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教育学》串讲笔记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77425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教育学》串讲笔记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自考《教育学》串讲笔记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自考《教育学》串讲笔记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自考《教育学》串讲笔记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自考《教育学》串讲笔记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教育学》串讲笔记一.docx

《自考《教育学》串讲笔记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教育学》串讲笔记一.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教育学》串讲笔记一.docx

自考《教育学》串讲笔记一

2012年4月自考《教育学

(一)》串讲笔记

目录

2012年4月自考《教育学

(一)》串讲笔记一绪论2

一、复习建议2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2

第一节教育学的概念及其对象2

2012年4月自考《教育学

(一)》串讲笔记二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5

一、复习建议5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5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5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和发展5

第三节现代教育的特征7

2012年4月自考《教育学

(一)》串讲笔记三第二章学校8

一、复习建议8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8

第一节学校概说8

第二节学校文化9

第三节学校管理9

2012年4月自考《教育学

(一)》串讲笔记四第三章学生16

一、复习建议16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16

第一节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16

第二节当代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及其主要内容18

第三节儿童的发展与教育18

2012年4月自考《教育学

(一)》串讲笔记五第四章教师21

一、复习建议21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21

第一节教师职业21

第二节我国教师的资格、任用、培训及考核制度23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4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25

2012年4月自考《教育学

(一)》串讲笔记六第五章教育目的27

一、复习建议27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27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27

2012年4月自考《教育学

(一)》串讲笔记七第六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30

一、复习建议30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30

第一节德育30

第二节智育31

第三节体育31

第四节美育32

2012年4月自考《教育学

(一)》串讲笔记

2012年4月自考《教育学

(一)》串讲笔记一绪论

一、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每年必考,但所占分值较低,建议学员加强理解,一般掌握。

从题型来讲单项选择题所占比重较大,不过名词解释题、简答题也是有可能出现的。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

第一节教育学的概念及其对象

「识记」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识记」

(一)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领会」

(一)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3、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十分不开的,凝聚着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

(二)教育学创立过程中哪些人作出了什么重要贡献,即创立的简要过程(每年必考):

1、培根(英国):

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2、夸美纽斯(捷克):

《大教学论》:

“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3、康德(德国):

《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

“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

“教育实验”;

4、赫尔巴特(德国):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5、洛克(英国):

《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6.卢梭(法国):

《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

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7、裴斯特洛齐:

《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1、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深入的时期,也就是教育学研究最活跃的时期。

2、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4、不同的教育学派在相同的教育问题上越来越难以取得共识,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科学声誉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下列不同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主张需要识记(几乎每年必考):

(1)实验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代表人物:

梅伊曼、拉伊,贡献:

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2)文化教育学:

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19世纪末,德国,代表人物:

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教育学的展望》、利特《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主张通过“陶冶”与“唤醒”培养完整人格。

(3)实用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代表人物:

杜威·克伯屈,代表作:

《我的教育信条》、《民本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

(4)制度教育学:

20世纪60年代,法国,代表人物:

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

(6)批判教育学:

20世纪70年代之后,代表人物:

美国:

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中的文化与经济再生产》、吉鲁《教育中的理论与抵制》,法国:

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例题·单选题」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梅伊曼B.拉伊

C.杜威D.狄尔泰

「答案」C

(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2012年4月自考《教育学

(一)》串讲笔记二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考点较多,所占分值较高,建议学员加强理解,重点掌握。

考试题型多是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识记」

(一)“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2、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3、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领会」

(一)教育的发展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

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特征:

(1)教育水平低。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古代学校的出现。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3)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2)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3)教育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4)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5)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3、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

(2)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3)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4)师生关系民主化。

(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2)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3)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例题·单选题」我国唐朝官学体系中的“二馆六学”,其突出的教育特征是()

A.宗教性B.生产性

C.普及性D.等级性

「答案」D

「解析」此题目考查考生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特征的理解。

第三节现代教育的特征

「领会」

(一)现代教育的特征

1、公共性:

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视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

2、生产性:

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科学性:

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教育科学是推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和革新的根本力量。

4、未来性:

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5、国际性:

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6、终身性:

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2012年4月自考《教育学

(一)》串讲笔记三第二章学校

一、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考点较多,所占分值较高,建议学员加强理解,重点掌握。

从题型来讲以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为主。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

第一节学校概说

「识记」

(一)学校的定义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合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

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领会」

(一)学校制度的发展

现代学制受限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

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

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

前者是学术型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

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

当然,双轨学制并不是惟一的学校发展模式,在美国,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

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设置目的: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2、手段:

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3、与政府关系:

国家对学校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

4、产出:

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

具体体现: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第二节学校文化

「识记」

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领会」

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影响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

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

学校传统的形成受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

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

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三节学校管理

「识记」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须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1、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对象化的行为。

2、管理必须有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3、管理必须有其自己独特的手段,亦即管理手段。

4、管理必须要有效果,亦即管理效果。

(二)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这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

2、法律方法

这是指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

这是指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教育,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

4、经济方法

即物质效益的方法,是指把物质作为激励动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

5、学术方法

这是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方法。

对这类工作的管理不应使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而应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领会」

(一)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1、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

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务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可以这样认为,学校目标的实现、学校气氛的营建、职权职责的明晰以及学校效能的发挥等几乎都取决于组织的沟通,因此,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

2、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1)信息传递

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

(2)控制

(3)激励

(4)情感交流

3、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

(1)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

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

(2)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闻(即小道消息)。

4、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

(1)主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沟通行为的主体)由于个性或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而对信息沟通产生影响。

这些主观方面的原因一般有:

学识、个性、知觉选择性等。

(2)客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接受信息的条件和可能与实际的信息量不对称所造成的沟通障碍。

如果信息量过大,超过了接收者的能力,许多信息就会被搁置,从而影响沟通。

(3)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

沟通媒体(如电讯、电脑网络、各种教具等)技术上的问题,有可能使沟通受到障碍。

沟通的主要工具是语言符号。

5、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1)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

(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

(3)选择最佳沟通媒体。

(4)注意信息的时效性。

(5)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二)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一所小学的绩效一般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同时还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成果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由以上诸方面所反映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

我们如何来评价一所小学的绩效呢?

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观点。

1、目标模式。

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和传统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机关制订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达到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

2、投入—产出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效率,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

因此把社会各方对学校的投入(包括资金、师资水平、学生原有水平、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学校领导能力和作风等)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后作为基础,预测学生未来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并把它与学生的实际成绩相比较,其结果就是学校绩效的标度。

3、需求满足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如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因为学校的活动要受到这些群体的支配或影响。

4、环境适应模式。

它强调学校应不断变换自己,适应环境,主动迎接环境的挑战,获得外界的认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发挥。

这一模式注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注重学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以此为依据来衡量学校的绩效。

5、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它侧重学校本身的因素对于学校绩效的影响,认为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组织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

以上几种不同的模式代表了对于学校绩效的不同价值取向,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

把这些模式的合理方面加以综合,就能对学校绩效产生更全面的理解。

学校的绩效只有经过评估才能量化并加以比较,才能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

因此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提高绩效。

具体地说,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对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评定,并据此决定工资报酬的级别,决定工作岗位以及升迁等;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使学校更确切地掌握教职员工的基本素质及其他情况,以便按其特点进行培训,更合理地开发他们的潜能。

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为学校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算、教学工作安排等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同时也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最后,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增强学校教职员工的公平感和成就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他们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工作。

(三)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在我国,中小学是国家教育行政的重要对象,其内容之广泛远胜于其他教育领域。

由于中小学是各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工作不能不考虑其所在地方的需要。

同时由于教育工作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一种教与学的精神活动,很难以划一的标准来加以规范,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就具有某些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点,主要通过宏观的政策、法律、经费、督导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中小学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

课程计划的行政作用就在于为中小学规定基本的内容要求和法定的质量标准,以达到对学校教育事实上的控制。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

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学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法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也是学校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因此具有法定拘束力。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中小学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纳入国家干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因此,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属于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部分,其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等方面的管理适用国家工作人员管理的法规、制度。

「例题·单选题」中小学学籍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A.教师的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

B.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

C.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

D.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

「答案」D

「解析」此题目考查了中小学管理中学籍管理的内容。

第四节学校、家庭和社会

「领会」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2、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一个中小学生来说,对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

(1)一般性指导

(2)针对性指导(3)分类指导(4)个别指导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1)互访。

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

(2)家长会。

这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通的方式。

(3)家长委员会。

这是学校与家长相互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

(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2012年4月自考《教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