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docx
《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
第五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2010年广东省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15分)
偷 父
刘心武
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到卫生间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
这时,忽然听见卧室床下有动静。
我左手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
“出来!
放下手里的东西!
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
一个瘦小的少年从床底下爬出来了,剃着光头,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
我用窗帘叉指着他:
“你偷了些什么?
把东西掏出来!
”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
“啥也没拿啊!
”
他那一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
我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询问。
他今年14岁,家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
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这个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
“饿吧?
”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
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走,对他说:
“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
”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
“我还不想走。
”
我大吃一惊:
“为什么?
”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
“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
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卧室床底下。
我慌忙将窗帘叉抢到手里,准备拨110。
这工夫,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
我惊魂未定,他却又爬了出来,回到了门厅。
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
我正想嚷,他对我说:
(2)“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梵·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
少年告诉我,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隔着铁栅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总想偷走它。
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我细问他:
“你爸现在在哪儿呢?
你妈妈呢?
”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
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
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茬儿,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不记得是哪一天,忽然说他们那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
去年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
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
他也不懂得道谢。
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又出门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冲出楼门,四面张望。
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一派寂静笼罩着我。
——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
“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
(选自2005年12月25日《文学故事报》,有删改)
1.简要分析“偷父”少年的人物形象。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语言。
(4分)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
“啥也没拿啊!
”
(2)“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偷父”少年“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
请揣摩少年此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尾,“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
‘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请结合全文分析,这表露出“我”的什么情感愿望?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1年广东省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15分)
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美]凯瑟琳·比恩 洪帆 译
一天下午,我正在厨房做饭,16岁的儿子安东尼以最快的速度冲了进来,我警惕地抬起头。
安东尼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最近我们每次见面气氛都很紧张,争吵随时一触即发。
这次他又会有什么问题?
音乐?
朋友?
我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妈妈,比利·寇根有一条银色的裤子,我也要一条。
”
“为什么?
”我搞不懂他的这种追星行为。
“妈妈,比利·寇根是‘碎南瓜’乐队的主唱。
‘碎南瓜’是我最喜欢的乐队。
”他瞪大眼睛看着我,似乎在跟一个外星人讲话。
这些天来,我俩正为了这个“碎南瓜”乐队闹得不开心。
安东尼跟我说好话,央求我,我全都置若罔闻。
看到我不为所动,他一屁股坐下来,把脸扭到了一边。
“你到哪儿去买?
”我没好气地说,“可能全城都没有卖的。
”
“那我就自己做,但你要借钱给我。
”
“忘了它吧,儿子。
这辈子你大概就只穿一次。
”我断然拒绝。
但是,我心底有一个声音在说:
“这有什么,凯瑟琳?
就一条裤子嘛。
”然而,我最终还是近乎顽固地拒绝了。
令我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下午安东尼提着一个白色的大包走进家门,看着他把那个大包扔到桌子上,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
“一米布6美元98美分,”他嘻嘻笑着说,“我向朋友借的钱。
”原来,安东尼不但买了布料,连做衣服所需要的别针、纸样、衬布、拉链等也都买齐了。
“妈妈,现在,我该怎么做呢?
”他迫不及待地问。
安东尼13岁时,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我教过他缝纫,那时,我还是他心中的偶像。
学会缝纫后,他自己亲手缝制过一条当时流行的裤子。
“你只需要告诉我怎样开始就行了,妈妈。
”他的眼睛盯着我。
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然后,我们一起摊开那几张纸样。
“我想把拉链露在外面,不要盖边。
”他说。
“这个我可不会做。
你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
安东尼耸耸肩,自己就做起来了,而且速度还不慢。
第二天中午,他就开始缝裤兜了。
看着他低头忙碌的样子,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
我不由自主地给他指导,参与缝制。
安东尼抬起头,我们相视一笑。
我讲起一些往事:
有一天你玩得太累了,在饭桌上睡着了,一头把脸扎进了意大利面条里;3岁时,你卖了收集来的木瓦片赚了你的第一个一美元……安东尼听了大笑起来。
一针一线,把布料缝成了裤子,也把“碎南瓜”乐队的崇拜者和他爱管闲事的老妈的心重新连在了一起,把我们处于边缘的关系再次缝紧。
四天时间,我们紧张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修复。
安东尼在周末前就穿上了那条银色的裤子,他没有只穿一次,而是经常穿。
他的几个朋友也很喜欢这条裤子,纷纷拿钱给我,要我帮他们做。
“那是安东尼自己做的。
”我自豪地告诉他们。
以后的日子里,虽然安东尼还会惹我生气,但每当我想起和安东尼在旧餐桌上度过的这段美好时光,心里很快就会原谅他。
(选自2010年4月12日《齐鲁晚报》,有删改)
1.围绕“一条银色的裤子”,母亲对安东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在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3分)
——
——
2.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怎样看待安东尼这个形象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以“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2年广东省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15分)
淡淡的深情
常跃强
①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
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考上了大学,在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第一个。
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
酒后吐真言:
“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
”自豪里带着炫耀。
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
她戴了老花镜,在暖暖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
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
我说:
“妈,我要上大学去了!
”母亲说:
“我知道了。
”没有鼓励,连声音也是淡淡的。
②上学的那天是个好晴天,母亲提着提包送我出了大门。
出大门也就是走了三五步,母亲就把提包递给我,说:
“你走吧……”而后便是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院里葡萄架的叶子遮住了她的身子,我只看见了一个淡淡的背影。
③在车站上,见一些同学的父母来送行,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
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
上了车,我赌气坐在一个角落里,谁也不理,埋头读书。
车开动了,一些同学掏出手绢擦那红肿的眼睛。
我反倒觉得无牵无挂,心里轻松。
④大学四年,花开花落。
读书读烦了,每每对窗呆坐便想起母亲。
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就满街喊;喊不应,就往水井里看,到池塘边去找。
我忽然猴一样从哪个旮旯里钻出来,母亲就笑骂一声,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却极轻,拍打掉沾了一身的泥……温馨的回忆,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
⑤我结婚以后,偕妻回老家探望父母。
正值隆冬,又下了大雪,一家人围炉闲话。
说到我当年上大学的事,母亲就说:
“你上大学以后,我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你死了,我一哭哭了个没气……”妻子抿着嘴笑,父亲笑得扭过脸去,连母亲也忍不住笑了。
只有我笑不起来,甚感惊讶。
联想我刚到家那天,母亲悄悄问我的那句话:
“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
”一霎时我恍然大悟。
母亲在我去上大学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她该会如何的牵挂和思念她的儿子呀!
她知道她的儿子是个心浮气躁的人,这自然又给她添了一份担心。
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她不知道儿子去上学的这个地方究竟有多大,是非多不多。
日思夜想,坐卧难宁,思念伴着惊恐默默地郁结在心里。
于某一夜,噩梦就扇动着黑色的翅膀朝她飞来了。
试想,一个连媳妇舍不舍得让她的儿子吃一顿肉菜都挂念着的母亲,活得该有多累呀!
⑥母亲为什么对她的儿子总是淡淡的,以我当时的浮躁心境,很难体悟到。
⑦四年寒窗苦读,之后辛勤笔耕,终于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幼稚而浅薄的文字。
后来,母亲说了一件使我的灵魂大为震惊的事情。
她仍旧是以淡淡的语气对我说的——“你父亲说:
‘咱的儿子成才了,往后我再也不跟你生气了,咱好好过日子吧!
’你为母亲争气,这也罢了!
”我听了这句话,呆愣了大半天。
⑧文学的功能自古很小,不想竟起到了和睦家庭的作用,这令我惊喜,这比得一个什么文学奖更有意义,也更能长久地激动人心!
写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⑨尽管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是金贵的。
她最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有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我牵挂她,才总是淡淡的。
要硬下这样的心肠,忍受这样痛苦的折磨,需要多么坚忍!
⑩——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
”一句,一方面表明了父亲为“我”感到骄傲,同时也为第⑦段写“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作了铺垫。
B.第④段中母亲化“打”为“拍”的动作,看似漫不经心,但母亲的爱子之心却表露无遗。
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中多处可见。
C.本文在选材上最大的特点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赋予那些普通的事情以深刻的含义,以小见大、平中见奇。
D.本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典雅华丽的词语,作者以发自肺腑的深情,为平淡的母亲抒写了一首朴素感人的赞歌。
2.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4分)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平常事情串联在一起的?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儿子对母爱的体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的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
”这句话饱含深意,其中“平静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挚爱真情篇
一、(2011年浙江衢州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
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
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
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
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
“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农民很奇怪。
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
“不可以!
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
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
“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
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
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
……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
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
“这钱我不能收!
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
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
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
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
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
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
”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
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1)______________→议种瘪种→
(2)________________→给儿新生
2.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1)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
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2年广东深圳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夜的尽头是家的灯光
马家越
①父亲在河南开封长大。
父亲一直在奋斗,考上武汉大学,留武汉工作,结婚,生了我。
他的奋斗换来了理想的大学、合适的职业和幸福的家庭。
这也许就是别人眼中我平凡的父亲——离家游子。
他的心也许一半是黄河,一半是长江。
②我仍记得,父亲接我放学后带我直奔前往开封的列车。
夜色如墨,列车摇晃着我疲倦的神经,懵懂的我从未读懂过父亲那晚的表情,他一直看着窗外,眼里似乎闪烁着什么,但不是眼泪,是一种难于言说的情感……火车哀鸣着停止了摇晃,我从父亲的怀里惺忪醒来,又是一段颠簸的汽车行程后,父亲拽着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赶往乡村,黄河的风凉湿了父亲的手心。
③沉沉夜色,静默村庄。
木门一开,黑漆漆的夜色瞬间被老屋里的灯光穿透,我有些晕眩,模糊的视线里烟雾缭绕,纸钱的火苗摇摆在黑红的棺材前,父亲嚎啕着,跪地不起……
④那时的我的确太小,奶奶去世,我竟没有一滴眼泪。
长大了一点儿,我才明白:
和自己深爱的人离别,心有多么痛。
对于父亲也是,造就自己、牵着自己长大的人走了,并且是永远地走了……
⑤我一直单纯地认为这就是父亲全部的痛苦。
⑥现在我知道,其中还夹杂着一丝恐慌:
他也许在奶奶身上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⑦奶奶是中秋节去世的。
几年之后的一个中秋节,我们刚搬进新房不久,父亲在奶奶的照片前点了一炷香,慢慢地鞠了个躬,缓缓坐下,然后静静地注视着照片。
良久,父亲看着我,轻轻地说:
“今后别再让你妈生气了。
”
⑧也许他在遗憾自己小的时候没有好好报答自己的母亲,现在没机会了。
不知道天下有没有人不想出去闯一番事业然后衣锦还乡的?
不知道最后的回家在终日等待面前是否显得渺小?
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父母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