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三单元3 ttmbword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23017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1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三单元3 ttmbword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届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三单元3 ttmbword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届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三单元3 ttmbword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届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三单元3 ttmbword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届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三单元3 ttmbword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三单元3 ttmbworddoc.docx

《届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三单元3 ttmbword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三单元3 ttmbworddoc.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三单元3 ttmbworddoc.docx

届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三单元3ttmbworddoc

2010届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三单元3)

《寡人之于国也》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

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

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又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本文论述“保民而王”的观点非常透彻。

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

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

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使惠王折服,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论辩才能。

《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

《荀子》共二十卷,收文章32篇,《劝学》是第一篇。

原文分两部分,分别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这里节选的三段,在原文的第一部分中。

文章以许多生动的比喻阐述了学习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发展才能方面的重要性,指出人生来并没有什么不同,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主要依赖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所以,任何人都应该有步骤地不间断地坚持努力学习。

荀子强调教育的功能,学习的重要,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这篇文章里,说理是通过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进行的,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具体生动,明白易懂,从而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如文章的第二段,作者论证学习的作用时,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然后以四个同类事物: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设喻,来说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从同一个角度,反复加以说明。

这样写既强调了作者的观点,同时,由于每个比喻的具体内容各异,又使读者不觉得繁复,留下了比较新鲜、深刻的印象。

再如第三段中作者论述学习贵在不舍时,也是接连以骐骥、驽马、朽木、金石这样两组四个比喻来说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这四个比喻两两成组,在内部条件上恰恰相反,但由于“舍”与“不舍”之别,条件好的不能取得好结果。

比喻再加正反两面的对比,作者虽然没有专门去说理,道理却已经鲜明突出地摆在读者面前了。

文章通篇都有比喻,但运用的方式灵活多变,有时单用,有时连用;有时先说理,再设喻;有时先设喻而寓理于其中;有时连用几个同类的比喻;有时又正反比较,搭配出现,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作者巧妙的运用之下,文章显得错落有致,富于启发性,使读者没有板滞的感觉。

《过秦论》选自《新书》,是古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大约写于汉文帝元年(前179),作者贾谊时年仅21岁。

本文通过对秦由盛至衰,由兴到亡的历史总结,论述了它所犯的过失,揭示了导致其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政的主张,并讽劝当时的统治者必须以秦为鉴戒,施行仁义,以求长治久安。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但叙事却多于议论,议论又多寓于叙事之中。

文章以叙事作为议论的依据,故根据充足,议论就更有理有力;而叙事又因议论的阐发,使其思想内容得以深化和升华。

这样叙议结合,富于雄辩,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

同时,作者使用辞赋的艺术手段,铺张、夸饰、排比、对偶,满篇皆是,使得文势充畅,波澜层迭,议论风发,汪洋恣肆,主题突兀,不仅能够以理服人,而且能够以情感人。

再加之全篇对比到底,纵比、横比、连比、间比等多种对比方法相交织在一起,使得文章结构奇特宏伟,气势雄阔磅礴,论述酣畅淋漓。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短论。

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韩愈的《师说》,曾被誉为胆识兼备,富有创造精神的作品。

他关于教师的职能的提法,就有精辟独到之处,以前从未有人提得这么明确;他主张以道为择师的唯一标准和能者为师的观点,更突破了封建观念,针砭了当时以门第相尚,不重真才实学的流弊;关于“人非生而知之”,有惑或从师的论断,也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值得肯定。

至于教师职能这个命题,虽有借鉴的意义,但必须扬弃韩愈所指的具体内容,而赋予新的意义。

本文在写作上也是非常成功的。

整篇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论,环环相套,紧扣中心,布局谋篇,颇具匠心。

在论证的过程中,又有的放矢,有破有立,有褒有贬,有虚有实,有综合有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极有说服力。

对比手法和排偶句式的大量运用,正反两面的反复论证,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气势更为顺畅壮盛,不仅感情充溢,而且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量。

1.文学常识

①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邹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

《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②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汉族。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

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贾谊(前200~前168年),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汉族。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

③贾谊(公元前201—前169年)几乎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在历史上俨然是其美德在当时未得到赏识的政治家的典型。

他的文章和诗被人们称颂,其中有的留传至今;他极力提倡许多被认为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和社会观念;他的最著名的论文之一论述了秦朝的缺点。

因此,他通常被人列为儒家。

④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

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

《师说》严正地批判了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

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

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

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

⑤“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2.字音识记

《寡人之于国也》

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piăo

《劝学》

跬步kuǐ   跂qì   金石可镂lòu   中规zhòng   槁暴pù知明 zhì      生非异也xìng  

《过秦论》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  召滑shào 孝公既没mò 俯首颈系xì 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  蹑足行伍háng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

《师说》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从师cóng读书dú传道chuán从容cōng聃dān蟠pán 苌弘cháng)近谀yú 贻yí)冉rǎn潘pān长幼zhǎng须臾yú怡yí

2009年高考考纲对此考点的要求是:

 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对古文阅读的要求。

而高中阶段新课标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共有五个单元,分别是古代叙事散文单元、古代写景记游单元、古代议论文单元、古代人物传记单元和古代抒情散文单元。

本单元是古代议论文单元,05高考考查议论性散文的是上海卷,06年高考考查议论性散文的分别是安徽卷、湖北卷、湖南卷,07高考考查议论性散文的分别是安徽卷、北京卷、湖南卷、江西卷、上海卷、天津卷,09年高考考查议论性散文的分别是四川卷、重庆卷和浙江卷。

选文范围较宽广,有的是学术著作,有的是文学作品,跨越的时间较长。

1.(09高考重庆卷,语文,8-10)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

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

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

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

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

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

为臣贪,必亡其身。

《诗》云:

“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固非谬言也。

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

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

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

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

古人云:

“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

”此言可为深诫。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

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

“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

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

古人云:

“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博财物耶   博:

增加  B.禄秩优厚     秩:

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

谋求  D.事觉自死     觉:

败露

【答案】A(换取、接受)

【解题指导】该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词义的掌握。

能力层级为B级。

文言文实词的词义的理解,主要应根据对原文大意的理解来判断,原意是说怎么能用“性命”去换取“财物”呢?

不过,此题的B项“秩”虽有“官吏的职位或品级”的义项,但从前后文语意搭配来推断解释为“俸禄”更恰当,因为后一句是“一年所得,其数自多”,此题出得不严谨。

【备考意见】考查文言实词重在考查古今异义和根据前后文意的关联推断字词的意思。

此题一般以设错的方式出现,并用词语的今义来注释其古义,误导考生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

要准确解释实词词义,可根据语境和汉语表意的特点,从字形来推知字义,利用文言句式整齐对称、讲究对仗互文的特点来推断,联系上下文语境推断,还可从留存到现在的成语中的一些古义来推知。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答案】B

【解题指导】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要点和对文意把握的能力。

③述蜀国灭亡,是“秦师随而伐之”造成。

文中与题干中的“贪鄙”主要是针对人而言。

④说明财物多给愚者造成的影响,并没有说是贪鄙带来的。

⑥是说祸和福都是因为个人的所作所为而召来的,没回答“贪鄙”

【备考意见】解决信息筛选题要认真读懂原文,理解所选的用来作判断的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捕捉到重要信息,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其次是读懂题干,弄清标准(例如题干中“全都”、“贪鄙的恶果”等信息要点),标准愈明,答案才愈有可能选准。

第三,依据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作出选择。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答案】D

【解题指导】综合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D项“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有错,应该都是“贪饵故”而被人们捕获,此属混淆文意。

【备考意见】此题设置错误的地方往往极不起眼,所以要求作答时一定要心细。

在通读原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仔细比较,看被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凡是对原文内容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的选项,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应该特别小心。

由于题干常常设计为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

此类题的错误常常是无中生有或故意曲解。

同时,此题对初读本文时帮助很大。

11.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用斜线(/)断句: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2分)

【答案】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解题指导】文言文断句是近几来兴起的一种题型。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文言文句读。

虽说文言断句可寻找一些标志词,如者、也、曰等,但最主要还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断句。

近几年重庆考题均考查文言断句,看起来难,但由于不是要求考生加标点符号,只是断句,事实上降低了难度,只要认真对待,得分并不是太难。

(2)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4分)

【答案】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解题指导】对举在古文中是常见的。

结构相同,语意相近或相反,可以相互参照解释。

此句词语活用应译出,“丧”“亡”均是使动用法,同时为使整个句子文意通畅连贯,要添加必要的关联词,因为从句意看,是假设语气,所以加上“如果”连接更好。

此题容易作答,较好地体现了文言翻译“信、达、雅”的原则。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4分)

【答案】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解题指导】此题翻译时要明确此句是对前文的总结,才能正确译出文意。

重点词“陷、夫、何以”要正确译出,同时语意要顺畅,语气要恰当。

【译文】

人有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

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

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

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

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

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

贪财的人并不真正懂得吝惜财物。

例如内、外朝官五品以上的,俸禄优厚,一年所得到的收入,那数目本来就多。

如果收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得到几万,一旦暴露出来,俸禄就会被削除,这难道是懂得吝惜财物吗?

谋求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

从前公仪休生性喜欢吃鱼,但他不收别人送的鱼,他就能长久吃得上鱼。

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诗经》说:

“大风生成因为有隧道,贪财的人败坏同类。

”这确实不是错误的话。

过去秦惠王想征伐蜀国,不知道去蜀国的路径,就雕刻了五头石牛,在牛尾后放着黄金,蜀国人见了,以为石牛会拉出金子。

蜀王派遣五个力士拉石牛进蜀。

道路修成,秦军随后进攻,蜀国于是灭亡。

汉朝大司农田延年贪赃三千万,事情败露后自杀身死。

如此之类的事情,哪里能够记得完!

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

古人云:

“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

”这话可以深以为戒。

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

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

大丈夫怎么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

古人说:

“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在树木的顶端筑巢;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

但是还是被人们捕获,都是因为贪吃食饵的缘故。

”现在大臣接受任命,身居高位,领取厚禄,应当履行忠诚正直,遵循无私清廉,这样才能没有灾祸,长守富贵啊!

古人云:

“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2.(09高考浙江卷,语文,17-2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18分)

宝绘堂记   (宋)苏轼

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老子曰: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

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

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

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

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②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

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

此留意之祸也。

③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既而自笑曰:

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

自是不复好。

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

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④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

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

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

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本文有删节)

[注]①锻炼:

打铁。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

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去:

归去。

C.常与寒士角角:

较量。

D.以蓄其所有蓄:

收藏。

【答案】B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信息源在第三段:

“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

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这两句的大意是用过眼云烟比喻喜爱的书画被人取走后也就不再想念了。

因此,“去”解释为“归去”不当,应解释为“离开”,引申为“消失”。

【思路分析】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这些诗词,使用频率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包括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

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皆以儿戏害其国几以捕系死

B.轻死生而重于画不患贫而患不安

C.然为人取去君为我呼入

D.譬之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之既白

【答案】C项第一个“为”作介词用,表被动关系,可译为“被”;第二个“为”作介词用,可译为“替”。

【考点】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A.介词,“因为”;B.连词,表转折关系;D.助词,无实意,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思路分析】《考试大纲》中列举了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应熟练掌握。

可用已知(四个对照句分别出自课文《指南录后序》《季氏将伐颛臾》《鸿门宴》《赤壁赋》)词代入未知句中,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看意思是否一致。

有时可通过虚词在句中的具体位置来判断。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