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珍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11507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珍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珍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珍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珍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珍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珍品.docx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珍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珍品.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珍品.docx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珍品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珍品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珍品

 

保利藏珍(精品篇)青铜的光是金属中的“月光”,冷、清、尖锐,可以穿透夜空。

青铜艺术品看上去有流水般漠然的冷,这种冷穿透时光,流到时光之外去,自成一个时代。

喜欢青铜的光泽,喜欢青铜器清晰、纯粹、高贵的感觉。

徜徉在一片青冷的光中,心中有一种雍容和稳的沉静之感。

凤鸟尊(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尊通高50厘米,胎体厚重,质地精良,保存极佳。

通体表现一只昂首挺立的凤鸟形象,头顶花蕾状高冠,勾喙前伸,长尾披垂。

凤鸟的背部设置圆拱形器盖,盖上挺立一只小凤鸟,一幅神情怡然的样子。

大小凤鸟通身均装饰鳞状羽纹等纹样,繁复而美观。

尊盖内侧有2行8字铭文:

“倗季乍(作)祖考宝尊彝”,明确标明其为商周时期有名的倗氏家族某位成员所作的青铜礼器。

这只诞生于3千年前的中华国宝是迄今发现中国最大的青铜凤,由保利集团于2004年斥巨资从海外购回。

据介绍,全球目前仅有3件立体凤鸟尊,其中两件流落美国,而这具凤鸟尊以胜其5倍的体积,尽显商周图腾圣物“凤”之浑大精美之气魄。

中国青铜器权威李学勤先生在看到这只青铜凤鸟时,大吃一惊。

在这巨凤现世前,最有名就是流落美国的西周凤鸟尊,然而,它们高不过10多厘米,实难与这只高近半米的凤上之凤相比!

当时古董店主不同意在付款前让保利带回内地验宝。

专家们花费大量时间,最终以保利举世公认的声誉和国宝终应返回祖国的诚意,说服店主,迎回内地鉴定。

上海博物馆老馆长马承源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教授、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朱凤瀚教授等中国青铜器监定和研究权威,背靠背独立做出鉴定,终定为真物。

更令专家们称奇的是,欲为青铜凤修补破损时,这件宝物居然一点残损都没有!

史学、青铜器权威的最终定论是:

“一致认为它形体巨大,气势不凡,且造型独特,前所未见,是目前世上所见最为精彩的商周青铜鸟形尊,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神面卣(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口径14厘米、通梁高33.8厘米、通盖高30.1厘米、器高16.4厘米。

这件制作于3000年前西周早期的青铜卣,为目前所见造型和装饰最怪异、艺术水平最高的一件。

器盖与器身的两面皆神面,神面头有双角,双睛圆鼓,直鼻小耳,大眼暴张,吡出两颗獠牙,威猛之中又略带笑意。

即使变换位置,它的双眼仍紧紧盯着你,给人以摄人魂魄之感。

器盖顶端站立一只枭,即猫头鹰—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一种十分凶猛的鸟。

提梁由共享一尾的两条龙组成,龙尾上翘。

提梁的两端各有一个由象鼻、牛头、羊角组合而成的怪兽。

器身中央部位伸出一个貘首,貘是一种食蚁兽,目前仅分布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热带地区。

卣的最下部圈足上则装饰有一头双身的龙,龙头居中前凸,龙身左右延展;恰与提梁上的双身龙相呼应。

专家们研究后认为,卣上四个神面就是当时人们心目中最高的神—天帝,而龙、枭、貘、蛇及怪兽等则是“天帝”属下掌管各方的神怪。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论造型多么复杂,表面皆以刻划的花纹作装饰,只是花纹在深浅、层次上有所区别。

而这件神面卣则完全是一件立体的艺术品,雕饰极为复杂,也极具艺术感染力。

在目前全世界保存的数以万计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没有一件与之造型和装饰相同。

各方专家无不对其超凡的艺术价值叹为观止,认为它是千年难遇的艺术珍品,非天才而不能创作出来。

王作左守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高41、口径38厘米。

口沿外折,上立粗壮的两耳,颈部略收,腹部稍鼓,腹下置三蹄足。

颈和足的上部均有短棱脊,形制与小克鼎相似,但小克鼎的腹部似乎更深些。

腹内壁铸铭文两行6字:

王乍(作)鼎彝左守,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周王自作祭祀鼎。

铭文清楚地交待了这是周王制作的祭祀用的宝器,属最高级别的礼器。

此鼎的时代研究者定为夷王时期,为西周中期偏晚。

王作姜氏簋(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口径20厘米、通高25厘米。

其器身两耳兽首伏贴,圈足下附3只兽首小足,造型和工艺较为精致。

器盖内和器底有相同的2行6字铭文:

“王乍(作)姜氏(阝尊)簋”。

它是某一周王为其姜氏后所作的铜器,年代属夷王、厉王之际。

现已发现的周王器不超过十件,故它的价值之高可想而知。

遂公盨(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千克。

椭方形,直口,圈足,腹微鼓,兽首双耳,耳圈内似原衔有圆环,今已失,圈足正中有尖扩弧形缺,盨盖缺失,内底铭文10行98字。

器口沿饰分尾鸟纹,器腹饰瓦沟纹。

它是2002年春天,由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

这件青铜盨是距今约2900年的西周中期的一件食具。

原本有盖,现已缺失。

虽其貌不扬,但它内底所铸98字铭文,记述了“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等内容,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献记录,将极大推动中国古史研究。

整篇铭文堪称一篇政论性质的散文,其文辞、体例在两周金文中前所未见,却与现存《尚书》等古代文献十分接近,对探讨中国古书及文章的起源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正因如此,这篇铭文被学者们称誉为“两周金文之最”。

戎生编钟(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

一组8件,保存完好,工艺精湛。

钟体上长达154字的连续铭文,字随器形,堪称金文榜书。

据统计,目前在海内外数万件青铜器中,上百字的铭文也不过100多件,因此这些铭文对研究周代历史和中国音乐史、中国古代青铜工艺史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蟠虺纹编鎛(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按实用乐器制作的礼器,一套4件,保存完好,通高45厘米—36厘米不等,个体如此之大的春秋时期鎛钟较为少见。

鎛腔体呈合瓦形,上置双兽对峙繁纽,造型优美。

胎体厚实,铸造工艺精良。

上饰蟠虺纹、蟠螭纹、蟠龙纹等细密的纹样,装饰十分精致。

马承源、李学勤、王子初等专家均给这套鎛钟以高度评价,认定它应为国家珍贵文物。

蟠螭纹鼓座(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为“建鼓”(座上立柱贯以大鼓,供人敲击)的鼓座,高46.5厘米、底径63厘米。

它形似膨起的圆盖,底部中空,上饰细密的蟠螭纹、綯纹及圆形对兽纹附饰等7层纹带。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院长李伯谦教授、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孙机先生认为,这件鼓座年代早,体形大,造型与纹饰端庄严饬,保存又极为完好,实属难得。

李伯谦教授明确指出它应是春秋晚期晋国公室的遗物,在中国青铜文物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鼓座的接口、座身、铺首衔环等为先分铸再接铸而成,其中接口等处以失蜡法工艺制作,工艺十分繁杂,为春秋时期青铜技艺的代表作品之一。

眉鼎(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

阳文族名“眉”字完全用线条构成,宛转流动,自由抒展,似乎是用国画的线描手法绘出的眉毛和眼睛,准确地传达了毛笔的书写性特征,揭开了金文书法的辉煌篇章。

兽面纹三牛首尊(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

口径17.8、通高23.8厘米。

这是一件商代前后期之际用于盛酒的容器。

它的肩部装饰3个浮雕牛首,腹部和圈足上则分别装饰3组兽面纹。

这样的商代铜尊,存世数量不多。

兽面纹平底爵(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

通长13.5、通高16.2厘米。

爵为酒器,用来饮酒式向其他容器注酒。

这件爵为商代前期制品,器身瘦高,前有窄流,后设尖尾,口上耸立两个钉状小柱,平底。

其腰际间仅装饰一周兽面纹,与当时铜器普遍流行的简朴风格一致。

兽面纹觚(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

右边这件兽面纹觚距今约3100年,它的造型与常见的纤细修长的觚有较大差别,形体粗大,容量是同时期普通铜觚的三四倍,堪称目前所见体量最大的商代青铜觚之一,有的专家甚至称之为“觚王”。

圈足内壁上铸有一似“辛”字的阳文,字形用圆、方、角块面形体,几乎不用任何线条,修饰颇为繁缛。

此虽无关书法,但却对金文用笔发生了一定影响。

这件觚的装饰也很有特色,它的腹部和圈足都装饰有兽面纹,圈足与腹部间相间分布有四个镂孔,两个为十字形,两个为长条形,两者形状不一,颇为少见。

云雷垂叶纹簋(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

口径31.4、通高19厘米。

这件簋是商代盛放饭食的器皿,个体较大,保存完好,肩部、圈足上皆分别装饰云雷纹,肩部云雷纹下再装饰一周垂叶状倒三角形纹。

像这样的大型商代铜簋存世数量很少,而器表为蓝色锈所覆盖,几乎通体蓝色,更为少见。

这种蓝色锈的成分为硫化铜,是青铜器在埋藏过程中与周围含硫的物质发生反应后生成的,其生成条件特殊,较常见的成分为氧化铜的绿色锈要少得多,因此早年北京古董行里称之为“宝石蓝”,以形容其珍贵。

错铜蟠螭纹錍:

为战国时期三晋(韩、赵、魏三国)地区用以盛酒的铜礼器。

通高32.6厘米,其直口、直颈、腹扁平、正视呈椭圆形,长方形束腰式矮圈足,两肩部饰铺首衔环耳一对。

壶口沿用红铜包镶,口沿下颈部错嵌一周三角形红铜饰。

腹部设五层嵌红铜装饰的方格栏,格内填细密规整的羽状蟠螭纹。

这种古代被称作“錍”的扁壶,腹部扁平,很像是行军用的水壶。

它们是骑马民族最先发明和使用的,便于携带。

因其造型奇特,铸造工艺难度很大,所以存世数量稀少,备受各方珍视。

此錍通体错嵌大面积红铜纹饰,制作工艺精湛,充分利用青铜和红铜的色彩、光泽反差,极为典雅美观,应采用了二次浇注技法。

其图案繁复,为难得的艺术佳品。

如此造型的错铜作品迄今出土极少,故马承源、陈佩芬等铜器研究专家将此錍定为国家珍贵文物。

错铜鸟兽纹壶:

为战国早期三晋(韩、赵、魏三国)地区的遗物。

通高46.6厘米,保存相当完好。

通体错嵌红铜纹饰,以对三角纹组成格栏,由上至下分为7层,分饰夔龙纹、凤鸟纹、龙纹、几何形凤鸟纹、龙纹、鹿纹和凤鸟纹、垂叶纹;器盖亦错嵌四分式云纹。

在青铜器上错嵌红铜纹饰,是春秋中晚期开始流行的一种新工艺,它利用青铜与红铜的色彩、光泽的反差,形成极佳的装饰效果。

如此装饰繁复、精美的错铜作品,十分罕见。

棡伯卣(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1世纪)酒器。

这件卣盖及内底上各有一亚字框,框内有2行14字铭文。

据此可知,它为距今3000年前商末周初棡国国君所作。

这件卣的器盖好像是一个圆顶的小帐篷,盖顶正中的钮由六个倒置的蝉构成。

器身颈部两侧设有环纽,内套龙首提梁。

提梁上的龙首极为奇特,吻部前突,头上插两个手掌状的大角,手掌中心还各有一只眼睛,应该具有千里眼的意味。

卣的盖面与器腹部上都装饰有大型的兽面纹,花纹凸起很高,下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地,上下花纹可达三层之多。

所有纹样虽然繁密无隙,但皆线条清晰逼真,层次分明,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技巧。

在已知商周青铜卣中,这件棡伯卣为个体最大、工艺最精者之一。

凤首扁盉(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水器:

商周贵族行“沃盥之礼”,也就是洗手,需要用盉从上向下浇水洗手,洗手水落入盘中;盉与盘相配构成一整套行“沃盥之礼”所必需的重要器皿。

这件西周晚期铜盉为极少见的扁盉,通高44.5厘米,为目前所见形体最大的古代青铜盉之一,而且工艺复杂,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它的装饰十分复杂而精彩,盖纽为一只大型凤鸟,双翅上翘。

凤鸟身上又有一只勾喙的小鸟,被一只回首卷尾的虎抓住,虎前后腿回环成为穿孔,通过穿钉使器盖与下方的把手相连接,上下扭运灵活,设计十分巧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