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学习策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97790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作的学习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写作的学习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写作的学习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写作的学习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写作的学习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写作的学习策略.docx

《写作的学习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的学习策略.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写作的学习策略.docx

写作的学习策略

寫作的學習策略

921014王仁汶921020吳怡靚921028謝宜芳

921030李幸曄921031楊思韻921039王玉智

一、前言

「過程導向」寫作教學強調「寫作過程」,而非寫作的成品。

我們這組將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探討寫作過程的理論語有關研究,以奠定「過程導向」寫作教學的心理學基礎。

二、早期的直線模式

早期有關寫作過程的分析,學者們有的提出兩階段模式,有的主張三階段模式,也有四和五的。

Elbow(1974)將寫作過程分成兩個主要階段:

1.勾繪心中意念2.將意念轉換成文字。

Rohman(1965)提出寫作的三階段模式:

1.寫作前2.寫作3.改寫,他的模式曾被廣泛應用於寫作教學,而Applebee(1979)也持相似的三階段。

Britton(1978)係將寫作階段分成1.預備2.蘊釀3.下筆為文,而King(1978)是1.寫作前2.下筆為文3.寫作後。

Legum&Krashen(1972)則主張寫作過程包含四個主要部份,1.形成概念2.作計劃3.寫作4.修改。

Draper(1979)則提出五階段的寫作模式,1.寫作前2.構思3.起草為文4.再構思5.修改。

稍後的認知心理學家,批評上述的模式過於簡單化寫作的過程,對於寫作各階段的描述偏重外表的寫作活動,而忽略寫作時的內在認知歷程。

此外,這些模式似乎強調寫作過程乃直線循序進行,而忽略在時際寫作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寫作行為可能會反覆穿梭進行的事實。

三、認知歷程模式

在階段模式之後,不少國外認知心理學家,開始從認知的觀點,探討寫作的心理歷程。

他們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要求受試者在寫作時進行「有聲思考」(thinkingaloud),然後根據紀錄下的內容,分析出寫作歷程的一般面貌。

其中以Flower&Hayes的模式最常為人引用,對心理運作的解說也最詳盡。

 

寫作環境

修辭上的問題:

題目、讀者、刺激、

線索

文章已完成的部分

寫作過程

計畫回顧

作者的長期記憶:

產組織想法檢查

有關主題、讀者和生轉譯

寫作計畫的知識想設定目標修改

監控

 

Flower&Hayes所提出的寫作歷程模式,主要包含下列三個層面:

(一)寫作環境(thetaskenvironment)

係指作者除外的所有事物。

包括:

寫作題目、刺激線索、讀者對象,以及到目前為止所寫出的文章等。

(二)作者的長期記憶(thewriter`slong-termmemory)

係指作者儲存在長期記憶內有關題目、讀者和寫作計畫的知識。

作者所擁有的字詞、文法、標點符號和寫作文體等方面的知識,也儲存在此。

(三)寫作過程(thewritingprocess)

根據Flower&Hayes的分析,寫作大致可分為「計畫」、「轉譯」和「回顧」三個主要過程。

(1)計畫:

其過程旨在「產生想法」、「組織想法」、和「設定目標」。

◎產生想法:

即「內容構思」。

從長期記憶和寫作環境中,把與寫作有關的訊息檢索出來。

「選擇材料」是這部分重要的工作。

選擇材料是用來闡發和說明主題的,他是主題的具體表現者,而且材料需與主題一致,否則會妨礙主題的表達。

◎組織想法:

即「文章佈局」。

根據一些特定目的的需要和管理,將有用的材料加以組織。

基本工作是編寫寫作提綱。

此過程為計畫與轉譯的過渡。

從表現形式上看,提綱可分為「腹稿提綱」和「文字提綱」。

腹稿提綱就是作者在腦中擬定綱要,而文字提綱適用文字將想法、意思寫出來。

從詳略程度看,又可分為「簡單提綱」和「詳細提綱」。

簡略提綱是只列出概要,而不加以具體說明。

詳細提綱是除了列出概要後,再加以具體說明。

腹稿提綱與簡單提綱適合用於短篇文章;文字提綱和詳細提綱則適用於長篇文章。

提綱的寫法有短語式、句子式、段落式、短文式等。

◎設定目標:

根據寫做的目的和文章對象,設定撰寫的方向和筆調,以引導寫作計畫的執行。

這個過程是最重要的決策環節,他是確定文體、主題的出發點或根據。

(2)轉譯:

指正式下筆,將寫作計畫的構思轉換成可接受的符號表徵,也就是俗稱的「起草」。

常見的順序:

【1】從開頭寫起:

最常見、最常使用的起草順序。

從開頭的第一

句話寫起,順次寫下,一直到最後一句話。

【2】從中間寫起:

先從中間部分寫起,再寫開頭和結尾。

通常是

作者對中間部分內容很熟悉、很感興趣,或是開頭和結尾較難下筆,用中間來引發開頭和結尾。

此種方法多用於學術論文的寫作。

【3】從結尾寫起:

對全文的結局特別感興趣。

常見的方法:

【1】集中起草法:

在準備充分的前提下,根據寫作提綱,利用一段

完整的時間,集中精神,一氣呵成,中間沒有耽擱或停頓。

此種方法適用於短文章的寫作,因為篇幅較短、容量小,作者能宏觀控制,又可微觀把握。

魯迅的文章多屬此類。

【2】分段起草法:

將草稿分成若干部份,在不同時間內分別完成,

最後再將每個部分有機地組織起來。

這種方法適用於長篇文章或專著。

托爾斯泰最喜歡用這種方法。

【3】誦讀起草法分段起草法:

一邊誦讀,一邊起草。

此種方法既可

使語言朗朗上口,又可使意思和語言更貼切。

*計畫是意化的,並沒有引起認知成果存在形式的改變;而轉譯有存在形式的變化,即將認知成果由意化狀態變為物話狀態,由內引變外顯。

(3)回顧:

該過程在整個作文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目的是在隨時「檢查」(evaluation)寫出的內容是否符合原先的目標,並且「修改」(revision)不滿意的地方。

修改可以保證和提高文章質量,經過修改,不僅會去掉文章的毛病,而且會大大改善作品,使文章更趨完善,從而保證和提高文章質量;修改也是提高寫作技能的重要途徑,因為修改正是作者「知道不需要寫什麼」而去掉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經過反覆、多次的修改,作者的寫作能力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檢查與修改」錯誤,屬於後天較晚發展而成的能力,亦即年齡愈長表現越好。

*修改的方法大致可以歸類為以下幾種:

1.邊寫邊改:

邊寫邊改就是一邊起草一邊修改。

作者在起草過程中隨時遇到問題或發現毛病,或突然有新意思的湧現,馬上著手進行修改,直到滿意為止。

有些作者寫文章,習慣一部分一部成稿,這一部分起草完了,立即進行修改,直到把它修改滿意了,然後再起草下一部分,這也是邊寫邊改。

這種修改方法比較靈活自由,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寫出來的文章比較成型,一般不用再作大的修改。

但是它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容易打斷思路,阻斷起草。

所以,在運用這種方法時,要冋時考慮到下面的起草問題。

2.邊抄邊改:

邊抄邊改是一邊謄清一邊修改。

謄清是修改的極好機會,因為在謄清過程中,文章的整個思路又都在作者頭腦中活動起來,由於卸掉了起草的包袱,所以這時作者對文章的思考會更清晰、更深刻,更容易發現問題。

3.邊讀邊改:

就是一邊讀草稿,一邊進行修改。

讀最容易發現毛病,尤其是行文上的毛病,可見,修改時口中朗朗有聲,並不是多餘之舉。

不僅念給自己聽,也可以念給別人聽,別人更容易聽出毛病,修改的效果也會更好。

4.冷改熱改:

冷改就是作者的寫作熱情完全冷卻下來之後再進行修改,一般說來是放一段時間再改,這樣,作者可以調整思路,放鬆心理,改換心境,有利於再思考再組合的實現。

熱改是指作者起草完畢立即著手進行修改。

這樣修改的好處是可以很快拿出成品,思路容易集中,會對蔄題思考得深入些。

*修改的手段主要有刪、換、增、移:

1.刪:

刪就是刪改,除去文章中一切可有可無的部分。

這是修改文章最常用的手段。

一般說來,作者寫文章常犯的毛病是寫得太多,寫得不準確,顯得臃腫。

這就需要作者大刀闊斧地進行刪改,把那些可有可無的部分全部刪去,才能「大大改善作品」。

2.換:

換就是調換。

文章中已寫進的材料不夠恰當、理想,或者又發現了新的材料,就要進行調換,把新的材料,理想的、恰當的材料調進文章,把不恰當、不理想、不合適的材料調出來。

也包括字、詞、句的調換。

3.增:

增就是增添。

文章中的材料不充分,不足以表述和說明主題,或文章內容單薄,就要增添新的材料或內容。

無論增字、增句還是增段、章、節,都要以表達主題的需要為依據。

增添要慎重,因為弄不好反而會造成文章的臃腫或重複。

4.移:

移就是移動。

材料、段落或句子的位置不夠合適,不合順序,移動之後使之合適、有序。

移可以移段,移材料,移句子等。

移動要根據表達主題和安排結構的需要進行。

※Flower&Hayes認為:

實際的作文過程並非依上述順序直線進行,而是三種活動隨時穿梭交替進行。

譬如說,有許多細節的安排,可能是在邊寫邊想的過程中進行,而非事先佈局時就能考慮周詳的。

又如,修改可發生於任何作文階段,有的是在計畫完成後立即作修正,有的是再寫作進行過程中隨時邊寫邊改,有的則是初稿完成後才作修改。

此外,有些人寫作可能逐段重複使用1.「計畫」、2.「起草」、3.「修改」和4.「監控」等過程。

換言之,計畫、起草與修改均可能持續發生於整個寫作過程,同時沒有必然的先後順序。

作者何時從寫作的某一個過程轉換到另一個過程,則是決定於個人的認知「監控」(monitoring)。

認知監控的功能往往因人、因事而異,例如:

有些人能立即下筆為文不需事先計劃;有些人則可能連寫一個字都要計劃好之後才能下筆(Flower&Hayes,1983)。

事實上,作者本身對整個寫作過程的了解與監控,對寫作策略的選取、執行,以及對作品不當之處的辨認與修改,都和其「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能力有關(Englert&Raphael,1988)。

四、國內對寫作過程所提出的模式

蔡榮昌(民68)將寫作過程分為審題、立意、運材、佈局、修辭等五階段。

陳鑫(民75)則將寫作過程分成:

命題、審題、立意、取材、剪裁、佈局、擬綱、下筆等八項。

二者的分析均較偏重寫作前的計劃。

林國樑(民77)所提寫作過程包括:

確立中心思想、運思、蒐集資料、擬定大綱、各自寫作和審閱等六階段,可說含蓋了寫作前、寫作中和寫作後的寫作行為。

1.審題:

是指認清題意、把握題目重點、確定題目範圍,和決定撰寫文體。

2.立意:

是指確立文章的主題或中心思想,並根據文章的對象及自己的身分立場,決定行文的方針和筆調。

3.運思:

是指根據中心思想,蒐集有關的資料(包括聽到、看到、讀到、經驗到、想到的),以構思文章的內容。

4.剪裁:

是指就蒐集到的資料中,保留精采、切合題旨的材料,做進一步運用。

5.佈局:

是指組織、安排段落。

常見的方式是「起、承、轉、合」,或是按照不同體裁的文章結構作安排。

6.擬大綱:

意即擬定寫作文綱要,而其目的即為佈局,使文章能有層次與條理。

7.下筆:

意即開始寫作。

其中起頭、開展、結尾、措辭是為重心。

8.審閱:

是指寫作後將草稿審閱一遍,修正不適當的詞句,或是修改與補充文章的內容與結構。

五、國內模式與國外模式的比較

1.國內的「審題」與「立意」即為國外的「設定目標」;

2.「運思」與「剪裁」即為「產生想法」;

3.「佈局」與「擬大綱」即為「組織想法」;

4.「下筆」即相對於「轉譯或起草」;

5.「審閱」則相當於「回顧」。

6.國內的模式對寫作過程的描述較細膩,而再成分上與國外相似。

7.國內模式與國外模式對各個成分間的關係,看法不同,國內的模式在敘述各寫作過程時,採依序直線進行的方式,先是審題,接著立意……,最後審閱。

國外的模式則強調各個寫作過程反覆穿梭進行,造成這個差異的主因,可能是國外對寫作過程的敘述強調「認知歷程」,而國內較強調「寫作活動」所致。

六、過程取向的寫作模式-CJUSD模式

ColtonJointUnifiedSchoolDistrict主張:

寫作是思考的過程,學生需要將整個寫作過程變成個人的思考。

1.刺激:

利用經驗、故事、影片、說明等方法、激發學生的觀念、意見、情緒、

導引出文思和動機。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未開化的國家,有個圓形的競技場,國王審判犯人的方式,就是在競技場內一扇門關老虎,一扇門關美女,一切交給天決定,國王相信如果犯人無罪,他應該有幸選到美女,選到美女的人可以帶著美女遠走高飛過著幸福的日子,選到老虎的人就要被老虎撕碎至死。

  國王有個美麗的女兒,偏偏愛上平民青年。

依國家的規定,平民愛上王室是有罪的,所以國王發現後憤怒不已,把這個青年抓到競技場。

同樣的,一扇門內關老虎,一扇門內關美女,無論他選擇哪一個,都不可能跟公主在一起,這樣國王就放心了。

  全國的人湧入競技場觀看,國王在場,公主也在場。

公主事前就運用人脈得知哪一扇門關老虎,哪一扇門關美女。

她蒼白著臉看著台上,青年望了她一眼,他知道她一定知道那兩扇門的祕密。

他渴望公主給他一個方向,給他活路。

  公主在心裡掙扎萬分,她認識門後的美女,是宮中最美麗的女僕,她無法忘懷相愛的點滴,無法接受他與美女遠走高飛,重新生活,卻也不願看到愛的人死亡,所以她想了很久,終於微指右邊的門,青年於是慢慢走向右邊那扇門。

所有人都屏息以待門打開的結果,公主此時緩緩走出競技場。

  故事結束了.............

  

2.寫作前:

廣泛蒐集詞彙、文句、想法、問題、觀察事物。

3.粗略的草稿:

快速寫出自己的想法。

青年望著公主離去的背影,心中浮現往日與公主相處的影像。

  為了公主,他幾乎願意犧牲在虎爪下,他只不過是個平民,他要不起這種壯烈的犧牲,他要活下去!

抱定了這個想法後,他想起剛剛公主指了右邊的門。

公主一向是高傲的,是善妒的,她不能得到的,別人也不能獨享。

於是,他拉開步伐,走向左邊的門,走向光明的未來。

只見轉過身的公主,在圓柱的陰影下,喃喃說著:

「我就知道,你不相信我。

4.再閱讀:

擷取文章的片斷,測試其感覺和可讀性。

青年望著公主離去的背影,心中浮現往日與公主相處的影像,一幕幕在胸口激盪,他回想他們如何相遇,如何在宮外見面,如何躲過衛兵的監視,到最後,如何被國王─也就是她的父王發現,最終被囚禁,被迫面臨這個抉擇。

5.反應:

在小團體中發表作品,蒐集成員的反應、建議,以便修改文章。

6.編輯:

自行增刪文章的觀念和組織。

7.修改:

檢查文章內的錯別字,文法及標點符號等。

8.定稿:

使用個人的和其他人所建議的內容,形式,完成明確的草稿。

9.評量:

由教師來衡量學生的寫作表現。

10.發表:

透過個人的文字與他人溝通。

七、五階段過程取向寫作教學模式

Hockessin&Tompkins於1987年所提出的過程取向教學,包含寫作前、草稿、修改、編輯、分享等五大階段。

(1)寫作前

以親身經驗為寫作的主題,從事檢索活動,確定閱讀的對象,確定寫作目的,根據寫作的目的和讀者,選擇適切的形式。

(2)草稿

採取行動,撰寫草稿,重視內容,更勝於文章的標題符號、錯別字等機械性。

(3)修改

在討論分享作品,參與同學間的的建設性的討論,接受教師、同學所提供的

批評,改變自己的文章,在第一次與最後一次的草稿之間,有實質的改變,

而不僅僅是修改一些錯誤。

(4)編輯

除校對自己的文章外,再協助校對同學的文章,逐漸地確定自己的機械性錯誤。

(5)分享

以適切的形式出版作品,和合適的讀者分享完成的作品。

(轉引自王萬清,民86,6-7)

五階段過程取向寫作教學模式是循環性的歷程,且每一階段內都包含了寫作討論的活動,透過教師、同學的支持,使寫作的能力和品質提升

寫作討論的活動類型(Hockessin&Tompkins分類):

1、立刻討論(On-the-spotConference):

教師在課堂上巡視,為了解學生的進步情形,或指導寫作技巧,當場和學生在座位上討論。

2、草稿討論(GraftingConference):

學生拿自己的草稿去請教老師,請老師提供意見,或解決寫作的的問題(每位學生約使用5分鐘)。

3、修改討論(RevisingConference):

組成小組和教師ㄧ起討論,傾聽同學和教師意見(約使用30分鐘),以便修改內容。

4、編輯討論(EditingConference):

教師與學生(小組或個別)討論錯別字、標點符號或文法等機械性的錯誤。

5、教導討論(InstructionalConference):

為有個別需要的學生提供10到15分鐘的討論會,教導學生一、二種寫作技巧。

五階段過程取向寫作教學模式與認知導向寫作過程模式圖之相對照,寫作前階段對應寫作環境,草稿階段則對應作者的長期記憶,修改階段則對應寫作過程,尤其是當中的轉譯及回顧。

Hillocks將29篇寫作方案的教學方法(講述法4篇、自然過程法9篇、環境法10篇、個別教學法6篇)歸納為四大類,分別為:

講述法、自然過程法、環境法、個別教學法。

而五階段過程取向寫作教學模式可和自然過程法、環境法、個別教學法相呼應,當中:

講述法(presentationmode):

寫作活動是由教師支配,例如:

決定作文題目,在寫作前已講述或教師引導討論的方式,教導寫作的文體結構或寫作規範,並提供範文,分析優良作品的寫作技巧,然後要求學生寫作時練習仿作。

學生作品是交由教師批改,而作品的好壞,則根據將這些規範融入自己文章的能力作評定。

強調學生寫出的成果而非過程,故又稱「成果導向」。

自然過程法(naturalprocessmode):

寫作活動是由學生支配、主動發起,並按照自己的速度進行。

寫作題目與寫作形式均由學生自行決定。

寫作過程強調小組分享、同儕回饋、有修改與重寫的機會、作品發表,以及師生共同討論寫作內容與技巧等特色。

教師是扮演協助者的角色,主要工作在於提供正向的寫作環境,鼓勵學生進行計畫、起草和修改等寫作過程,但是並不直接教導學童優秀作品的寫作技巧,或是修改文章的準則。

環境法(environmentalmode):

寫作活動是由師生共同責任分擔,由教師選擇題材,設計教學活動。

在教師簡短解說學習內容或教導某些寫作策略後,由學生以小組討論方式進行部份寫作過程,例如協助彼此構思寫作要點或學習寫作的技巧,並根據教師提供的評量標準,對同儕的作品提供回饋。

個別化法(individualizedmode):

學生向小老師或電腦學習如何寫作,並獲得回饋。

這個方法強調以個別學生為協助的對象。

根據Hillocks(1984)的分析,上述四種教學法中,環境法的寫作成效最好,比自然過程法的效果多出三倍,而比講述法及個別化法多出四倍。

八、結論

基於上述對寫作主要成份的瞭解和相關知識的認識,寫作教學者一方面可瞭解寫作者得寫作歷程,一方面亦能充實寫作者的相關知識,在適當的寫作歷程介入適當的寫作知識及教學策略,以提高寫作教學的績效。

另外,環境是刺激兒童寫作的事物,兒童透過五官的感受,再予以紀錄,並從短期記憶、長期記憶中,提取可用的詞句、文法、章法,在有系統的執控制及對寫作內容、結果的期望之下,所產生的文章品質也比較佳。

參考書目:

1.結合畫圖寫作與說話三種同時活動教學研究(許漢章,苓州國小出版)

2.思考性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生寫作能力後設認知批判思考及創造思考影響之研究(紀淑琴,台灣師大)

3.寫作教學研究(張新仁,復文出版)

4.提前寫作教學研究(省立台北師範專科學校附屬小學輔導研究部)

5.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劉信雄,國立臺南師院)

6.行為改變與學習策略(師大書苑師苑經銷)

7.學習策略教學的理論與實際(邱上真,台南師院特殊教育學系)

8.國小作文教學與文化互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師院語教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