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06249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八年级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八年级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八年级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八年级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第三单元.docx

《八年级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第三单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第三单元.docx

八年级第三单元

临沂汪沟第一中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主题学习”学案

主备教师:

郑光刚使用教师:

任教班级:

使用时间:

年月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内容主题是“山川之美”。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幅员辽阔,处处有美不胜收的山水,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读山品水各不相同。

这个单元还是整套初中教材中第一个文言诗文单元。

前两册文言文的学习都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从本册开始则是单独组元,每单元四课,共有两个单元。

本单元文言文难度相对较低。

编者精心编选了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四篇优秀小品文和五首诗歌。

郦道元的《三峡》采用总分手法,先总写三峡景色奇绝,再抓住夏天、冬春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景象分别详细描述,以凝练生动地笔墨,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文章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便于学习。

《答谢中书书》清丽明净而富于含蕴,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山林的情趣;《记承天寺夜游》短短数言,记叙了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与朱元思书》一文,以书札的形式,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

《唐诗五首》选入从初唐至中唐的五首律诗,或写田园风光,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或写登临之景,抒发诗人吊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或描写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篇篇写景,但又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的生命体验,表达自己的情志。

学习中可引导学生享受山水之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这个文言文单元的语文素养训练点一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二是在反复诵读中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山川风物之美,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三是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与本单元相对应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上册③——读山品水卷,共七个专题,分别是峡谷深深、山情水意、湖光山色、知人论世、乐山乐水寓美文、经典诵读、名著推荐。

俨然是山水大观,读来美不胜收,怡情益志!

延伸了学生读山品水的心路历程,也便于教师选择篇目与课文进行整合。

二、单元学习目标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识记本单元生字;积累常见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积累常用虚词,把握它们的用法。

2.反复诵读,品味文言诗文的音韵之美,培养语感。

3.品味语言,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4.深入作品的意境,寻找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思,学会在山水中寄托情感的方法——借景抒情法,并进行写作。

三、教学实施建议

第1-3课时单元预习课

单元导读+初读课文以及课外诵读诗词,整体感知+字词识记+预习检测(《三峡》《短文二篇》《与朱元思书》《唐诗五首》+课外古诗词诵读)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识记本单元生字。

2.整体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大意。

3.积累常见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积累常用虚词,把握它们的用法。

第4课时教读引领课

课文《三峡》《答谢中书书》《唐诗五首》+丛书《神女峰》通过反复诵读和古今对比,品味文言诗文的音韵之美,培养语感。

第5-6课时教读引领课

课文 《三峡》 +《与朱元思书》+丛书《三峡散记》1.品味语言,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

2.学习写景的方法,一是抓住特点状物,二是写作有顺序。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并按一定顺序进行写景的方法)

第7课时组文阅读课

丛书 《长江三日》 +《三峡散记》+《阿里山纪行》+《富春江之美》+《南朝山水文学与吴均“三书”》1.默读、勾画、摘录写景状物优美词句,感受山水之美。

2.理清文章写作的顺序。

第8课时教读引领课

课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诗夜游》+《唐诗五首》从形象入手,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第9课时组文阅读课

课外古诗词诵读+丛书中喜欢的文章阅读,交流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建议去掉)1.默读,圈点勾画书中描写景物的精彩词句。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学会欣赏美。

第10-11课时主题写作课

单元写作训练《学习描写景物》写作实践一:

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片段。

写作实践二:

在《窗外》和《我爱      季》中选择一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1.以课文为例,学会运用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摹的方法。

2.学习如何安排写作顺序,安排详略。

3.尝试在写景状物中寄寓自己的情感。

第1课时初识庐山(上)

【课型】单元预习课

【学习内容】

课文9-12课、单元附录的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识记本单元的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必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一词多义文言现象。

3.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活动一、认识作者及其作品,并了解写作背景

利用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情况,初步了解写作背景。

重点把握苏轼、郦道元。

时间5分钟。

评价:

同位互相提问,能说出每篇文章的作者,能简介二位重点作家。

活动二、通读9—10课,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诗文内容。

1.掌握每课重点实词虚词:

利用字典等工具书查准字音、字意,能将课文通读,并能说出课文大意,同桌互相交流,相互矫正。

有问题先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25分钟。

2.班级交流:

课文分别由不同小组去通读、解说大意,并指出需要积累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现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10分钟。

活动三、整理学习档案,添加学习笔记、盘点收获。

每个人对照班级交流所得,补充修订自己的学习档案,重点在重点作家、生字词、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5分钟

第2课时初识庐山(中)

【课型】单元预习课

【学习内容】

课文9-12课、单元附录的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识记本单元的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必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一词多义文言现象。

3.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活动一、认识作者及其作品,并了解写作背景。

利用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情况,初步了解写作背景。

重点把握白居易。

时间5分钟。

评价:

同位互相提问,能说出每篇文章的作者,能简介白居易。

活动二、通读9—12课以及课外诵读诗词,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诗文内容。

1.掌握每课重点实词虚词:

利用字典等工具书查准字音、字意,能将课文通读,并能说出诗文大意,同桌互相交流,相互矫正。

有问题先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20分钟。

2.班级交流:

课文分别由不同小组去通读、解说大意,并指出需要积累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现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15分钟。

活动三、整理学习档案,添加学习笔记、盘点收获。

每个人对照班级交流所得,补充修订自己的学习档案,重点在重点作家、生字词、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5分钟

第3课时初识庐山(下)

【课型】单元预习课

【学习内容】

课文9-12课、单元附录的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识记本单元的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必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一词多义文言现象。

3.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活动一、学程过关(附过关设计示例)

一、给下列字注音。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不见曦()月沿溯()阻绝

其间()千二百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飞漱()其间属()引凄异夕日欲颓()解()衣欲睡

与()其奇者欣()然起行竹柏()影藻荇()交横()

水皆缥()碧急湍()甚箭互相轩邈()泠泠()作响

嘤嘤()成韵鸢()飞戾()天者东皋()属()国

征蓬()汉塞()燕()然徙倚()白沙堤()

二、解释下列重点实词(注意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重峦叠嶂:

夏水襄陵:

猛浪若奔:

素湍:

绝巘:

飞漱:

清荣峻茂:

沉鳞:

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戾天:

横柯:

三、解释一词多义。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时分自康乐以来

绝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欲夕日欲颓欲界之仙都

四、重点语句翻译。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9.蝉则千转不停,猿则百叫无绝。

10.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五、诗文填空。

1.,猎马带禽归。

2.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_。

3.,芳草萋萋鹦鹉洲。

4.?

烟波江上使人愁。

5.,归雁入胡天。

6.仍怜故乡水,。

7.几处早莺争暖树,。

8.,松柏有本性。

六、文学积累。

1.《三峡》作者,(朝代)地理学家,著作有。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字,号,代文学家。

此文写于作者期间。

3.《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朝的(人名),

有之称。

4.有一个典故,唐代长安,有个初到长安的青年人拜访文学老前辈顾况,顾况借此人的名字幽默地说: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这个人应该是,字,晚年号,著有。

七、尝试提升。

1.《钱塘湖春行》中从植物变化的角度写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中描绘塞外荒漠的壮丽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4.在《与朱元思书中》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水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师生评价

活动三、个性巩固。

达标学生针对自己的薄弱点进行巩固,未达标纠正错误,加强记忆,接受组长的再次检查,直到达标。

第4课时朗朗成韵

【课型】教读引领课

【学习内容】

课文《三峡》《答谢中书书》《唐诗五首》

丛书《神女峰》

【学习目标】

1.注重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内容,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

2.掌握朗读骈文、诗歌、散文的技巧,能掌握散句的停顿,并背诵诗文。

3.通过反复诵读和古今对比,品味文言诗文的音韵之美,培养语感。

【学习重难点】理解古诗文的韵律美、散句的停顿。

【学习过程】

活动一、赏美激趣

1.美语激趣:

(例如)同学们,孔子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川风物,常引起了人们的无限情思,尤其是文人墨客,流连山水之间,为我们奉献了许多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进那片山,走进那片水,用我们的朗朗书声为山水增添一份灵动。

2.美图激趣:

出示中国风景名胜,比如九寨沟、长江、漓江、五岳等图片,配以轻音乐,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二、听录音,品语言

1.学生先自读《三峡》《答谢中书书》《唐诗五首》《神女峰》,初步体会文言句式的节奏美。

2.听《三峡》《答谢中书书》《唐诗五首》《神女峰》的音频,并小声跟读,初步感受朗读技巧。

3.边听边注意朗读节奏,对于散句、诗句,尝试划分朗读节奏。

活动三、小组合作,进一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1.小组之内练习朗读。

2.小组朗读展示,师生纠正,提升朗读水平。

3.师生再次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美。

4.领读、齐读、分角色读,分组用不同的方式朗读,体会感悟。

活动四、熟读成诵。

1.学生按照要求背诵,要读准字音、停顿。

2.小组内检查背诵情况,组长汇总并展示背诵成果。

活动五、拓展练习

运用掌握的朗读技巧,试读《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梁甫行》等。

课下自读丛书的经典诵读部分,要求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第5课时读山品水(上)

【课型】教读引领课

【学习内容】

课文《三峡》+《与朱元思书》

丛书《三峡散记》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

2.学习写景的方法,一是抓住特点状物,二是写作有顺序。

3.感受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抓住特点状物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活动一、激情导入课堂

1.美语导入:

(例如)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代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折腰。

长江从雪山走来,横贯祖国大地,携着惊涛骇浪的气概奔向东海,历来备受文人墨客歌咏。

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给我们描绘了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

让我们一起品读《三峡》,领略三峡的壮美。

2.地图观察:

出示中国地图图片,师生一起观察长江,寻找三峡的位置。

3.美图展示:

对于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长江和三峡资料、图片进行实物投影仪展示,并配解说。

活动二、领略三峡之美

1.学生在自由朗读中勾画出描写三峡美景的句子,抓住哪些特点?

怎样展示出来?

2.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3.总结归纳:

(1)水

①水的特点:

夏:

急、猛。

春冬:

清。

秋:

寒、凄。

②师生以夏季的江水为例品味其特点。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使用时间与距离比照,突出江水流速快。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使用对比手法,衬托水流之快。

③学生品味其他三个季节的水的特点,小组内交流。

(2)山

①山的特点:

高、连、峻、美。

②写山的关键字词:

连、无阙、重、叠、隐、蔽、清荣峻茂。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阐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补充,归纳订正。

活动三、探究写作手法

1.合作探究,思考问题。

①整体把握写作思路。

②品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种方法写山水景色的?

③最后一段引用渔者唱歌,在写作上有什么作用?

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班级交流,小组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参考:

1.整体把握写作思路——总分:

先总写三峡,形成整体认识,然后分季节各抓住时令最突出的地方来写,详细而又无重复。

2.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写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绝”的正面写实概括,又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侧面夸张烘托;写春冬的“水”正面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绿”“清”等。

写水不离山,写山不离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3.引句衬托出景物的凄凉、素寒之感,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渔者悲惨生活的同情。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同情。

活动四、导游长江三峡

1.阅读丛书《三峡散记》

2.依托课文,借助《三峡散记》,向人们诉说三峡的高奇险峻、清幽秀丽。

(紧扣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斟酌语言,真情诉说。

语言表述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有一定的感染力。

附:

课外拓展探究

1.认识游记散文

(游记散文是一种散文体裁,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写景状物栩栩如生;寓情于景,动人心弦;托物言志,含蓄隽永。

2.同位或者小组内相互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家乡美丽景色。

(不需全面,描画一隅、抓主要特征。

第6课时读山品水(下)

【课型】教读引领课

【学习内容】

课文《三峡》+《与朱元思书》

丛书《三峡散记》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

2.学习写景的方法,一是抓住特点状物,二是写作有顺序。

3.感受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抓住特点状物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活动一、整体感知,品结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2.学生交流:

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

第一节,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富阳至桐庐一段富春江的美景——奇山异水。

第二部分:

二、三两节,分别具体描绘水之“异”,山之“奇”。

活动二、深入文本,品内容。

1.学生齐读第一节,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并用“奇山异水”高度概括富春江的自然风光。

2.师生共品“异水”:

铺垫:

富春江是钱塘江在桐庐到富春一段的称呼,景色唯美如画,自古为文人墨客所喜爱。

富春江既有宽阔的江道,宽处两千多米,水面平静,柔美静谧;也有峡谷重重,号称小三峡,峡谷内激流险滩,江水汹涌,泛舟江上,时而浪高水急,船快如奔马,似蹿急不可耐;时而江平水静,舟随轻波微漾,仿佛时间已经静止……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山水之异令人称奇。

师生背诵第二节,教师课件展示问题,思考、讨论、回答。

(1)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

(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

“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示例:

①写水,突出“异”。

写水绿、水清、水急。

②“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是侧面衬托。

③“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

“若奔”,像奔马一样。

夸张和比喻。

④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

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3.自主品味“奇山”。

(1)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奇山”?

(2)除了视觉之外,作者还调动了什么感官来写景?

写了哪几种景物?

(3)这些景物与“奇山”有什么关系?

(示例:

①化静为动——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文章却是用24个字,以动态的手法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

此山之一奇。

②听觉;泉水、鸟、蝉、猿,不见其踪,但闻其声,足见山林茂密,又见生命繁盛。

此山之二奇。

③泠泠作响水声,嘤嘤成韵鸟鸣,千转不穷蝉叫,百叫无绝猿啼。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

但这喧闹、嘈杂,却是一种天籁之声,单纯而洁净,身在山中,聆听天籁,能令人忘却世俗杂务,心灵得以净化。

此山之三奇。

由静物到动物最后着落在人身上,在表达对山水之喜爱同时,也表明了远离世俗,静享山水之志。

活动三、字斟句酌,品文字。

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1.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示例:

“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

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

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示例:

“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

“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示例:

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

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更能衬托出水之清澈。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示例:

“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水更有生气。

而这夸张和比喻,又形象地描绘出了水的急猛!

2.学生从第三段中选择一句来品析本文用词的魅力。

(参考:

①“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②“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两岸高山,夹江而立。

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

第7课时行走山川

【课型】组文阅读课

【学习内容】

丛书《长江三日》+《三峡散记》+《阿里山纪行》+《富春江之美》+《南朝山水文学与吴均“三书”》

【学习目标】

1.默读勾画摘录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优美词句,感受山水之美。

2.注意文章写作遵循的顺序。

3.感受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活动一:

学生自主阅读指定的篇目。

阅读速度快的同学,在阅读完指定篇目后,自主选择其他篇目进行阅读。

边读边圈点标记,摘录。

35分钟。

活动二:

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所得。

或分享优美语句,或分析使用恰当的词语,或指点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或勾勒文章的写作脉络。

教师适当点评。

10分钟。

第8课时情语寄怀

【课型】教读引领课

【学习内容】

课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诗夜游》+《唐诗五首》

丛书《书上元夜游》

【学习目标】

1.从形象入手,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景语。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情语。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活动一、导课激趣

1.美文——小组向班级推荐积累的有关描写自然风景的优美诗文或词句。

2.美语——祖国大地雄浑壮美,高山流水、清泉飞瀑;春风秋月、夏雨冬雪;云蒸霞蔚,余晖满天都是入画之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多写景状物的文章,都是作者抒发感情之寄托,读山水散记,既要读好景语,更要读出情语。

活动二、精读探究

1.寻获心声:

阅读三篇课文,五首诗歌,勾画出表达心声的语句。

学生交流,达成共识。

2.倾听心语:

默读《记承天寺夜游》《书上元夜游》中勾画出的表达心声的语句,结合全文,静心思考苏轼“闲人”的深刻含义,倾听他借此皎皎冬月表达的心语。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考,突破对“闲人”的含义理解——闲人,既有政治上的清闲(作为被贬之人,无权无职,清闲),又有心境上的悠闲(冬夜赏月,空灵自在,悠游自如),闲者太少是因为大家都忙于名利,而我们这样“闲”,只有心境上的“闲”才能守得住,如果像韩愈那样不能忘怀得失之心,就无法体会这种悠闲了——表达出作者达观的生活态度和放旷超脱的个性。

活动三、诉说心曲

从其它诗文勾画出的表达情怀的句子中,选择一句,依据诗文或借助写作背景进行分析,感悟蕴含于景语中的情语。

三分钟准备,班级交流。

参考句式:

①《》中“”这句话,让我了解到,我想:

②《》中的“”,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

我想:

③《》中的“”,和《》中的“”有相同之处,都表达了。

示例:

《答谢中书书》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让我了解到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也有无人同赏的怅惘。

我想这是因为大家都忙于名利,无心欣赏这样的美景。

只有真正的隐士,如作者、如谢灵运这样的人才能寄情于山水之中,超脱物外,流连于这样的美景中而忘归欲界。

示例:

《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和《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有相同之处,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示例:

借助写作背景和所写景色感知作者情怀——同样是表达对故乡的情感,但也有不同——《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李白满怀豪情出川游历,过荆门而作,从山峡已尽,江面陡然宽阔这样意境的阔达中也能体会到游历的喜悦,诗人是在这样的喜悦中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的,因为过荆门就是楚地,不再是蜀川了。

而《黄鹤楼》)是崔颢久历仕途坎坷,长期漂泊羁旅中,登黄鹤楼所做,所以浓浓的思绪中满怀愁绪。

活动四、拓展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