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地缘政治现状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76997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2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亚地缘政治现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亚地缘政治现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亚地缘政治现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亚地缘政治现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亚地缘政治现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亚地缘政治现状分析.docx

《中亚地缘政治现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亚地缘政治现状分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亚地缘政治现状分析.docx

中亚地缘政治现状分析

中亚地缘政治现状分析(2008-2009)——相互交织的大小“博弈”

潘志平

2011-12-1622:

25:

33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

文章分析的是2008-2009年中亚地缘政治情势。

其中既有美俄的“大博弈”,欧洲、印度、日本不同程度的参与,还有地区国家间在一些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小博弈”,以及大小“博弈”的相互交织,呈现出扑朔迷离、缤纷多彩的景观。

中国与中亚的合作在2009年有突破,土库曼斯坦经新疆进入中国的天然气管道的开通,将改变中亚的地缘政治格局。

  关键词:

中亚地缘政治;中亚战略;中亚能源;分析

  中图分类号:

D8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9245(2010)02-0027-18

  基金项目: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2008年重大招标项目“颜色革命后的中亚与新疆稳定发展”(08ZB0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潘志平(1945-),男,江苏南京人,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吉林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亚地缘政治研究。

  文本所定义的“中亚”是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

前几年困扰地区的“颜色革命”渐行渐远,2008-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突如其来,加之毗连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危机愈演愈烈,中亚的地缘政治面貌随之改变。

一、美俄的新一轮“博弈”

  2008-2009年,对这一地区发生重大影响的俄罗斯和美国都相继更换了总统,普京虽不再是总统,但在普京—梅德维杰夫体制下,俄罗斯的政治连续性与经两党更换而上台的奥巴马政府大不一样,对中亚的影响也不大一样。

俄罗斯一向视包括中亚在内的独联体区域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视美国为与之“博弈”的主要对手。

奥巴马执政以来,美俄在这一区域“博弈”焦点在玛纳斯基地和东欧反导系统两个问题上。

  

(一)玛纳斯基地“肥皂剧”[1]

  “9·11”后,美军以“反恐”为名进驻吉尔吉斯斯坦首都并在玛纳斯国际机场建有空军基地。

毫无疑问,这是得到普京默许的,但普京很快就后悔了。

在俄罗斯的压力下,吉尔吉斯斯坦几乎年年都向美国提出“走人”的要求,但每次美国高官来此转了一圈,并给予吉尔吉斯斯坦某些经济上的好处后就不了了之,这已被认为是演烂了的“肥皂剧”。

  2009年2月3日,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巴基耶夫在莫斯科宣布将关闭美军在玛纳斯机场的空军基地。

俄罗斯为此买单,许诺为吉尔吉斯斯坦提供20多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援助计划。

随后,吉尔吉斯斯坦议会2月19日以几乎全票通过政府提交的关于废除美军租用玛纳斯空军基地协议的法案,要求美军在8月18日之前全部撤离基地。

此次,让美军走人之事又闹得沸沸扬扬。

早在2月份,俄罗斯媒体就以题为“我们被玛纳斯基地绑架了”的文章说:

“有关玛纳斯基地一事越来越像是肥皂剧……如果比什凯克拿了莫斯科的钱,又在华盛顿同意加价,又改变关闭基地的主意,情况会怎么样呢?

”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研究所所长谢尔盖·罗戈夫说:

“真正的好戏还没开始”。

2009年6月初的三条新闻引人注目:

奥巴马通过外交渠道向巴基耶夫转交了信件;二是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向巴基耶夫转交了一封私人信件,希望吉方继续留美进驻玛纳斯空军基地;三是吉尔吉斯斯坦外交部长萨尔巴耶夫对媒体说,吉尔吉斯斯坦关闭玛纳斯空军基地的决定不会改变,但吉尔吉斯斯坦和其他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一样,愿意参与向阿富汗过境运输非军事物资的行动。

  果然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2009年6月19日,吉尔吉斯斯坦外交部宣布,吉尔吉斯斯坦已同美国达成一条协议,允许美国通过其领土向驻阿富汗的北约军队运送非军事物资。

几天后,6月24日吉尔吉斯斯坦议会又以几乎全票通过批准吉美关于允许美国继续使用玛纳斯机场运送非军事物资的协议。

  俄罗斯不高兴但也有言难诉,因为,此前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甚至俄罗斯都相继允许美国通过其领土向阿富汗北约部队运送非军事物资。

若有质疑,巴基耶夫完全可以说:

你俄罗斯可以如此,我就为什么不可以如此?

当然俄罗斯只是一种有名无实的“姿态”,而巴基耶夫却实实在在地干了,钻的就是这个空子,左右逢源,让你无可奈何。

因此,俄罗斯官方正式反映是低调的,表示吉尔吉斯斯坦拥有达成这种协议的“主权”。

但俄罗斯外交部某消息人士透露:

“保留基地的消息对我们而言是极不愉快的意外,没料到会中如此圈套”。

而俄罗斯媒体则认为,基地变成过境中心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把戏。

  “换汤不换药”,是有些道理,军事基地与过境运输中心,只是换了块招牌而已,之间并无明显差别。

五角大楼仍对其工作享有绝对自主权。

原基地所有设施皆归中心管辖,货物无需报关,吉方无从知晓美军通过玛纳斯运输的究竟是民用还是军用物资。

但认真考究,“过境运输中心”与纯粹的空军基地毕竟不是一回事。

比如说,空军基地可以进驻歼击机、轰炸机、侦察机,而在过境的非军事物资运输中心部署这类进攻性武装,就离谱了。

再比如,媒体曾报道:

美军在甘西基地安装了能监听监控广播电视和电话、截收传真信号及电子邮件的“多频道、多功能无线电电子情报搜集系统”,主要是从事针对中国、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间谍活动。

对美军来说,该监听中心的意义要远大于玛纳斯军用机场;美国还试图在玛纳斯机场部署可以侦察中国核力量和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拜努阿尔发射场的远程预警机(AWACS)。

虽然美国官方对上述报道予以坚决否认,但这些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人以前可以这样做,而以后如果这样做,则完全是非法的。

  玛纳斯由“基地”变成“转运中心”,俄罗斯吃了哑巴亏,当然不甘心,它很快做出回应:

2009年8月1日俄吉总统签署了准备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再建一个军事基地,但还未确定俄基地是建在奥什还是巴特肯州。

  美国官方对此未作出明确反应。

但美智库人物斯塔尔认为,俄罗斯作出了完全不必要的军事开支,这只能招来对莫斯科的敌意。

俄在吉建新军事基地目的有四:

加强对吉的控制;试图包围乌兹别克斯坦的政策;遏制前不久塔吉克斯坦露出的“独立”苗头;建立未来俄罗斯图谋阿富汗的前哨站。

卡特勒指出,吉尔吉斯斯坦为了安抚俄罗斯,同意建立第二块俄基地,这更多是一种象征,而非实际存在。

马克·卡茨说,俄罗斯在吉的第二块基地可能与中亚水资源紧张有直接关系。

它将使吉尔吉斯斯坦向乌兹别克斯坦开出更高的价码或限制向乌兹别克斯坦供水,而不用担心遭到它的报复[2]。

  乌兹别克斯坦官方对军事基地表示坚决反对。

这既出乎意料又完全在意料之中。

因为,此前吉尔吉斯斯坦驻俄大使阿塔古洛夫曾直言不讳地说:

“乌兹别克斯坦是万恶之源。

我们希望能将军事基地建在边界附近”[3]。

其实,可解释的可能有很多。

卡里莫夫同几乎所有邻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

为了争夺中亚最宝贵的水资源——阿姆河和锡尔河,塔什干同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产生纠纷。

因此,乌兹别克斯坦不希望莫斯科和比什凯克的关系过于密切。

另一说法是,2005年卡里莫夫曾将美国驻军驱逐出境,如今不排除他认为该把美国佬再召回来的可能性。

若真如此,那位塔什干高级官员的话就是为类似决定在进行铺垫[4]。

  

(二)东欧反导系统

  布什执政八年间,从北约东扩、“颜色革命”到高调坚持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表现出对俄罗斯的强硬挤压态势,美俄在欧亚大陆的“博弈”致使两国关系经常处于紧张态势。

特别是2008年格俄冲突中,美俄对峙,以致有爆发“新冷战”的惊呼声。

奥巴马主政后意识到:

美国除了希望尽快了结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事外,还得处理十分棘手的“伊核”危机,而这些都需要与俄罗斯调整关系。

暂停东欧反导系统的部署可能是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2009年3月,奥巴马透露他给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发了一封不那么保密的信“,谈论所有问题”。

其中重要的一条是:

如果莫斯科帮着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华盛顿将放缓甚或放弃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反导系统。

消息传出立即引起轰动。

有代表性的评论是“:

这一提议很好。

  值得一试——但注定会失败。

因为这种‘交换’无异于用美国的一个小卒来换取俄罗斯的皇后。

”[5]

  曾经有人怀疑过该决定通过的可能性,但它还是出炉了。

2009年9月17日,在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纽约前夕,美国表示将推迟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反导系统的计划。

这一决定引发了政界、外交界、专家圈以及民众的热议。

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法里德·扎卡里亚认为:

“该计划表明奥巴马放弃幻想回到现实,是正确决定,但采取的方式错误,宣布这一计划的时机选在了苏联入侵波兰70周年的时候,这体现出拙劣拼凑的外交。

仅仅依据俄罗斯人的喜好推行一项糟糕的政策。

这对美国的战略而言是不明智的。

”[6]而另一种意见是:

奥巴马政府修改其反导立场并非讨好俄罗斯,其目的是打造一种更完善的反导体系。

在奥巴马做出此番决定的背后,是美国的中东军力重点有意识地从伊拉克转向阿富汗。

此事最本质之处或许在于,俄可能冻结在边境附近部署拦截导弹及雷达系统,从而为进一步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创造良好氛围。

美国此举也说明西方面对的威胁是神权政治和恐怖主义,而非俄罗斯[7]。

  近两年,特别是奥巴马主政以来,美国与俄罗斯在东欧中亚“博弈”中不占上风。

低调守住玛纳斯基地和冻结反导体系,都表明,美国对俄罗斯不再那么咄咄逼人而处于守势。

关于这一点,美国分析家认为:

美国在中亚地区“大博弈”中处劣势的根源是中亚国家忌惮俄罗斯,据说:

“由于中亚共和国领导人都是在苏联式环境中成长的政治家,其最效忠的还是俄罗斯。

当前危机下,中亚国家不敢对俄说‘不’,故俄巧妙地把当前危机视为扩大其对中亚影响力的杠杆”[8]。

目前俄方主动出击,并略占上风,由此它信心充足,用其学者的话来说:

“俄罗斯在中亚的主要优势在于,无论在精英层还是普通老百姓当中,都有不少真挚的朋友;而美国的盟友和伙伴则主要是商业上的”[9]。

  最近的两年,美俄都相继进行了新的一轮“总统选举”。

俄罗斯完成了由普京到“普梅”体制的过渡,虽然外界不断有说“普梅”不协调的推测或传言,但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大体是连续的。

而美国却经历了布什到奥巴马的过渡,“小布什主义”与正在成形的“奥巴马学说”,明显表现出美国外交大政的较大调整。

因此,美俄“博弈”呈现出新的态势,并不奇怪[10]。

  作者认为,美俄在这一区域的“博弈”还将持续下去,但大体平衡在可控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不会出现严重对峙或“一边倒”的情况。

二、欧盟、北约的中亚新战略

  欧洲与中亚领土不接壤,也是最近几年出于能源的需求才对中亚产生兴趣,另外,出于愈来愈“道德”的使命,开始关心起中亚的人权问题,它对中亚的影响主要借助于北约和欧盟。

  

(一)北约的“和平伙伴计划”

  如前所述,北约本是冷战时代与华约对峙的产物。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北约非但没有解散,反而走向扩张,中亚地区虽与欧洲不接壤,但北约很快将中亚国家相继纳入“和平伙伴计划国”,并不时地在中亚进行维和演习,只是这种演习的规模很小和影响也极其有限。

2003年起,北约部队开始执行阿富汗的军事任务,其后勤补给还得借助美军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所设的军事基地。

2005年“安集延事件”后,美军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汗阿巴德机场的军事基地被乌兹别克斯坦勒令关闭。

后随着欧盟解除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制裁,2008年3月乌兹别克斯坦允许北约经过其领土转运军事物资。

最初传出的消息是美军重返汗阿巴德空军基地,引起俄罗斯方面的不满。

相关方面很快做了澄清:

乌兹别克斯坦仅仅是为北约提供铁尔梅兹基地,运输工具只能是德国空军的飞机。

实际上,近年来,欧盟和北约军事与对外政策一体化加速,范围已延伸到政治、安全和外交事务。

虽然北约、欧盟、美国三大主角偶尔会发生争论,但在战略问题上却始终团结一致。

北约期望形成“以西方为核心,包揽联合国所有职能的全球联盟”,而美是北约的中心,当然北约要听命于美国。

但乌兹别克斯坦宁愿将北约和美国分得清清楚楚,以回避“美军重返”这一敏感问题。

哈萨克斯坦也是如此,2008年11月哈萨克斯坦议会批准驻阿富汗北约联军将阿拉木图机场作为备用机场。

但官方资料显示:

在北约飞机在阿富汗开展反恐行动期间,它们曾45次在阿拉木图机场紧急降落。

有专家质疑“:

这看起来有些奇怪。

因为前苏联共和国靠近阿富汗的机场有好几个:

比什凯克、杜尚别、铁尔梅兹、马雷,而且北约国家也在使用它们。

如果绕过中国的边界飞到阿拉木图,需要两、三个小时。

这种所谓的‘紧急’飞行未免也太浪费资源了吧?

”[11]无论如何,哈萨克斯坦方面还是不愿与北约走得太近,2009年4月20日宣布退出北约计划在格鲁吉亚境内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

  欧盟中亚事务代表处官员在最近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承认:

欧盟与中亚的关系向来较弱,它的中亚战略模糊不定、立场不清楚。

虽然中亚不是欧盟的邻居,欧盟还是通过了以人权和治理为主要内容的中亚的战略。

欧盟认真考虑了为什么要同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关系的问题,当然也关注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容,特别是它是否接受伊朗为正式成员国的问题[12]。

  欧盟委员会于1995年通过题为《欧盟对中亚国家战略》的报告,但是相关的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条款长期没有实质性落实。

2007年6月20日在卢森堡举行的欧盟外长会议结束后,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表示,“中亚是欧盟全球战略中的一个“盲点”[13]。

欧盟外长会议随后通过了其第一个“进军”中亚的战略决定。

2007年6月22日,在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的努力下,欧盟推出新版的中亚战略文件,定位于能源、安全、民主价值观,着力点是:

人权、民主、教育、经贸、能源和交通合作、文化对话等。

联系渠道是欧盟中亚事务特别代表、欧盟驻中亚代表团和欧盟成员国驻中亚国家使馆。

欧盟还通过欧安会、欧洲复兴和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对中亚施加影响[14]。

欧盟推动新中亚战略的动力在于依靠中亚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

但欧洲进军中亚遭遇到如何处理推行其民主价值观、人权与推进能源合作的关系的问题。

2005年,欧盟宣布对该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实施制裁,乌兹别克斯坦实际上被排除在战略之外。

显而易见,缺少乌兹别克斯坦的参与,计划的实施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二)欧盟的“东方伙伴关系”

  欧盟在中亚地位无法达到它与其他地区所维持的密切程度。

在“大博弈”争夺核心的中亚和南高加索地区,相对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的影响力,欧盟则较为低调[15]。

然而,2008年5月,波兰和瑞典外交部长在欧盟外长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一份描绘了与欧盟东方邻国发展地区伙伴关系的路线图。

波兰外长表示波兰曾为加速共产主义的衰落和欧洲的统一而感到骄傲。

提议得到了热烈回应——欧盟委员会受命对“东方伙伴关系”构想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并拟将在2009年6月的欧盟峰会上提出,但由于格俄战事而搁浅。

2008年9月1日,欧洲委员会紧急会议上,通过了有关加快筹备该计划的决议。

  2009年5月7日,欧盟27+6布拉格峰会上正式启动“东方伙伴关系”计划,该计划旨在促进六个原苏联国家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与欧洲靠拢,并在未来实现与欧盟的一体化,但是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和摩尔多瓦总统沃罗宁拒不参会。

沃罗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质疑道“:

这类似于某个新型的独联体。

为何我们还要建立另一个由欧盟控制的独联体呢?

这似乎是要对俄罗斯形成包围圈”。

俄罗斯方面对欧盟这个计划十分反感,认为,“东方伙伴关系”是欧盟为在原苏联地区扩大影响力而推行的最具野心和进攻性的一项计划[16]。

从成员组成看“,东方伙伴关系”更像是“反俄”的“古阿姆”,而非独联体[17]。

  欧安组织,全称为“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其前身“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CSCE,简称“欧安会”),成立于冷战时代的1975年,当年的苏联是其重要成员。

苏联解体后,“欧安会”顺理成章地接纳了中亚国家。

“欧安会”1995年更名“欧安组织”,中亚国家也成为这个拥有几十个国家的国际安全组织的成员国。

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发生政变前后,“欧安组织”非常活跃,从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和影响。

“欧安组织”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为减少对抗而建立的对话合作渠道,当时就有美国—西欧国家和苏联两大块。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在“欧安组织”内部形成了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为一方,以其他成员国为另一方的两大阵营,由于双方在涉及“欧安组织”的行为规则、政治标准、政策方针,以及对待一些重大国际事务的看法方面存在分歧,彼此间的矛盾似乎也日益严重[18]。

哈萨克斯坦将出任欧安组织主席国,其中有什么作为,还有待观察。

  作者认为,无论是北约的“和平伙伴计划”,还是欧盟的新中亚战略、“东方伙伴计划”,都是欧洲进军中亚的工具、意向和方案,但迄今为止,影响有限。

三、印度、日本的中亚战略动向

  印度和日本,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大国和世界经济发达大国,对中亚地区愈来愈重视。

  

(一)印度

  印度是新疆周边的另一大国,又是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国。

印度有学者表示“:

伊朗被美国视为眼中钉,美国在阿富汗日益增加的军事存在引起了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极大不安,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合作组织会要求增加成员国,以平衡北约和欧盟的力量,而新成员可以来自南亚,这样上海合作组织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区域组织,这是南亚国家的强烈愿望。

”[19]

  随着印度国力增强,在扩大其中亚地缘政治的影响力,尤其是随着其经济快速发展而对能源的需求,对中亚丰富的能源兴趣也日益浓厚。

目前,印度已是军事大国,与其大张旗鼓地扩充军备相比,印度在中亚为营建军事基地悄悄努力。

从2003年起,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附近修复基本废弃的艾尼军用机场,估计花了177万美元。

2006年中,有消息说,新德里即将在艾尼部署l2架米格战斗轰炸机——这标志印度第一个国外军事基地的建立。

此时,俄罗斯和印度外交官开始讨论扩大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可能性以及印度在这个组织内可能发挥的作用。

分析人士认为,莫斯科吸引印度显然是想方设法制约中国在中亚不断上升的影响。

但是,2007年下半年,俄罗斯改变了原先的立场,向塔吉克斯坦施压,最终阻止印度在其艾尼基地部署军用飞机。

这使印度在中亚追求的战略目标受挫。

美国学者认为:

“俄罗斯此举是对印度在战略上向美国倾斜感到不快。

艾尼基地问题突出表明俄罗斯可能陷入这样一种恶性外交循环:

它必须越来越多地依靠高压手段让昔日忠实的朋友顺从其经济和战略愿望。

”[20]

  印度在大国关系中一向与俄罗斯最亲近。

近些年来,中印关系也有较大改善。

俄罗斯前总理早在1998年曾设想过“俄印中三角”,被称作“普里马科夫三角”。

2005年6月25日,中印俄三国外长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会晤,虽是商讨避免能源争夺的非正式磋商,但也引起广泛关注,当时,日本学者提出:

“当普里马科夫提出‘俄印中三角’构想时,人们还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如今,中俄印三国已开始联手合作,国际局势发展已经使中印俄战略三角具备现实基础”[21]。

然而,美国也在拉拢印度,美国与印度的核协议,在孟加拉湾举行美日澳印新五国军演,似乎显示出美印接近和俄印趋冷的迹象。

俄罗斯一观察家撰文说:

俄罗斯认为印度是理想的盟友,但印度已经不这样看待俄罗斯。

其实,上述所发生的事只能说明大国关系和中亚地缘政治局势更加复杂化。

  作者认为,所谓的“中印俄三角”有冷战思维的嫌疑,并不现实,也不合世界潮流,但积极推动中俄、中印关系的发展,既符合三国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和共同愿望,也符合中亚各国人民的利益。

  

(二)日本

  日本曾经对中亚几乎一无所知,中亚国家独立后,虽然很快地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几乎没有什么实际联系。

1997年日本外务省开始对中亚的地缘政治经济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在这一背景下,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发表了“欧亚大陆外交”新战略,并以此为指导制定针对中亚和高加索八国的“丝绸之路地区外交计划”。

然而,日本真正启动中亚外交还是2004年开始的外交部长级的“日本+中亚对话”,日本外相也是在与中亚国家建交12年后完成的首次初访。

2006年8月小泉纯一郎访问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两国,这也是日本首相首次出访中亚。

2008年6月,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对日本进行回访。

日本实施中亚战略的缘起:

一是为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服务;二是争夺中亚能源份额以满足能源战略的需求;三是配合美国,平衡上海合作组织以抑制中国和俄罗斯。

日本中亚战略实施的核心手段是“官方发展援助”(ODA)。

ODA实质是一种政治手段,一笔感情投资,目的是提高日本的国际形象,为日本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亚国家自独立以来接受的外国援助上日本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有时,日本是其最大的援助国,援助额占到一半以上。

至2004年止,日本累积向中亚提供了2800亿日元援助[22]。

  日本在中亚的活动开始为外界认真关注。

特别是2007年,前日本驻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大使河东哲夫提出构想:

即建立一个类似欧安组织,或仿效东盟的“泛亚洲组织”。

他建议,该组织可以将“日本—中亚对话”、上海合作组织以及其他地区安全组织整合在一起。

俄罗斯学者对此的评价是:

“‘日本—中亚对话’有与上海合作组织分庭抗礼的企图。

东京打算取代在俄罗斯庇护和控制下的中亚安全组织。

其优势在于,与因支持‘橙色革命’而形象略有受损的美国不同,日本在中亚拥有更多机会。

首先,日本具备无限的财政资源;其次,日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能跻身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之列,它展现出的影响力无可争议;第三,日本人对人权问题的态度不像欧洲人和美国人那样敏感;最后,也是主要的一点:

较之俄罗斯或美国,日本在中亚政治家眼中更适合制衡中国。

”[23]

  然而,日本方面一般还是比较低调。

日本学者强调的是:

“日本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没有野心,但却有相当的国际地位,应该成为中亚的‘平衡者’而不是‘角逐者’”[24]“,如果上合组织与西方之间建立对话,日本可以在这方面扮演调停人的角色。

因为日本在中亚的存在‘不带任何色彩’。

它与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国保持着‘全面良好的关系’,与俄罗斯及中国实现了‘战略和解’,与美国建立了‘联盟’,此外它扮演着面对西方的‘通往亚洲的门户’的角色。

日本作为美国可以信赖的‘盟国’,应该说服美国更积极地支持上海合作组织,从而共同重塑欧亚地区的安全局势”[25]。

  作者认为,日本参与中亚“博弈”,虽然比较低调,但借助于“官方发展援助”(ODA),还是能取得一定影响。

四、上海合作组织与独联体

  国际组织对新疆周边地区影响,莫过于上海合作组织和独联体及其有关的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迄今已是第十个年头了,上海合作组织自成立之日起,成员国在安全、经贸、文化、军事、司法等各领域各层次的合作相继展开,并不断得到加强。

2001年成立时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9·11”事件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进一步加强了以打击本地区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三股势力”为中心的反恐合作。

在经贸合作方面,已经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和落实该纲要的措施计划,成立了质检、海关、电子商务、投资促进、交通运输、能源、电信7个专业工作组,负责研究和协调相关领域合作。

从2004年开始,上海合作组织启动了观察员机制。

同年6月在塔什干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第四次峰会上,蒙古国获得观察员地位。

2005年7月,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第五次峰会决定给予巴基斯坦、伊朗、印度观察员地位。

上海合作组织与联合国、东盟、独联体等国际或地区组织建立了密切联系。

  上海合作组织每年都分别举行一次国家首脑和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