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7 地形对人类活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24297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7 地形对人类活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7 地形对人类活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7 地形对人类活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7 地形对人类活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7 地形对人类活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7 地形对人类活动.docx

《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7 地形对人类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7 地形对人类活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7 地形对人类活动.docx

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四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微专题17地形对人类活动

微专题17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自然灾害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节次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a

d

分析影响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因素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c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a

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及成因

2.自然灾害的危害

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b

3.中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c

1.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类型

集中式

带状

组团

图示

影响因素

河流少、地形开阔

受地形限制或沿河便于取水和交通

受地形或河流阻隔

分布

北方平原地区多见

南方平原和高原的河谷

复杂的丘陵地区和山区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的差异

(1)影响聚落的形成

①作为水源地,为聚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②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聚落对外联系和运输。

③河流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利于耕作,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影响聚落的分布

①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要考虑洪水的威胁,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②山区河谷中:

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3.具体案例分析

半坡村落

丽江古城

绿洲

兰州

地形

河谷阶地上

坝子

山前冲积扇、洪积扇中下部

黄河谷地

成因

接近水源,避开洪水

古城西面和北面的山地是抵御秋冬西北风的天然屏障;坝子平坦且东、南两面开阔,利于城市发展;河流纵贯其中,提供稳定充足的水源

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

城区南北两侧山峦对峙,城市主体集中于河谷,并沿河谷向外围扩展,发展成带状城市

4.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5.山区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影响

运输方式选择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表现

首选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迂回前进

原因

与铁路相比,公路的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

地势相对和缓

避开地势起伏大的地区,以降低线路坡度

6.交通线路选择的一般性原则

①线路最短原则

②尽可能沿等高线原则(山区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一般呈“之”字形)

③少占耕地原则

④尽量避开陡崖陡坡等自然障碍原则

⑤少跨河流沼泽原则

⑥交通量最大原则(尽可能多的通过居民点)

选线时首先按地形大势来确定线路的走向。

然后综合上述因素按尽量节约建设和运营成本、降低技术难度原则选取符合实际的线路。

7.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

8.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1)原因:

气候

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

地貌

流域地貌特征

水文

大量河道、湖泊被淤积、被填埋,缺乏蓄洪、滞洪场所

植被

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湖泊萎缩,使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蓄水、排水能力减弱

人为

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2)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

夏季风强,我国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我国北旱南涝。

9.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

(1)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可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

①工程措施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

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但治理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治理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②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

a.科研投入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b.加强洪涝灾害的管理;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宣传教育;实行防洪保险等。

(2)案例分析:

淮河、黄河、长江的治理。

①淮河的治理:

上游建水库和蓄水工程;中游利用湖泊洼地蓄洪,加固干流的堤防;下游开辟入海河道,分流排泄洪水。

②黄河的治理:

上游兴建水利枢纽蓄积洪水,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③长江的综合利用和治理:

 

真题设问

1.(2017·4月浙江选考)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2.(2017·4月浙江选考)说出该市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考向

和规律

1.考向:

地形对聚落分布位置的影响。

2.命题规律:

以地貌景观图直接设问或以区域图为背景直接设问。

真题设问

1.(2017·4月浙江选考)分析赤峰市发生白灾的自然原因,并说明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

2.(2016·10月浙江选考)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

3.(2016·4月浙江选考)分析该省地面塌陷多发的原因。

考向

和规律

1.考向:

分析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

2.命题规律:

以地理事实为呈现方式,判断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灾害的类型并简单分析其形成原因。

真题设问

(2016·10月浙江选考)防治淮河洪涝灾害的主要工程措施有

考向

和规律

1.考向:

洪涝灾害的措施。

2.命题规律:

以事实为材料分析洪涝灾害的措施或成因。

例题

 1.(2017·4月浙江选考)读重庆市示意图,完成下题。

重庆自古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

说出该市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答案 人口密集区;河流交汇处,铁路枢纽处;大规模商品集散地。

解析 城镇空间布局,强调城镇“区位特点”,即城镇分布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关系,如城镇与人口、交通(河流、铁路、公路等)、商品集散(商业贸易)的关系。

而城镇分布特点更强调“位置、疏密”等。

例题

 2.(2017·4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赤峰市及附近区域略图。

材料二 白灾是在冬季引起牲畜大量死亡的一种气象灾害。

近年来,赤峰市游牧民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定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点,在居民点附近种植饲草发展畜牧业。

赤峰市发挥当地优势,通过发展种(种植业)—养(畜牧业)—加(加工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

分析赤峰市发生白灾的自然原因,并说明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

答案 气温低;降雪量大;积雪覆盖草场时间长。

 饲草储藏增多;圈舍对牲畜的防护增强。

解析 “白灾”是雪灾,题目材料二已经提供材料;“灾”的含义,即造成的危害大。

抗灾能力包括牧业对草地资源依赖性变化、冬季饲料储备情况、牲畜棚舍建设情况、当地居民的抗灾意识和救灾能力等方面。

例题

 3.(2016·4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下图为贵州省略图。

贵州省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______、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分析该省地面塌陷多发的原因。

答案 崩塌 可溶性岩石多,地下溶洞发育;岩石裂隙发育,透水性好;地下水溶蚀作用强等。

(2017·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

完成下题。

1.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 B

(2017·温州模拟)位于黄土高原的罗玉沟流域,在1987~2010年期间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但是年输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

读图完成下题。

2.流域中聚落规模较小,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多样B.河网密布

C.地形复杂D.土质疏松

答案 C

(2017·嘉兴模拟)成渝高铁建成通车进一步促进了成渝经济圈更快的发展。

据此回答下题。

3.与成都相比,河流在重庆城市形成和发展中更显著的功能是(  )

A.供水B.运输

C.灌溉D.养殖

答案 B

4.(2017·浙江学考模拟)流域洪涝灾害综合整治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全流域分工协作。

下列属于长江流域上游治理的主要措施是(  )

A.加高大堤B.平垸行洪

C.封山育林D.退田还湖

答案 C

(2017·浙江学考模拟)2016年7月,武汉大水围城,洪灾严重,然而武汉的地貌也是洪水“造就”的。

读图完成5~6题。

5.武汉此次洪灾的诱灾原因主要是(  )

A.海水顶托作用B.春季台风带来的暴雨

C.下游植被破坏D.雨带稳定地维持数日

6.武汉的地貌也是洪水“造就”的,这说明武汉地貌形成与下列选项相关性最大的是(  )

A.内力抬升B.河道变窄

C.流速减慢D.湖泊众多

答案 5.D 6.C

(2018届宁波十校9月联考)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7~8题。

7.影响马来半岛铁路布局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B.城镇分布

C.地形D.科技水平

8.下列选项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示区域气旋活动频繁

B.图中河流水能丰富,航运价值小

C.图示区域气候湿热,人口密度小

D.图中海峡风力大,有助于航行

答案 7.C 8.B

解析 第7题,马来半岛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故马来半岛的铁路主要分布在四周的沿海地区。

故选C。

第8题,图示区域位于赤道附近,无地转偏向力,因此不易形成气旋,A错误;图示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崎岖,河流水能丰富,航运价值小,B正确;图示区域气候湿热,但人口密度较大,C错误;图中海峡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小,D错误。

故选B。

9.(2017·嘉兴模拟)按照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来看,地震属于(  )

A.地质地貌灾害B.海洋灾害

C.生物灾害D.气象灾害

答案 A

10.(2017·海宁模拟)2016年7月,超强台风尼伯特横扫华东六省市,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台风属于(  )

A.生物灾害B.海洋灾害

C.气象灾害D.地质灾害

答案 C

11.读“我国北温带季风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中聚落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中聚落分布地形如果为河流地貌,其最可能是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

河流对聚落的有益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

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答案 

(1)沿公路分布(或大致沿等高线分布)

(2)河谷平原 聚落分布地地形平坦,位于河流凸岸 供水和运输

(3)东北方向:

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比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有峭壁,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

南偏西方向:

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坡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

12.(2016·天津文综)浙江省沿海的洞头岛受台风及其次生灾害的影响较大。

当地政府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规划确定了“防灾避险地”。

对照下表中“防灾避险地”的选址条件及其主要原因,填写空项。

选址条件

主要原因

地处山坳

利于避风

相对空旷的公共用地

躲避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方便居民就近避灾

有通道与外界相连

答案 ①容纳较多灾民(减少意外伤害;降低建设成本)

②与山体保持适当距离 ③临近居民区 ④便于转移灾民和运输救灾物资

解析 相对空旷的公共用地可以容纳较多灾民或减少意外伤害或降低建设成本;与山体保持适当距离是为躲避滑坡、泥石流;靠近居民区更方便居民避灾;有通道与外界相连,便于转移灾民和运输救灾物资。

(2016·台州月考)读“日本铁路及主要城市(聚落)分布简图”,完成1~2题。

1.影响日本城市分布和规模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B.土壤

C.地形D.河流

2.影响日本铁路布局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

C.科技水平D.城镇分布

答案 1.C 2.A

解析 日本资源贫乏,多山地,平原面积小,城市和铁路线多分布在狭窄的沿海平原地区。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下题。

3.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B.聚落

C.耕地D.地形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兰新铁路与天山南麓的1000m等高线大致平行,且经过地区等高线稀疏,地势较为平坦,有利于铁路的修建和建成后的行车安全;铁路没有经过城镇,且该区域河流水量小,耕地很少,故聚落、河流、耕地都不是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

故选D。

(2018届浙江模拟冲刺)下图是赫哲族聚落分布示意图,“赫哲人叉鱼术,堪称中华一绝。

”完成4~5题。

4.赫哲族聚落分布特征为(  )

①带状分布 ②位于盆地 ③沿河分布 ④位于山地

A.①④B.②③

C.③④D.①③

5.这种聚落分布特征,有利的条件是(  )

①排污 ②取水便利 ③水运便利 ④林业资源充足

A.③④B.②③

C.①②D.①④

答案 4.D 5.B

(2016·浙江台州质量评估)浙西南山区有许多保存着传统风貌的古村落。

下图为“该区域松阴溪流域古村落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题。

6.松阴溪流域的古村落多分布在(  )

A.鞍部B.盆地

C.溪谷D.山脊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松阴溪流域的古村落多分布在溪谷中,主要是因为溪谷地势相对平坦,水源充足,有利于聚落的发展。

(2016·浙江五校联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5月13日沙尘暴区及其移动路径图”。

读图完成7~8题。

7.影响此次沙尘暴移动路径的主要因素有(  )

A.沙源、地形B.地形、风向

C.沙源、风向D.沙源、城市

8.关于13日08时图中城市受沙尘暴影响强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民丰强于和田B.喀什强于若羌

C.敦煌强于玉门D.若羌强于民丰

答案 7.B 8.A

解析 第7题,此时为5月,西北地区盛行西北风,故影响此次沙尘暴移动路径的因素之一为风向,结合该地地形概况,推断出影响此次沙尘暴移动路径的因素之一为受该地南部山地阻挡。

第8题,从图中等值线数值可以看出13日08时受沙尘暴影响由强到弱的依次是民丰、和田、若羌、喀什、玉门、敦煌。

(2017·浙江模拟)2016年初,日本许多地区普降特大暴雪。

读图回答下题。

9.对日本暴雪空间分布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

A.地形因素B.日本海提供充足水汽

C.西北季风D.位于板块交界处

答案 D

下图是“黄河干流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

B.聚落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

C.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

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带状

11.关于图中各处易发生的自然灾害,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易发生地陷B.b处易发生水土流失

C.c处常发生旱灾和洪灾D.d处常发生台风

答案 10.D 11.C

解析 第10题,山区聚落布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流谷地,规模较小,呈狭长带状分布。

第11题,b处位于黄土高原,易发生水土流失,但水土流失属于生态破坏。

2014年12月,蒙(自)河(口)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下图为蒙河铁路及铁路线上的马英河大桥。

据此回答12~13题。

12.影响蒙河铁路建设的障碍条件主要是(  )

A.资金条件B.气候条件

C.水文条件D.地形条件

13.蒙河铁路有些路段采用图中的高架桥的方式,目的主要是(  )

A.减小起伏B.节约耕地

C.保护生态D.降低造价

答案 12.D 13.A

解析 第12题,蒙河铁路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修建铁路难度大。

第13题,采用高架桥的方式可以减小路基起伏,有利于铁路的安全运行。

14.“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结合某同学收集到的一幅茶马古道路线图,回答问题。

(1)指出图乙中聚落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2)说明乙图中村落分布的特点和意义。

(3)分析图甲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古道建设的不利影响。

答案 

(1)河流凸岸处。

由于水力的惯性作用,河水不断冲击河流的凹岸,使其不断被侵蚀;而凸岸一侧则流水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成陆,无洪涝之灾,适宜居住。

(2)沿河谷分布。

利于取水灌溉,河流沉积,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3)地势起伏大(或山谷相间),地质条件复杂,选线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

15.(2016·全国文综Ⅱ)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

下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答案 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修筑蓄洪工程(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解析 主要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分析。

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四周高,缺少入海河道,因此通过河道整治、分蓄洪工程与水库的建设等扩大河道的泄洪量,分流、疏导和拦蓄洪水,以减轻洪水灾害。

非工程措施主要有预报、管理、保险、宣传教育等。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XX文库是XX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XX文库的文档由XX用户上传  ,需要经过XX的审核才能发布,XX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XX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XX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