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单元以“思想方法”为主题,选编了三篇主体课文。
有叙事性文章,有说明性文章。
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
在阅读教学中要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继续注重词句的理解,注重文章内容的把握,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本组教学注重内容的综合性练习,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时间:
15课时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措施:
1、借助电教媒体、课件、投影仪等教学措施,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通俗易懂。
2、继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
3、把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渗透到教学之中。
四、教学安排:
《寓言两则》2课时
《科利亚的木匣》2课时
《陶罐和铁罐》2课时
《想别人没想到的》1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单元自我评价2课时
共计11课时
21、寓言两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4)通过网络了解更多有关寓言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敢于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获求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从寓意中得到教育。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重、难点:
(1)理解寓言包含的道理。
(2)对“牢”、“亡”、“亡羊补牢”意思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分析
媒体选择上,有如下目的
(1)突破难点,解决问题。
在学生解决字意时,利用课件出示“牢”字的字义演变并出“牢”的象形文字,使学生生动清晰的了解“牢”字古今意义的转变。
(2)出示名言,突出重点。
学生揭示寓意时,用课件出示拉封丹名言,既明白又简练地概括出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道理)两部分。
通过名言进一步牢固掌握《亡羊补牢》的故事内容和寓意。
(3)开阔视野,扩展课外。
在学完本课内容后,学生又产生有关寓言知识的许多问题。
于是我就把知识延伸课外,通过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获求更多寓言方面的知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引导质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小寓言(板书:
亡羊补牢)谁能读?
谁再来试试?
齐读一下吧!
“亡”是本课的生字,看来你们都认识了。
(看到这个题你有问题吗?
学生自由提问。
看到题目你们就提出这么多问题,可真棒。
能解决吗?
你们想怎么解决?
好,旧请同学们用你们自己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请你和平时一样做个小记号,试着解决一下,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呆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
开始吧。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牢)“牢”字字意也有变化。
请看大屏。
课件出示:
“牢”字字义演变。
突破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说到寓意)在这儿,老师有一句名言送给同学们
课件出示出拉封丹名言使学生更清楚了解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寓意)两部分。
对《亡羊补牢》的故事和寓意理解更加深刻。
透过寓言的身体可以看到寓言的灵魂,谁能再说一说《亡羊补牢》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么?
你还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这么一个小故事,你们却知道这么多,真了不起!
其实,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收获。
你的问题越多,收获也就越多。
读了这么一则小寓言,你们有了这么多问题,又有了这么多收获。
使老师想到一句话:
有思才有疑,有疑才有得。
我相信你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善问、会问,在问中获求更多的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
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
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2、教师启发学生找找生字的特点,比如:
“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
“奔驰”这两个字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3.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三、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车下的人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
4.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
1、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不是车下的人不明白,是而车上的人不明白。
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车下的人告诉车上的人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
所以,是车上的人不明白。
2、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
3、体会寓意: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表演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
(学生分角色表演)
六、课堂延伸
1.假如车上的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该怎么办呢?
复述《亡羊补牢》的内容和寓意
22、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科利亚的木匣》。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找出关键词:
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了哪些内容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
思考: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
这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启示的故事。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ǔshù)、德(进行字形分析)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
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各自然段序号,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
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
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
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喀山去了。
”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
”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分到第二段里。
)
5.分段归纳。
第一段:
(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
(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
(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
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明确: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
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
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明确: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
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
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几岁?
五岁。
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
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思考:
科利亚埋下木匣后,有没有再挖出来?
怎么挖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分几段?
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
(什么时间埋的?
怎么埋的?
在哪里埋的?
)
(二)讲读课文二、三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
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
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
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明确: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
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
将近、大约。
(2)明确:
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
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
(4)明确思考题③:
“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
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
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
(5)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明确: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
“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
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
是敌人挖走了吗?
科利亚是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思考:
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
他是怎么思考的?
明确:
“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
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
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
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
问:
科利亚的想法对吗?
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明确: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
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
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科利亚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
从这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四年前大了一倍,所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3.小结:
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
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