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素材积累传统文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20619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热点素材积累传统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热点素材积累传统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热点素材积累传统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热点素材积累传统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热点素材积累传统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热点素材积累传统文化.docx

《高考热点素材积累传统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热点素材积累传统文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热点素材积累传统文化.docx

高考热点素材积累传统文化

“移风易俗”捆绑行政职能,不合理更不合法1

“移风易俗”捆绑行政职能,不合理更不合法

2019年10月10日08:

07:

23

来源:

南方都市报

短评

10月8日,山西省襄汾县大邓乡赤邓村因一则公告受到关注。

公告称,10月1日起,该村不允许生日、搬家宴请,葬礼不准披麻戴孝、不准进行祭奠活动、不准送花圈纸扎等,一切从简,杜绝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否则,道德银行的星级积分给予降级,贫困生、转学、上户等手续不予办理。

”对此,襄汾县文明办负责人回应称,“不能以行政职能威胁村民,这是不合法的。

在展开探讨之前,先为襄汾县文明办点个赞,以行政职能要挟民众,显然不合法。

毕竟,协助有需要、合资格的村民办理贫困生、转学和上户等手续,都是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本服务职能,以不提供服务作为要挟的筹码,等于以停止工作或选择性服务的方式来胁迫村民就范,当然是不合法的。

同时,村民过不过满月,摆不摆家宴,怎么祭奠,花多少钱,严格来讲,都属于个人权利,强加干涉甚至变相胁迫,也有违法之嫌。

不可否认,很多地方特别是部分乡村地区存在一定的攀比风气,吃穿用度、红白二事等攀比尤盛。

大肆铺张、大摆筵席、搞大型祭奠活动,当然不值得提倡,但是一切都要依法规范,直接规定满月、生日不给过,葬礼的风俗也不能有,这样的“一刀切”显然是过犹不及,超过了打击铺张浪费的范围,只是随了管理的方便。

而且,为了让村民“讲文明,树新风”,却用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方式相要挟,本来就站在了文明的反面。

除了合理性与合法性存疑,类似做法也很难取得实际效果,运动式“一刀切”只会导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容易弄巧反拙。

以往也有一些地区尝试过以限定酒席、婚车的数量和价格标准,甚至限定份子钱的上限,来治理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效果并不好。

酒席数量不能多就分几场摆,婚车数量有限制就用车的价位和婚礼现场的布置来补足,份子钱有上限就换成送礼物,这样倒是不“违规”了,可是铺张浪费的本质和不良风气并没有改变,又有什么意义?

不让“红白炸弹”“炸伤”村民,主张生前尽孝而不是死后哀荣,都是很好的观念,但要推广一种观念,需要的是让受众经过独立思考后发自内心的信服,而不是折服于行政手段的惧怕。

所以,要让村民“讲文明,树新风”,要靠倡议,也需要时间。

即使要使用行政手段,也应该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比如采取一些正面的激励手段,而用不给上户、不办手续来胁迫,用数量标准来限制,都是强制性的惩罚措施,不文明,也不合法。

目前,公告内容已经停止执行,当地如果有心在树立良好风气、发扬勤俭节约新风尚上有所作为,需要转变思路,重新筹划,最重要的是要有法治观念。

用不上户口、不办手续的方法来禁止披麻戴孝和办酒席,不文明、不合法,很过分。

其他地区也应该以此为鉴。

六十不过寿、葬礼不戴孝推广村规也要依法而行

2019年10月10日08:

08:

17

来源:

新京报网

第三只眼

既为“风俗”,有历史渊源,也是情感依托,试图“一刀切”地废止,恐有些一厢情愿。

7天长假赶赴8场婚礼,巴巴地送出去一个月工资……最近,一位被“份子钱”掏空的年轻人引发共鸣。

不光是城市,很多农村现在也越来越讲究“仪式感”,让主客两头都不堪重负。

有感于此,山西襄汾县赤邓村决定“重拳整治”,一道“史上最严村规”横空出世,一时引坊间热议。

网传公告显示,10月1日起,该村不允许过满月、一周岁生日、六十岁生日、搬家宴请等,葬礼不准披麻戴孝、不准进行祭奠活动、不准送花圈纸扎等,一切从简,杜绝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

“凡有以上情况,全体村民不准前去参加,否则,道德银行的星级积分给予降级,贫困生、转学、上户等手续不予办理。

据当地负责人回应,该公告经过村民大会投票通过,10月6日张贴,但由于“不严谨”,已经停止执行。

当地也强调了“出发点是好的,主要针对大操大办”。

“出发点是好的”,让人莫名想起了许多父母的名言——“都是为你好”。

的确,大操大办之风让不少人不堪其扰也无可奈何,以村规的方式达成共识,也不失为一种治理途径。

村民自治是我国法规明确的村组管理模式,全体村民经过讨论制订村规民约,根据现实情况管理本村事务,这是一种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有效方式。

但制订村规民约不能只立足于“良好的出发点”,还得“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

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村规本身和程序的合法性,不能想当然,也不宜搞“一言堂”,更不能动辄以权力相威胁,减损村民的人身权利。

如果说,一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一面又去伸手要扶贫款有些说不过去,那转学、上户等本就是合法诉求,也是村委会理当提供的公共服务,哪有以此相要挟的道理?

再说满月酒、祝寿宴等,家有喜事与亲友一同庆祝也是常事,各家家境不同,何为“铺张浪费”难有定论;而丧礼不准戴孝、不准祭奠、不准送花圈,也未免苛刻——既为“风俗”,有历史渊源,也是情感依托,试图“一刀切”地废止,刹那间改头换面,恐怕也有些一厢情愿。

这些年,“奇葩村规”不少见。

前有“陌生人不准进村,进村一经发现则扣留”,后有“彩礼超两万元按贩卖妇女或诈骗罪论处”;有的村规定:

遛狗不拴绳,血亲三代无法享受优先入学权利;有的村则出台办法:

普通村民喜宴上的酒不超过20元/瓶。

这些奇葩村规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法外施罚。

在法治社会,法无禁止即可为,用法外的“村规”来强推“文明新风尚”,用力过猛了。

不过好在规定尚未执行,转学、上户也未受影响,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要一改大操大办之风,不妨改村规为倡议,从村委会领导干部做起,带头拒绝铺张浪费,毕竟春风化雨好过怒目金刚。

□孟然(媒体人)

葬礼不准披麻戴孝,矫枉过正了

谢军

2019年10月10日08:

16  来源:

钱江晚报

  据红星新闻报道,山西襄汾县大邓乡赤邓村近日制定了堪称史上最严村规。

根据该村规要求,10月1日起,不允许过满月、一周岁生日、六十岁生日、搬家宴请等,葬礼不准披麻戴孝、不准进行祭奠活动、不准送花圈纸扎等,一切从简,杜绝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凡有以上情况,全体村民不准前去参加,否则,道德银行的星级积分给予降级,贫困生、转学、上户等手续不予办理……

  此举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好在村规尚未执行便被废止,孩子转学、上户口也因假期未受影响。

大邓乡表示,将会发布更严谨、更具体、操作性更强的文件代替此公告。

  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奇葩村规”比比皆是,但结果都在质疑声中草草收场。

婚丧喜宴办酒风为什么屡禁不止?

其实,在功利主义心态治理滥办乱办酒席背后,是权力“用力过猛”,矫枉过正。

一方面,这表明基层大操大办之风根深蒂固,即便被各地重拳整治,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另一方面,如此治理乡村滥办乱办酒席方式失当。

行政手段强制介入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单纯依靠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非但不能根治这种乱象,也将导致权力越界。

  改变乡村积年累月的陈规陋习,除了村规民约,也要村民养成自觉。

引导村民养成文明生活习惯离不开刚性规范的保障,而权力扩张属性决定了基层治理不能单凭简单粗暴的硬性约束,也要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文明之风印在每位村民心里。

何况,对于每天那么多的红白喜事,一纸公告恐怕也是鞭长莫及。

  也许这个村规的出发点是为群众好,但村委会为村民出具贫困生、转学、上户口等方面的证明是其职责,而不能把这跟治理大操大办挂钩。

每个家庭经济条件差异也决定了各家宴席规格不同,如何用“一刀切”的标准认定铺张浪费?

如果这一村规贸然执行,能否一碗水端平尚且不说,难免惹来村民们抱怨。

丧礼戴孝、祭奠与送花圈是传统习俗,如果强按牛头喝水,民众在心里肯定难以接受。

  治理乱办滥办宴席不能一味蛮堵,而要以健康文明的方式,引导老百姓树新风,用文明乡风滋养淳朴民风。

“来而不往非礼也”,重视人情与礼尚往来是乡村传统文化,尽管现下已非旧日之情景,但适当保留朴素的宴席文化、作为表达情感和承载思念及祝福的方式未尝不可,限制婚丧喜宴切不可矫枉过正。

“最严村规”好心办错事

王梓佩

2019年10月10日08:

21  来源:

南方日报

10月1日,山西襄汾县赤邓村发布了一则“最严村规”:

禁止满月、升学等六种宴请,葬礼不准披麻戴孝,不准进行祭奠活动等,否则不仅“道德银行”的星级积分给予降级,贫困生、转学、上户等手续也不予办理。

8日,襄汾县文明办负责人表示,赤邓村目前已停止执行该规定。

乍一看,“葬礼不准披麻戴孝,不准进行祭奠活动”的表述异常扎眼,网络上对村规的抨击也主要集中在这一条:

这样不会伤害村民的感情吗?

如果村民们不答应,这份村规是怎么通过的?

然而经证实,“最严村规”是在村民大会投票通过之后发布的。

几名村民在接受采访时,纷纷对村规表示赞成。

不同于替人操心的网友,村民的关注点在于禁止大操大办、杜绝铺张浪费:

“上个月送礼都送了1000多元,那些钱全都给饭店了”“娶媳妇嫁女不办不行,其他不办都行”“早就应该这样弄”。

其实,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各家各户因为满月、升学、过寿、婚丧嫁娶等原因置办酒席、相互随礼,未必都出于攀比,更可能只是怕面子过不去。

别人家办了,我家不办或者办得不够隆重,会不会让人说三道四?

之前随出去的礼,如果不操办酒席,咋收回来?

现在有了这份村规,大家谁都别办,既不劳神又不伤财。

正如赤邓村村委会副主任所回应,制定村规的初衷,是让村民减少负担。

既然如此,好心为村民省钱的“最严村规”,为什么会被叫停?

大操大办、披麻戴孝、烧纸祭祀等做法虽已沦为传统文化的糟粕,完全禁止或许仍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但是,真正的问题恐怕不在于“禁止披麻戴孝”,而是出在惩罚措施上。

是谁赋予了赤邓村党支部、村委会权力,把办理贫困生、转学、上户等手续与规范村民行为挂钩?

就算村委会想刹住村里的不正之风,也不能把自己应为的工作当成可以拿捏的权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也就是说,村委会并非行使公权力的行政机关,“村官不是官”,无权对村民的行为进行强制性规定。

就算村民们支持颁行“最严村规”,对村民宴请、祭祀自由设限的村规也会因为越权而被叫停。

想矫正风气,不是只有发狠话才能达到效果。

道理村民们都懂,只是缺乏破旧立新的勇气和舆论环境的正确引导,村委会正好可以发挥“自我教育”的功能,例如村干部带头不办宴席、对厚养薄葬的家庭进行表彰等。

既然村委会已经很有创意地建立了有实物奖励的“道德银行”,为什么不能对良好风气进行正面鼓励呢?

总之,赤邓村村委会对不良风气公开说“不”的魄力值得肯定,但基层组织在制定规则时还要多想一想,如何正确履职,将好事办好。

国宝遭损 文物保护怎能“野生”

陈禹潜

2019年10月10日08:

07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近日,一段关于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和梁简文帝萧纲庄陵石刻遭盗拓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

视频内容是在江苏省丹阳三城巷的南朝石刻群中,一群年轻人在没有允许和批文的情况下就私自拓印碑文,在相关部门负责人赶到现场后被劝离。

  文物石碑虽能侥幸经历长年的风吹雨打而存留至今,但并非“不朽”,经不起这样的“摧残”。

在盗拓的过程中,墨汁和拓纸很可能会对石刻内部造成损伤,流入的墨汁可能导致石刻图案无法辨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时期的石刻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被盗拓的石刻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照理说,这样珍贵的文物应该得到最好的呵护。

但是,通过这次盗拓事件,再次印证了一些野外文物并没有保护到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是国家文物局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

但是,即使是在最高级别的保护下,这些位置相对偏僻的文物缺乏妥善的看管,很多时候都是事发之后才会有优化的“保护方案”。

一些地方对文物保护工作并没有做到尽心尽力,甚至因为需要保护的文物过多,投入过大,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面对这样的现状,在民间出现了很多“野生”文物爱好者和保护者。

比如,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民间自发组织的“走陵人”团队,所谓走陵,就是对有历史价值的古代陵寝进行寻访,考察陵寝的神道、神兽、残存石刻等遗迹。

此前,咸阳唐崇陵就发生过一次走陵活动,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收集石刻残件,统一放到唐崇陵白虎门的监控摄像头下,他们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

其实,随意改变文物的摆放位置,也是对文物的破坏。

  其情可悯,其行却该罚。

文物保护作为一门大有学问的学科,非专业人士不可为之,贸然行动甚至可能涉嫌违法。

我国《文物复制拓印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

复制、拓印文物,应当依法履行审批手续。

依据相关法律,未经许可私拓违法,可以处2万元以下罚款,如果对文物造成损坏,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所以,无论历史爱好者的初衷是什么,在陵区内搬动石刻残件的做法肯定是不合适的。

而类似新闻时有发生,凸显了很多历史文物爱好者想保护文物,却方式不当的情况。

面对文物保护的窘境,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央视有一档很火的节目叫做《国家宝藏》,每集都会甄选几件国家文物来进行介绍,每件“宝藏”都拥有自己的明星“国宝守护人”,他们讲述“大国重器”们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这档节目播出之后口碑与收视齐飞,拥有了许多年轻人的收视群体,红极一时。

  这样的节目就是做好文物宣传的榜样之一,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向群众传达文物的重要性和民族的传统文化。

是一种宣传,也是一种更有价值的传承,除了传达思想,还能创造经济价值,带动旅游,实乃一举多得之策。

  所以,一边加强管理,一边加强宣传,这两点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而通过文物的附加价值创造出来的旅游、文化、影视等产业,都可以作为文物保护的投入资金,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在把正确文物保护观念传达给民众的同时,夯实保护文物的“经济基础”。

  历史文物见证山河、历经岁月,是我国灿烂璀璨的历史文明积淀的精华,保护这些文物就是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源脉络。

所以,还是希望历史文物爱好者们对于田野文物应该只看不碰,非专业考古,尽量收敛自己的喜爱之情。

否则,不管你爱不爱,带来的都是一种伤害。

给野外文物 多加几道 “安全防护网”

李英锋

2019年10月10日08:

19  来源:

南方日报

国庆假期期间,位于江苏丹阳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南朝石刻,遭到多名外地大学生非法拓印,这一行为所幸被制止,但消息传开后仍引发公众热议。

盗拓一时爽,文物受损多,后续修复难。

南朝石刻历经1500余年,表面出现严重风化,已经非常脆弱,非法拓印对其伤害很大,修复要耗费不菲的成本,且往往只能部分修复,难以做到彻底修复,石刻所受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回头梳理丹阳南朝石刻被盗拓的过程,不难发现,尽管丹阳文保部门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给南朝石刻加装了高清监控探头,并明确了片区专管文保员,为文保员配备了可直接连接监控、随时查看现场的手机,但监管和保护仍存在很多漏洞。

南朝石刻属于野外文物,没有玻璃罩、防护亭等物理隔离保护设施,处于开放状态。

文保员并不驻场管理,文保员不在场时,仅凭监控,管理约束的力量是很薄弱的,人人都可以接近石刻、触摸石刻甚至拓印石刻、损坏石刻。

实际上,是网友发现了涉事高校师生的非法拓印行为,并向丹阳文保部门举报,文保员及其他监管人员才陆续赶到现场采取了处置措施。

最新的进展显示,丹阳文保部门将聘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和专业人员处理残存的墨痕、墨迹,没收非法拓印的拓片,并对涉事高校师生启动行政处罚。

无疑,这是对文物的积极善后保护,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能产生一定的惩戒、震慑和教育作用。

但是,事后的保护是被动的,是一种下策。

针对处于开放状态的野外文物,加强事前预防、事中防护才是上策,文保部门有必要给野外文物多加几道“安全防护网”。

文物名称本身就是历史,岂能说改就改

张炳剑

2019年10月10日08:

15  来源:

钱江晚报

  据云南当地媒体报道,大理巍山古城标志性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拱辰楼基座门洞上方的“拱辰门”牌匾被改为“巍山”,有网民质疑这一做法有损坏文物的嫌疑,此后巍山县官方虽及时作出回应,质疑声仍在网上发酵。

  据了解,巍山拱辰楼系明代蒙化府北门城楼,先后六次修缮,始终秉持明代建筑风格特点,1993年1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见具有较大的文保价值。

巍山拱辰楼于2015年1月突发大火,基座上方已有600年历史的木质建筑全部被烧毁,随后当地进行了恢复重建,于是才有了现在的名称之变。

  “拱辰门”变“巍山”之所以引发广泛质疑,还在于当地的这种做法显得过于随意和轻率。

作为一座兼具旅游和文保价值的历史名建筑,其在当地民众和游客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大家都希望遭到破坏的拱辰楼的风貌能最大可能地得到还原。

这不仅是一种怀旧的情感,也是连普通民众都知晓的文物修缮的基本知识。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因此,文物古迹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存这些历史信息,任何文物修缮保护方案都要非常小心地论证,不容犯错,更不可轻率。

  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先生在论述文物保护原则方面就提到,保护可以分为“修”和“复原”两类。

破坏的部分需要修补,这毋庸置疑;“有失原状”的应该恢复。

到了现在,也有相关法规的规定。

比如,国家文物保护法第21条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照此来看,当地借着修缮的机会把“拱辰门”改为“巍山”,不仅违背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更有悖法律的规定。

  我们再来看巍山县官方在通报中给出的改名理由,一是原“拱辰门”字样为1996年维修拱辰楼时设置,“非文物本体”;二是改名“巍山”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将巍山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助力巍山经济社会大发展”。

但在笔者看来,这两点理由都略显牵强。

难道仅仅因为不是“非文物本体”就可以随意更改,这不恰恰显露出对文物的不尊重吗?

此外,笔者也看不出,沿袭使用“拱辰门”这个名称,对巍山的旅游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而文物的名称则往往承载了文物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意涵,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名称就是文物的精髓和灵魂。

因此,随意修改文物名,不仅会割裂这种历史记忆,也会不利于其文化意涵的挖掘与传承,还会造成民众的认知混乱,削弱其自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文物价值。

  近些年,常有一些地方乱改地方名、景区名、古迹名等做法被曝光,也屡遭网民的质疑和吐槽,这事实上都是对历史和文化缺乏敬畏和了解的表现。

这些在历史中沿袭下来的名称,本身就是具有丰富历史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岂能说改就改?

千年石刻遭盗拓折射文保困境

戴先任

2019年10月10日08:

14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国庆假期期间,位于江苏丹阳已经矗立1500余年的国家文物南朝石刻遭到多名外地大学生非法拓印,这一行为所幸被制止,但消息传开后仍引发公众热议。

10月8日,丹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回应,涉事的某大学带队老师已经来到丹阳,其解释称是课堂结合野外进行“游学”,将南朝石刻拓片用于学习研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违法”,对此感到抱歉。

1500年的南朝石刻遭非法拓印,令人痛惜。

从现场视频可以看到,涉事师生在非法拓印时,击打石刻发出很大的“当当当”响声,这都可能对石刻本体造成损害,致使表皮脱落,而非法拓印可能将墨汁渗入石刻内部,导致石刻图案无法辨识。

值得注意的是,南朝石刻并非第一次遭到非法拓印,早在2014年,位于南京栖霞区的国家文物南朝萧景、萧憺陵墓石刻也曾遭非法拓印。

而此次大学生非法拓印事件,如果不是凑巧有文物爱好者看到并拍下现场视频发到微信群,这一非法拓印行为或许还不会被发现,这也不由让人怀疑,是否还有其他人非法拓印而没有被发现呢?

不能让“国宝”石刻被非法拓印所毁。

1500余年的“国宝级”文物,屡屡遭受非法拓印的破坏,折射的是文物保护面临的困境。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地上、地下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极为丰富。

很多文物散布于民间,保护难度不小,而一些地方在文物保护方面,又陷于人力、财力捉襟见肘的窘境,这些都让文物保护陷入困境。

而对于很多公众甚至是一些“文物爱好者”来说,都普遍欠缺文物保护意识与相应素养,就如此次进行非法拓印的,是来自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居然是大学老师带着学生堂而皇之进行非法拓印,他们连国家级文物“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基本常识都不懂,甚至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违法。

本应“最有素质”的群体却做出了“最不文明”的行为,也折射了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的普遍欠缺。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者、管理者来说,更应担起保护责任,对历史文化遗产要小心呵护与保护。

比如丹阳的南朝石刻屡屡遭受非法拓印,除了这些南朝石刻散布野外,保护难度大的原因外,与文保相关单位保护不力也有较大关系。

对于当地相关部门来说,需要尽快制订行之有效的保护规划方案,解决好南朝石刻的保护问题。

比如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采取对文保单位加装高清摄像头,加强对文保单位的巡查力量等措施,对文保单位尤其是南朝石刻这样的“国宝级”文物,实施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保护。

这样就能避免非法拓印等行为对文物造成伤害的事件重演。

要保护好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相关部门及全社会所有人的共同责任。

而对于破坏文物的相关责任人,不管是普通公民还是相关部门,都要严厉追责,要增加他们的违法成本,要为文物保护划好不可逾越的红线与雷区,织牢“保护网”。

从每位公民到相关部门也都要以敬畏之心来守护历史文化遗产,这样才能守护好我们共同的文化之根。

提高农村老人的精神生活亮度

2019-10-0909:

39:

13 来源:

 光明日报

  近年来,一些老人不再选择“围着儿孙转”,而是积极规划起自己的新生活,充实闲暇时间,丰富晚年生活,在养儿育女辛劳了大半辈子之后,终于敢于也乐于“潇洒走一回”了。

他们也因此被一些媒体称为“新老人”。

  有调研将20世纪50年代作为划分“传统老人”和“新老人”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将在这个时间节点前出生的人定义为“传统老人”,在这之后出生的定义为“新老人”。

如此划分,多少有些牵强。

因为对于活得有意思这一点,相信是任何年龄段的人都会有的追求,要说差别的话,无非是主客观条件是否能满足而已。

不过“新老人”这个概念的提出,更像是养老新趋势的一种捕捉和表达。

  “新老人”群体的增长,自然脱离不了时代大背景。

新中国成立70年,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均寿命翻了一倍还多,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文化的开放多元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也不断变化。

一方面是一些老人选择“为自己而活”,另一方面则是国家在养老服务软硬件方面持续投入,承接住了这些老人的需求和选择。

  仅以广受关注的老年教育为例,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已建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数量为6.2万所,在校学员800多万人,参加远程学习的学员500多万人,已基本形成省、市、县、乡办学网络。

  但如果将这一系列数据放在另一个坐标系中,可能会让人产生另一种观感。

国家统计局最新的人口数据显示,2018年年末,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近2.5亿人,60周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已经超过20%。

检索媒体报道,老年大学入学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更多被遗忘的农村老年人群体中,他们更多时候面临的不是供需矛盾,而是有无的难题。

  在笔者走访过的一些农村,陪伴了几代人的传统戏台被拆除或搁置,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开设老年活动室这种意识,或者虽然有这种意识但在经济上却不能负担。

在不少农村老人尤其是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选项单上,只有孤零零的“看剧”这一项。

可是,满屏充斥的偶像剧、都市剧、各种花样的综艺节目,离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成长历史是如此遥远,又能带来多少情感的慰藉和精神的滋养呢?

  “新老人”概念的提出和该群体规模的不断壮大,提醒我们关注这一趋势并回应他们的诉求,早有人预言,这将是下一个超大量级的市场。

但这还远不是全部。

除了年龄,我们更要关注“地域”维度,将更多目光投向那些被冷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