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矿物与岩石鉴定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84738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 矿物与岩石鉴定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 矿物与岩石鉴定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 矿物与岩石鉴定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 矿物与岩石鉴定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 矿物与岩石鉴定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 矿物与岩石鉴定教案.docx

《2 矿物与岩石鉴定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 矿物与岩石鉴定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 矿物与岩石鉴定教案.docx

2矿物与岩石鉴定教案

2矿物与岩石鉴定

本章要点

本章主要介绍了矿物、岩石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性质,认识了常见造岩矿物和常见的岩石,了解了常见岩石的鉴定方法;为岩、土工程性质的认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能对常见造岩矿物和常见的岩石进行鉴定。

 

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主要物质成分,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各种地质作用的自然产物。

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是由一种矿物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由于地质作用的性质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不同的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内部结构也有所不同。

自然界的岩石的种类很多,按形成原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根据矿物组成将岩石分为单矿岩和复矿岩。

矿物的成分、性质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发生影响。

所以要认识岩石、分析岩石在各种自然条件下的变化,进而评价岩石的的工程地质性质,为工程建设服务,就必须先了解矿物的有关知识。

2.1造岩矿物

矿物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它是在各种地质作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体和化合物。

其中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2.1.1矿物的一般知识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目前自然界已发现的矿物约3300多种,其中构成岩石的矿物有30余种。

造岩矿物绝大部分施结晶质的,结晶质的基本特点施组成矿物的元素质点(离子、原子或分子)在矿物内部按一定规律重复排列,形成稳定的格子构造,在生长过程中如条件适宜,能生成被若干天然平面所包围的固定的几何形态,但绝大多数矿物在发育时受空间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具有规则的形态,如蛋白石(SiO2H2O)、褐铁矿(Fe2O3.nH2O)等。

自然界的矿物按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型:

1.原生矿物(配图)

在岩石或成矿的时期内,从岩浆熔融体中经冷凝结晶过程中所形成的矿物,如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

2.次生矿物

指原生矿物遭受化学风化而形成的新矿物,如正长石经水解作用后形成的高岭石。

3变质矿物

指在变质的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如蛇纹石、滑石、石榴子石等。

2.1.2矿物的物理性质

矿物的物理性质主要决定于它的内部结构和化学成分。

掌握矿物的物理性质是鉴别矿物的主要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用肉眼观察并借助简单的工具和试剂鉴定矿物。

其物理性分为光学性质、力学性质、其它性质。

(一)矿物的光学性质

矿物的光学性质是指矿物对自然光的吸收、反射和折射所表现的各种性质。

1.颜色

矿物的颜色指矿物对可见光中不同光波选择吸收和反射后映入人眼的现象.它是矿物最明显、最直观的物理性质,常用标准色谱的红、橙、黄、绿、蓝、靛、紫以及白、灰、黑来说明矿物颜色,也可以依据最常见的实物颜色来描述矿物的颜色,根据形成颜色的原因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

自色 矿物本身所含有色素离子的颜色(见表2-1),自色对矿物具有重要的鉴定意义。

如孔雀石含有Cu2+呈现出绿颜色,而赤铁矿含有Fe3+呈现出红颜色。

(配图)

表2-1色素离子与矿物颜色示例表

离子

Cu2+

Ni2+

Fe3+

Fe2+、Fe3+

Mn2+

颜色

绿

绿

玫瑰

矿物

孔雀石

镍华

赤铁矿

磁铁矿

菱锰矿

化学成分

Cu2(CO3)(OH)

Ni3(AsO4)n(OH)

Fe2O3

Fe3O4

MnCO3

他色 矿物含有杂质等机械混入物所引起的,对一般矿物无鉴定意义。

对特殊矿物有鉴定意义。

如水晶(SiO2)本身是无色透明的,但当含有少量氧化锰杂质时呈紫色(紫水晶),含钛时呈红色(蔷薇水晶),含碳时呈褐色至深黑色(烟水晶或墨水晶)等等。

(配图)

假色 矿物内的某些物理原因所引起的颜色,比如光的干涉、内散射等

,对某些矿物具有鉴定意义。

如斑铜矿(Cu5FeS4)风化表面呈紫蓝色,称为“锖色”现象;石英、方解石内部有细裂隙面时呈彩虹色,称为“晕色”等。

(配图)

原生矿物按其自色分为浅色矿物和深色矿物两类,浅色矿物有石英、长石、白云母等,深色矿物有橄榄石、黑云母、角闪石、辉石等。

2.条痕

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一般指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简称为条痕板)上擦划时所留下的矿物粉末痕迹。

条痕对不透明、深色、金属矿物具有鉴定意义。

对浅色矿物无鉴定意义。

例如:

黄铁矿——为绿黑色的细条痕;黄铜矿——绿黑色中显铜粉末的粗条痕;赤铁矿——不论外观何色,条痕为樱红色。

(配图)

3.光泽

光泽是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根据矿物表面对光反射能力的强弱,用类比方法分为四级;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和玻璃光泽,绝大多数矿物呈非金属光泽。

还有一些特殊的光泽如油脂光泽、珍珠光泽、丝绢光泽、蜡状光泽、土状光泽等。

矿物遭风化后,光泽强度就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如玻璃光泽变成油脂光泽等。

4.透明度

透明度是指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即光线透过矿物的程度,在矿物学中,一般以1cm厚的矿物的透光度为标准,将矿物的透明度分为三级:

⑴透明——隔着矿物能清楚地见到另一侧物体的轮廓。

如水晶.冰洲石.云母片等。

⑵半透明——隔着矿物能见到另一侧物体的模糊阴形,如蛋白石、辰砂等。

⑶不透明——隔着矿物完全不能见到另一侧的任何形象,如磁铁矿、石墨等。

在矿物鉴定工作中,通常取0.03mm的薄片进行比较,以透光程度将矿物分为透明的和不透明的两类。

当手标本不具备标准厚度的情况下,应以光学性质的四个方面的内在联系作综合分析判断。

一般而言,颜色浅淡、条痕无色或白色、非金属光泽的非金属矿物,都是透明的;颜色深暗、条痕黑色或暗色、金属光泽的金属矿物.基本上是不透明的;介于两者之间的为半透明的矿物(见矿物光学性质对照表2-2)。

但存在以下两种特殊的情况:

浅色矿物铝土矿为半透明的和深色矿物橄榄石为透明的。

表2-2矿物光学性质对照表

颜色

无色或白色

浅色或彩色

深色

金属色

条痕

无色或白色

无色或淡色

浅色或彩色

深色或金属色

光泽

玻璃-金刚

半金属

金属

透明度

透明

半透明

不透明

(二)矿物的力学性质

矿物的力学性质是指矿物在受力后所表现的物理性质。

1.硬度:

硬度是矿物抵抗刻划、研磨的能力。

一般用肉眼鉴定时,通常以己知硬度的矿物去刻划被测定的矿物,以此鉴定其相对硬度。

在野外鉴别矿物硬度时,还可采用简易鉴定方法来测试其相对硬度。

即利用指甲、铁刀(铅笔刀)、玻璃刀和钢刀将矿物划分为三个判定(不标明具体数值)硬度等级:

指甲能刻出划痕的为低硬度;指甲刻不出、小刀(铅笔刀)可刻出划痕的为中硬度;小刀刻不出、钢刀可刻出划痕的为高硬度。

一般只判断;低、中、高。

国际上采用“摩氏硬度计”(1824年奥地利矿物学家摩氏首先提出),以常见的10种矿物作为标准,从低到高分为10级,代表矿物为:

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见表2-3)。

(配图)

表2-3矿物标准硬度计及简易鉴定方法对照表

摩氏硬度计

矿物硬度简易鉴定方法

硬度等级

矿物

代用硬度

相对硬度测定

硬度等级

1

2

滑石

石膏

指甲(2.5)

用指甲容易刻出

低硬度

用指甲能刻出

3

4

5

方解石

萤石

磷灰石

铁刀(5~5.5)

用小刀很容易刻划

中硬度

用小刀能刻出

用铅笔刀刻有明显划痕

6

长石

玻璃(5.5~6)

用小刀玻璃不易刻划,钢刀可留划痕

 

7

石英

钢刀(6~7)

用钢刀不易刻划

高硬度

8

9

10

黄玉

刚玉

金刚石

 

能在玻璃上刻下明显划痕

能刻划石英

极高硬度

能刻划石英

2.解理与断口:

矿物受打击后,能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裂开的光滑平面为解理面。

不具方向性的不规则破裂面,称为断口

根据解理的完全程度,可将解理分为以下几种:

(配图)

1.极完全解理:

矿物极易断开成薄片状.纤维状.规则块体(云母.石棉.方解石)

2.完全解理:

矿物极易裂开成薄斤、纤维状、规则块状,如云母、石棉、方解石等。

3.中等解理:

矿物能沿解理作不完整的裂开,解理面不光滑不连续.如角闪石、辉石等。

4.不完全解理:

在块体矿物上很难见到解理面.偶而可见的解理面既小又不平滑,如磷灰石、橄榄石等。

矿物解理的完全程度和断口是相互消长的,解理完全时则不显示断口。

反之,解理不完全或无解理时,则断口显著。

如不具解理的石英,则只显示贝壳状断口。

解理是造岩矿物的另一个鉴定特性。

矿物解理的发育程度,对岩石的力学强度产生不同的影响。

断口又分为:

贝壳状、参差状、锯齿状、平坦状。

(三)矿物的其它性质

有些矿物还具有独特的性质如磁性、弹性、发光性、放射性、人的感觉感官性等。

2.1.3常见的造岩矿物

矿物的种类繁多,由于其物理性质测试简单,常是鉴定和分类的主要依据。

下面介绍几种重要的造岩矿物的物理性质。

1.石英(SiO2)

石英(SiO2)无色,因含杂质等可呈各种颜色。

无条痕,断口呈贝壳状,油脂光泽,硬度高,透明。

晶体呈六方柱双锥状。

化学性质稳定,抗风化能力强,含石英越多的岩石,岩石的工程性质越好。

石英广泛分布在各种岩石和土层中,是重要的造岩矿物。

2..正长石(KAlSi3O8)

呈柱状、板状、块状,颜色为肉红色或黄褐色或近于白色,条痕白色,玻璃光泽,硬度高,中等解理,两组解理面近于90°正交。

易于风化,完全风化后形成高岭石、绢云母、铝土矿等次生矿物。

3.斜长石

呈长状、板条,白色至暗灰色,无痕,透明、玻璃光泽,硬度高,中等解理,两组解理面呈86°左右斜交。

易于风化,解理面上有细条纹。

成分中以Na+为主的是酸性斜长石,以Ca2+为主的是基性斜长石,两者之间的为中性斜长石。

斜长石是构成岩浆岩最主要的矿物。

4.白云母

呈片状、鳞片状,薄片无色透明,珍珠光泽,硬度低,薄片有弹性,一组极完全解理,具有高的电绝缘性.抗风化能力较强,主要分布在变质岩中。

5.黑云母

呈片状或板状,颜色深黑,其它性质与白云母相似,硬度低,玻璃或珍珠光泽、半透明、易风化,风化后可变成蛭石,薄片失去弹性,当岩石含云母较多时,强度降低。

广泛分布于岩浆岩和变质岩中。

6.角闪石

呈长柱状、针状,颜色暗绿至黑色,玻璃光泽,硬度高,半透明,中等解理,两组解理交角56°。

较易风化,风化后可形成粘土矿物、碳酸盐及褐铁矿等。

多产于中性岩浆岩和某些变质岩中。

7.辉石

呈短柱状、粒状,黑色,玻璃光泽,半透明,中硬度、中等解理,两组解理面交角87°。

较易风化,多产于基性或超基性岩浆岩中。

8.橄榄石

呈粒状集合体,橄榄绿色,玻璃光泽,透明、高硬度,断口贝壳状。

常见超基性岩浆岩中,易风化。

9.方解石

呈菱面体或六方柱,无色或乳白色,玻璃光泽,四度,三组完全解理,与稀盐酸起泡反应。

方解石是组成石灰岩的主要成分,用于制造水泥和石灰等建筑材料,也可作电气及炼钢的熔剂等。

10.白云石

菱面体,集合体呈块状,灰白色,玻璃光泽或珍珠光泽,硬度为中,透明,中等解理、遇热稀盐酸时微弱起泡。

11.石膏(CaSO4·2H2O)

集合体呈致密块状或纤维状,一般为白色,条痕白,硬度低,丝绢光泽,透明,一组完全解理,广泛用于建筑、医学等方面。

12.粘土矿物泥黄色,浅色条痕,土状光泽,透明,低硬度,平坦状断口。

泛指各种形成粘土的矿物。

(1)高岭石

常呈致密块状、土状,白色,土状光泽,透明,硬度低,平坦状断口。

透水性差,干燥时粘舌,易捏成粉末,湿润具有可塑性。

(2)蒙脱石

呈土状、块状,白色,土状光泽,透明,硬度低,平坦状断口。

吸水性很强,透水性差,吸水后体积可膨胀几倍至十几倍,具有很强的吸附力和阳离子交换性能。

(3)伊利石

呈块状,白色,平坦状断口。

不具膨胀性和可塑性,因产于美国伊利诺斯州而得名。

13.蛇纹石

集合体呈致密块状,颜色黄绿,腊状光泽,硬度中,半透明,断口平坦,可作室内装饰材料。

为富镁质超基性岩变质后形成的主要变质矿物,常与石棉共生。

14.绿泥石

集合体为隐晶质土状或片状,浅绿到深绿色,玻璃光泽,半透明,一向中等解理,薄片有挠性无弹性,硬度低,强度较低,是长石、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等的次生矿物,在变质岩中分布最多。

15.滑石

集合体呈致密块状,白色,淡黄色,淡绿色,珍珠光泽,硬度低,一组完全解理。

富有滑腻感,工业上常用原料。

为富镁质超基性岩,白云岩等质后形成的主要变质矿物。

16.石榴子石

晶体菱形十二面体或粒状,颜色随成分而异,玻璃光泽,硬度高,半透明,无条痕,无解理,主要用于研磨材料。

17.黄铁矿(FeS2)

立方体,颜色为金黄色,金属光泽,锯齿状断口,条痕为细绿黑色,硬度高,不透明,易风化,风化后生成硫酸和褐铁矿。

常见于岩浆岩褐沉积岩的砂岩和石灰岩中。

2.2岩浆岩

岩石是地壳发展过程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在成分和结构上具有一定规律的集合体。

岩石是构成地壳的最基本单位,按其成因可将地壳的岩石分为三大类: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与人们的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关系。

岩石不仅是研究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矿产等的基础,而且也是人类一切工程建筑物的地基和原材料。

为了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必须从岩石入手去探讨工程地质问题。

下面分别介绍三大岩类的主要特征及常见岩属。

2.2.1岩浆岩及其产状

岩浆涌向地表或地下一定深处,因其理化环境即压力和温度条件发生了变化,使之冷凝而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

岩浆岩按其生成环境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岩浆侵入地壳深处,在高温高压下缓慢冷却结晶而成的岩浆岩称为深成侵入岩。

如果是在接近地表不远的地段,但未上升至地表面而凝结的岩浆岩称为浅成侵入岩;喷出地表在常压下迅速冷凝而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

(配图 土32页图3-1)

岩浆岩生成的空间位置和形态、大小称为岩浆岩的产状。

1.岩基和岩株

深成侵入。

2.岩脉、岩盘和岩床

浅成侵入。

3.喷出岩的产状多形成火山颈、火山锥、岩流、岩被等。

2.2.2岩浆岩的化学性质与矿物成分

组成岩浆岩的矿物多数是原生矿物、其中,浅色矿物和深色矿物之间比例不同其化学性质也不同。

这种有规律的组合,是岩浆岩分类命名的主要依据之一。

1.岩浆岩的化学成分

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岩石的颜色。

绝大多数岩浆以硅酸盐为主。

其中O、Si、Al、Fe、Ca、Na、K、Mg、H等九种元素占地壳的98.13%,以O、Si的含SiO2量为最多,两者占总重量的75.13%,其次还有Ti、P、Mn、Ba等元素,通常把这13种元素称为“主要造岩元素”,这些元素一般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其中,含量最多的为,高达57.64%;其次为Al2O3,两者占岩浆岩氧化物总量的70.09%,通常把这些氧化物称为“主要造岩氧化物”

岩浆岩种的各种氧化物之间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当SiO2含量较低时,FeO、MgO等铁镁质矿物就高,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深色矿物增多;当SiO2和Al2O3含量较高时,则以Na2O、K2O等硅铝质矿物,如石英、长石、白云母类浅色矿物为主)。

由此在岩浆岩的分类中,习惯上根据SiO2含量多少,把岩浆岩分四大类,见表2-4。

表2-4岩浆岩的分类

化学性质

超基性岩

基性岩

中性岩

酸性岩

SiO2的含量(%)

<45

45-55

55-65

65-75

2.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岩浆岩中的矿物成分是岩浆岩化学性质最直观的反。

根据矿物在岩浆岩分类和命名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为:

(1)主要矿物:

是指岩石中含量较多(>20%),对分类命名起决定作用的矿物。

例如花岗岩中的长石和石英是主要矿物,缺一就不能称为花岗岩;辉长岩中的辉石和斜长石均为主要矿物,两者缺一不可。

(2)次要矿物:

是指某种矿物在岩石中的含量较少(3%—10%)对划分岩石大类不起主要作用,但可作为确定岩石种属的依据。

(例如闪长岩为中性岩类,以角闪石和中性斜长石为主要矿物,若含有一定数量的石英时,则称为石英闪长岩。

(3)副矿物:

是指岩石含量极少(1%—3%),对分类及其种属命名都不起作用的矿物。

常见的副矿物有:

锆石、磷灰石、褐帘石等等。

3.岩浆岩中矿物组合与其化学性质

岩浆岩中深、浅矿物的组合,不仅反映在岩石的颜色上,而且还决定着该岩石的化学性质。

在岩浆岩石学中,常以铁镁质的深色矿物在岩石中所占的百分比作为“颜色指数”、或称“色率”。

色率:

0—30%的称为浅色岩,为酸性岩;0—30%的称中色岩,为中性岩;0—30%的称深色岩,为基性岩;0—30%的称暗深色岩,为超基性岩(深矿物在岩石中占0—30%)。

由此可见,岩浆岩的颜色、矿物成分与化学性质之间,有着内在的共生组合规律。

为了能粗略地理解这种共生组合规律,可试用简要的网络图来加以概括,见图3-2

 

浅色矿物——石 英——正长石——斜长石

 

深色矿物——黑云母   角闪石   辉 石   橄榄石

 

岩石颜色——浅色岩   中色岩   深色岩   暗深色岩

 

化学性质——酸性岩   中性岩   基性岩   超基性

图3-2 岩浆岩颜色、矿物成分、化学性质网络图示

从网络图中可以看出岩浆岩中原生矿物在冷凝结晶过程中所形成的共生规律。

(1)酸性岩:

浅色,SiO2含量高,石英与正长石及酸性斜长石共生,深色矿物有黑云母和少量角闪石。

(图中以单实线表示)

(2)中性岩:

中色,SiO2含量适中,石英含量极少,以长石类与深色矿物角闪石共生。

(图中以双实线表示)

(3)基性岩:

深色,SiO2含量较低,无正长石和石英或含量极少,以基性斜长石与深色矿物辉石共生为主。

(图中以三实线表示)

(4)超基性:

暗深色,SiO2含量很低,长石类及角闪石极少见,绝无石英。

以深色矿物橄榄石与辉石共生为主(图中以箭头线表示)

从上述“共生组合规律”可看出,石英与橄榄石在岩浆岩成岩的过程中不会共生,因为40%含量的SiO2与铁镁化合形成橄榄石,不能独立形成石英。

SiO2含量>65%才可以形成石英,而这时不能形成橄榄石。

通常以次两种矿物来区别SiO2含量的多少,故把橄榄石和石英列为岩浆岩的“指示矿物”。

2.2.3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1、岩浆岩的结构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态以及晶粒之间或晶粒与玻璃质间的相互结合的方式。

岩浆岩的结构特征是岩浆冷凝时所处理化环境综合反映的,也是研究岩石形成条件和岩石分类、命名的重要依据。

结构决定于岩石的内在联系,影响着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

①根据岩石矿物结晶的程度可分为(配图 土34页图3-3)

(1)全晶质结构:

是侵入岩是主要特征,因岩浆在深处缓慢冷凝,矿物有充分结晶的条件而全部结晶,如花岗岩、闪长岩。

(2)半晶质结构:

常见于部分浅成岩和喷出岩中,因岩浆冷凝速度较快,其中有一部份岩浆来不及结晶而成为非晶质如流纹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

(3)非晶质结构: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很快,来不及结晶而成为非晶质,也称为玻璃质,如黑曜岩、珍珠岩。

总的来说,岩浆冷凝慢——全晶质,较快——半晶质、突然——非晶质

②按晶粒的绝对大小分(见表2-5)

表2-5岩浆岩晶粒大小分级标准及名称

结构等级

巨粒

粗粒

中粒

细粒

微粒

晶粒大小(mm)

>10

10—5

5—1

1—0.1

<0.1

结构名称

伟晶质

显晶质

隐晶质

③按晶粒的相对大小分(配图 土35页图3-4)

(1)等粒结构:

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小相等如橄榄石。

(2)不等粒结构:

岩石中矿物颗粒有大有小。

(3)斑状结构及似斑状结构:

岩石由大小相差悬殊的矿物组成,大的称斑晶,小的称基质。

如果基质为非晶质者(即玻璃质),称为斑状结构;如果基质为晶质者,称似斑状结构。

④按矿物颗粒外形分(配图 土35页图3-5)

矿物颗粒按结晶的先后顺序,可分为自形晶、半自形晶和他形晶三种,先结晶的矿物晶形完整,为自形晶;次层结晶的矿物只有部分晶形完整,为半自形晶;最后结晶的矿物只能填充于已结晶的矿物空隙中,故成为他形晶。

2、岩浆岩的构造

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中各种矿物外部集合体在空间排列及充填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构造特征决定于岩浆性质,产出条件,凝固过程度中物质成分的空间运行状态等,也是岩石分类命名的重要依据之一。

岩浆岩常见的构造有:

(1)块状构造:

矿物在岩石中排列无一定次序,无一定方向,不具任何特殊形象的均匀块体。

大部分侵入岩都具有这种构造,如花岗岩、辉长岩、闪长岩等。

(2)流纹构造:

在喷出岩中由不同颜色的矿物、玻璃质和拉长气孔等沿一定方向排列,表现出熔岩流动的状态。

常见于酸性或中酸性喷出岩中,如流纹岩。

(3)气孔及杏仁构造:

当熔岩喷出时,由于温度和压力骤然降低,岩浆中大量挥发性气体被包裹于冷凝的玻璃质中,气体逐渐逸出,形成各种大小和数量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个别呈管状的孔洞,称为气孔构造。

如果孔洞中被后斯次生方解石、沸石、蛋白石等矿物充填,形如杏仁,则称为杏仁构造如玄武岩、安山岩、浮岩等。

2.2.4常见的岩浆岩类型

通常根据岩浆岩的成因、矿物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产状等方面的综合特征分类,见表2-6。

表2-6岩浆岩分类表

类型

.酸性

中性

基性

超基性

SiO2含量(%)

75~65

65~55

55~45

〈45

化学成分

含Si、Al为主

含Fe、Mg为主

颜色(色率%)结构构造

浅色的(浅灰、浅红、红色、

黄色)

深色的(深灰、绿色、黑色)

0~30

30~60

60~90

90~100

成因

产状

 

 

 

 

 

 

 

 

 

 

 

 

含长石

含斜长石

不含长石

石英>20%

石英0~20%

极少石英

无石英

云母

角闪石

黑云母

角闪石

辉石

角闪石

辉石

黑云母

辉石

角闪石

黑云母

橄榄石

辉石

 

 

喷出岩

喷出堆积

玻璃状或碎屑状

黑、浮石、火山凝灰岩、火山碎屑岩、火山玻璃

少见

火山锥

岩流岩被

微状、斑状、块状、玻璃质结构、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等构造

流纹岩

粗面岩

安山岩

玄武岩

苦橄岩

侵入岩

浅成岩

 

 

岩脉、岩盘和岩床

细粒、微粒、似斑状及斑状结构

 

花岗斑岩

正长斑岩

闪长玢岩

辉绿岩

金伯利岩

深成岩

岩基和岩株

粗粒、中粒、似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

花岗岩

正长岩

闪长岩

辉长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