奇故事强调了科学发现的简单性、偶然性和机遇性,而是学生忽略了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极端艰苦性,这对于深入理解科学理论还是有害的。

物理学史能告诉学生物理学思想的逻辑行程和历史行程,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本身。

只有了解了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所具有的科学思想、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并像他们那样去对待自己的工作、生活、科研,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算真正懂得了物理学知识。

2.了解物理概念的历史由来

物理学的知识,主要是指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最核心的是物理概念。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由观察、实验得到的事实依据,为建立物理概念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

但学生仍会为一些新概念、新观念的不理解而烦恼,此时若能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相关的物理学发展史实,让学生了解这些物理学概念逐步形成的历史,使逻辑性和历史性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全面正确的理解和领悟。

例如关于惯性概念,调查发现有些学生虽然能将其定义倒背如流,但仍不能掌握它,用它来分析解释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象和问题。

倘若我们从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出发,从亚里士多德的“强迫运动定律”、到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再到笛卡儿的“惯性原理”、最后到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在回顾惯性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使学生头脑中的观念不知不觉地发生改变,从而纠正原有思维中的错误。

这比直接从现象和概念出发不但要生动得多,而且印象也深刻的多。

又如关于匀变速运动概念,在教学中可渗透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对变速运动的研究历史,他设想最简单的变速运动速度应是均匀变化的,怎样才算速度均匀变化呢?

伽利略考虑了两种可能:

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即“任意相同位移内速度的增量相同”,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加速度a=△v/△s;另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即“任意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相同”,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加速度a=△v/△t。

他随即发现了第一种假设是错误的:

假设物体在落下第一段距离后已得到某一速度,那么在落下的距离加倍时,速度也应该加倍。

果真如此,则物体通过两段距离所用时间将和通过一段距离所用时间一样。

也就是受,通过第二段距离好像不必化时间,这显然是荒谬的。

这一引入显然加深了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3.弥补传统物理教学的人文缺陷

传统的物理教学注重的是具体科学知识的传授,强调的是要教给学生越来越多的具体知识,教学中化大部分精力于训练学生的技能方面,并将科学知识静止化、教条化和工具化,所谓的“上课教条条、课后背条条、回家用条条、考试考条条”,就是这种教育的真实写照。

而中学新课程改革在观念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如,从注重面面俱到更多的知识到更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将人文的因素渗透到其中,体现到其中;注重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强调素质,尽量改变学科本位,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学科是以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在培养人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拉比认为:

“只有把科学和人文融为一体,我们才能期望达到与我们时代和我们这一代相称的智慧的顶点。

在中学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思想、人文色彩,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科学家和科学史起到了桥梁作用。

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像居里夫人的祖国情怀;体会到科学家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熟悉了定量、定性、美学等的思维方式;形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兴趣、意志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所有这些对受教育者潜质的开发,诱导,形成自己的“榜样”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又能历史地,客观地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创新。

对现有知识的历史考察,可以把发现的本质放在更真实的背景下,从而使学生得到超过定律和公式的许多启示。

”由于物理学史引入了一种人文的视角来看待科学和技术,我们不纯粹关注一个科学自身具体的知识,而是把它放到一个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里,研究科学技术领域相互的作用,相互的影响,这样一些要点的引入,使我们对科学的本质、功能、性质、方法对社会的影响、哲学涵义、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

4.增强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向我们显示了这样一条真理:

有条件的有怀疑的思考,即力求以发展、变化、联系的思想为标准来裁决和审视一切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不迷信权威,这是科学能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然而在现实的物理教学中,在纷至沓来的新概念、新术语、新公式、新定律面前,学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

这就是真理,学习它、记住它。

久而久之,历史性的、进化着的科学理论被神圣化、教条化,学生不知道这个理论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是这样。

这种以灌输为目的的教学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致使大多数学生对科学家和科学理论永远怀着一种崇敬心情,这种心情扼杀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抑制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物理学发展的进程中,有许多史实向我们表明,物理学家的批判精神,是促使物理学向前发展的动力,如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怀疑和批判,推翻了错误的落体定律和强迫运动定律,得出了惯性定律,为牛顿力学的建立打下了理论基础;爱因斯坦抛弃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得出了相对论;普朗克否定了传统的能量是连续的观点,得出了量子论……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这些物理学批判性发展的精彩事例,能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善于提出科学问题的灵性和聪慧,使他们的思想沉浸在好奇之中,永不闭塞怀疑的目光。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还能够使学生深刻认识物理学理论的发展、变化过程,体验到科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进化的。

没有任何一个物理学理论可以被看作是最终完满的,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可能观察到的无限丰富多样性相对立的,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物理学认识只能是近似的、相对的。

这种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教育,能清除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绝对化、僵化的理解,也可以防止学生不加限制地机械搬用物理定律、公式去解决问题。

5.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熏陶

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是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在物理学家长期的科学实践中,逐步摸索、积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已经渗透到许多学科的研究中去,成为现代科学研究和处理问题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思想和方法,对于今后从事任何研究和工作,对于解决和处理各种问题,都是很有用的,是终生受益的。

物理学方法包括:

科学抽象和逻辑思维方法如分析法与综合法、归纳法与演绎法等;与物理学原理相联系的基本方法如受力分析法、统计平均法、能量守恒法等;物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如观察和实验、物理模型、理想实验、物理类比、物理假说等。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将物理知识教学与物理学史结合起来,在展现物理学家探索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从中领悟到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例如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和实验方法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利用理想斜面实验的方法得到了惯性定律;牛顿用实验观察方法和归纳方法研究光的色散现象、运用数学方法和综合方法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定律;库仑和欧姆分别运用类比研究方法得到了库仑定律和欧姆定律;爱因斯坦运用直觉思维和理想实验方法创立了相对论等等。

通过展现物理学家揭开自然界之谜和艰难的探索历程,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掀开遮蔽真理的帷幕的那种科学发现的震撼与激动,从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中,获得科学方法论思想的熏陶与升华。

6.全面地理解科学的探究本质

物理学发现的历史也就是物理学探究的历史,物理学史中的探究过程所充满的艰巨性和创造性、洋溢的科学精神、渗透的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启示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突出探究这一重要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物理学史,使学生认识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和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领悟到科学的本质特征,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的这一理性态度可促使人积极地去探索自然.从过程的意义来看,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究,是不断地追求真理和不断地修正错误,是不断地创新。

在物理教学中,要改变“重科学结论,轻探究过程”的模式,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倡导探究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产生科学知识必须依赖探究,让他们像科学家从事科学探究那样来学习科学,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英国学者贝尔纳指出:

“如果学生不能够以某种方式亲自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就绝对无法使他充分了解现有科学知识的全貌。

学生与科学家的探究思维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探究与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探究有相似的特征,都要经历问题、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价、交流与推广等环节.只不过“科学家是为了求知而探究,而学生探究是为了求知。

”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限,探究性学习所产生的新知识可能只是针对学生本人而言,且在学习中收集实证资料的过程能够更多地获得和利用他人的帮助,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史中典型的探究实例,有助于他们学会做学问、做研究的方法,从而在养成探究习惯的同时获得探究的思维工具。

7.正确认识物理学家的形象

物理学是探讨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因而物理教学常常注重科学的物性而忽略了科学的人性,也就是说物理教学见物不见人。

这种忽视科学家正确形象的教育将导致学生不再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不再关心道德和艺术,而甘于做一个对世事不闻不问、对人类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只在某一狭隘领域当熟练工匠的人。

实际上,真正的科学家不仅不仅增长人类的自然知识,而且传播一种在思想上独立思考、有条理的怀疑的科学精神,传播一种在人类生活中相当宝贵的协作、友爱和宽容精神,是最富有人性的。

因此,物理教学要使学生与物理学家零距离接触,走进物理学家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从中理解科学的精神,科学家们的光辉言行、高尚品格以及丰富的个性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

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物理学史的渗透使学生理解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祖国情怀;体会到科学家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熟悉定量、定性、美学等的思维方式;形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的兴趣、意志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所有这些对受教育者潜质的开发、诱导、形成自己的“榜样”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又能历史地,客观地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创新,促进学生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和谐发展,激发内心潜能,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普通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科学究竟是什么》张红霞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物理学史》刘筱莉仲扣庄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2007.6.1116:

50作者:

影之霓虹收藏|评论:

0

 

物理学史1

分类:

默认栏目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发展的学科,它是物理科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物理学史教育是通过传授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及科学方法等多方面品质的过程。

我在自己数年的教学活动中深刻体会到,物理学史教育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尤其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而对发展中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则更加明显。

但是由于缺乏物理学史教育的研究,妨碍了它在发展中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影响了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此,我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物理学史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加强物理学史教育的途径,做了初步的研究。

现将研究成果提出,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为了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目的,必须加强物理学史的教育

随着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启动,对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人才竞争的挑战,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他们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心理品质。

科学素质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学素质是由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行为等要素组成。

科学意识是指对科学本质及价值的正确认识,表现为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如对科学的信任、依赖、追求等。

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积极心理状态,其核心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探索创新的思想。

科学知识,是指反映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如物理、化学等等学科知识。

这里所说的科学方法,主要指科学思维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大多蕴含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

科学行为是指受科学思想意识支配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对于中学生来说,主要指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科学的习惯和方式。

从目前中学学科设置的情况看,培养中学生科学素质的任务,主要由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教学承担,其中,物理教学的责任最重。

显然,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现代中学物理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成为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物理教学中影响科学素质发展的因素。

上图描述了构成科学素质的各要素与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物理学史教育对于发展学生科学素质影响最大。

因为,一个人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行为等大部分科学素质要素,都要建立在对科学及科学发展过程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形成,这些都与物理学史教育有密切关系。

通过物理学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激发追求真理、献身于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精神。

所以,为了实现现代中学物理教学目的,必须加强物理学史教育。

物理学史教育的主要教育功能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发展历史的科学,它不仅真实记载描述了物理科学形成发展的历程,而且解释与分析了历程的形成背景与规律,不仅包含物理科学知识体系逐步成熟发展的过程,也包括科学家们探索追求真理的事实与故事。

因此,在学史中蕴藏着科学家——人,研究过程——事,研究成果——知识体系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它对学生的教育价值是巨大的。

诚然,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可能进行完整的学史教育,只能从中选取很少部分内容。

尽管如此,它仍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进行科学方法论教育的功能。

物理学史可以提供丰富的物理科学发展的史料,将物理概念、定律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使之熟悉科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并从科学家的成功中得到启示。

从长远意义上讲,学生掌握这些内容比学习物理知识、技能更为重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科学方法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围绕历史的发展提出问题,进行学史教育。

以此帮助学生揭示出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观察→猜想、假设→实验验证→修正推广。

使学生从中领略到什么是科学研究,科学家是怎样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熏陶,有利于学生从“机械学习、被动思考、获得知识”向“灵活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转化,获得真正的“智慧”。

2.     培养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功能。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只有尊重事实、尊重规律,才能获得进步。

物理学发展史是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历史。

通过史料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意识。

例如,通过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伦琴射线的发现等生动事例,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重之情,进而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科学意识与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

在推进素质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品德教育应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众多物理学史料中有很多品德教育素材,将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物理学史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

例如,布鲁诺为追求真理而献身;居里夫人命名新元素为“钋”以纪念祖国;富兰克林冒生命危险做“风筝实验”。

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对学生有特殊感染力,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提高物理学史教学质量的途径

当前,加强物理学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已经成为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此必须动员物理教师及教材编写、教法研究等多方面力量相互配合与协作。

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本文无法全面论述。

现仅从教师所能及的范围谈几点建议:

1.     加强物理学史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众所周知,能否发挥教材教育功能的关键在教师。

同样,为了有效发挥学史教材的教育功能,物理教师本身也必须具有较高的学史素养,这样他才能在掌握学史知识的基础上,从认识方法论的角度,把握物理科学的发展轨迹与规律,才能挖掘学史的教育功能。

不仅如此,提高学史素质对教师全面理解和把握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长远的意义。

2.     深入研究学史教学的规律,调整学史教学内外关系。

学史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自如地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学史教学有着多方面的规律,目前需要尽快认识和把握的,我认为有学史教学与知识、技能教学之间的关系;各学史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如科学家故事、科学探索的背景、科学发现过程、方法论等之间的关系;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与智育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

教师对这些关系的认识、协调与处理,既是提高学史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条件。

例如,只有当真正解决好学史教学与知识、技能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才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科学素质、智力和操作技能的均衡发展,而不致走向顾此失彼、矫枉过正的偏颇境地,甚至阻碍了学史教学的正常发展。

3.     广泛开展学史教学实践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轻视学史教学的结果,使目前学史教学方法较为落后,一般仅限于讲故事,“戴德育标签”(即在讲完故事后,加上几句口号)的传统教学方法,这显然不符合学史教学目标的要求。

为此,必须引导广大教师重视学史教育,有计划地组织物理教师在实践中大力开展学史教育研究,深入分析教材内容,适当补充引入科学史料,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达到学科素质教育的目的。

目前中学物理教材中学史内容所占比例甚微(仅2%左右),其中内容仅限于科学家故事。

因此,教师应进行学史教材的分析,适当补充有关科学探索的背景、科学发现过程以及方法论方面的学史材料,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

同时用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科学发展历史,领会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行为。

   结束语

   由于是初步研究,加之自己的水平所限,很难充分认识物理学史几哦按语的价值。

但是,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相信定能很好地开发物理学史这一宝贵资源,并且使物理学史几哦按语成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2007.6.1116:

34作者:

影之霓虹收藏|评论:

0

物理学史2

分类:

默认栏目

在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兴未艾的今天,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中学阶段物理教学的大部分内容仍需靠传授式教学来完成。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是应用经过几次消化了的材料来讲授,或者经过抽象的理论分析加以表述,把已有的知识系统归纳,形成简明扼要的理论体系,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引起误解,以为什么结论都可以用数学推导出来,物理就是一系列的公式、符号和习题,从而失去了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

这样教学的结果是教师以极高的效率把物理学的至善至美的知识体系展现在学生面前,但学生不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是怎么来的,不明白科学家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自己为什么要学。

有的学生甚至对学习物理产生抵触情绪,有的学生虽然为了眼前的利益耐着性子学了下去,成绩也不错,但放眼长远却很难在此方面有长足的发展。

传授式教学有利有弊,如何扬长避短呢?

如能抓住探究学习的实质,使之渗透于传授式教学之中,让学生学会研究、喜于研究岂不两全其美。

物理学史是研究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研究的是物理学的发展规律。

物理学史不是物理学本身,不能代替物理学的学习,但是它揭示了物理学本身的内容与人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如能适时的介绍或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物理学史的内容,不仅使物理学增添了人文色彩展示自身魅力,还可有效的医治传授法所带来的弊病。

使学生了解物理学是怎么来的,是怎么发展的,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有利于学生感悟到物理学的内在美,真正学懂、热爱物理学才能投身于此并做出更大的贡献。

例如:

在电磁学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以下物理学史的内容。

静磁现象和静电现象很早就受到人们的注意。

公元前6、7世纪发现了磁石吸铁、磁石指南以及摩擦生电等现象。

系统的对这些现象进行研究则始于16世纪。

这是因为16世纪是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伴随着和人类的生活与生产联系最为密切的力与运动的规律首先被揭示,经典的力学体系建立,电学和磁学也开始从经验转变为科学。

1750年米切尔在研究静磁现象中类比万有引力定律提出磁极之间的作用力服从平方反比定律。

静电现象的研究要困难的多,因为一直没有找到恰当的方式来产生稳定的静电和对静电进行测量。

只有等到发明了摩擦起电机,才有可能对静电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这时人类才开始对电有初步认识。

1785年库仑公布了用扭秤实验得到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使电学进入了定量研究的阶段。

1800年伏打发明电堆,使稳恒电流的产生有了可能,电学由静电走向动电,导致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于是,电学与磁学彼此隔绝的情况有了突破,开始了电磁学的新阶段。

在这以后,电磁学的发展势如破竹。

19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了电磁学大发展的时期。

首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