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8873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docx

《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词解释.docx

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

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

及其空间差异(横)与变化过程(纵)的学科体系

地理学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

文化:

文化是人们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特征,这些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行文特征构成一群人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如语言、行为、思想、习俗、技术、价值观等,并由此将人们社会性地联系在一起。

(后天学习→行为特征→共同的行为模式→社会性地联系)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区域多样性现象,揭示不同文化要素之间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的功能联系。

它描述和研究语言、宗教、经济、政治,以及其他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变化性和稳定性,解释不同地方的人类活动在表象上和功能上的差别。

形式文化区05

1是被具有一个或多个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所占据的区域。

可以选取一个或多个文化要素作为标准,如宗教、语言、民族等;

2内部文化特性一致,而边界具有过渡性和模糊性,是一条带而非一条线;

3形式文化区在空间上交错分布形成文化破碎带,其文化具有混杂性和不稳定性。

功能文化区05

1是通过政治、社会、宗教、经济的功能作用而组织起来的文化区;

2文化特征具有异质性,有清晰的节点和明确的边界;

3功能文化区可以包括不同的形式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

主观的、存在于人们脑海中,被相当一部分人共同认可的区域。

(“关东”、“北方”)

12个世界文化区:

(划分指标:

民族、语言、宗教、政治、经济、历史;美国人的文化价值影响、美国人的地缘政治概念)

欧洲、俄罗斯、北美、中美、南美、北非-西南亚、亚撒哈拉非洲

东亚、南亚、东南亚、澳大利亚、太平洋。

地理景观:

1.景观不是简单的指被某个地方的景象。

地理学的景观与风景画家的描述是不同的,它是对观察到的一系列个别的景象的综合。

2.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方面,文化景观是由一组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而产生的,文化是动力,自然景观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

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不是二元的,而是相互统一的。

3.景观具有生物的属性,如果我们不把景观看作是一个生物体,不是从土地与生命相互联系的角度去理解它,我们也就不可能彻底理解一个地方的性质。

文化生态08/09/12

1是关于文化要素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在中国常被称为人地关系研究;

2包括自然对文化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两方面,二者双向、相互影响;

3曾流行过的主要观点:

环境决定论、或然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

文化整合12/14

是指构成文化景观的要素都被系统地、空间地整合在一起,文化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一个文化要素改变了,其他文化要素也会跟着变化。

文化传播:

(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造成区域内的不同文化要素的混杂,造成区域文化景观的变化)

扩张传播:

包括三种形式:

1.等级传播:

新思想从一个重要的人或地方蛙跳到另一个重要的人和地方,掠过其他的人群或地方

2.接触传播:

新思想像波浪一样传播,不分等级,不分城市和农村。

接受新思想,新发明的人数不断增加,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如同滚雪球一样。

3.刺激传播:

新思想中的某些成分被去掉了,但主要的或基本的思想被接受(驯鹿)。

现实的文化传播很少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传播的(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等级、接触)。

移动传播:

带着新思想的一个人或一组人,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将新思想传播到新的地方。

农业:

农业是指人类通过培育植物,养育动物的方式以获取生存或经济的目的,从而有意识地改造地球表面的活动。

山前丘陵理论:

C.O.Saucer《农业的起源与传播》

•农业不可能是早期人类对于饥饿的响应;

•最早从事植物驯化的,应该是那些定居的、有闲暇的、食物有剩余的人群;

•早期的农业不可能发生于草原或大河谷地,因为那里的深厚草根极难去除,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进行;

•驯化中心应该位于动植物种类丰富的区域,地形多样、气候复杂的丘陵山区成为丰富的动植物基因库,为驯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最早的农业起源的中心应该在东南亚的湿润地区(单一中心);【站不住脚:

多中心】

•动物的驯化是由定居的人群完成的;(女性的母爱)(最早是猪)

•畜牧业发生在农业之后,畜牧业是从农业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经济方式,并依附于农业文化。

农业的三个起源地:

西亚(肥沃的新月形地带)、东南亚、中美洲

13个(现在11个)农业文化区划分的五个标准:

1.作物种植和牲畜养殖的比例关系

2.作物种植和牲畜养殖的方法

3.对土地投入的劳动力、资本强度及生产的组织形式

4.农产品的消费模式

5.农产品的组织和经营结构

生存农业与商业农业的划分标准:

1.农业生产的目的

2.农业劳动力的比例

3.机械化程度

4.农业规模

5.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程度

生存农业:

(看世界农业分布图)

生存农业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农业类型,农业生产的产品用于农民自己的家庭消费。

生存农业包括:

游耕农业,粗放型农业(半游耕、现已消亡),游牧业,精耕稻作农业,精耕旱作农业

•游耕农业:

分布:

亚马逊雨林、巴拉圭、中美洲、下撒哈拉、马达加斯加东边长条、东南亚、巴布亚新几内亚

特点:

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农具简单、不使用畜力、人工投入少、不使用化肥杀虫剂、低投入低产出、土地利用采取撂荒制度(土地轮作)

•游牧业:

分布:

西藏、中国西北、蒙古、北非、东非、马达加斯加西、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印度(巴基斯坦)

特点:

粗放的经营方式、从事游牧业的人群不稳定、生产不稳定、受自然环境制约大、逐渐消亡

•精耕稻作:

分布:

日韩、中国南方、印度(西)、东南亚

特点:

热带亚热带低地高低、农具组合复杂、使用畜力或机械、大量人工投入(劳动密集型)、使用化肥杀虫剂和优良种子、高投入高产出、土地不休耕、少养殖。

•精耕旱作:

分布:

中国北方、俄罗斯(横条)、土耳其及东、印度、东南亚(泰缅)、中南美洲(长条)、非洲东部

特点:

中纬度偏湿的的低地高低、种植养殖相结合、农业工具复杂、使用畜力、人工投入多、高投入高产出、使用化肥杀虫剂优良种子。

商业农业:

商业农业是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类型,农业生产的产品用于销售。

商业农业包括:

商业大牧场、商业乳品业、商业谷物种植业、肉品牲畜养殖业、地中海农业、蔬菜水果种植业、经济作物种植园、毒品种植业

•商业大牧场:

美国西部(牛)、南美(牛)、南非(牛羊)、中亚、澳大利亚(牛羊)、新西兰(羊)

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固定、商业贸易目的、外来白人经营

•商业乳品业:

北美、北欧沿海至中欧、阿尔卑斯

区位因素:

距离市场的远近、适合饲料种植的地理环境

•商品谷物种植业:

中亚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大牧场外面一圈)、美国(两块)、阿根廷草原、澳大利亚

特点:

分布在草原地区、种植小麦为主、机械化程度高、消耗大量石油、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高投入高产出

•肉品牲畜养殖业(混合农业):

欧洲乳品带以南、五大湖地区以南、巴西东南部、南非东南部

对谷物消耗量大

•地中海农业:

种植、养殖、园艺相结合的特殊传统农业类型(有学者归到生存农业)

特点:

1.气候上属于地中海类型,冬雨夏干,地形上属于平原、山地相间

2.经济结构分为三部分,种植业以大麦小麦为主,分布在平原地区;园艺业以种植葡萄、橄榄、无花果为主,分布在丘陵山区;养殖业以绵羊、山羊为主,根据季节在平原和山区轮牧。

3.土地耕作方式为轮作,较少人工施肥

4.高投入高产出

•蔬菜水果种植业:

美国东南部的弗罗里、法国盆地到地中海东岸、北非

•经济作物种植园:

1是欧洲人为了经济目的,在热带、亚热带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商业农业类型;

2作物主要是咖啡、可可、香蕉、茶等经济作物;

3分布在中美洲、东南亚、非洲的低纬度地区;

以当地人为劳动力。

资本来自发达国家,市场也在发达国家,带有强烈殖民主义色彩。

•毒品种植业:

特殊、非法的农业类型,种植大麻、古柯、罂粟。

分布在南美、中亚、东南亚,

城市的地理学属性:

1.城市是一个文化功能区

2.内部存在空间差异。

(功能分区)

3.城市具有独特的形态(物质形式:

建筑、街道格局)。

城市形态反映了营造者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特点,也反映了城市发展变化的特点。

4.城市具有自己的内容。

城市人群和城市生活等。

宇宙魔力城市(古典、早期、农业中发生发展)

空间特点:

1.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中心建筑:

宫殿、庙宇、谷仓等大型建筑构成城市中心,社会统治阶层生活于高大城墙围成的空间之内,形成城中之城。

(城内分层、二元结构)

2.布局规整:

城市一般为南北或东西朝向的规则方形,代表秩序。

3.城市形态模拟天象,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

希腊式城市(建立在商业基础上而不是发达的农业经济)

1封闭的城市

2二元特点(卫城:

神住人不住—焦点、核心;集会场:

图书馆、市场、议会和长廊建筑)

——世俗气氛强烈、宗教崇拜与世俗活动分开

3希腊城市内部布局杂乱无章、是未经规划、自由长成的城市

4希腊的殖民地城市:

以集会场为中心,街道布局呈网络状,城市设计规整平衡,彰显希腊人的秩序和民主精神

罗马式城市(军事掠夺的基础上)

1一元结构(没有卫城)

2自由发展起来的城市,喧闹繁华而杂乱无章,城市核心:

公众集会场得到极大发展

3出现了许多为市民阶层服务的大型公共建筑,竞技场、大剧场、公共浴室等(城市功能转变)

4殖民城市:

城市街道以方格网布局、突出的城市轴线

中世纪城市

1城市规模小,由城墙、城门包围的狭小空间、无序、杂乱

2构成要素:

公共市场、教堂、市政厅(宗教、经济、世俗力量的三足鼎立)

巴洛克城市(文艺复兴运动影响)

1城市布局整齐对称,在城市中心设置教堂、市场和管理中心,成为宗教和世俗权力的中心

2星状城市形态、放射状道路

3通过规则的集合街道布局、大型的标志建筑、开放的街道空间来展示专制君主的权力

4巴黎:

卢浮宫为城市轴线的起点,凯旋门为核心放置放射性的道路,使凯旋门、卢浮宫成为全城焦点。

一方面提供交通便利,一方面成为人们感知城市的视线通道,达到渲染和加强专制君权的目的。

5华盛顿:

表现集权的巴洛克方法→体现美国的民主、自由、和平的理念。

基本街道布局是均匀有秩序的方格网,在方格网的规划上叠加了放射状道路形成13个焦点。

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相交地方建造了华盛顿纪念碑,形成巨大的“L”

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由从事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活动,从而导致某一社会的人口逐步集中于高人口密度社区的地域空间过程。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含义:

1.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2.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的提高过程

3.是城市中心对农村腹地影响的传播过程

4.是全社会人口逐步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北美城市发展模式(看每个模式的图!

1同心环模式

同心环模式将均质城市分为5个城市环带。

CBD:

城市核心区过渡区:

工业住宅混合,低收入阶层蓝领居住区:

产业工人集中的住宅区

中等收入居住区:

白领阶层住宅区通勤居住区:

高收入居住区

基本反映了20世纪初北美城市的环带状发展现象,动态分析了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医院结构城市的特点。

但过于理想,对其他因素考虑较少,与实际情况有所脱离。

2扇形模式(楔形模式)

•又称扇形模式,是北美城市发展模式之一;

•是对同心环理论的修正,该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并非按照环形,而是按扇形向外发展,这是因为受到交通因素,如汽车普及、公路发展等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在该模式中,CBD处于城市中心;高收入阶层从CBD沿交通线向城市外围自然环境最优地区发展,形成扇形的高收入住宅区;中等收入人群住宅区紧邻前者分布;低收入人群住宅区则在自然条件最差的地方。

(现在住交通线附近的都是最贫穷的人群)

3多核心模式

•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不光是CBD这一核心,城市发展是围绕多个核心进行的

•不光是CBD代表的商业和经济要素,社会、历史、文化、民族、高科技等因素都可能促成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形成。

•基于4个原则:

专业化原则,互惠性原则,互斥性原则,低地租追求原则。

•较同心环模式、扇形模式更符合实际,为大多地理学家接受。

4边缘理论

•对同心环理论的补充,二战后出现郊区城市化、城市空心化现象。

•城市中心区的“中产阶层化”,指经济收入在社会中处于中等的人群由于经济原因的驱使(低廉的地价),或文化原因的驱使(城市中心拥有传统文化特色),部分人群又回到城市中心的现象,城市中心出现了复兴现象。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两大主导力量:

向心力(集聚)和离心力(反集聚)

向心力:

又称为集聚,包括社会空间集聚和经济活动空间集聚两方面,原因:

1.中心区交通方便,商业区位优越,提供了全面而方便的设施和服务。

2.城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如因行业聚集而产生的知名度等。

离心力:

又称反集聚,包括城市社会空间的分离(人群根据收入、教育、年龄、家庭结构等原因产生空间分离)以及经济空阿金的分离(特殊行业之间的排斥作用)。

原因:

经济条件影响、社会条件影响

西欧城市发展模式

1.因为文化遗产的存在没有出现北美城市那样的空心化,老城依然繁荣

2.不像北美“蛙跳”式发展,西欧城市向外扩展要更集聚一些。

东欧城市发展模式:

1社会主义城市:

分散集团式布局

•分散:

控制向城市中心的无限制集聚,从而避免产生浪费、拥挤以及环境问题

•集团式:

按照不同的行业和企业性质,统一进行产业布局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小的行业集团。

•限制中心城市规模,发展卫星城,形成多中心城市。

•单位内部个人之间的区别不大,高中低收入阶层居住区的分异不大。

2花园城市(英国:

霍华德)

•“花园城市”理念即城市与乡村结合的思想;

•“花园城市”模式是由城市核心和周边乡村组合而成的,从中心向周围呈同心环结构,每一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区,然后在一定距离上配置工业区;

•“花园城市”理念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世界国家城市发展模式

殖民主义城市:

殖民者的城市规划思想叠加在被殖民者的城市景观之上,表现出传统程式与殖民主义城市的二元对立。

二元城市形态特点:

在原有文化基础上加上外来的殖民者的异质文化要素。

后殖民主义城市发展模式:

1拉丁美洲:

主导拉美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

经济;

变形的楔形模式(富人在城市中心和主要交通干线两侧,贫困人口在外围棚户区);

城市化水平高,城市首位度极高,社会矛盾尖锐。

2南亚

沿海地区基于港口的城市:

受殖民主义文化影响大,文化二元结构明显

内地基于市场的传统城市:

文化二元结构不明显,富人中心,外围中产阶层,棚户区贫困农村人口。

3非洲

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空间结构简单,富人城市内部,穷人城市边缘。

4东南亚

种族隔离现象明显,城市文化空间结构体现出文化多元性特点

中国城市发展模式

宇宙-魔力城市→半殖民地城市→计划经济城市(分散集团式布局)→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城市(城市向外扩张的力量包括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作用,社会分层空间分化,文化缺失现象)

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及影响因素(看世界人口分布图):

世界人口分布具有不均衡性:

①世界上90%的人口居住在仅占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上;

②世界各洲之间人口分布不均衡:

亚洲占73%,南极洲则无定居居民;

③大洲内部人口分布也不均衡:

人口密集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北美、欧洲等地;

从国家角度来看,全世界50%以上人口集中在少数几个人口大国中,如中国、印度、美国

影响因素:

气候、地形、河流、海洋

算数人口密度09/11/13

1又称绝对人口密度,简称算数密度,是指一个地区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通常用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量来表示;

2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

3以其作为衡量标准,全世界共有东亚、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5个人口稠密地区。

生理人口密度05/08/09/11/12/13/14

1又称生理密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是分析人口承载力的指标,比算数密度更能揭示人口聚集的实际情况,能用来衡量人口压力和人地关系。

农业人口密度:

又称农业密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人口与可耕地面积的比,反映区域农业的发达程度。

世界移民主要流向(看流向图):

1亚洲→北美、欧洲拉丁美洲→北美

2亚洲→大洋洲欧洲→北美

3非洲→欧洲拉丁美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大洋洲

移民影响因素:

经济(主导)、文化(政治、种族、宗教)、生态

美国移民问题(看美国移民数量和结构图):

二战前,移民主要来源是欧洲,两次高峰(1870-1898、1900-1935):

北欧、西欧;南欧、东欧

二战后,拉丁美洲和亚洲地区进入人口高速增长期,成为移民主要来源

人种(race)

1体质人类学概念,按照人的生物学差别,即人的体质、形态上的某些具有遗传上的共同特征,对人群进行的划分;

2实质上是生物学分类中同一个智人种下面人群之间的差别,是亚类的概念;

3人种划分参杂主观、文化因素的影响,极端案例便是走向种族主义。

种族(ethnicity)

1文化人类学概念,是根据文化属性对人群的划分;

2种族是指具有共同的祖先(事实上的或想象的)、共同的文化传统的人群,该人群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在语言、宗教,或其它文化特点上与其它人群相区别;

3种族中的成员是与生俱来的,不能由个人决定加入与否。

民族(nation):

政治上的地域人群概念,是通过行政或者法律的手段,被约束于或联系于特定地域的人群。

与国家的概念相联系,与国籍(nationality)具有同等含义。

不同种族和人种构成一个民族。

地理人种(美国学者加恩提出:

既要考虑体型上的差别,也要考虑地理上的隔绝和基因上的变化特点):

1.在相当于洲的范围内,由于地理隔离所形成的,在体质、血型、免疫系统、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是最大的人种分类单位。

2.地理人种是人群对相当于洲区范围自然环境的长期而连续的适应所产生的结果。

每一个地理人种内部仍有各种差异,但他们的共性要大于差异性。

3.地理人种分布范围相当于洲,但与各洲界不完全重合。

4.九大地理人种:

美洲印第安、欧洲、亚洲、印度、非洲、澳大利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

地域人种:

由于地理隔离或社会禁令的限制,在一定地域内长期内婚的人群。

地域人种是一个自然人群,大体相当于一个自身婚育的群族或遗传隔离的人群,它是人种的一个基本的进化单位,为地理人种的次一级单位。

同一地理人种内不同的地域人种,在体质、血型、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差异性)。

两种差别:

一是地理隔绝和环境适应造成的表型的差别;另一种是体质和基因上的隐性差别

化石人种:

有些地域人种,因为长期的地理隔离,在隔离的自然环境中长期内部繁衍而形成的特殊的体质特点,无法归入某类地理人种。

(人群的迁移融合:

新的地域人种——导致地理人种和地域人种无法严丝合缝地组合在一起;划不出具体界限)5组:

具有代表性、大的地域人种(16);分布在美洲的地域人种(4);隔绝的、人数较少的地域人种(4);长时间隔绝的、边缘的地域人种(4);新近形成的“杂交”地域人种(4)

小人种:

小区域内由于人口稠密,习俗不同所形成的单独遗传的人群。

小人种是最低一级人种分类单位,它不是地理隔离的产物,而是由于社会习俗的不同和人口的稠密,本地出生的人不需要远离本土婚配(近距离婚配),历经几个世纪的遗传而形成的人群。

森林尼格罗地域人种:

西非、刚果;肤色很黑,宽鼻,手足较大,紧密螺旋卷发,宽大的齿弓,外翻的厚唇。

最典型的“黑人”

印度次大陆上的地域人种08

1印度地域人种,广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陆,肤色从浅褐色到黑色;

2达罗毗荼地域人种,主要在印度次大陆南部及斯里兰卡北部地区,土著人群,宽鼻,肤色较黑。

达罗毗荼人10/14

1是分布在从印度次大陆南部和斯里兰卡北部地区的地域人种;

2特点是鼻宽,肤色较黑,外表与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有相似性,有人认为二者同源。

拉普人10/13

1是分布于欧洲北部沿海地区,如瑞典、芬兰等国的一类隔绝的、人数较少的地域人种。

2不归属于欧洲地理人种,来源不明、归属不清;

3特点是体型很小,牙齿是全世界最小的;

4是欧洲、亚洲地理人种的混血,兼具二者的特点;有游牧民族的特点,住帐篷。

班图地域人种

身体细瘦,脑袋细长,非洲中部赤道以南的地区起源,农业文化基础。

向南扩张,南非有色人种的非洲来源基因之一。

俾格米人11/13

1是主要分布在非洲刚果森林里的一类隔绝、人数较少的特殊地域人种;

2特点是体型比较小,其体内的高血清胆固醇和低血清蛋白、营养不良和缺乏微量元素都有可能是造成原因。

阿依努人09

1又称虾夷人,是分布于日本北部,具体归属不明的一类长时间隔绝、边缘的地域人种,和通常所见的日本人不同;

2在体质人类学上异于狭义大和民族,毛发较多,体型较大,脸较长,跟欧洲人长相相似,却是日本的土著居民。

布须曼人12

1是南非的土著居民,属于非洲地理人种;

2主要分布在非洲西南部的草原地区,以采集-狩猎为生;

3特点是体型比较小,源于长期生活在干旱环境中,食物不足,营养不良;

4主要使用科伊桑语系;肤色不黑而偏黄。

语言:

人们用来交流的信号系统,人的语言是一套严密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有了语言,人们可以相互交流,进行逻辑思维。

方言08(体现差异和多样性)

1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词汇、拼写和发音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

2一般来说,不同的方言之间是可以相互理解的,但有时候方言的差异可能比较大,不太难的方言之间也不太容易沟通。

标准话:

1由法律规定的,用于政府活动、商业活动、教育活动和一般性社会交流的语言。

2实际上是一种被大多数人接受并理解的方言。

3加强文化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把多样性限制在一定的程度内。

凯尔特语06/08/10/11/13

1凯尔特语属于印欧语系西支;

2历史上分布范围较广,曾覆盖过欧洲大部分地区,后来逐渐收缩到大不列颠群岛、布列尼塔半岛等地。

依第绪语06/08/10/11/12

1是希伯来语与德国的日耳曼语混杂形成的特殊语种,实际不是纯粹日耳曼语;

2传统上将其归类在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族;

3是欧洲犹太人历史上使用的语言,但其复国后重新使用希伯来语。

希伯来语09

1是犹太人的民族语言,属于非亚语系中的闪米特语族;

2现主要分布在以色列等犹太人聚居的国家和地区。

科伊桑语系14

1分布于非洲西南部,主要包括布须曼语和霍屯督语。

2是非洲最古老的语言,原先分布范围广,后来逐渐收缩。

3使用人群包括俾格米,布须曼和霍屯督人,是采集-狩猎为生的人群实用的语言。

被班图语压缩。

库尔德人06

1是分布在中东地区多个国家的一个种族;

2人口约2500万,以游牧为主;

3宗教信仰主要为伊斯兰教逊尼派;

4所讲库尔德语属于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

5一战后欧洲人许诺建立库尔德斯坦由于土耳其阻挠而失败,库尔德人至今被分割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等多个国家。

宗教:

宗教是人们的一整套信仰和行为活动,通过这些信仰和行为活动,人们寻求精神上、体质上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并通过它来音和包容自然、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