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08380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6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docx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docx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一般说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较高素质的人。

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族。

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社会愈是发展,愈是需要其成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重新调整和安排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研制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多元文化的多样呈现。

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为了抓住这个时机,我们必须加强和改善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社会在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总主题下,国际形势正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世界的基本格局依然是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各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从冷战时期以军事为主转向以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应该体现在综合国力的强大竞争力上。

这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是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应对这些挑战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高素质的国民。

为了迎接挑战,基础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必要的改进,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看,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是未来提高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的关键。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而人力资源的竞争力也包括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在内。

21世纪的挑战,要求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是知识全面、基础牢固、思维敏锐、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同时,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如果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与时俱进,那么就有可能造成青少年对思想品德课程失去兴趣,从而使我们丧失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机会和途径。

只有加强和改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把青少年塑造成未来先进生产力的掌握者和开发者。

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不仅是他的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品德。

当然,思想品德应该以一定的知识(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为基础和载体。

没有知识支撑的思想品德是空洞的,没有思想品德统帅的知识则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险的。

因此,在现代社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

联想集团的要求第一是做人正直,第二是胸怀大志,第三是善于学习;IBM的要求是自豪感、灵活性,必胜的信心,又快又好的执行能力和团队精神;柯达看重应聘者的工作方法,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NEC希望员工为人正直高尚,业务精益求精;微软青睐有激情的人,聪明的人和努力工作的人;三井注重稳重、自信等内在品质。

而传统的学生评价是智育一枝独秀,学习成绩成了评价因素的惟一标准。

因为测评结果与学生利益紧密相关,分数的功能被强化,所以不少学生为取得高分不惜代价,忽视了全面素质的培养。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基础性素质应该按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身心素质三个指标设立,其中“思想品德”包括政治素质、集体观念、遵纪守法、道德修养。

“身心素质”包括体育课成绩、平时锻炼记录、心理健康水平。

发展性素质包括创新与创造,技术技能,组织管理水平,文体特长,知识面的广度等因素。

第二、从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看,思想文化与精神文明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

面对这样的形势,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能否在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除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政治的稳定之外,文化影响力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

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状态,是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让青少年知道:

一个民族,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可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才可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任何国家都不能放弃传播自己价值观的权利,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为了民族文化认同和思想影响力,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就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放在首位。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任何先进文化,都必须有人来承载,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更需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因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其最终落脚点是高素质的人。

只有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保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从而使我国文化建设始终体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第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角度看,只有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了,每个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匮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在文化落后,精神空虚的地方,根本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给我们以新的启示:

如果在经济、文化和综合国力的发展方面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那么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将面临考验。

社会主义应该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我们在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没有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就没有坚实的基础;没有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也不能得到持续的繁荣。

我们必须牢记:

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与机能的传授,也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实现教育的后一个功能为主要任务的。

我们应该把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作为有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就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把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1.课程的基本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点:

(1)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这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也是本课程的灵魂,它决定着课程的方向,规定着课程的基本特征。

在某种意义上,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这种性质规定,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性质最突出的表现。

思想品德课程的其他性质,都是围绕着“思想性”这个方向性的规定产生的,它决定着人们对其他性质的理解。

比如说,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许多课程中都有呈现,但是在思想品德中它们的呈现方式受其思想性的制约。

具体说,具体理解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性规定的作用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规定了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科学性——正确的世界观基础和正确的理论指导,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第二、规定了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甚至全部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三,规定了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民族形式,如爱国主义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四,规定了初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如品德和习惯养成教育,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遵纪守法的和具有社会公德与文明习惯的好公民,并且为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2)人文性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人是有意识、有情感、有内心世界的。

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没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基础,正确的思想就没有基础,良好的行为就缺乏价值目标。

没有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感,一个人就很难成为尊重他人和社会规则,不怕困难和挫折,能够积极进取的人。

一个有自己精神家园的人,往往就是有崇高社会理想的人。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借助思想文化传统,弘扬人文精神。

为此,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从培育人文精神的根源看,我们应该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先进文化发展的前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它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并随着时代和社会前进的要求,不断得到丰富。

现在的民族精神,既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时期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还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抗洪精神等。

在鸦片战争以后大约一百年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落后挨打,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振奋了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从而走向了民族振兴之路。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历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得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得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用这些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培育学生,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从学生自主成长的角度看,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

培养人文精神必须尊重一切学生的个性,关心一切的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应该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

无论学生之间先天资质差异多大,要欣赏他们的优点,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鼓励他们的自主发展。

从社会发展与学生自主成长相统一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加强思想引导。

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对青少年尤其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教育就是引导,通过引导是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但是,引导必须讲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形式要生动活泼,做到学生喜闻乐见,切忌简单生硬和形式主义。

(3)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实践性是很多课程的追求,但是本课程更加关注这一点。

因为思想品德本质上不是一套知识体系,而是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的课程。

思想品德必须做到言行一致。

实践能够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也可以加强和巩固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

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身边的生活点滴做起,从日常行为的养成做起,从具体小事做起。

思想品德往往是点滴中见精神。

思想品德教育也不是一时就能够完成的,我们必须长抓不懈,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意识。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日常言行开始,力求真善美,力戒虚假空。

倡导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提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要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景,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参与公共生活。

许多品德,特别是公德,必须在公共生活的环境中,通过公共交往才能得到体验和内化。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与课程改革的探究性学习的追求相结合。

教师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处于活跃状态,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体验,体会到行动和创造的愉悦,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

必须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成长的主人。

研究性或探究性学习必须是开放的,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学生自主地进行生成性品德养成的活动。

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过负责任的生活,并且得到成长的体验。

倡导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提供机会。

(4)综合性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综合的课程形态是思想品德课程构建方式,这种构建方式是以对社会公共生活本身的综合性的理解为基础的。

我们依据生活的逻辑,即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将学理上分开的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新的逻辑构建,实现了有关知识在生活主题上的有机整合。

2.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构建这门课程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追求。

课标的内容和实施必须符合这个理念或追求。

(1)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青春期是由儿童成长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期,是以性成熟为标志的一系列的形态、生理、生化、内分泌及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

青春期的教育和顺利过渡,对个人或群体的心身健康、人格健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生阶段。

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

我们必须注意他们参与公共生活方面达到养成教育。

1)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行为规范的养成: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品质的形成;2)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公德意识的养成;3)遵纪守法的习惯养成;4)关注社会的积极态度的养成。

在课程的内容取舍方面,我们调整了一些对青春期成长关系不怎么密切的内容,加强了人格平等、社会责任和社会公正方面的内容,目的就是在青春期这个关键时期加大品德培养的力度。

在课程设计的顺序上,我们也尽量做到按照学生生活扩展的逻辑去安排。

(2)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具体来讲,每一所学校都要通过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主渠道,并且在其他课程和教育环节中,运用言语和行动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进行诚实、尊重他人、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和奉献等传统美德的教育,进行进取、乐观和开放的现代美德教育。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只有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

面向全体学生是现代教育的理念,思想品德课程尤其强调这一点。

孩子的认知能力、思维敏锐度和接受能力是有差异的,但是培育优良的思想品德的要求是一致的。

应该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自己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为将来走向社会,做负责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品德不是纯粹的客观知识,而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国家、社会、集体、他人、自己的理解,反映的是人们深层的内心世界。

这样的精神层面的培育,必须以平等的、开放的和安全的气氛下才能逐渐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课堂上尽量给学生留有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情景使学生生动活泼地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

教师应该把学生学习、探索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具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

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知识的传递,但是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知识,而是一个人的言行的表现。

为了培养优秀的“四有”人才,必须创设一定的条件,让他们投入社会实践之中,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2)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

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引导,放任自流是不行的。

但是,思想品德是人的自觉成长过程,只有建立在自律基础上的品德才是稳定的。

因此,我们改变过去说教式、命令式的做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律精神,让他们学会自我反思、自我约束和自我生成。

3)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

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理论上的说服力,但是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

为了培养优秀的品质,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经验升华为自己的追求。

学生应该逐步学会承担社会责任,直到能够独立地把握自己生活的方向舵。

为此,应该创造某种情景,使他们学习作出决定的能力,养成承担义务的意愿,锻炼能够承受成功与失败的毅力。

三、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

这次课程标准的研制,主要的变动是把“社会发展简史”调整到“历史”或“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去,同时根据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需要,增加了道德特别是公德教育的内容。

形成了在初中阶段思想教育以品德为核心的基本体系。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逻辑框架

本课程标准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课程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初中学生处于公共生活逐步扩展的时期,他们的活动范围逐渐从家庭、学校、社区向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扩大。

作为认识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对自己的理解是伴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扩大而深入的。

所以,我们就按照“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逻辑线索组织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

在某种意义上,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构成横坐标,而“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组成纵坐标,构建了思想品德的课程体系。

基本逻辑图示如下:

心理健康

道德

法律

国情教育

成长中的我

认识自我

自尊自强

学法用法

文化认同(中国心)

我与他人的关系

交往与沟通

交往的品德

权利与义务

共同理想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承担对祖国、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

法律与社会秩序

知国情、爱中华

在解读这个逻辑框架图示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成长过程中,我与环境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但是,考虑到初中地理、历史与社会等课程已经充分考虑了人地关系,而广义地讲,社会也包括环境的因素,因此,我们没有安排“我与自然环境”的维度。

第二、逻辑框架只是构建课程体系的脚手架,它告诉我们应该纳入哪些学习内容。

在现实中,许多知识是相互包含的,如爱国、共同理想和文化认同就是这样的关系。

所以,标准中某些内容的出现顺序,并不与框架完全一致。

第三,逻辑框架只是组织课程的学习内容,并不是编写教材和组织课堂教学的逻辑顺序。

四、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

1.总目标

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总目标是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活动任务的基本的、整体性的要求和规定。

对这个总目标应该有一个层次递进的理解。

最基础性的目标就是,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

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帮助他们牢固树立公德意识,让他们懂得知耻和自尊,学会尊重他人。

帮助他们树立自立、竞争、效率、公平、民主法制和开拓创新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文化观念,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

2.分类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热爱生命不只是热爱人类,而且热爱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和自然界本身。

人类的繁荣大多是依靠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生命创造的:

从我们身上的衣物到维持我们生命的食物和治愈我们伤病的药品。

没有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生命,就没有人类生命的延续。

应该懂得善待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应该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健康。

只有热爱生命的人,才会有怜悯之心,珍惜生命的价值,帮助弱小与不幸的人。

只有懂得爱,青少年才会爱父母、爱师长、爱同伴、爱社会。

自尊是一个人的重视和肯定自己的道德人格价值的内心情感,这种情感是促进人的健全道德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基本价值。

只有自尊的人才能尊重他人,既以同等的道德与法律地位而重视别人的自尊地位。

相互尊重是公共生活道德发展的基础。

要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让他们形成乐观的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让他们知道,彩虹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的阳光更灿烂。

温室里培养不出参天大树,大树总是在风雨中成长。

在逆境和困难中学会的东西要比平时多得多,经历磨难的人会懂得比平时多得多的道理。

通过一定的磨难,人才会更加坚强、更加成熟。

百折不挠,愈挫愈勇。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热爱生命就要尊重生命的自然演化规律,尊重支撑生命存在的原始基地。

传统人地关系沿着人定胜天和征服自然的方向发展,产生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并且开始威胁人们的生存。

我们必须形成一种新的生态文明。

让学生知道,中国人口多,资源有限,环境问题突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定让孩子知道,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