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步兵战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12097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日军步兵战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二战日军步兵战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二战日军步兵战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二战日军步兵战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二战日军步兵战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战日军步兵战术.docx

《二战日军步兵战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日军步兵战术.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战日军步兵战术.docx

二战日军步兵战术

日军常规战术中较少以班(日人叫作分队)为独立单元作战,其最小战役执行建排小队(就是排).所以,日军步兵班战术是其小队战术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与其装备密切相关.既然不好分,索兴一勺烩了,结果整体结构有点乱. 

  日本步兵小队(排)也有甲乙丙三种常见编制.甲种为加强编制,辖三个步兵班及一个掷弹步兵班,小队长及其***;步兵班配轻机枪一挺,其余均为步枪手,其中一人常会加配一具10式掷弹筒,共十五人;掷弹班有三具89式掷弹筒,每具掷弹筒应有正付射手各一名,其余皆为步枪兵.甲种小队应有62人.乙种为标准编制,与甲种编制的唯一区别在于其每班只有十三人,故乙种小队应有54人.

  日军步兵班战法源于西方步兵班战法.本来这个战法的特点是发挥机枪火力.简单讲来就是先用机枪压制,用步兵将敌人从掩体中赶出来,再用机枪把敌人放倒.到了日本人这里就变了味道.打法的前两步不变,但在第三步上,日军则强调用步机枪共同杀伤敌人,而且偏重步枪.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节省弹药及减小对机枪的依赖.另一个就是发挥步枪的优势.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国资源及后勤能力有限,再就是日军班用机枪有性能缺陷.

  二战中日本陆军的制式机枪主要有三种:

11型,96型和99型.11(即歪把子)机枪是改进法国的Hotch***M1909而来的.射速550发/分,射程1500m,用6.5x50mm日军步枪制式弹.这个枪的原设计有个致命的缺点-遇泥土灰尘必定卡壳.也就是说遇上这种机枪,只须胡乱用小型爆炸物在其周围引爆,不必伤及人枪,只须把泥沙尘土掀到枪上,敌机枪十有八九会哑火片刻.没有爆炸物时,机步枪集火射击打出的沙尘也成.也幸亏如此,我抗战军民避免了多次灭顶之灾.96和99型都是在11型基础上改的.96型改进主因之一就是为解决沙尘卡壳问题.却又引来了其它问题-此枪采用枪弹润滑,火药燃烬及灰尘易在枪机处积累,从而卡壳.也就是说,这个枪虽不大容易立即被掀来的沙土卡住,却常常打上几百发自已就卡住了.99型改进是将弹径加大为7.7x58mm,这个原本是92重机枪弹,不能用于日军的制式步枪.在一个步兵班中,机步枪弹口径不合,是个很大的缺点.99式与96式除弹径外几乎完全一样,优缺点也就完全相同.不过这个99型机枪出现的很晚,影响有限,不必另论.总体说来,日军班用机枪的主要缺陷有:

  1)容易卡膛,不甚可靠

  2)枪弹口径偏小,侵彻力低下.6.5mm口径弹打人可以,打掩护物就不够劲.一百多米的距离上一千发子弹打不烂一个普通沙垒.作为压制火器,这个机枪威力偏低.

  3)后座力大,非训练有素的射手很难打得好

  4)11式机枪弹鼓在一侧,整枪重心不正.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射手,长时间射击也会非常疲劳.

  日本的制式步枪,也就是三八式,却很有几个长处.最主要的就是其弹道非常稳定,这个是源于其原型德国毛瑟枪的优点.三八枪6.5x50mm弹比德造G98的7.92x57mm子弹小,但其膛速比毛瑟要高.这就使38枪在射击精度及射程上都不输于G98.同时由于子弹小,大大地增加了日军单兵携弹量.这个是鬼子兵连续作战能很强悍的一个重要基础.

  既然机枪不够可靠,而且还要消费大量的资源去制造及供给,发挥步枪上的优势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日军基础训练科目.日本人步枪射击训练很有其民族特点.虽然其基础训练有统一纲目,但其时日本盛行"下克上",新兵转入连排级协同战术训练时,大都加入该部队老兵们的"私货".这些私货练起来都很苦,但非常实用.例如立姿加重物持枪长瞄,打夜间100公尺外香火头,避弹奔跑及针对避弹奔跑的射击方法,狙击与反狙击术,突发情况下防守与反击等.经过这些训练,二战前期的鬼子兵多数人都有现代狙击兵射击水平,当然这是在同等装备条件下的比较. 

  为进一步加强步枪兵的远程压制能力,日军从1937年开始,列装97式狙击步枪.这个枪就是从批量的38枪优选后,改装97枪栓及一个2.5倍光学瞄准镜,没有消声器.由于优选及配制枪栓,97枪在二战中前期的精度好过普通38枪.到了二战后期,日本因为资源限制而普遍粗制滥造,质量上就没了保证.这种枪在中国战区上常常装备到中队一级的,但从未听说装备给任何伪军部队.在太平洋及东南亚战区,则装备到了小队一级.

  同时,针对38枪弱点,主要就是常说的38枪侵彻力差,经常是清洁的贯穿伤的问题,也做了弥补.许多活下来的二战老兵都有38枪杀伤力差的说法.大家似乎很少主动提及一种38枪的凶弹:

炸子儿.日本军队二战中大量使用炸子以加强标准38枪弹杀伤力.38枪有两种制式炸子:

燃爆弹及汞爆弹.前者与普通弹一样,只是在弹头根部有个红环,这里简称红弹.汞爆弹不同,其弹头无尖,是平台形状,根部有个紫环,简称紫弹.美国人曾做过实验,紫弹在任何距离上打中1/8"高强度铝合金板,可炸出一个3"直径的大洞.红弹打中后炸出的洞稍小,但有很强的燃烧力.战斗中被这样的子弹打中后,死状极惨.活下来也是100%致残.不愿想起战友牺牲时的惨烈,或许是老人们不愿提及炸子的原因吧.这个炸子是有违国际公约的,盟军方面的记载印证了老人们的叙述,但末见过日本文献.或许日文好的河友可以帮忙查查. 

  日军同时考虑到了反压制火力:

在步兵班内配10式掷弹筒,可精确打击200公尺以内敌压制火力点.一般日军小队配置的三具掷弹筒中至少有一具是89式,可打击700公尺内目标.日人掷弹筒使用可谓训练有素,虽没有赵顺章式奇才,但多数老鬼子二发夹叉后都能于第三发直接命中目标. 

  武士道崇尚进攻.其步兵班排的战术是以攻击为根本的,很强调部队在行进间展开接敌的速度和方法.日军步兵班级战术多是从600--400米之间某点(LOD:

LineOfDepartue)开始的.步兵班在LOD集结分组,补充弹箹,明确攻击方向及可利用之地形地物,确定各组阶段性掩蔽点等战术要领.然后分组展开,待机枪组进入第一射击阵地后,各组即向第一个掩蔽点机动.到达第一点后,展开火力杀伤敌人,同时掩护机枪组机动.机枪组到位后,再压制敌人,同时掩护其它组向前机动.如此循环.全班应于200米处略停,展开全班火力,清除已爆露的敌人火力点,及兵力密集的阵地.同时利用烟幕弹,曵光弹(夜间战斗)为日军直瞄重火力指引目标.在这里,一般应有两轮打击,第一轮是面打击,消除全部当面火力.然后集中打击一侧以造成守军配置不均而被迫机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消灭机动中的守军力量,为最后攻击做准备.在炮火准备尾声,步兵上刺刀匍匐前进,炮火停止后,展开全部压制火力掩护攻击中步兵.步兵应于100米左右转为全速冲击. 

  这是教科书版但很全面的战斗方式.实际战斗中会有许多走样版本.但却是鬼子在明确对面有坚决防衘之后,屡屡采用的攻击术.一个优秀的日军基层指挥官可以让成百上千人倒在他这几十个鬼子的攻击中.在这个战术中,鬼子在面对坚强防衘逐步逼近,利用机动能力及火力上的优势大量杀伤守军.许多久经沙场国共老兵都自已有效射程外被鬼子射杀.当鬼子推进到200米左右时,其火力精度强均迟到顶峰,守军将承受炮火,伤亡,心理等多方面冲击.这就是抗战初期,一小队鬼子依托其配置的优势火力,屡屡击溃我营团级防衔的一个主因.鬼子打仗鬼得很!

  现在电视剧那样,一开始就端着枪,扎着堆儿直挺挺地冲过来.那个就不叫鬼子,充其量一群野猪.杀鬼子之所以是英雄,就因为鬼子的凶狠和难杀.把鬼子弄得象猪一样,岂不是说我们前辈英烈只是一群屠户吗?

 

  老A百般不解,为什么那么多聪明人对此无动于衷.我们总呼珍视那一段不堪的历史,怎么就没人关心我们为什么会不堪,我们面对的是个什么样的敌人?

为颜面或其它原因而掩盖历史真相,受害最深的就是我们自已及下一代.

 

日军常规战术中较少以班(日人叫作分队)为独立单元作战,其最小战役执行建排小队(就是排).所以,日军步兵班战术是其小队战术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与其装备密切相关.既然不好分,索兴一勺烩了,结果整体结构有点乱.

日本步兵小队(排)也有甲乙丙三种常见编制.甲种为加强编制,辖三个步兵班及一个掷弹步兵班,小队长及其助理;步兵班配轻机枪一挺,其余均为步枪手,其中一人常会加配一具10式掷弹筒,共十五人;掷弹班有三具89式掷弹筒,每具掷弹筒应有正付射手各一名,其余皆为步枪兵.甲种小队应有62人.乙种为标准编制,与甲种编制的唯一区别在于其每班只有十三人,故乙种小队应有54人.

日军步兵班战法源于西方步兵班战法.本来这个战法的特点是发挥机枪火力.简单讲来就是先用机枪压制,用步兵将敌人从掩体中赶出来,再用机枪把敌人放倒.到了日本人这里就变了味道.打法的前两步不变,但在第三步上,日军则强调用步机枪共同杀伤敌人,而且偏重步枪.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节省弹药及减小对机枪的依赖.另一个就是发挥步枪的优势.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国资源及后勤能力有限,再就是日军班用机枪有性能缺陷.

二战中日本陆军的制式机枪主要有三种:

11型,96型和99型.11(即歪把子)机枪是改进法国的HotchkissM1909而来的.射速550发/分,射程1500m,用6.5x50mm日军步枪制式弹.这个枪的原设计有个致命的缺点-遇泥土灰尘必定卡壳.也就是说遇上这种机枪,只须胡乱用小型爆炸物在其周围引爆,不必伤及人枪,只须把泥沙尘土掀到枪上,敌机枪十有八九会哑火片刻.没有爆炸物时,机步枪集火射击打出的沙尘也成.也幸亏如此,我抗战军民避免了多次灭顶之灾.96和99型都是在11型基础上改的.96型改进主因之一就是为解决沙尘卡壳问题.却又引来了其它问题-此枪采用枪弹润滑,火药燃烬及灰尘易在枪机处积累,从而卡壳.也就是说,这个枪虽不大容易立即被掀来的沙土卡住,却常常打上几百发自已就卡住了.99型改进是将弹径加大为7.7x58mm,这个原本是92重机枪弹,不能用于日军的制式步枪.在一个步兵班中,机步枪弹口径不合,是个很大的缺点.99式与96式除弹径外几乎完全一样,优缺点也就完全相同.不过这个99型机枪出现的很晚,影响有限,不必另论.总体说来,日军班用机枪的主要缺陷有:

1)容易卡膛,不甚可靠

2)枪弹口径偏小,侵彻力低下.6.5mm口径弹打人可以,打掩护物就不够劲.一百多米的距离上一千发子弹打不烂一个普通沙垒.作为压制火器,这个机枪威力偏低.

3)后座力大,非训练有素的射手很难打得好

4)11式机枪弹鼓在一侧,整枪重心不正.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射手,长时间射击也会非常疲劳.

日本的制式步枪,也就是三八式,却很有几个长处.最主要的就是其弹道非常稳定,这个是源于其原型德国毛瑟枪的优点.三八枪6.5x50mm弹比德造G98的7.92x57mm子弹小,但其膛速比毛瑟要高.这就使38枪在射击精度及射程上都不输于G98.同时由于子弹小,大大地增加了日军单兵携弹量.这个是鬼子兵连续作战能很强悍的一个重要基础.

既然机枪不够可靠,而且还要消费大量的资源去制造及供给,发挥步枪上的优势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日军基础训练科目.日本人步枪射击训练很有其民族特点.虽然其基础训练有统一纲目,但其时日本盛行"下克上",新兵转入连排级协同战术训练时,大都加入该部队老兵们的"私货".这些私货练起来都很苦,但非常实用.例如立姿加重物持枪长瞄,打夜间100公尺外香火头,避弹奔跑及针对避弹奔跑的射击方法,狙击与反狙击术,突发情况下防守与反击等.经过这些训练,二战前期的鬼子兵多数人都有现代狙击兵射击水平,当然这是在同等装备条件下的比较.    

为进一步加强步枪兵的远程压制能力,日军从1937年开始,列装97式狙击步枪.这个枪就是从批量的38枪优选后,改装97枪栓及一个2.5倍光学瞄准镜,没有消声器.由于优选及配制枪栓,97枪在二战中前期的精度好过普通38枪.到了二战后期,日本因为资源限制而普遍粗制滥造,质量上就没了保证.这种枪在中国战区上常常装备到中队一级的,但从未听说装备给任何伪军部队.在太平洋及东南亚战区,则装备到了小队一级.

同时,针对38枪弱点,主要就是常说的38枪侵彻力差,经常是清洁的贯穿伤的问题,也做了弥补.许多活下来的二战老兵都有38枪杀伤力差的说法.大家似乎很少主动提及一种38枪的凶弹:

炸子儿.日本军队二战中大量使用炸子以加强标准38枪弹杀伤力.38枪有两种制式炸子:

燃爆弹及汞爆弹.前者与普通弹一样,只是在弹头根部有个红环,这里简称红弹.汞爆弹不同,其弹头无尖,是平台形状,根部有个紫环,简称紫弹.美国人曾做过实验,紫弹在任何距离上打中1/8"高强度铝合金板,可炸出一个3"直径的大洞.红弹打中后炸出的洞稍小,但有很强的燃烧力.战斗中被这样的子弹打中后,死状极惨.活下来也是100%致残.不愿想起战友牺牲时的惨烈,或许是老人们不愿提及炸子的原因吧.这个炸子是有违国际公约的,盟军方面的记载印证了老人们的叙述,但末见过日本文献.或许日文好的河友可以帮忙查查.  

日军同时考虑到了反压制火力:

在步兵班内配10式掷弹筒,可精确打击200公尺以内敌压制火力点.一般日军小队配置的三具掷弹筒中至少有一具是89式,可打击700公尺内目标.日人掷弹筒使用可谓训练有素,虽没有赵顺章式奇才,但多数老鬼子二发夹叉后都能于第三发直接命中目标.

武士道崇尚进攻.其步兵班排的战术是以攻击为根本的,很强调部队在行进间展开接敌的速度和方法.日军步兵班级战术多是从600--400米之间某点(LOD:

LineOfDepartue)开始的.步兵班在LOD集结分组,补充弹箹,明确攻击方向及可利用之地形地物,确定各组阶段性掩蔽点等战术要领.然后分组展开,待机枪组进入第一射击阵地后,各组即向第一个掩蔽点机动.到达第一点后,展开火力杀伤敌人,同时掩护机枪组机动.机枪组到位后,再压制敌人,同时掩护其它组向前机动.如此循环.全班应于200米处略停,展开全班火力,清除已爆露的敌人火力点,及兵力密集的阵地.同时利用烟幕弹,曵光弹(夜间战斗)为日军直瞄重火力指引目标.在这里,一般应有两轮打击,第一轮是面打击,消除全部当面火力.然后集中打击一侧以造成守军配置不均而被迫机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消灭机动中的守军力量,为最后攻击做准备.在炮火准备尾声,步兵上刺刀匍匐前进,炮火停止后,展开全部压制火力掩护攻击中步兵.步兵应于100米左右转为全速冲击.

这是教科书版但很全面的战斗方式.实际战斗中会有许多走样版本.但却是鬼子在明确对面有坚决防衘之后,屡屡采用的攻击术.一个优秀的日军基层指挥官可以让成百上千人倒在他这几十个鬼子的攻击中.在这个战术中,鬼子在面对坚强防衘逐步逼近,利用机动能力及火力上的优势大量杀伤守军.许多久经沙场国共老兵都自已有效射程外被鬼子射杀.当鬼子推进到200米左右时,其火力精度强均迟到顶峰,守军将承受炮火,伤亡,心理等多方面冲击.这就是抗战初期,一小队鬼子依托其配置的优势火力,屡屡击溃我营团级防衔的一个主因.鬼子打仗鬼得很!

现在电视剧那样,一开始就端着枪,扎着堆儿直挺挺地冲过来.那个就不叫鬼子,充其量一群野猪.杀鬼子之所以是英雄,就因为鬼子的凶狠和难杀.把鬼子弄得象猪一样,岂不是说我们前辈英烈只是一群屠户吗?

老A百般不解,为什么那么多聪明人对此无动于衷.我们总呼珍视那一段不堪的历史,怎么就没人关心我们为什么会不堪,我们面对的是个什么样的敌人?

为颜面或其它原因而掩盖历史真相,受害最深的就是我们自已及下一代.

 

关于6.5x50mm子弹

这是美国人对这种弹的标称.英美习惯上用弹头直径加装药长度标定子弹口径.而不用子弹全长.这个是有道理的.从这两个数据可算出装药量,若知枪膛长度,就可以估算出膛压,膛速及射程等重要数据.

关于G98

这个又是美国人搞的.德国造出的Mauser1898步枪为G98,这个G是Gewehr(德语中的步枪)的缩写.这是德国一战时的制式步枪.二战中德国步枪被称为K98,比G98短一点.德国人好像不太区分这二者,都叫M98.但美国人工作态度好,将其认真区分开来.实际上G98的改进型好像就是德国人二战时的狙击步枪.

关于炸子

红弹、紫弹都是老A自已为偷懒而提出的,都是机步枪射出的子弹.不是用弹头涂色区分的日本化学弹,那些都是炮弹或航弹.而涂色部位及面积不同.

老A手头仅有7.7及7.92,(日92重机及99步枪用弹)资料.老A不会发图,只好描述.

红弹弹头中空,以白磷装药,药尾有个活铅块,弹头尾部用铅封口,不会曵光.击中目标后,活铅块压缩装药引发爆炸.爆炸后残余白磷继续燃烧.由于装药量太少,其烧灼力远逊其爆破杀伤力,否则这个弹就应称为是燃烧弹.

紫弹内装压敏髙爆炸药(含汞),装药下面用铜帽顶上,弹头底部铅封.击中目标后,铜帽压发爆炸.

关于日本的"下克上":

这个可以概括为道统之争,但涉及范围既广且深.日本陆军是其主要根源之一,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极其深远.想弄明白这三个字的一切,并不是个简单的事.如果一定要概括的话,这"下克上"影响可以一个双面刃:

一方面造成了战略思想混乱,髙层指挥权威不足,中髙级指挥员应变学习能力低下等等间题;另一方面却达成了很大程度的军事民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日军中低级指挥官的能动性及其实战经验优势.文中提及的诸多技战术都不见于日军步兵操典,却在实战中发挥出极大效能.这些技战术得以在呆板的日军训练中大范围推广,是源于某高人教唆,日军中下层军官及军士发起的所谓"武士道精神训练"(这个是老A自创的,真名记不得了,大致上是这个意思).这其实是个由中下级军官指定的多元化训练,而这个"武士道精神训练"奠就了日本陆军"下克上"现象的物质及精神基础.这其中故事多多,老A这算是抛砖引玉了.

关于常德会战:

常德会战中,中方是掌握有限制空权的,这个其实是日军最终放弃常德的主因.这一仗国军认为杀伤日军60000.日军认为国军伤亡十万,自称伤亡8000,实应为2--3万.此役,国军以伤亡90000代价,守住了常德、石门一线的战略要地.国军余程万部8000多官兵,表现出色.技战术得法.全体将士前仆后继,奋勇杀敌,堪为抗战中最出色防衘战例之一.这个战例说明,只要我国军队纪律严明,应对得法,鬼子不是不可战胜的.只是不会象扛猎枪打野猪那样简单轻松,这个才是老A想说的.

然而历史没有这个"只要",事实上是,抗战中数万兵力以上的会战数百例,我国军打得这么好的不超过二十.而且多数此类出色战例的结果,总是中流砥住的优秀守军损失惨重,甚至全灭之局.这个从表面上看,人数不多,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很多外行会认是创造战机所做的必要的牺牲.实则不然,而且其危害是很深远的.

最后,作为后人对经验的鸡蛋里挑骨头似的检讨,老A以为国军此役在其它方面作战有失紧凑,对常德守军增援、协助不力.虽然阻住一部分日军合击部队,却未能对常德守军施以有效的增援或协助;虽然在其它方向上杀伤了一些敌人,却导致常德8000精锐全没,不够合算.

在常德失守后,中美空军轰炸了常德日军及其物资补给点,造成深入我纵深之日军弹药奇缺,虚弱之极,狠狈后撤时,国军各部作战松驰,竟然让这股深入我纵深的疲兵全身而退,实为一大憾事.美军也犯过类似错,但逃敌已全无再战之力.与此间逃脱日军主力有本质区别.此战逃脱的日军经过补充,迅速恢复对我军正面的压力,而且又参与了长衡会战等.

若非常德守军异乎寻常地顽强且有效地抗击强势日军,极大消耗了日军弹药及兵力,使日军在攻下常德后无再战之力,我们这个大捷就又是腹背受敌的溃败之局.然而战后论功行赏之时,此战最大的功臣却锒铛入狱,其挥下8000儿郎功绩几乎被人春秋掉.国军中有些人,自已吃肉,还不愿拉啃骨头的兄弟一把,殊不厚道.长此以往,怎能不令将士寒心.

但不管怎样,常德会战是个胜仗.国军官兵在恶劣指挥系统条件下的浴血奋战,始终维持着正面战场的存在,功在千秋.

再回到日军班排战术问题上来.上一文大致介绍了日军甲乙两种小队编制.这次讲丙类小队编制.这类编制的小队是应中国游击战特点而生的,是个反游击战术的编制.这种小队设六个步兵班,每班有8人,但只有三个班配有机枪,其他三个班全是轻装步枪兵.有时配一至两具10式掷弹筒,全小队50人.

这个编制有个特别狠辣的战术,交替追击术,专门对付分散脱离战场的撤退之敌.具体做法是将全小队分成三个战斗群,每个群有一个(配了)机枪(的)班及一个纯步枪班.追击时先以反三角队列,二群在前,一群在后,追击敌人并压制其左右机动意图,迫使被追者走追击者预想的路线.这样的追击常常能把被追击者一路赶到绝路上去.尤其在被追者地形不熟,或缺乏游击战经验,一上来几乎注定要吃亏.

好在许多时候,这个绝路并不存在,这时候就拚体力和意志了.对此,这个编制真正狠辣之处就显露出来了.这三个追击群中通常总有一个群处于正常行军状态,轮番上来狠追死打.这里要提醒的是,被追者的跑法要比追击者复杂,因为你必须避弹,所以必须跑小曲线而不能是直线.记得前文中提过难以置信的鬼子机动能力吧,在那个基础加上交替追击,就是TG军游击战术面对的敌人.而游击战中跑不过敌人的两条腿,是要出大问题的.TG军初时并不适应敌人这等死缠烂打,不死不休的追击(好像这个战术是从1940以后出现的),很是吃了几个亏.许多老文学著作中描述被敌人缠住追斗时,提及体弱者或是女战士跑吐血的场景.实战中比这个残酷,许多人被敌人追上杀害了,有些人跑着跑着,倒在地上就再没起来.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我们的先辈们并没有被凶狠的敌人难住或吓倒,他们中活下来的人,拾起牺牲战友的老套筒和边区造,唱着那歌,想出了各种对策,机智顽强地与敌人战斗周旋,并在战火中成长壮大,直至胜利.那是何等的不易,所以才无愧于"民族英烈"的提法.我中华文字中,是不把杀猪好手,混称为英雄的.

 

日军中队编制比较稳定,是最小战役任执行单元.有两种编制.甲种中队有205人,步枪105,轻机9,掷弹筒12.可加强一个重装小队,重机2,20mm反坦枪2,及辎重小队(步枪30).乙种中队181人,步枪139,轻机9,掷弹筒9.单独执行战役任务的中队还会得到进一步火力加强.这个加强通常是1至2门90重迫,或92式步炮(射程2700m).

日军大队(营)而其大队(营),联队(团)及以上编制很乱.标准大队应有1100人,辖4个中队,又一个重机枪中队(8--12重机)及一个炮排(92步炮2).可加强一个重装中队,配20mm反坦枪8,37mm反坦炮4,步炮2.加强大队有1600多人.但有的大队可以仅辖3个步兵中队及一个重机中队,仅670人.

日军标准联队(团)应有3800多人,三个大队(营),一个通讯连,团属炮连,及装甲或反坦连.除上述营火力外,另有4门75mm山炮(射程8000m).及辎重大队,运输马600多匹.  

日军师团编制就更多了.标准师团应编有三或四个团(联队),师直,通讯营,运输连(卡车32),卫生连,师属炮营(远程火炮4-8门,射程18km)等.

这就需要论及日人军事思想的本源--武士道.讲武士道的文献太多了,这里只提及武士道对日人战法的影响:

1)崇尚进攻.任何一支军队都应该崇尚进攻.美英苏德的任何一位名将都喜欢进攻,这个没有错.日本人认识到其国小物贫,如果任由其敌人积攒力量,日本将是最终的失败者.进攻,出奇制胜,是日本从上到下秉承的宗旨.问题是不应盲目崇尚进攻.日本人在这点上偏执到认为在进攻中阵亡比防守中被打死要光荣得多.在战术上,缺乏对防衘打法的总结发展.

2)崇尚光荣地死:

这个就是日军的特色了.日人认为杀死几名敌人后战死就算尽忠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