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1卷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94144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1卷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1卷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1卷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1卷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1卷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1卷参考答案.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1卷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1卷参考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1卷参考答案.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1卷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1卷&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2017·吉林长春市第十一中期中测试]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A.在对待叙利亚局势的态度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互相借重的一面。

B.特朗普此次企图以贸易保护来维护美国本土企业的利益,却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从长远来看无异于釜底抽薪。

C.同样都是携款外逃,有人花钱买岛,有人却落拓不羁。

今年4月,中央纪委网站登载了外逃腐败分子忏悔录,以作警示。

D.理想中是“铿锵玫瑰”,现实里是无人关心的“野草花”,女子三大球缺关注,收入与男子判若云泥。

这已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了。

E.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悠远的意境。

答案 BC

解析 A项,“顺风吹火”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

B项,“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处用错。

C项,“落拓不羁”形容行为放浪,不受拘束,性情豪放,行为散漫。

此处应为“穷困潦倒”。

D项,“判若云泥”形容差别大。

E项,“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2.[2016·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C.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

D.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答案 B

解析 A项,搭配不当。

“西红门创业大街”与“启动”搭配不当,“创业大街”可与“启用”等词语搭配。

C项,偷换主语。

“实时性”不能作后半句的主语,可在“是通过图片”前加“新媒体”。

D项,“受……共同影响下”结构混乱,可删去“下”。

3.[2016·成都模拟]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窗花的张贴,一般在扫尘之后进行。

①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②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

③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

④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

⑤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⑥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A.⑤③④②⑥①B.①⑤③④⑥②

C.①⑤④③②⑥D.⑤④③①②⑥

答案 A

解析 此题属于排序题,答题时首先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一步的检验。

此题中⑤③④、②⑥①衔接紧密,故选A。

4.[2016·新疆月考]从下面各项中选出一项填入空白处使其衔接成为一个整体,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中国决定9月3日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目的比较简单。

中国这样做有助于世界全面认识二战,对中国人当年付出的巨大牺牲给予尊重。

这是一份迟到的、在道义上有充分正当性的弥补。

中国向谁发邀请,各国领导人是否接受邀请前来,有很多先例可循。

____________。

有些国家领导人在来与不来的问题上“想得比较多”。

美国大概就是在对华问题上经常“想多了”的国家,在亚投行等许多事情上,美国都表现出了这样的倾向。

但是华盛顿似乎意识到这样“小心眼”并不光彩,因而公开表现有所克制。

日本的相关表现要露骨、极端得多。

像在美国是否应当对朴槿惠接不接受中方邀请表达态度上,美国媒体还没有想到去关注,日媒却已经迫不及待了。

A.美国、日本等在亚投行和9·3事件的处理上就是鲜明的例子

B.遗憾的是,地缘政治的影子像幽灵一样四处徘徊

C.实事求是讲,中国希望能够多来一些外国领导人,但是如果来得少,也无所谓

D.少来几个外国领导人让中国“不自在”的程度,看来要远远小于如果来宾多了带给日本人、美国人的伤心

答案 B

解析 本题作为一种新题型从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中首次出现,比起排序此题型难度较大。

首先考生必须明确本题题意,其次阅读材料时注意提取有效信息“各国领导人”“有些国家领导人”“中国、日本、美国”依次对应“地缘政治”“四处徘徊”,所以B项最佳。

5.[2016·沈阳东北育才月考]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康熙年号的纪年时间最长,历61年。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

B.一般情况下,古人自称时称名,如:

“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项羽名“籍”),称呼他人时称字,如: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班固《苏武传》,李陵称苏武的字)

C.古人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

王勃《滕王阁序》中“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指洪州是二十八星宿中翼、轸的分野。

D.天色法、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

如《孔雀东南飞》: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其中黄昏、人定都是天色纪时,分别对应地支纪时中的子时和丑时。

答案 D

解析 D项考查古代纪时的方法。

根据天色法和地支法,黄昏、人定应分别对应地支纪时中的戌时和亥时。

所以选D。

古天色计时、地支计时与今序数计时对应关系如下。

天色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地支

现代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天色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

现代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二、现代文阅读(23分)

(一)[2017·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每小题3分)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拿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教授整年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

他们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

莎士比亚读过什么书?

《哈姆雷特》根据哪些书写的?

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这些功夫属于“考据学”。

教授只做这种功夫,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并不过问。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订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领略它的滋味。

在考据学者们看来,考据就是文学批评,但是一般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

文学批评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

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

“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的就是美,违背的就是丑。

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

“亚里士多德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克白?

”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

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

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

“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

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

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

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

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

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

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

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摘编自朱光潜《考据、批评与欣赏》)

6.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文学作品的欣赏,一般人把阅读产生的快感、联想当作美感,学者们则认为考据和批评就是欣赏,二者都是误解。

B.学者们埋头旧书籍、资料来寻根究底,下一些考据学的功夫,获取相关历史知识,这些工作对于欣赏是有帮助的。

C.从欣赏层面来说,了解作品的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并没有进入作品本身,也不可能获得美感经验。

D.真正走进文艺的领域,则欣赏《洛神赋》,就弄清曹植和甄后的关系;欣赏《饮酒》诗,就考订原本中到底是不是“悠然见南山”。

答案 D

解析 D项,“欣赏《洛神赋》,就弄清曹植和甄后的关系;欣赏《饮酒》诗,就考订原本中到底是不是‘悠然见南山’”错。

作者以此为例,是为了说明历史知识对欣赏而言非常重要。

这样做并不能使人真正走进文艺的领域。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苦心孤诣拉史实来附会;止步于考据,而不进行深入领略:

这些说明考据家们不明白艺术是创造的。

B.衡量一切作品,全用心中预存的几条纪律,把“我”和作品割裂开来,以纪律代替欣赏,这是被称作“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缘由。

C.“法官”式的文学批评者秉承亚里士多德提出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的看法,因此认定莎士比亚剧作《麦克白》不是一部悲剧。

D.印象派的文学批评认为文学批评是艺术的、主体的,重视艺术直觉和个人的嗜好,物我合一,因而,更容易得到美感体验。

答案 C

解析 C项,“因此认为莎士比亚剧作《麦克白》不是一部悲剧”分析有误。

原文不是要论证《麦克白》是否是悲剧,而是作品的美丑问题。

因为不符合“法官”心中预存的纪律,他们就认为这作品是丑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派别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同:

“法官”式的批评认为美丑有普遍的标准,印象派则认为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B.“批评的态度”对待文艺作品,总是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冷静而不杂情感,因而对作品的评价是客观的。

C.认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有的人又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这两种现象都是错误的。

D.内行和外行遇见同一个作品各有各的印象,欣赏和评价也不一致,但无论如何,文学批评都应该说出感受美丑的道理。

答案 B

解析 B项,“因而对作品的评价是客观的”分析有误。

原文只是说“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并没有说“对作品的评价是客观的”。

(二)[2017·河北冀州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14分)

照相师

王往

照相师来了,女孩们激动起来。

寻找焦点的人,首先成了焦点。

瞧他那一身打扮,大波浪的披肩发,直筒裤子,尖头皮鞋,花格衬衫,套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红背心,要是村里哪个小伙子装扮成这徉,不被人说成“土流子”才怪呢。

可是他这样装扮,村里人觉得理所当然,要知道人家是照相师呢,胸前吊着的相机为他的职业做了证明。

村里人不会用“艺术气质”这样的词语,但是他们知道持有相机的人,应该不同凡俗,异于常人。

人们或远或近地看着他,想象着自己或者某个亲人的面容,仿佛他的到来是为了提醒记忆里的一些事物。

女孩们是他的主要顾客。

她们奔走相告:

照相师来了!

照相啵?

啊?

在哪儿?

听到消息的女孩先是惊喜,然后故意掩饰自己的激动:

我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衣服,你先去吧。

传达消息的女孩当然知道对方心理,一个劲催:

还不快收拾,照相师说走就走了。

照相师不会那么快就走,他那个在城里的家等着他用按快门的方式换来温饱。

他不会白等。

女孩们一个一个站到了他的镜头前。

有单个的,有合影的,也有抱着孩子,也有搀扶着老人的。

在村里照相,人们要放松得多,他们不用正襟危坐,没有面对陌生人的羞怯。

这也是照相师选择下乡的原因,他每次都能有可观的收入。

他调着焦距,变换着姿势,寻找最佳角度,捕捉人们最自然最生动的表情。

他知道快门按下的瞬间,美与梦想将定格为永恒。

他还知道,对一个照相师来说,拍摄人像看似容易,却是最有难度最显功力的艺术:

每一个表情里都有内心的语言,都有被拍摄者的性格,光与影的交汇就是对一个人内心的呈现。

无论是出于艺术的考虑,还是出于生意的原因,他都不敢马虎一点儿。

当他将冲洗出来的照片交到人们手上时,人们会左右端详,如果再夸赞几句,他就觉得极有成就,人们为什么通过瞬间保留下来的自己,感觉自己的存在?

这实在是很好玩很让人思索的问题。

是不是人们将某种梦想寄托在了照片上,觉得那个照片上的人是另一个自己?

照相师也遇到过不喜欢照相的女孩。

盐码村的女孩小茴就不喜欢照相。

小茴家门前有几株月季,村里的女孩都喜欢以她家的月季为背景照相,人家一来,小茴就悄悄地溜了。

那一天,照相师进村不久就下了雨,他慌乱中来到了小茴家的瓜架下。

小茴和她母亲从地里匆匆回来了,赶紧开了门,叫他去屋子里。

他发现这个平时冷冰冰的女孩其实很好,热情善良,她给他拿来干净的毛巾擦水,给他倒上热腾腾的茶,冒雨去做豆腐的人家打来了豆腐,让他不要过意不去,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吃饭时,照相师发现,小茴的左眼眉梢上角隐藏着一个米粒大的疤痕,不是很深,并不显眼,他想,小茴不爱照相,是不是因为这个细小的疤痕呢?

吃了饭,雨也停了,照相师说,我给你们照张相吧?

母亲笑笑,看着女儿。

小茴低头不语。

照相师走到月季花跟前,摘了一朵,对她说,我给你照一张拿着花的照片,保证好看,小茴的眼角里放出了惊喜的光芒。

她站到月季花跟前,将那朵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的花举了起来,花朵遮住了她四分之一的脸庞,露出了忧伤而又憧憬的表情。

照相师感到了一种别致的美,神秘,梦幻。

他轻轻按下了快门。

接着,他又给小茴的母亲照了一张,还给母女俩照了合影。

几天之后,照相师送来了照片,小茴扫了一眼,就很快收了起来。

照相师笑笑,你是我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

小茴的脸红了。

照相师又拿出一张照片,说你看看,知道这是谁吗?

小茴盯着照片上的女子问:

是谁?

照相师说:

我对象,她腿有残疾,但是人很好,性格开朗,头一次见面,她就把我吸引了。

真的很漂亮!

小茴笑着点头。

照相师说:

我们明年想开个照相馆,等你有了男朋友带去我那里合影啊,我免费!

小茴的脸又红了。

照相师笑笑,说我走了。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了一下,小茴已经不见了。

他知道她一定躲到屋里欣赏自己的照片去了。

其实他的妻子并无残疾。

他为这个临时想出的谎言默默地抱怨了自己一下,算是对妻子的歉意,然后大声吆喝起来:

照相啦,照相……照相啦……

(选自《百花园》2016年第3期)

9.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照相师来到乡下,村里的人就激动起来,奔走相告,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特定时期农村生活条件的落后,同时表现了乡下民风的淳厚。

B.照相师不仅有艺术气质,而且有艺术良知,他固然要靠照相赚钱养家糊口,不过也通过照相把让他照相的人的美与梦想定格为永恒。

C.村里的女孩都喜欢以小茴家的月季为背景照相,可是小茴见她们来照相就悄悄地溜掉,这说明小茴是个不喜热闹、性格孤僻的女孩。

D.小茴在照相时举起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的月季花,遮掩住了她的疤痕,还为她增添了靓丽,所以照相师说她是他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

答案 B

解析 A项,这不能表现乡下民风的淳厚。

C项,“说明小茴是个不喜热闹、性格孤僻的女孩”分析错误,从下文她招待照相师可以看出她是个热情待人的女孩,她不愿照相是因为她自卑。

D项,“照相师说她是他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是出于对她的鼓励呵护,希望她自信。

10.小说中的照相师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自重敬业。

知道拍摄人像对被拍摄者的作用,丝毫不马虎。

②真诚友善。

主动给小茴和她母亲照相,还邀请小茴将来带着男朋友到自家照相馆免费合影。

③体贴用心。

他洞察到小茴不肯照相可能是因为脸上的疤痕,就借一朵月季花为小茴圆满照相;为了不让小茴自卑,“撒谎”说妻子有残疾,而最后又感觉愧对妻子。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全给5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可以结合人物的职业,从人物描写和人物相关事件去分析概括。

第四段人物描写“他调着焦距,变换着姿势,寻找最佳角度,捕捉人们最自然最生动的表情。

他知道快门按下的瞬间,美与梦想将定格为永恒。

无论是出于艺术的考虑,还是出于生意的原因,他都不敢马虎一点儿。

当他将冲洗出来的照片交到人们手上时,人们会左右端详,如果再夸赞几句,他就觉得极有成就”,体现出照相师的专业水平高,敬业,对照相艺术一丝不苟;从①发现小茴的疤痕;②给小茴搭配月季,认真巧妙地拍照;③对小茴“说谎”,鼓励她等等,都能概括出照相师是一个观察仔细、善解人意、富有爱心的人。

11.小说前面主要叙述照相师和村里人的故事,后面主要叙述照相师和小茴的故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结构上,点面结合,层次分明,前面从面上表现照相师和村里人的关系,后面从点上表现照相师和村里人的关系。

②写法上,衬托突出,引起关注,用村里人喜欢照相反衬出小茴不喜欢照相的反常。

③形象上,从不同侧面表现主人公形象,使人物形象丰满,前面侧重塑造照相师光鲜敬业的形象,后面侧重塑造照相师真诚友善的形象。

(每答对一点给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结构安排的好处,此类题目一般宜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内容主要结合文本回答,结构主要从所处的位置入手,前面的段落主要有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还要看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法也不同。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2015·全国统考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殷景仁,陈郡长平人也。

景仁少有大成之量,司徒王谧见而以女妻之。

初为刘毅后军参军,高祖太尉行参军。

建议宜令百官举才,以所荐能否为黜陟。

景仁学不为文,敏有思致,口不谈义,深达理体。

识者知其有当世之志也。

高祖甚知之。

少帝即位,入补侍中,累表辞让,寻领射声。

太祖即位,委遇弥厚。

时与侍中右卫将军王华、侍中骁骑将军王昙首、侍中刘湛四人,并时为侍中,俱居门下,同升之美,近代莫及。

丁母忧,葬竟,起为领军将军,固辞。

上使纲纪[注]代拜,遣中书舍人周赳舆载还府。

九年,服阕,迁尚书仆射。

太子詹事刘湛代为领军,与景仁素善,皆被遇于高祖,俱以宰相许之。

湛尚居外任,会华、昙首相系亡,景仁引湛还朝,共参政事。

湛既入,以景仁位遇本不逾己,而一旦居前,意甚愤愤。

知太祖信仗景仁,不可移夺,乃深结司徒彭城王义康,欲倚宰相之重以倾之。

寻复以仆射领吏部,护军如故。

湛愈忿怒。

义康纳湛言,毁景仁于太祖。

太祖遇之益隆。

景仁对亲旧叹曰:

“引之令入,入便噬人。

”乃称疾解职,表疏累上,不见许,使停家养病。

湛议遣人若劫盗者于外杀之,以为太祖虽知,当有以,终不能伤至亲之爱。

上微闻之,迁景仁于西掖门外晋鄱阳主第,以为护军府,密迩宫禁,故其计不行。

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

朝政大小,必以问焉。

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

收湛之日,景仁使拂拭衣冠,寝疾既久,左右皆不晓其意。

其夜,上出华林园延贤堂召景仁,犹称脚疾,小床舆以就坐,诛讨处分,一皆委之。

代义康为扬州刺史,仆射领吏部如故。

遣使者授印绶,主簿代拜,拜毕,便觉疾转笃。

太祖谓不利在州司,使还住仆射下省,为州凡月余卒。

时年五十一,谥曰文成公。

(节选自《宋书·殷景仁传》,有删改)

[注] 纲纪:

州郡中主簿之类的官员。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徒王谧见而以女妻之   妻:

以女嫁人

B.皆被遇于高祖被:

蒙受:

遭受

C.欲倚宰相之重以倾之倾:

倾斜

D.便觉疾转笃笃:

加重

答案 C

解析 倾,倾轧;排挤。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丁母忧,即遭逢母亲的丧事。

古时官员遇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孝三年。

B.宰相初为古代高级官员的泛称,后成为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C.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如晋武帝时,李密给皇帝上了《陈情表》。

D.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他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答案 D

解析 古代有“褒扬”的谥号,也有含贬义的谥号。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殷景仁少年时代就有成就一番大事的气度,司徒王谧见到殷景仁后非常赏识他,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B.殷景仁治学但不写文章,聪敏而又有思想,口中不谈义理,却能深入领悟义理的本质,高祖非常了解他。

C.殷景仁引荐刘湛回朝任职,刘湛却嫉妒殷景仁的地位在自己之上而以怨报德,竟然勾结盗贼想要杀害殷景仁。

D.皇上得知刘湛等人的企图后,就把殷景仁转移到晋鄱阳公主居住过的府第里保护起来,刘湛等人的计谋没能实施。

答案 C

解析 “勾结盗贼”有误,原文“湛议遣人若劫盗者”,刘湛主张派人假扮成盗贼在外面杀死殷景仁。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建议宜令百官举才,以所荐能否为黜陟。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义康纳湛言,毁景仁于太祖。

太祖遇之益隆。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殷景仁)建议应当让文武百官推举有才能的人,把所荐举的人有无才能作为(官员)降职或升职(的标准)。

(2)义康听信刘湛的言论,在太祖面前诋毁殷景仁。

但太祖对待殷景仁更加亲厚。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需注意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