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学打印.docx
《公共财政学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财政学打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财政学打印
政府采购
概念:
各级政府及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从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位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行为。
程序:
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采购管理
购买性支出:
政府在付出货币的同时,从市场上获得的等价商品和服务的过程。
(政府采购制度主要适用政府购买性支出的管理)
转移性支出:
货币从政府向市场主体单方向转移的过程
特点:
(1)采购行为法制化
(2)采用集中或相对集中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指定专门的机构)
(3)采购过程遵循竞争、透明和公平的原则
(4)采购方式灵活多样。
(5)具有国际性和开放性
主要内容
(1)会议费管理。
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最佳的宾馆,从而达到节约目的
(2)车辆管理。
车辆购买定点购油定点修理
(3)设备购置和房屋修缮
步骤
(1)选择政府采购方式有招标性采购和非招标性采购两种方式
(2)“门槛价”确定。
采购单位采购规模达到规定规模时必须实行不高于政府统一招标采购的价格
(3)供应商资格的确定要注意支持民族工业和国有企业的发展
(4)政府采购合同的签订和履行
(5)采购信息的发布
政府采购的运行机制
(1)政府采购管理机构的选择制定政策和计划、审查预算、批准和拨付采购款、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协调各部门关系
(2)设置专司日常政府采购事务的“政府采购中心”
政府采购的监督
(1)采用制度监督与法律监督并行,再辅之以行政监督的方法
(2)监督机制的构建
a)各级财政部门的监督,侧重对采购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
b)各级监察、审计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
侧重于事后监督
c)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侧重制度和政策监督
d)社会舆论监督旨在发挥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
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
目的:
使政府机制达到最佳的效率与公平的目标
两点基本假定:
1.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参加到表决程序中来,每个人的权利都平等,一人一票
2.信息成本为零。
投票表决—获得表决信息—形成决策—付诸实施不需要信息成本
维克塞尔的观点:
a、各种公共产品的提供应当通过个别的税收的筹资;
b、为确定到底应该提供多少公共产品,需要利用政治的和集体的选择过程。
具体办法:
让每一个人在一开始就明确知道各自可以从公共项目中得到的好处和需要作出的贡献,然后投票,直到有一个全体一致同意的组合被通过为止。
林达尔的分析:
他将政府的作用看做是一个拍卖过程,在这一个过程当中,首先将不同的税收份额提供给当事人,当事人根据份额提供各自偏好水平偏好提高需求高者的份额使其需求降低,同时降低需求低者的份额使其需求增加。
若偏好水平不一致,政府重新设置税收份额。
直到各当事人在不同的税收份额下偏好水平相同的公共支出水平为止。
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为什么可能实现:
(1)保证公共决策符合效率和公平原则的前提是,尽可能使政府机制中每个人的权力平等
(2)如何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来尽可能多的减少政府机制运行中所发生的巨大信息成本是提高政府机制运行效率和保证社会公平的重大课题
虽然对于某项公共决策达到每个人都同意的程度的可能性较低,但是他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信息:
尽可能使政府机制的运行保证尽可能多的人的利益,是衡量政府机制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公共产品
含义:
消费和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收益上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
非排他性:
不能阻止他人使用公共物品。
非竞争性:
物品存在,另一个人消费所付出的追加资源成本是零。
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每个人消费的公共产品的数量相等,但是这并不等于可以要求所有人队该消费具有等同的评价。
如导弹防御系统可以强大国防,也可能会引起军备竞赛。
2.一种物品之归属为公共产品不是绝对的。
3.非排他性概念常常与公共产品的概念有联系。
4.若干在习惯上不被看做“商品”的事物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如诚实
5.私人物品不一定只由私人部门供应,公共物品也可以由私人供应。
如政府供应住房和私人捐赠公园。
6.某物由公共部门供应,并不意味着他由公共部门生产。
政府雇佣私人公司来清理垃圾。
市场失灵
1、含义:
市场在充分发挥其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的基础上,天然具有的无法有效配置资源或是难以正常发挥作用的状态。
2、原因:
1)公共产品的存在
2)外部效应的影响
3)信息的不对称
4)规模报酬递增
5)收入分配不均、偏好不合理、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产生的后果:
1)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
2)外部负效应
3)竞争失败和垄断的形成
4)失业问题区域经济不协调等问题
5)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1、政府宏观调控型
2、政府主导型计划经济
3、社会市场经济
在中国,政府与市场出现的问题
1、政府越位2、政府错位3、政府缺位
外部效应
含义:
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的活动所施加的“非市场性”(一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成本或收益不是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的,而是无意思地强加于他人的)的影响。
分类:
(1)外部正效应:
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积极地影响,无偿为他人带来利益。
(2)外部负效应:
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消极地影响,增加了他人的成本。
(3)生产行为产生的外部效应:
养蜂和排污
(4)消费行为产生的外部效应:
买花和吸烟
(5)公共资源问题:
资源稀缺和资源的使用不受限制池塘捕鱼和开采石油
私人部门纠正外部效应的机制及其缺陷
(1)一体化:
通过扩大企业规模,组织一个足够大的经济实体来使外部效应成本或收益内部化。
比如扩大果园的面积
(2)产权:
外部经济从根本上来说是产权界定不够或界定不当所引起的,所以只需要界定并保护产权就可以使市场交易达到帕累托最优。
(3)科斯定理:
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配置的优化结果,这可以通过双发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馥郁不同的人只是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
(4)社会制裁:
用道德来约束
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1)罚款或征税:
这些罚款或税收将会成为他们的内部成本。
(2)补贴如鼓励企业采取减除污染的措施,对其进行补贴
(3)公共管制如规定法定的排污标准
(4)法律措施
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含义:
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
分税制包括分税、分权、分征、分管四个方面
分税制的类型
1、完全分税型:
税种分开,中央和地方拥有相对独立的税收体系。
中央和地方享有独立的分权。
中央和地方独立分征。
中央和地方分管。
地方财政的最后平衡通过中央的转移支付解决。
此多为联邦制国家采用。
2、适度分税型:
税种划分上,除中央税和地方税,还设置共享税。
中央制定统一的税收法律和管理法规,地方政府以中央法律为依据,制定本地区的具体管理办法。
此多为单一制或中央集权制国家采用。
分税制特点
1、明确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
事权的划分就是要明确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权限,这是实行分税制的基础
2、维护中央财政的主导地位
3、各级财政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税种
分税制改革的内容
1、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支出的划分
2、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
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须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
将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税种设置为共享税(增值税()地方分享25%、资源税(大部分资源税为地方收入,但是石油资源为中央收入)、证券交易税(地方分享20%))。
将适合地方征收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种,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3、中央财政对地方返还数额的确定
4、原体制下的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过一段时间进一步规范。
分税制改革的必要性极其意义
1.有利于确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减少相互间的利益冲突和摩擦,有效配置其财力。
2.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3.有利于打破地区分割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提高地方财政的运行质量。
税收
一、什么是税收
(一)税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职能和任务
(二)国家是征税额主体
(三)税收应按法定的标准征收
(四)税收是一种特定的分配关系社会在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分配就是把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按不同的比重进行分享。
二、税收的基本特征
(一)强制性
(二)无偿性
(三)固定性
三、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
(一)税收与国家财政发行的区别:
税收是以社会总产品作为基础,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有物质保证。
而增加纸币发行则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作为保证。
(二)税收与国家信用的区别:
从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方面区分。
(三)税收与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的区别。
1、从适用范围看,税收以法律为后盾,对任何所有制企业都适用;而利润上缴只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
2、从固定性来看
3、从强制性看,税收以法律为依据,纳税人无论什么情况都必须按期、足额的交纳税款;而利润属于同一所有制内部的分配,无需具有强制性(扯淡)。
(四)税与费的区别
1、无偿与否
2、征收主体
(五)税收与罚没收入的区别
无偿性
税负转嫁
1.含义:
纳税人通过一定方式将税收负担通过各种途径部分或全部转嫁给别人负担的经济现象。
2.资本主义税负转嫁的一般形式:
1)前转:
也称顺转。
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达到转嫁税负的目的。
2)后转:
也称逆转。
通过压低原材料的收购几个或成本企业的劳动力价格,或两者兼有之。
3)混合转:
是前转和后转的结合。
在某种情况下,纳税人无法只通过一种方式转嫁全部的税额,只能通过混合的模式
4)消转:
对已缴纳的税额,既不前转,也不后转,而是自己消化。
条件:
生产成本下降,商品的销售量有扩大的弹性。
3.我国的税负转嫁:
1)流转税采用价内税形式是把税金包含在价格当中,作为价格的组成部分。
公式为价格=成本+税金+利润
2)流转税采用价外税形式是使税金不包含在价格之内,而作为价格之外的附加。
公式为:
购买商品的支付金额=商品价格+商品税金。
4.税负转嫁的条件:
1)基本条件:
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自由浮动。
2)一般条件:
A.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容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大的产品,生产者可以灵活地调节生产数量,按期望的价格水平销售出去,所纳税款可以完全作为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被转嫁。
B.直接税较难转嫁,间接税较易转嫁。
直接税如个人所得税,房产税,遗产税等。
间接税如消费税,增值税等。
C.从课税范围来说,课税范围越大,商品或劳务的替代可能性就越小,税负转嫁就越难;反之,课税范围约小,商品或劳务的替代可能性就越大,转嫁的可能性就越大。
D.从纳税人的目标来看,税负转嫁和盈利水平的相互关系。
5.征收对象:
名词解释
市场失灵指市场在充分发挥其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的基础上,天然具有的无法有效配置资源或难以正常发挥作用的状态。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政府采购指各级政府及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位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行为。
外部效应指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的活动所施加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税负转嫁指纳税人通过一定方式将税收负担通过各种途径部分或全部转嫁给别人负担的经济现象。
分税制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公共产品消费和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收益上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
简答题
一、宏观管理的目标
1、经济增长。
是指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始终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各年份之间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率较小。
只有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才能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才有可能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和劳务,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是宏观经济运行处于正常状态的动态表现。
因此,经济稳定增长就成了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2、稳定物价。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
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3、促进就业。
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有就业机会,更深的一层含义是指已就业的劳动者,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将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能促使一国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际收支的对比状况。
国际收支对于国内的货币循环、资金循环和社会总供求都有直接的影响。
国际收支出现过大的逆差和顺差,都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所以,国际收支的宏观调控目标,应当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
二、税务转嫁的形式及其特点
3、前转:
通过提高商品售价达到转嫁税负的目的。
4、后转:
通过压低原材料的收购价格或本企业的劳动力价格,或两者兼有之以达到转嫁税负的目的。
5、混合转:
将前转与后转结合起来进行。
6、消转:
对已缴纳的税额,纳税人既不前转也不后转,而是把它自己“消化掉”。
三、林达尔均衡(是什么、怎么办、存在的问题)
林达尔均衡指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成本分配进行讨价还价,并实现讨价还价的均衡。
存在的问题:
1)税收水平的确定与本人享受公共产品的意愿是相联系的,但是没有人愿意如实说出自己的实际受益情况和愿意分担的成本的水平。
2)在由千千万万个人组成的社会中,无法对每个人的偏好及其真实经济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和了解。
3)“白搭车”现象存在的必然性。
4)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即“白搭车”现象的存在使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低于所需水平。
四、进行分税制改革(中央税和地方税)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
分税制改革的内容
1.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支出的划分
2.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
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须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
将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税种设置为共享税(增值税()地方分享25%、资源税(大部分资源税为地方收入,但是石油资源为中央收入)、证券交易税(地方分享20%))。
将适合地方征收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种,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3.中央财政对地方返还数额的确定
4.原体制下的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过一段时间进一步规范。
分税制改革的原因
第一,原来的财政包干制完成了历史使命,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公平的一面。
要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包干制已经不适用了;而分税制为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所采纳,是改革的方向。
第二,中央财政相当困难,中央只掌握了全国的财政收入的一小部分,无法集中力量办大事!
什么情况下改革的: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中央财政陷入了严重危机,由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中央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弱中央”的状态。
中央财力的薄弱,使那些需要国家财政投入的国防、基础研究和各方面必需的建设资金严重匮乏。
正是这场财政危机,让党中央、国务院痛下决心,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分税制改革在中国拉开了序幕。
论述题
1、对我国费改税的认识
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课题组提出的“费改税”的基本思路是:
根据对我国收费项目按性质分类,实现由费改税,应本着先清理、整顿,区分性质,而后逐步改税的原则。
总的指导思想是分类进行:
取消收费项目由费改税一部分;收费项目保留一部分;降低收费标准一部分;收费改为价格一部分。
实行“费改税”是近两年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既要扎实推进,又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因此,其基本设想和具体改革措施是:
对于省级以下地市、县、乡等四级政府自行设立的各种收费项目应分两年全部取消,确需保留的项目,经清理后由省政府报国务院批准;行政单位的经营性收费项目应全部取消;将行政单位收取的大部分行政性规费改为税收;将事业单位收取的有偿性工本费、手续费等,实行一部分保留,一部分合并,一部分根据成本情况以不盈利或少盈利为原则降低标准;将事业单位收取的带有经营性质的收费改为价格。
改革意见
1、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项目。
既无法律、法规依据,又无正式行政文件的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均在取消范围内。
国家已经下文件明令取消的各种收费,应依照国务院规定,坚决取消。
2、对现有的各种行政性收费,经过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确实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的,再列出一部分名单,应由国务院下文,明令废止。
3、应明确规定,取消地、县级以及县以下行政单位确定并收取行政性规费的权力,其项目及收费标准,一律由中央和省两级政府依照法律法规,制订具体的收费项目目录和收费标准,以及管理、监督办法。
省级政府确定的收费项目必须报国务院批准。
4、对省级政府初审提出取消的基金项目,省级政府所属部门和省级以下政府或人大批准设立的基金,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在国家设立的基金之外“搭车”或重复设立的基金,国家法律法规之外涉及农民负担的基金,以及1990年以后国务院下属部门自行设立的基金,原则上公布取消。
2、怎样看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1)市场的运行存在缺陷——市场失灵
2)因为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所以需要政府干预
3)政府干预市场失灵的方法是提供公共产品
4)公共财政是提供公共产品的必要手段
3、公共产品对人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