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中考模拟卷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8684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中考模拟卷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福建省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中考模拟卷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福建省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中考模拟卷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福建省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中考模拟卷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福建省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中考模拟卷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中考模拟卷二.docx

《福建省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中考模拟卷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中考模拟卷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中考模拟卷二.docx

福建省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中考模拟卷二

2019年福建省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中考模拟卷

(二)

(时间:

120分钟,满分:

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分)

(1)悠哉悠哉,________。

(《诗经·关雎》)

(2)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________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其一)》]

(4)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相见欢》)

(6)____________________,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______________。

(《庄子》一则)

(8)在白居易的《卖炭翁》中,体现老翁衣衫单薄,但又希望天变得寒冷,以能够将自己的木炭卖出解决衣食温饱问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师表》中的“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

“表以陈情”,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

B.《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C.古代跟年龄相关的称谓很多。

如“垂髫”指小孩,“花甲”指六十岁的老人,“加冠”指年已二十的成年男子。

D.《威尼斯商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

2.(2019·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中国结不仅形态、颜色都蕴含着强烈的传统文化气息,而且造型完美,应用广泛。

中国结在历史的传承中,融合了佛教“盘长纹”的特点,环绕盘曲的图案,上下左右对称__①__(A.chèn B.chèng),正反相同,首尾相连,看似有一种祥云之气,线绳的变化和不同结饰的排列组合,变huàn__②__(A.换 B.幻)出藻井纹、双钱纹、喜字纹、琵琶结、吉祥结、蝙蝠结等__甲__(A.不一而足 B.不拘一格)的形态。

而一根线绳无论如何__乙__(A.变幻莫测 B.千变万化),都同根同源,这又体现出“万法归一”的古老哲学思想。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______  ②处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__乙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

中国结不仅形态、颜色都蕴含着强烈的传统文化气息,而且造型完美,应用广泛。

修改句: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B.首联对远古传说的追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C.颈联描绘了一个昏暗、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

D.尾联情景交融,那浩瀚烟波和暮色强化了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选取其中一个“空”字,分析它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①。

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②。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③,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④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待其酒力醒,茶烟⑤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⑥;止于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黄冈新建小竹楼记》)

【注释】①椽:

房椽。

②陶瓦:

用泥土烧成的瓦。

③雉堞圮毁:

城上矮墙倒塌毁坏。

④公退:

公事完毕,回来。

⑤茶烟:

指烹茶炉火的烟气。

⑥齐云、落星、井干、丽谯:

都是名楼。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陋之有  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作小楼二间 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被鹤氅衣  被: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止于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B.止于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C.止于/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D.止于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怎样的共同情怀或志趣?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槐花飘香

申 琳

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

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

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槐花香,香在枝头。

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

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

“真香!

”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

“香不香?

”带头的孩子高声问。

“香!

”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槐花香,香在嘴里。

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

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

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

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

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

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

”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

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

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

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

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

“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

”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槐花香,香在田间。

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

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

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

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

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

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28日)

1.作者围绕槐花香,写了槐花香在____,香在____,香在____三个方面,表达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的__________之情。

2.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

4.赏析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1)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从人物动作描写角度)

(2)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

(从修辞的角度)

5.文中的画线句从动作和嗅觉描写的角度,写出活泼可爱的孩子,透露出作者对槐花香的赞美之情。

请你利用所学的人物描写的其他方法并调动其他感觉器官,也来写一写赞美槐花香的话,不超过70字。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2600年前人类消失”,会以哪几种方式

杨 欣

①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编者注:

2018年3月14日因病去世)不久前再次预言,人类在公元2600年前可能就会消失(灭绝)。

他给出的理由是,随着地球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将会增加,地球将变成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而逃避这个灾难的方法是移民外星。

霍金的“乌鸦嘴”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提醒人类“不作不死”。

那么,人类会有哪些“作死”方式呢?

②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吗?

③可能令人类消失的第一种方式是今天已经危及人类的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海平面上升。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13年的第五次报告(也是最近的一次报告)称,1880~2012年世界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85℃。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任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到21世纪末,全球的平均气温最多可上升4.8℃,海平面会上升82厘米。

届时,世界上将出现诸多“流浪之国”,数亿人或遭受洪灾,或因海平面上升而被迫转移。

不过,即便到2600年会有更多“流浪之国”或“消失之国”,海水或洪水让人类消失的可能性并不大。

④核战争造成的吗?

⑤霍金所说的能让地球变成“熊熊燃烧的火球”最大可能是,为争夺资源和生存权而引发的核战争或核事故。

此前一个普遍流行的说法是,如果世界上有核国家的核武器同时投放,将把地球毁灭10多次。

然而科学的结论是,即便所有有核国家的核武器同时爆炸,也只可能会让地球局部地区变成“火球”,不大可能让整个地球成为“火球”。

但是,核武器的破坏是以生物和生境为巨大代价的,从辐射能量和随后的慢性致死、致畸来看,有可能让90%以上的人类消失。

不过,即便地球的生境遭到破坏,经过数十年,又有可能得到恢复;即便所有的核武器引爆让地球上99%的人消失了,剩下1%的人也可以从世界末日种子库中获得种子,生存下来。

⑥自然灾难造成的吗?

⑦如果说苏美尔神话中会在2012年撞击地球的尼比鲁是一颗不存在的假想行星,但宇宙中的无数天体终有一颗会在未来某一天与地球相撞。

类似的事件地球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多次。

1908年6月30日,俄国西伯利亚上空发生爆炸事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由在地球大气层爆炸的一颗小行星所导致。

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大约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形成了一个直径大约180千米的撞击坑,后来命名为“奇克苏鲁布”撞击坑。

地球上大约3/4的动物和植物物种从此灭绝,其中就包括恐龙。

关于恐龙的灭绝,除“天体撞击说”外还有多种假说,如气候变迁说、大陆漂移说、地磁变化说、物种争斗说等。

即便承认天体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而且将来还会有更大质量的天体撞击地球,让人类和其他生物消失,但仍然有补救的办法。

人类的卫星清除技术和导弹拦截技术都可以命中撞向地球的天体,或改变其飞行的方向,使其偏离地球。

如是,地球上的人类和生物同样不会消失。

⑧当然,人类消失最有可能的一种方式是,地球因自身运行的内部规律而毁灭,但那是几十亿年以后的事了。

以上种种都可能是使人类消失的方式,但迄今没有一种的可能性超过10%,人类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不过,记得珍爱地球,也珍惜每一天平凡的日子。

(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第2期,有删改)

1.说说第③段画横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2.第⑤段“核武器的破坏是以生物和生境为巨大代价的,从辐射能量和随后的慢性致死、致畸来看,有可能让90%以上的人类消失”一句中“有可能”能否删除?

为什么?

3.第②④⑥段都使用了疑问句式,有什么作用?

4.文章开头引用霍金的话,说“人类在公元2600年前可能就会消失(灭绝)”,而结尾却说“人类大可不必杞人忧天”,这是否自相矛盾?

为什么?

(五)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了第四次“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该调查在北京、广东等10个省(市)42个区县162所中小学的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进行,回收有效问卷9360份,其中男生47.6%,女生52.4%;小学生53.1%,中学生46.9%;城乡样本各半。

今天上午,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共青团四川省委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在成都开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论坛上发布了这项研究成果。

【材料二】本次调查数据显示,“00后”小学生在校时间平均为8.1小时,初中生平均为11.0小时;有57.0%的“00后”学习日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休息日睡眠不足9小时的也有34.5%;学习日有66.4%的小学生花1.7小时做家庭作业,78.5%的初中生花3小时;休息日有81.1%的小学生花2.8小时做家庭作业,87.1%的初中生花4.3小时。

在休闲生活方面,课外阅读仍是最受欢迎的休闲方式,但近七成(67.9%)“00后”一年的纸质书阅读量不超过20本,上网的吸引力大幅上升,喜欢看电视的减少,喜欢看电影的增多。

“00后”学习日闲暇时间超过了“90后”,但是仅50.0%休闲时间达到1小时,15.4%不足半小时,11.7%基本没有闲暇时间,说明仍有相当数量的少年儿童仍难以享受休闲时光。

37.7%的“00后”课余时间最喜欢做的事情是运动,但休息日运动时间不超过1小时的高达46.3%、学习日运动时间不超过1小时的高达66.3%,甚至还有7.6%学习日基本没有运动,8.3%在休息日基本没有运动,可见运动量不足的情况仍普遍存在,其后果和损失仍未得到足够重视。

【材料三】“00后”的休闲偏好染上了日渐浓烈的信息化色彩,33.4%最喜欢的是上网,比“90后”几乎增长了两倍,45.7%的“00后”休息日上网超过1小时,纸质书阅读量较“90后”减少,仅26.9%一年能阅读20~99本书。

在休息日,玩耍超过1小时的有六成(60.0%),而看电视、电影超过1小时的近七成(69.7%)。

1.结合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的样本主要以城市和农村为主,两者各半。

B.在休闲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不喜爱以阅读的方式来休闲,最喜欢做的事情是运动。

C.“00后”比“90后”更多的喜欢有信息化色彩的休闲方式。

D.“00后”的学生大部分睡眠时间不足,应当引起重视。

2.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三少学生”指哪三少?

3.请根据以上文字材料,分析影响学生阅读的原因。

(六)名著阅读。

1.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简·爱到学校的第一天认识了好心的谭波儿小姐,并且和她成了好朋友。

()

(2)私放晁天盖、浔阳楼题反诗、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说的是宋江的故事。

()

(3)“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

“他”是虎妞去世后自暴自弃的祥子。

()

2.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

这行者昂昂烈烈,挺着胸脯,把身子抖了一抖,却将那架鹰犬的毫毛,都收回身上,拽开大步,径走入门里,坐在南面当中。

红孩儿当面跪下,朝上叩头道:

“父王,孩儿拜揖。

”行者道:

“孩儿免礼。

(《西游记》)

语段中“行者”假扮成谁的样子?

结果又是如何被识破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6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请你以“我们都是追梦人”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

立意明确;符合文体;不套作,不抄袭。

不少于600字。

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